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地雷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纯粹的防守形武器,而且只有在阵地战中,才能够发挥较大的作用,而商毅的战术思想一向都是掌握主动,机动灵活,并以在运动中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为主,尽量避免与清廷打阵地战。
另外在中华军收复了南京之后,南京就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而清廷在战略上是处于守势的一方,因此后来发生的几次战役,无论是收复了长江六省,还是近期的山东、南阳战役,从大局上来看都是中华军主攻,清廷主守,就是在战役的进程中,中华军偶尓也发生几次阻击性质的防守战,但时间也并不长,而且准备时间也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军都用不上地雷。但商毅十分清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地雷还是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这一次豫南战伇,双方都投入了重兵,大规模的阵地战、防守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有重新用上了这种武器的机会了。因此商毅也给淮南军区送来了大量的地雷,用于这次战役中阻击清军的进攻。而在这次淮河北岸的三条阻击战线上,中华军就埋下了大量的地雷,而且都是十个地雷为一组的循环雷,纵深达到二百余步,只等着清军踏上来触发。
果然在铜钟店的阵地前,清军的第一次进攻中,就触发了大量的地雷爆炸。尽管清军已将进攻阵形尽量散开,而且这个时什地雷的爆炸威力也十分有艰,但这一连串的爆炸,还是一下子就炸伤炸死了数百名清兵。而清军的这一次进攻,还没等进入到中华军的射程以内,也立刻就退了回去。
在战场上留下了数百俱清兵的尸体,其中有不少都被炸得肢离破碎,留下许多残肢断臂,残盔裂甲,拆断的刀枪和破碎燃烧的旗帜。
另外还有十几名受伤未死的清兵,有的在地上挣扎着向回爬行,有的大声向自己的同伴呼救,但这时幸存的清兵都在忙着向后逃逃跑,根本就没有人去救援这些伤兵。有几名伤兵在爬行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又触发了一串地雷爆炸,结果少数准备回去救援同伴的清兵见了,立剂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这到并不是说清兵就足贪生怕死,而是确实被地雷给吓着坏了。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却是一阵欢呼,想不到这么轻易就将清军的第一次进攻给打退了,看来地雷这种武器确实是好使。
尽管中国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制造出了最原始的地雷,但在这个时代,地雷在战场上仍然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而且中华军在以前的战斗中,又很少使用地雷,见识过地雷的清军也大多都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了,其实包括中华军的士兵,绝大部份人都没有亲眼过地雷爆炸的威力,只是知道中华军里有这么一种武器,可以埋在地底,等人踏上,绊动引线,引发爆炸。因此在清军里面充当教官的中华军的降兵,有人会简单的提一下,有人干脆就忘了。
而在这一批清军的士兵中,几乎都是第一次和地雷接触,不少人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武器,因此一个个都惊疑不定,不知道中华军这又是使用的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能够将炮弹埋在地底下爆炸,而且还不用引线。
一般对于不知名,或是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往往都会带有恐惧的心里,由其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武器,而且突然出现,并给自己造成了大量的杀仿,因此大多数的清兵这时都是不知所措,心里只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另外极少知道有地雷这种武器的清兵也同样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华军在阵地前倒底埋了多少地雷,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备地雷。
当然在这个时代,对地雷基本是无解的,事实上既使是在后一时空后世,世畀各国对地雷阵也都是相当的头庝。从至于联合国都规定,禁止在战争中大量埋伏地雷。
