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武皇第一女官 第316节
姜沃:确实,老夫人这年纪属于豆腐掉到灰里,吹不得打不得。
她只能劝媚娘别为家人怄气。
毕竟老夫人长寿的遗传基因,也是助力武皇登基的最大功臣之一。
偏生又在此时,太子上奏疏,表示自己年纪尚轻,且学业不精不足以为父母分忧,请求帝后待他及冠后再议太子妃之事。
京城掀起了新一轮八卦——嚯嚯,快看,太子这是也不愿意要皇后安排的杨家太子妃啊!
于是本来只是荣国夫人的小心思以及没定下来的小道消息,愣是变成了皇后硬要安排‘娘家人’做太子妃,又被太子拒绝的一场大戏。
姜沃理一理思绪后,只有为这一串乌龙误会叹气,更为了那位杨姑娘叹一声倒霉。
此事最终以皇后准了太子‘奏请晚婚’的奏疏才落下帷幕。
既如此,众人暂且放下这个八卦——等三年后太子及冠再来讨论!
**
提起婚事,虽说总章二年没有选定太子妃,但倒是选定了两位驸马。
这一年,皇后令殿中省办了皇长女皇次女的婚事。
两位公主在出嫁前被册封为义阳公主、宣城公主。
只是这两位公主虽有封号和食邑,但却未能在京中设公主府。两人皆随夫君外任,去了大唐这广袤疆域的某个州(且是远离李素节的州),很低调地离开了京城。
而夏秋之季,正是皇帝风疾重的季节,因而从头到尾都没有管过关于两位公主的任何事。
他有精神的时候,也只为东宫反复思量——皇帝其实挺想要个皇太孙的。
说白了,皇帝有点想培养第三代了,说不定就能隔代遗传呢!
而他之所以最后跟媚娘统一了意见,准了太子那一封请奏及冠后大婚的奏疏,还是因为太子的身体状况。
早几年,太子就总是太过单弱,帝后就多有忧心。
这两年太子思虑愈重,虽然不至于跟皇帝一样缠绵病榻,但也绝对不能说一句身子骨康健硬朗,较之寻常十七岁的少年人,是偏弱的。
不但皇帝惯用的太医院奉御婉转回过此事,连孙思邈孙神医都被皇帝请进宫,特意为此事给太子检查了一遍身体。
孙神医明明白白道太子多思心志缠绵,以至体弱,便是帝后让太子成婚,那也不要多置妃妾。
皇帝这才遗憾接受,估计要晚几年才能见到第三代这个事实。
*
比起东宫大婚这些事,姜沃更在意的还是孙思邈孙神医。
这一年秋日,她再次于灞桥送孙神医出京——这些年来孙神医每每出京,她能送的都会来。
“我看先生这身子骨,至少还能再出去游历二十年!”
孙思邈大笑:“那岂不是成了精怪?”
姜沃摇头:“不是精怪,是神仙。”
她是真这样感慨的。
算来真有许多许多年了,距离她第一回 见孙神医,已然过去二十九年——她前辈子都没活这么久!
而那时候的她,曾经好奇问过孙思邈的年纪。
毕竟孙思邈的年纪是个谜题,古籍记载有隋文帝开皇间门生人,也有记录其为更早的北周元年出生的,而北周似乎都不是终点,还有传说他是再往前北魏年间门出生的!
当时孙思邈就笑道:就让这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吧。
这些年来,姜沃自然再也没问过。
但如今算来,哪怕是按照最轻的年龄来算,孙神医今年也有百岁了!
可这些年,多少故人都走了老了,孙思邈看起来依旧如此。
虽然须发皆白,但他的神色永远那么安然,眼睛也丝毫没有老人的混浊感,反而像是清透却又温暖的泉眼,目光中总是流露出善意的关怀神色。
今日又轮到了拈佛珠的功德日,姜沃捏着佛珠,却觉得眼前的孙神医,比寺庙中的佛像更像是一尊救苦救难的神灵。
马车停下,姜沃该下车与孙思邈分别了。
孙思邈指了指马车小桌几上的脉枕:“还是老规矩,来,伸手。”
姜沃乖乖伸手。
每回孙思邈离京前都会给她扶脉,与她说些保养的注意事项。
这次孙思邈扶脉良久,久到姜沃都想要找系统了:莫不是你们的体质升级出了什么bug。
还好这时候孙思邈开口了:“很好,气血充沛,精神完足。”
他看向姜沃,终是难免带着神医好奇探究之心问道:“这些年,你的体质竟越来越好。我记得第一回 为你扶脉,虽康健,却也不过是常人之体。”
按说她已经过了人体气血最充足的年纪,而且随着她官位越高应当越劳碌心累,多年辛苦,体质总不会比年轻时候还好才对。
实在是跟他多年医道之论不符!
