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入侵大军不战而走,对晋阳群众而言自然是皆大欢喜。而新君高洋也因为在这一次危机应对中的表现颇为出色,渐为国人所熟知且接纳,威望初立。
但对高洋而言,这样的局面明显是不够的。他真的已经做好要与西魏大战一场的准备,要将此役当作自己的立国之战,彻底确立起他齐国开国之君的不二威严。
但今西魏大军不战而走,对高洋而言也意味着一个虎头蛇尾的收常他虽然急于确立权威,但也仍然不失理智,固守晋阳、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有信心能够击败来犯之敌,但也心知如果主动出击的话怕是胜负难料。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高洋纵有雄心也只能暂且忍耐下来,旋即河洛战场的失利便又进入了他的视线当中。
“敌将李伯山,难道就是旧年趁先皇南征、入寇晋阳那人?”
之前高洋忙于整顿晋阳军事、应对西魏主力,对于河洛战场便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此时危机解除再细致了解的时候,看到战报这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当即便皱眉问道:“便是让章武王、清河王全都坐困愁城,咸阳王、河东王隔河犹惊,刘丰生、慕容绍宗皆死其手的陇西李伯山?”
众将听到这话后,神情全都有些不自然。他们又不聋不蠢,自听得出这第一句问话或许还带着一些疑问,那后一句的重复发问,就明显带着一股讥诮的语气了。
身为一国之君,却嘲笑臣子们输给敌国将领,这明显是不太符合高洋的身份。
但是一想到这些人以功高勋重、谋国老臣的面目来给自己施加诸多掣肘,使得自己的计划遭遇诸多波折,高洋心中对这些所谓的老臣便不免心生反感。
尽管迫于时势还是给这些人加官进爵表彰他们的功勋,但一想到他们面对敌国少壮那副狼狈相,高洋还是忍不住的心生快意。
“启禀陛下,此李伯山便是旧年入犯晋阳之贼。此徒本是河北逃人,进事于西羌之后,素来便以奸险凶恶著称,恃其出身名门,关东多有故旧,屡有进犯我国之举,因此为功。今在贼廷已经进位大将军,封爵太原郡公,于贼中势位已是屈指可数。”
听到自己父亲被点名嘲讽,斛律金之子斛律羡便有些不忿,出列奏答道,只是在这回答中便忍不住加了一些料。
高洋听到这话后却是不怒反笑,同时口中说道:“贼之太原郡公本来不应是王思政?今却转成这李伯山,倒是有趣。看来羌贼也懂得后生可畏,功大须封,不就大郡,更置何方?”
他非但不因为李伯山在西朝食其旧封而倍感羞恼,反而觉得理所当然,顺便又抨击了一下有的人某些刻板且不合时宜的看法。
但过了一会儿,他的脸色又陡地一沉,盯着斛律羡沉声道:“斛律郎既言此徒恃其关东故旧遂成大功,想必不是信口开河。此类恶事,岂能轻饶!斛律郎速将所知详细道来,验证一桩、即诛一门,绝不留情1
斛律羡听到皇帝如此严厉且不善的语气,脸色不由得变了变。他只是出于对李泰其人与诸关东世族的不爽,随口将此二者攀扯在一起,却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严厉的就此继续追问,一时间便不免有些语塞。
高洋却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从他兄长掌权开始,这些晋阳勋贵便对渐获重用的关东世族颇为不满。彼此间的明争暗斗,高洋全都收于眼底、记在心里。
所以他在兄长遇刺身亡、掌权最初便将二崔为首诸员贬谪,一则是为了扫除兄长执政遗留的人事影响,第二那就是作此表态希望能够获得晋阳勋贵们不遗余力的支持。
然而此番他代魏建齐、易鼎革命时,斛律金等晋阳勋贵却不甚支持、甚至出言反对,而他最终能够将此事做成,诸河北人士、关东世族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心中本就暗藏成见,如今又听到斛律羡暗指关东世族与敌国大将暗通款曲,心中自是颇为不悦。
眼见斛律羡好一会儿都不发声,他便又环顾殿内众将,口中继续说道:“那李伯山功绩不浅,能为助事者必然也不是俗流。你等殿内群众,谁能举其事迹白于朕前?”
“臣、臣知一桩。”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名将领起身作拜道:“旧者文襄皇帝曾经李伯山嫡亲家人收捕监禁于晋阳城中,但今其家众却不知所踪,想必是有党徒包庇掩护,才得逃脱。”
“竟有此事?”