清兵退回到自己阵地之后,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没有动静,每个人都盯着阵地,仿佛随时都会再发生爆炸一样。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又引发了一连串对清军的嘲笑诌骂声。
而清军的主将阿山这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立刻下令,向中华军的阵地再发动进攻。而这一次进攻的清兵一个个都吓得变了色,这和把自己派去送死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真不是清兵胆小,而是确实又地雷没有太多的认识。但主将下令了,谁也不敢违抗,只好都硬着头皮,再度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等到达上一次发生地雷爆炸的地点之后,清兵们也都不自觉的停下或放慢了脚步,左右看看,还有人先伸出一支脚,在前面的地面上踩几下,似乎是确认之后,另一支脚才跟上去,先怕地下突然又发出爆炸来。一开始还只是一二个人,后来所有的士兵也都学着他们的样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
别说中华军,就是后面的清军见了,也都觉得又好气又可笑。
但这种姿式的行走,是不可能不触发地雷的,能清军进入到布雷区之后,很快就有人触发地雷,于是立刻又是一连串的爆炸声,而进攻的清兵也“呼拉”一下,又全部都退了回去。好在是这一次清兵的动作十分小心,一触发地雷就立刻撤退,因此触发的地雷并不多,而炸死的清军也不多。
不过这一次阿山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在发生过地雷爆炸的位置,在走上去之后,似乎就不会再有爆炸了,新的爆炸是发生在第一次清兵没有到达的地方。
于是阿山又下令,再派进攻部队,而且要求他们顺着前面军队走过的路线进攻,当然这一次有不少清兵都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而阿山也下令一队火铳兵根在他们后面,对不敢前进的士兵,立刻开火击毙。
在阿山的威迫压迫之下,清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前后一共付出了六百多人的阵亡,才总算是在地雷阵中硬生生趟开了一条宽达十余步的通道来。
但这里早巳经进入中华军火枪的射程范围内,只能从这样一条狭窄的通道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攻破中华军的防线,而再派军队,扩大通道,显然不可取了,因此阿山也不得不下令,暂时收兵另想其他的办法。
而这时在其他两条战线上,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各自处理的办法也都不同,右路的阿哈尼堪干脆就早早收兵,回去商议对策,当然也是可以肯定商议不出什么好的对策来,只好派人向阿济格禀报。
阿济格的方法到是最为简单直接,就是拿人命往里面填,硬生生的开避通道,当然这和阿济格部里有原来耿仲明部下的两万多直属的军队,而这一批士兵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拿来当炮灰用了。结果就在第一天的进攻中,阿济格以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终于清除了大部份的地雷,于是清军也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了。
阿山和阿哈尼堪手里没有炮灰,而且现在清廷必须要倚重汉军,也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随意的把汉军当炮灰来使,万一把汉军都逼急了,说不定都投奔到中华军那边去了。南京政府公布的清廷汉军的反正起义规定,两人可都十分清楚。因此两人当然不可能釆用阿济格的办法。
但两人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另外一招,没有炮灰就去抓炮灰,在过去的攻城作战时,驱民为前导的事情,清廷一向都干得非常得心应手,现在不过是重新又拾回当年的招术而己。因此就在第二天,两人都下令清军,在附近抓捕百姓,充当炮灰使。
不过这一带的百姓早就被中华军给疏散了,整整一天的功夫,也没抓到几个百姓,而阿济格又不住催促两人,尽快攻破中华军的防线,也不可能花费时间去远一些的地方抓人,因此两人也无奈,只好从军营里抽出数百马、牛、驴骡等牲口,再加上一部份士兵,去趟地雷,开避道路,致于派到那一批士兵去干这个差事,只能由抓阄来决定,谁抓到就该谁倒霉。
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清军至少损失了四千左右的兵力,以及近一千多头牲口,才总算是清除掉了三道战线上的大批地雷,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直接进攻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六章 突破淮河(上)