姜沃听过后,只笑着眨了眨眼睛。
在孙思邈面前,她忽然像是回到了十几岁时候,轻轻松松道:“正如您的年纪是个永远的谜,我的脉象也是个谜。”
孙思邈不由笑了:“好。”
总归是好事,是令人欣慰的谜题。
两人如往年一般,于长安城外作别。
姜沃独自在秋阳里站了良久。
**
若说总章二年还有什么大事,便是这一年冬日,江夏王李道宗过世。
过世,并非病逝。他之前未有病痛,只是一夜过后,次日仆从发现他已然于睡梦中离世,神色安详。享年七十岁。
故而腊月十五的大朝会,最要紧之事便是议定江夏王的谥号。
江夏王为宗亲,随高祖揭立义旗、从龙而起;追随太宗战刘武周,战王世充、窦建德;武德年间门为大唐驻守灵州边境、数败突厥;贞观年间门灭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薛延陀等战皆曾领兵而行,多有战功。
故而最终朝议定下谥号‘桓武’。
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
这一日大朝会后,姜沃走出含元殿,就见英国公并未乘坐御赐的马车离去。
见她出来便道:“随我去一趟凌烟阁吧。”
李勣大将军也不上马车,只是一步步走回太极宫,走向两座凌烟阁。
两人一路沉默不语。
直到远远见到凌烟阁之时,李勣大将军才终于开口:“至今日,凌烟阁内,除我外,再无一故人在世矣。”
姜沃心生怆然。
李勣声音很平静:“我还记得,当年为贞观年间门凌烟阁定吉期的姜相,很年轻,只是太史丞。”
那时候,他自然不会想到,这位太史丞会走到宰相这一步。
更不会想到,数十年后,姜沃会站在这里,陪他缅怀诸位凌烟阁故人。
这便是人世造化吧。
*
姜沃随着李勣大将军,先入贞观朝凌烟阁,一一拜过贞观年间门故人,再来到新的凌烟阁。
李勣大将军的脚步,停在苏定方的画像跟前。
“近来多有故人入梦。”
“前几日我还梦到了苏烈。”李勣大将军道:“也不知是他真的魂魄还在托梦于我,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他说,他亦有魂魄久驻于凌烟阁画像内。”李勣大将军转头问姜沃:“这话他生前也说过,你是不是也知道?”
姜沃颔首:“是。”她刚要继续说点什么——
却见李勣大将军忽然转头厉喝了一声:“在否?”
虽是问句,这一喝却带着将军沙场磨砺出来的杀伐之气,在这有些昏暗的凌烟阁里如同一声惊雷,令人胆战心催。
就见李勣大将军如此‘突袭’一句后,盯着画像看了半晌,见画像上的人没动,就摇头道:“果然是梦境而已。”
姜沃:……
真的,先不论苏定方大将军的魂魄是否留于画像,但方才李勣大将军突如其来这一下子,给她的魂魄可是险些吓掉一半。
李勣检查过画像,回头看到姜沃一言难尽的脸色,不由一笑:“吓了你一跳是不是?难得见你这样的神色。”
听到这句话的姜沃,忽然就怔住,只觉旧日记忆如洪水般席卷而来——
贞观二十一年。
二凤皇帝在凌烟阁单独召见了她,让她随着致仕的袁天罡一并去黔州,替他探望一眼大公子李承乾。
那时候她郑重神色接旨后,二凤皇帝忽然就严肃道她之后不必再回京了。
当时姜沃愕然抬头,二凤皇帝才笑了,神色是种连眼角纹路都不能掩盖的明亮:“如何?被朕吓了一跳是不是?”
然后叮嘱她,其实这个年纪不必绷的太紧,要学学袁师父。
今朝,她又在凌烟阁被‘吓’了一回。
姜沃不觉眼眶发烫。
她就走向前两步,借着拿案上拂去画像细尘的‘马丝尾拂尘’的功夫,背对着李勣大将军,迅速用指尖拭去一滴泪。
姜沃正拿着拂尘一点点拂拭画像,就听身后李勣大将军道:“我原山东一田夫耳,有幸遭值明主,居于富贵,位极三公,年将八十。”[1]
他顿了顿又慨然道:“这一世功名始终,俯仰无愧,实无憾尔。”
姜沃不肯回头,只是握紧了手中拂尘。
实值隆冬,凌烟阁内日光昏昏。
**
她只能劝媚娘别为家人怄气。
毕竟老夫人长寿的遗传基因,也是助力武皇登基的最大功臣之一。
偏生又在此时,太子上奏疏,表示自己年纪尚轻,且学业不精不足以为父母分忧,请求帝后待他及冠后再议太子妃之事。
京城掀起了新一轮八卦——嚯嚯,快看,太子这是也不愿意要皇后安排的杨家太子妃啊!
