诏书里也是写得亲亲热热,就差直接画一个天子招小手的小像在诏书上了。
    ……在河北众人看来,与其说是天子招小手,不如说是刘备抓着天子的手在那里招小手。
    因此在沮授眼前一黑,被仆役手忙脚乱地抬进府之后,田丰也立刻生病了。
    闭门称病,不能见客,连带着备战工作也不得不停下来。
    第三名被征辟的是辛评,第四名审配,第五名逢纪……
    总而言之,诏书里溢于言表的那几句话就是:
    袁绍没前途的!跟着朝廷走吧!跟着朝廷走,你们要前途有前途,要名分有名分,要大义有大义!
    ——你不走吗?
    ——你,你,还有你,你们各个都有一串儿食汉禄的祖宗,你们是认真的吗?
    ——不走?你还见不见人哪?
    ——就算你们不走,你们猜,你们主公怎么看你们啊?
    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放倒了邺城大半谋士,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都绑了一块白布,躺在家里,可怜极了。
    但是杨彪似乎一点也没察觉到自己引发的这场精准打击袁绍谋士的流感有多缺德。
    接下来,他表鞠义为平北将军,要他镇守并州,去平乌桓。
    表李历为魏郡太守,也就是说邺城从此就归这位管理了。
    鞠义是原来那位冀州牧韩馥的部下,虽然为袁绍收用,但性情骄横跋扈,一直不为袁绍所喜。
    ……但这也就罢了。
    那位李历原是韩馥治中,当初在袁绍起家时,曾经苦劝韩馥给没地没粮的袁绍饿死拉倒,韩馥不听他的苦劝,献了冀州,才有袁本初今天的霸主之位。
    因为这个缘故,袁绍得了河北之后,这个人就一直赋闲在家,不再出仕。
    现下朝廷这一道诏书,仿佛明明白白抽了袁绍一耳光:
    你虽夺了冀州,但在朝廷眼里,你也不过是董卓一般的贼子罢了!
    冀州鸡飞狗跳时,兖州也未能得闲。
    杨彪的诏书没给诸夏侯曹那些人发,大概是这老头儿很精明,知道发了也没用。
    他只发给了一个人——天子降诏,征荀彧入朝。
    至于荀彧什么反应,杨彪就不在乎了。
    ——是不是汉臣啊你?拉出来遛遛看啊。
    ——你对大汉的忠诚是真心还是假意?
    ——要知道忠诚不绝对,那就是绝对不忠诚啊!
    至于檄文?
    什么檄文?
    谁在乎那份檄文!
    “我原有精兵十万,欲调幽州兵五万,青州兵两万,并杂胡两万余,共出河北,”袁绍坐在上首处,冷冷地看着下面,“但兵贵神速,今日之事,在急不在缓!诸位意下如何?”
    谋士们齐齐地行了一礼。
    沮授悄悄看了一眼审配。
    审配悄悄看了一眼田丰。
    田丰咬了咬牙,硬是没吭声。
    打陆廉不该这么打。
    陆廉是个什么样的将领?这是个真正擅长“兵贵神速”,常以劣势兵力胜优势兵力,因此格外喜欢野战,好出奇兵的将领。
    对上这样的将领,冀州军人数又远超敌军,自然应当稳扎稳打,将阵线稳稳向前推进,他们有数十万之众,青徐豫三州加在一起也不可能超过五万,何况刘备又要领主力与曹操决战。因此他们大可将阵线越拉越长,从容向前。
    他们的阵线越来越长,陆廉需要防守的城池也越来越多,她也就越来越疲于奔命。
    而决战,永远应当打成阵地战,防守战。
    以优势兵力与稳固的防御工事来对抗陆廉的奇谋,这才是取胜之道。
    但现在谁也不敢说出他们的想法——朝廷刚发了一堆诏书,明目张胆地要他们跳槽,现在再说“稳扎稳打”,一定会被主君当成心怀二志的反复之人。
    因此哪怕是最耿直的田丰,被其他几个谋士寄托了希望与期待目光的田丰,都咬着牙没敢吭声。
    “既然诸位亦无异议,”袁绍的声音又冷又硬,“我便暂不调幽州兵至此,只发乌桓鲜卑十万余众,共讨刘备!”
    陈琳在末尾处,摸一摸袖子,感觉心里委屈极了。
    当孔北海骈四俪六,文采非常的文章乘着印刷术和纸张改良的东风一路飞到邺城时,邺城的众人早就没心思去管这场骂架了。
    ……但他还是兢兢业业,辛辛苦苦地又写了一份文章来驳斥驳斥他的孔融。
    ……他还是很想拿出来给人看一看。
    出了袁府,陈琳悄悄地将这份文章递给荀谌时,荀谌脸上平静的微笑忽然裂了一下。
    “陈公犹记此文耶?在下已后悔久矣,”荀谌的声音里不知怎的,带上了一丝悲凉与愤慨,“不是这道檄文,还惹不出这些事来!”