地雷虽然基本都清除了,但这并不就等于是后面的战斗就一帆风顺了,其实真正的苦战还在后面。
尽管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清军都清楚一但中华军布置好了防守阵地,清军基本就很难突破得了中华军的防线,称为固若金汤,也决不过份,而这一个观点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也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清军对中华军设在淮河北岸的阵地连续发动了三天的进攻,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清军什么招术都用到了,用火炮火枪与中华军进行火力对射;发动不间断的进攻,用人命向上垫;用骑兵冲;甚致还发动了两次夜袭,和一次迂回,但中华军凶猛的火力防守面前,清军尽管付出了大量伤亡的代价,战死的士兵达到了一万二千余人,受伤多达五千余人,但始终都无法攻开中华军的防线。
尽管清军的进攻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其中也多次攻入中华军的阵地内,和中华军展开白刃作战,但在中华军的防守,能够博得固若金汤的称号,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倚仗着强大的火力防线,在白刃作战中,同样也丝豪不弱于清军,因此在中华军的顽强防守下,清军的进攻还是一次一次被打退回来。中华军的防线依然巍然屹立不动。
淮河北岸的战报每天都会传到开封,使多尔衮,以及开封的清军总部都能够极时了解到前线的战况。
阿济格进攻受阻,在另一条战线上,尼堪和韩岱部进攻陈州的战斗也打得很不顺手,战事开始几天清军连战连胜的势头也终于被阻止了下来,这样的结果也让开封的不少清廷人员颇为失望。
但多尔衮反到觉得安心了,因为这才是中华军真正的实力体现,先为前期的战斗,中华军显然是没有尽力,如果中华军的淮河防线也被清军一蹶而破,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一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而现在的局面才是正常的,这也说明中华军开始发力了。
不过这时多尔衮又有了新的疑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华军是在全力防守淮河北岸的防线,但背水结阵,是犯兵家大忌的,中华军的将领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中华军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图呢?因为中华军在豫南一带战场的兵力并不输于清军,完全没必要这么被动的防守,如果是打算阻击清军,则没有必要退到淮河北岸也才开始结阵防守,完全可以把防线推到汝河一线。这样纵深的空间也会大一些。
如果中华军是打算诱使清军深入,那么就不该在淮河北岸阻击清军,而是应该退到淮河南岸,把清军让过淮河,然后再封锁淮河,切断清军的归路。但现在中华军却又摆出一付在淮河北岸阻击,不放清军过河的架式,这也确让多尔衮不明白,中华军这时打算做什么?
另外多尔衮也判断不清,现在阻击清军的,到底是不是中华军的主力,或者中华军实际是用一支偏师守住淮河,主力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中华军的战术一向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
因此多尓衮也下令,招来洪承畴,看一看他对目前的战局有什么看法。在大局的层面上,多尔衮还是十分相信洪承畴的目光和判断的。
其实现在洪承畴也不太清楚,中华军到底有什么俱体意图,但有一点他是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中华军在淮河北岸阻击,是在拖延时间或者是拖住阿济格部。但下一步的用意是什么,洪承畴也无法猜侧,因为现在清廷获得的有关信息实在太少了。
因此洪承畴只能做出几点预测,一是中华军正在集结兵力,可能会从南京军区、湖广军区调兵,准备围歼阿济格部,二是中华军用少量兵力拖住阿济格,主力其实是准备攻击开封。从目前的局面来看,中华军要进攻开封,有两条线路,一是由进攻归德府,然后沿黄河西进,攻击开封,这一条进攻线路可以汇合山东军区的兵力;另一条线路是汇合湖广军区,由南阳进军,直取开封府,这也是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的路线。
虽然洪承畴说了一大堆,但实质性的东西并不多,只不过是把中华军可能进行的每一种行动都说出来了,虽然说多尔衮不会有洪承畴分柝得这么细致,但大部份也都能考虑得到。但多尔衮也知道这并不能怪洪承畴,所谓料敌如神,只是在书本里才有的事,在现实中,料敌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情报信息基础上的。
最后多尔衮决定,命阿济格全力进攻,力争早日突破中华军的淮河北岸防线,同时又从开封给阿济格送出一批粮草火药等军用物资。并且在中原战场多加派探哨,打探中华军的兵力调动,尽量掌握中华军的动向。