于是本来只是荣国夫人的小心思以及没定下来的小道消息,愣是变成了皇后硬要安排‘娘家人’做太子妃,又被太子拒绝的一场大戏。
姜沃理一理思绪后,只有为这一串乌龙误会叹气,更为了那位杨姑娘叹一声倒霉。
此事最终以皇后准了太子‘奏请晚婚’的奏疏才落下帷幕。
既如此,众人暂且放下这个八卦——等三年后太子及冠再来讨论!
**
提起婚事,虽说总章二年没有选定太子妃,但倒是选定了两位驸马。
这一年,皇后令殿中省办了皇长女皇次女的婚事。
两位公主在出嫁前被册封为义阳公主、宣城公主。
只是这两位公主虽有封号和食邑,但却未能在京中设公主府。两人皆随夫君外任,去了大唐这广袤疆域的某个州(且是远离李素节的州),很低调地离开了京城。
而夏秋之季,正是皇帝风疾重的季节,因而从头到尾都没有管过关于两位公主的任何事。
他有精神的时候,也只为东宫反复思量——皇帝其实挺想要个皇太孙的。
说白了,皇帝有点想培养第三代了,说不定就能隔代遗传呢!
而他之所以最后跟媚娘统一了意见,准了太子那一封请奏及冠后大婚的奏疏,还是因为太子的身体状况。
早几年,太子就总是太过单弱,帝后就多有忧心。
这两年太子思虑愈重,虽然不至于跟皇帝一样缠绵病榻,但也绝对不能说一句身子骨康健硬朗,较之寻常十七岁的少年人,是偏弱的。
不但皇帝惯用的太医院奉御婉转回过此事,连孙思邈孙神医都被皇帝请进宫,特意为此事给太子检查了一遍身体。
孙神医明明白白道太子多思心志缠绵,以至体弱,便是帝后让太子成婚,那也不要多置妃妾。
皇帝这才遗憾接受,估计要晚几年才能见到第三代这个事实。
*
比起东宫大婚这些事,姜沃更在意的还是孙思邈孙神医。
这一年秋日,她再次于灞桥送孙神医出京——这些年来孙神医每每出京,她能送的都会来。
“我看先生这身子骨,至少还能再出去游历二十年!”
孙思邈大笑:“那岂不是成了精怪?”
姜沃摇头:“不是精怪,是神仙。”
她是真这样感慨的。
算来真有许多许多年了,距离她第一回 见孙神医,已然过去二十九年——她前辈子都没活这么久!
而那时候的她,曾经好奇问过孙思邈的年纪。
毕竟孙思邈的年纪是个谜题,古籍记载有隋文帝开皇间门生人,也有记录其为更早的北周元年出生的,而北周似乎都不是终点,还有传说他是再往前北魏年间门出生的!
当时孙思邈就笑道:就让这成为一个永远的谜吧。
这些年来,姜沃自然再也没问过。
但如今算来,哪怕是按照最轻的年龄来算,孙神医今年也有百岁了!
可这些年,多少故人都走了老了,孙思邈看起来依旧如此。
虽然须发皆白,但他的神色永远那么安然,眼睛也丝毫没有老人的混浊感,反而像是清透却又温暖的泉眼,目光中总是流露出善意的关怀神色。
今日又轮到了拈佛珠的功德日,姜沃捏着佛珠,却觉得眼前的孙神医,比寺庙中的佛像更像是一尊救苦救难的神灵。
马车停下,姜沃该下车与孙思邈分别了。
孙思邈指了指马车小桌几上的脉枕:“还是老规矩,来,伸手。”
姜沃乖乖伸手。
每回孙思邈离京前都会给她扶脉,与她说些保养的注意事项。
这次孙思邈扶脉良久,久到姜沃都想要找系统了:莫不是你们的体质升级出了什么bug。
还好这时候孙思邈开口了:“很好,气血充沛,精神完足。”
他看向姜沃,终是难免带着神医好奇探究之心问道:“这些年,你的体质竟越来越好。我记得第一回 为你扶脉,虽康健,却也不过是常人之体。”
按说她已经过了人体气血最充足的年纪,而且随着她官位越高应当越劳碌心累,多年辛苦,体质总不会比年轻时候还好才对。
实在是跟他多年医道之论不符!