高洋听到这话后,那黑脸顿时更显阴郁,怒声喝道:“有司速速严查此事,查实有涉人员、严惩不贷!那李伯山仍在关东的亲属党徒,一概擒捕推问1
那信口开河的斛律羡没想到居然真的有这么一桩事迹,原本已经是紧张的额头冷汗直沁,这会儿也不由得暗自送了一口气,待见皇帝如此盛怒,心内便也暗生窃喜。
殿内其他晋阳兵将领们心情也大抵如此,新君履极以来对关东世族和汉儿武装的种种倚重表现让他们心中多生危机感。而之前皇帝治军的一些行为,也彰显出其人是颇有将晋阳兵内部秩序深入整顿一番的意图,若能趁此打击一下那些关东世族的气焰,让他们既能出一口恶气,也能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在这众人当中,段韶虽然也是晋阳勋贵的代表,但同时也是皇帝陛下的表兄兼大舅哥,眼见皇帝一副要大动干戈的架势,心中便觉有些不妥。
所以当众将告退之后,段韶特意留在了最后,向着皇帝说道:“臣窃以为此事不宜过分宣扬、大肆声张,毕竟如今朝轨新成,群臣待习,一旦遭遇刑事惊恐,恐怕会人情难安啊1
高洋这会儿其实也有些后悔,他自知这些关东世族们彼此间打断骨头连着筋,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真要是从严推审的话,可能一个都跑不了。如果再加上一些攀诬入罪的操作,可能就连他与这李伯山家都不清不楚。
但既然话都已经说出口,他也不好朝令夕改,而且的确是想要弄清楚这件事内情究竟如何。毕竟他对关东世族多有倚重也是事实,若队伍人心不够纯粹,对他而言也是一大隐患。就算有的人确涉其中,但只要关系不深,他也能出面保下来,毕竟使功不如使过。
所以他便又说道:“那李伯山先寇晋阳,当年朕居南府,犹记得合府惊恐不安。如今其家眷又平白消失城中,可见对我巢穴渗透之深,不加严查,委实不安。但谁若想籍此大肆攀诬群众,朕亦决不轻饶1
他是希望段韶将这一层意思传递给那些晋阳勋贵们,让他们老老实实,不要妄想借此机会而铲除异己。
与此同时,因为斛律羡等的进奏态度,也让高洋深感如今的他在这些晋阳骄兵悍将们心目中的威望仍然有欠,虽然有了一层君臣名分可以驾驭群众,但想要让他们俯首听命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他便又对段韶说道:“今者黑獭知难而退、不敢进扰,于晋阳军民而言确是一幸。但河洛固我领土,仍然为贼所侵,若不收复彼方城土,国家便不谓完整!河阳二将力疲志衰,我想要亲赴河洛征讨贼徒,以兄所见军心可用否?”
敌将李伯山连克国中名将宿老,若是自己能够出兵征讨攻破其军,那自然也能迅速树立起崇高的声望。
但高洋也是亲身经历过晋阳城被袭击时的满城惊恐,心知人的名树的影,一次两次或者还能说是侥幸,但这么多次胜利,也让他意识到这李伯山不是一个易于之辈。此番询问段韶军心是否可用,其实也是想问一问段韶觉得自己能不能够战胜那李伯山。
段韶听到这话后,心中自知皇帝其意,略作沉吟后才又说道:“如今强敌方自解退,国中仍需维稳,陛下乃家国之本,宗庙所系,委实不宜轻出。
那李伯山虽然声迹颇壮,但也毕竟只是羌虏一臣而已,如今虽仍窃据河洛,但其主既退,彼也孤军难支,不久必将解甲自退,不敢再继续顽抗自守。陛下即便引军南去,不过徒劳一程,壮此竖子声迹而已。”
高洋听到这话后默然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道:“暂且由其再欺世盗名短时,待我国情由乱转安、人事由繁转逸,必将亲统大军讨之1
讲到这里,他又突然笑语道:“拾贼所遗,终究不美。我国中并非无有大将可用,岂能容贼来去自如?请兄为我出问安定王,肯不肯提携精兵,南去为我荡平河洛,收复失土?”
段韶听到皇帝仍然执着于征讨河洛,不免也有些无奈,可是见到皇帝唇角一抹冷笑,心中又似有所悟,难道皇帝是打算借用这李伯山继续打压老臣声望?