    第384章
    青州收到檄文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忙了起来。
    孔融不再讨论什么父父子子了,他召集起学宫里的各路名士,尤其是那位被陈琳点出“远遁辽左”的管宁之子管邈,一定得跟大家一起出工出力,好好写一番文章驳斥袁绍军的这些污蔑之言。
    而田豫和太史慈就忙得更加脚踏实地一点。
    小麦是由西向东,由南向北渐渐成熟的,这些麦子已渐成熟,必须要组织起农人进行收割。
    收完一茬麦子,田里还要立刻再补种一茬粟米,收割下来的小麦则需要晾晒脱粒,这些都需要大量人手。
    自千乘开始的每一座城池在这两年间进行过无数次的加固和整修,但必须增派人手再进行最后一次的检查。
    在这之后,开始对千乘以北的地域坚壁清野。
    自千乘城到平原城中间这百余里地,理应是没有人烟的。但双方既然这两年不曾交战,那些断壁残垣里就又渐渐有了烟火。
    地都很肥呢,流民这样悄悄地说,这些田地荒了几年,休养过来,种出来的庄稼反而更好,为什么要去开垦林地呢?烧又烧不尽树根,累到牛不说,还容易坏了犁。
    他们渐渐地聚集在那里,重新开荒之后,便吸引了官员的目光。这些农人去央求县丞后,那位县丞贪图这点赋税,没有阻止他们,反而派了亭长和里长过去,于是又成了一个个新的小村庄。
    这些原本不应该存在的小村庄成了田豫现下的麻烦。
    那些农人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他们的庄子,他们跪在泥土里凄厉地哭起来,倾诉他们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花了怎样的艰辛去重新盖起房屋,又如何省吃俭用才置起了家当。
    他们甚至还花了大力气,修了一条水渠!
    现在要他们离开!
    袁绍不是还没打过来吗!他们这样大哭道,等到打过来也不迟啊!
    而且为什么又要打仗呢?他们只过了不到两年的平稳日子啊!村子里的妇人才刚刚从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涯中安顿下来,脸上有了一点肉,也能喂得活娃娃了!
    但他们已经够幸运了。
    因为这些穷困潦倒,居住在边境上的农人被剧城的那些贵人忽略了,他们所忧愁的只有被迫又开始背井离乡这一件事,而不需要承担更沉重的责任。
    在田豫统筹粮草与城防事务的时候,太史慈回了一趟东莱。
    这位东莱出身的将军每次回到家乡时,总是很受欢迎,这一次就更加受欢迎了。
    比如说世家轮番请他赴宴,比如说豪强想方设法地要来结识他。
    他的母亲年事已高,这一两年喜欢回到家乡的老宅居住,于是又有当地士族的女眷上门,拐弯抹角地想要攀一攀亲,能嫁一个女儿给太史慈自然好,太史将军若是拒绝了,那嫁给其他几个交情亲厚的从弟也行啊!
    诸葛玄在郡内人望自然也很高,但到底是比不上太史慈。
    ——人人都知道刘备现在已立声誉,渐为四方所归,那么能不能在刘使君帐下某一个逞心如意的职位,自然要看荐用他的人是不是受到刘备看重之人。
    刘备是什么人?出身寒微的老革啊!
    因此人人都知道该在名士出身的诸葛玄和将领出身的太史慈之间,到底谋求哪一条出路。
    太史慈是从后门偷偷走出家门的。
    这样略有一点不光彩,但他确实也有点受不住这群天天跑来登门拜访的客人。
    况且这一次他回东莱的目的,比他此时的举止更不光彩。
    ——他是来征兵的,准确说是除了征兵之外,还要准备征发大量民夫以应对这场战争。
    这位武将带了两个随从,骑马出了黄城,在田野间漫无目的的骑行时,有个年轻的农夫似乎认出了他,直起身向他行了一个揖礼,这引起了太史慈的主意。
    那个农夫年纪很轻,只有十七八岁,头上戴了一顶破草帽,身上却穿着整整齐齐染成青色的短褐,这就很不寻常。
    毕竟农人平时穿衣是不费力去染的,妇人织出来的粗布裁剪后就可上身,脏了不舍得洗,洗多了就会破,破了还需要打补丁,寻常人家哪有这样的心思呢?穷苦人衣不蔽体,连粗麻衣也穿不齐,殷实人家若有那么一两件染了色的衣服,必定也是压箱底的,逢年过节才能拿出来给家里的长辈们穿一穿。
    ……这个年轻农夫就这么穿了一套葛布青衣下田了。
    太史慈看了两眼才恍悟,“孔明!”
    “子义将军,”诸葛亮笑道,“将军何往?”
    子义将军跳下马,将缰绳扔给侍从,走了过来,“随便走一走,散散心罢了,孔明这是在躬耕陇亩?”
    诸葛亮看了一眼自己刚刚在和农人鼓捣的东西,“将军猜一猜?”
    这片田已经收割过了,沉甸甸的麦穗都被运了回去,留在地里的只有零星麦秆,现下要重新用犁再犁一遍地,才能开始种粟米。
    太史慈将目光放在了那架长犁上。
    “和寻常犁铧不太一样?”他指了指犁辕,“如何选了一根弯木?”
    “陆将军曾对我说……”
    太史慈突然竖起了耳朵。
    “她说以前在外面行走时,曾经见过一种很容易转弯的犁。”
    太史慈摸摸自己偷着留出来的一点短髭,“转弯?”

章节目录

早安!三国打工人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蒿里茫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蒿里茫茫并收藏早安!三国打工人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