姜沃听过后,只笑着眨了眨眼睛。
在孙思邈面前,她忽然像是回到了十几岁时候,轻轻松松道:“正如您的年纪是个永远的谜,我的脉象也是个谜。”
孙思邈不由笑了:“好。”
总归是好事,是令人欣慰的谜题。
两人如往年一般,于长安城外作别。
姜沃独自在秋阳里站了良久。
**
若说总章二年还有什么大事,便是这一年冬日,江夏王李道宗过世。
过世,并非病逝。他之前未有病痛,只是一夜过后,次日仆从发现他已然于睡梦中离世,神色安详。享年七十岁。
故而腊月十五的大朝会,最要紧之事便是议定江夏王的谥号。
江夏王为宗亲,随高祖揭立义旗、从龙而起;追随太宗战刘武周,战王世充、窦建德;武德年间门为大唐驻守灵州边境、数败突厥;贞观年间门灭东突厥、吐谷浑、高句丽、薛延陀等战皆曾领兵而行,多有战功。
故而最终朝议定下谥号‘桓武’。
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动民曰桓。
*
这一日大朝会后,姜沃走出含元殿,就见英国公并未乘坐御赐的马车离去。
见她出来便道:“随我去一趟凌烟阁吧。”
李勣大将军也不上马车,只是一步步走回太极宫,走向两座凌烟阁。
两人一路沉默不语。
直到远远见到凌烟阁之时,李勣大将军才终于开口:“至今日,凌烟阁内,除我外,再无一故人在世矣。”
姜沃心生怆然。
李勣声音很平静:“我还记得,当年为贞观年间门凌烟阁定吉期的姜相,很年轻,只是太史丞。”
那时候,他自然不会想到,这位太史丞会走到宰相这一步。
更不会想到,数十年后,姜沃会站在这里,陪他缅怀诸位凌烟阁故人。
这便是人世造化吧。
*
姜沃随着李勣大将军,先入贞观朝凌烟阁,一一拜过贞观年间门故人,再来到新的凌烟阁。
李勣大将军的脚步,停在苏定方的画像跟前。
“近来多有故人入梦。”
“前几日我还梦到了苏烈。”李勣大将军道:“也不知是他真的魂魄还在托梦于我,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他说,他亦有魂魄久驻于凌烟阁画像内。”李勣大将军转头问姜沃:“这话他生前也说过,你是不是也知道?”
姜沃颔首:“是。”她刚要继续说点什么——
却见李勣大将军忽然转头厉喝了一声:“在否?”
虽是问句,这一喝却带着将军沙场磨砺出来的杀伐之气,在这有些昏暗的凌烟阁里如同一声惊雷,令人胆战心催。
就见李勣大将军如此‘突袭’一句后,盯着画像看了半晌,见画像上的人没动,就摇头道:“果然是梦境而已。”
姜沃:……
真的,先不论苏定方大将军的魂魄是否留于画像,但方才李勣大将军突如其来这一下子,给她的魂魄可是险些吓掉一半。
李勣检查过画像,回头看到姜沃一言难尽的脸色,不由一笑:“吓了你一跳是不是?难得见你这样的神色。”
听到这句话的姜沃,忽然就怔住,只觉旧日记忆如洪水般席卷而来——
贞观二十一年。
二凤皇帝在凌烟阁单独召见了她,让她随着致仕的袁天罡一并去黔州,替他探望一眼大公子李承乾。
那时候她郑重神色接旨后,二凤皇帝忽然就严肃道她之后不必再回京了。
当时姜沃愕然抬头,二凤皇帝才笑了,神色是种连眼角纹路都不能掩盖的明亮:“如何?被朕吓了一跳是不是?”
然后叮嘱她,其实这个年纪不必绷的太紧,要学学袁师父。
今朝,她又在凌烟阁被‘吓’了一回。
姜沃不觉眼眶发烫。
她就走向前两步,借着拿案上拂去画像细尘的‘马丝尾拂尘’的功夫,背对着李勣大将军,迅速用指尖拭去一滴泪。
姜沃正拿着拂尘一点点拂拭画像,就听身后李勣大将军道:“我原山东一田夫耳,有幸遭值明主,居于富贵,位极三公,年将八十。”[1]
他顿了顿又慨然道:“这一世功名始终,俯仰无愧,实无憾尔。”
姜沃不肯回头,只是握紧了手中拂尘。
实值隆冬,凌烟阁内日光昏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