但对高洋而言,这样的局面明显是不够的。他真的已经做好要与西魏大战一场的准备,要将此役当作自己的立国之战,彻底确立起他齐国开国之君的不二威严。
但今西魏大军不战而走,对高洋而言也意味着一个虎头蛇尾的收常他虽然急于确立权威,但也仍然不失理智,固守晋阳、以逸待劳的情况下有信心能够击败来犯之敌,但也心知如果主动出击的话怕是胜负难料。
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高洋纵有雄心也只能暂且忍耐下来,旋即河洛战场的失利便又进入了他的视线当中。
“敌将李伯山,难道就是旧年趁先皇南征、入寇晋阳那人?”
之前高洋忙于整顿晋阳军事、应对西魏主力,对于河洛战场便没有投入太多的关注,此时危机解除再细致了解的时候,看到战报这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当即便皱眉问道:“便是让章武王、清河王全都坐困愁城,咸阳王、河东王隔河犹惊,刘丰生、慕容绍宗皆死其手的陇西李伯山?”
众将听到这话后,神情全都有些不自然。他们又不聋不蠢,自听得出这第一句问话或许还带着一些疑问,那后一句的重复发问,就明显带着一股讥诮的语气了。
身为一国之君,却嘲笑臣子们输给敌国将领,这明显是不太符合高洋的身份。
但是一想到这些人以功高勋重、谋国老臣的面目来给自己施加诸多掣肘,使得自己的计划遭遇诸多波折,高洋心中对这些所谓的老臣便不免心生反感。
尽管迫于时势还是给这些人加官进爵表彰他们的功勋,但一想到他们面对敌国少壮那副狼狈相,高洋还是忍不住的心生快意。
“启禀陛下,此李伯山便是旧年入犯晋阳之贼。此徒本是河北逃人,进事于西羌之后,素来便以奸险凶恶著称,恃其出身名门,关东多有故旧,屡有进犯我国之举,因此为功。今在贼廷已经进位大将军,封爵太原郡公,于贼中势位已是屈指可数。”
听到自己父亲被点名嘲讽,斛律金之子斛律羡便有些不忿,出列奏答道,只是在这回答中便忍不住加了一些料。
高洋听到这话后却是不怒反笑,同时口中说道:“贼之太原郡公本来不应是王思政?今却转成这李伯山,倒是有趣。看来羌贼也懂得后生可畏,功大须封,不就大郡,更置何方?”
他非但不因为李伯山在西朝食其旧封而倍感羞恼,反而觉得理所当然,顺便又抨击了一下有的人某些刻板且不合时宜的看法。
但过了一会儿,他的脸色又陡地一沉,盯着斛律羡沉声道:“斛律郎既言此徒恃其关东故旧遂成大功,想必不是信口开河。此类恶事,岂能轻饶!斛律郎速将所知详细道来,验证一桩、即诛一门,绝不留情1
斛律羡听到皇帝如此严厉且不善的语气,脸色不由得变了变。他只是出于对李泰其人与诸关东世族的不爽,随口将此二者攀扯在一起,却没想到皇帝会如此严厉的就此继续追问,一时间便不免有些语塞。
高洋却并没有就此善罢甘休,从他兄长掌权开始,这些晋阳勋贵便对渐获重用的关东世族颇为不满。彼此间的明争暗斗,高洋全都收于眼底、记在心里。
所以他在兄长遇刺身亡、掌权最初便将二崔为首诸员贬谪,一则是为了扫除兄长执政遗留的人事影响,第二那就是作此表态希望能够获得晋阳勋贵们不遗余力的支持。
然而此番他代魏建齐、易鼎革命时,斛律金等晋阳勋贵却不甚支持、甚至出言反对,而他最终能够将此事做成,诸河北人士、关东世族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心中本就暗藏成见,如今又听到斛律羡暗指关东世族与敌国大将暗通款曲,心中自是颇为不悦。
眼见斛律羡好一会儿都不发声,他便又环顾殿内众将,口中继续说道:“那李伯山功绩不浅,能为助事者必然也不是俗流。你等殿内群众,谁能举其事迹白于朕前?”
“臣、臣知一桩。” 又过了一会儿,才有一名将领起身作拜道:“旧者文襄皇帝曾经李伯山嫡亲家人收捕监禁于晋阳城中,但今其家众却不知所踪,想必是有党徒包庇掩护,才得逃脱。”
“竟有此事?”
高洋听到这话后,那黑脸顿时更显阴郁,怒声喝道:“有司速速严查此事,查实有涉人员、严惩不贷!那李伯山仍在关东的亲属党徒,一概擒捕推问1
那信口开河的斛律羡没想到居然真的有这么一桩事迹,原本已经是紧张的额头冷汗直沁,这会儿也不由得暗自送了一口气,待见皇帝如此盛怒,心内便也暗生窃喜。
殿内其他晋阳兵将领们心情也大抵如此,新君履极以来对关东世族和汉儿武装的种种倚重表现让他们心中多生危机感。而之前皇帝治军的一些行为,也彰显出其人是颇有将晋阳兵内部秩序深入整顿一番的意图,若能趁此打击一下那些关东世族的气焰,让他们既能出一口恶气,也能获得一些实质性的好处。
在这众人当中,段韶虽然也是晋阳勋贵的代表,但同时也是皇帝陛下的表兄兼大舅哥,眼见皇帝一副要大动干戈的架势,心中便觉有些不妥。
所以当众将告退之后,段韶特意留在了最后,向着皇帝说道:“臣窃以为此事不宜过分宣扬、大肆声张,毕竟如今朝轨新成,群臣待习,一旦遭遇刑事惊恐,恐怕会人情难安啊1
高洋这会儿其实也有些后悔,他自知这些关东世族们彼此间打断骨头连着筋,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真要是从严推审的话,可能一个都跑不了。如果再加上一些攀诬入罪的操作,可能就连他与这李伯山家都不清不楚。
但既然话都已经说出口,他也不好朝令夕改,而且的确是想要弄清楚这件事内情究竟如何。毕竟他对关东世族多有倚重也是事实,若队伍人心不够纯粹,对他而言也是一大隐患。就算有的人确涉其中,但只要关系不深,他也能出面保下来,毕竟使功不如使过。
所以他便又说道:“那李伯山先寇晋阳,当年朕居南府,犹记得合府惊恐不安。如今其家眷又平白消失城中,可见对我巢穴渗透之深,不加严查,委实不安。但谁若想籍此大肆攀诬群众,朕亦决不轻饶1
他是希望段韶将这一层意思传递给那些晋阳勋贵们,让他们老老实实,不要妄想借此机会而铲除异己。
与此同时,因为斛律羡等的进奏态度,也让高洋深感如今的他在这些晋阳骄兵悍将们心目中的威望仍然有欠,虽然有了一层君臣名分可以驾驭群众,但想要让他们俯首听命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于是他便又对段韶说道:“今者黑獭知难而退、不敢进扰,于晋阳军民而言确是一幸。但河洛固我领土,仍然为贼所侵,若不收复彼方城土,国家便不谓完整!河阳二将力疲志衰,我想要亲赴河洛征讨贼徒,以兄所见军心可用否?”
敌将李伯山连克国中名将宿老,若是自己能够出兵征讨攻破其军,那自然也能迅速树立起崇高的声望。
但高洋也是亲身经历过晋阳城被袭击时的满城惊恐,心知人的名树的影,一次两次或者还能说是侥幸,但这么多次胜利,也让他意识到这李伯山不是一个易于之辈。此番询问段韶军心是否可用,其实也是想问一问段韶觉得自己能不能够战胜那李伯山。
段韶听到这话后,心中自知皇帝其意,略作沉吟后才又说道:“如今强敌方自解退,国中仍需维稳,陛下乃家国之本,宗庙所系,委实不宜轻出。
那李伯山虽然声迹颇壮,但也毕竟只是羌虏一臣而已,如今虽仍窃据河洛,但其主既退,彼也孤军难支,不久必将解甲自退,不敢再继续顽抗自守。陛下即便引军南去,不过徒劳一程,壮此竖子声迹而已。”
高洋听到这话后默然良久,过了好一会儿才叹息道:“暂且由其再欺世盗名短时,待我国情由乱转安、人事由繁转逸,必将亲统大军讨之1
讲到这里,他又突然笑语道:“拾贼所遗,终究不美。我国中并非无有大将可用,岂能容贼来去自如?请兄为我出问安定王,肯不肯提携精兵,南去为我荡平河洛,收复失土?”
段韶听到皇帝仍然执着于征讨河洛,不免也有些无奈,可是见到皇帝唇角一抹冷笑,心中又似有所悟,难道皇帝是打算借用这李伯山继续打压老臣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