对于多尔衮的这一决定,洪承畴并没有表示异议,因为在无法判断敌方的动向时,那么就只能以我为主了,攻敌所必救之地,多尔衮这样的决定,也是符合用兵之道的,现在清军在开封一带地区也还有近十万的驻守兵力,而且尼堪、韩岱部也可以随时回撤救援,中华军要来进攻开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呈。
而一但清军真得突破了淮河,将在局部战场上占据着主动,就算中华军想要进攻开封,这时也必须先回兵自救才行。而如果中华军打算集中兵力,在豫南与清廷决战,那么清廷也可以向豫南增派兵力,或者是趁中华军集兵于豫南的时侯,袭击中华军其他的薄弱环节。那么一举扭转中原战场的局面,最终取得胜利。
————————————
九月十二日,光州的成进和李定国也收到了南京统战部发来的飞鸽传书,通知他们可以撤过淮河了。
收到了这份传书之后,成进和李定国也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现在对阿济格部的阻击已经进行了七天时间,总算是等到可以开始实施对阿济格部的围歼计划了。
其实早在阿济格的人马杀到淮河北岸的时候,中华军在豫南战场的各路人马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放清军渡过淮河,就可以马上对清军实施包围了。不过虽然说豫南战场的指挥是由豫南战役指挥部全权付责,但也必须服从统战部对整个中原战场的大局考虑,在什么时候撤过淮河,什么时候收陇包围,必须得到统战部的指令才行。因为豫南战役指挥部现在也知道,在豫南战役进行的同时,山东军区也将进行豫北战役,切断清军的退路,在中原战场上全歼清军的主力,因此两线作战,必须保持协条一致。
但现在整个中原战场的局势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变数,如果对阿济格部的包围迟迟不能完成,也许就发生其他的变化,比如阿济格见淮河北岸的阵地久攻不下,而主动撤离战场,另找其他的进攻目标,进入隐蔽地区的其他各路部队也有被清军的探哨发现的可能,而且现在中华军的大部份兵力也确实都集中在豫南战场,其他地区的防守都十分空虚,清军确实存在着进攻其他地区的可能性,这些情况有任何一件发生,也有可能会导致这次围歼阿济格部的计划落空。
另外由于包围阿济格部的计划一再拖挻,也使不少士兵都产生了一些情绪,如果计划再落空,那么对中华军的军心士气也是一个打击,对以后的战斗也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过现在得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总算也不晚。因此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开始实行。
这时阿济格也收到了多尔衮的命令,让他全力突破中华军的防线,渡过淮河,直捣光州,将中华军的淮南、湖广两个军区分离开,同时开封已经给他运送来一批军用物资,二三天之后,就可以到达。
于是阿济格也立刻下令各条战线都要加紧进攻,一定要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同时也亲自督战,在中路战场,向息县发动了猛攻。
就在九月十四日,清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之后,首先攻克了息县,中华军退到了淮河南岸。
因为这里是淮河上流,河流并不宽,而且清军也已准备好了大量的船筏,于是阿济格也下令,乘着胜势,在息县附近分五个地点强渡淮河,不让中华军有在淮河南岸布置防线的时间。
到下午五时左右,终于有一个渡河点抢渡成功,在淮河南岸建立了岸前阵地,到晚上八时左右,又有两个渡河点被清军突破,而中华军很快也放弃了另外两个渡河点,向后退守。到了晚上十二时左右,清军已渡过了二万多人马,并且在淮河南岸连夜抢修防守阵地。
九月十五日,中华军的铜钟店,小茴店两处防线也全部撤回到了淮河南岸防守。清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淮河北岸的阵地。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
到了九月十六日,在豫南战场的局势是,清军的中路军占领了息县,并渡过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派驻了三万士兵,包括有八千名火铳兵,另有各种火炮一百余门,建立起岸头阵地。而在左右两路,清军只是杀到了淮河北岸,中华军虽然退过淮河,但并未再向后撤退,而是仍然守在淮河南岸。
虽然清军的中路突破了淮河,但并没有马上向淮河南岸大规模增兵,而是一面在淮河南岸继族建立防守阵地,一面在河面上架设浮桥,一连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向南岸的纵深发展,也没有继续派兵过河。
而这二天的时间,也让成进和李定国十分焦急,因为中华军放开淮河防线的目地,就是要将清军引到淮河南岸来,然后进行包围作战,如果清军不是全部,或者是大部份渡过淮河,那么中华军的包围也就无法完成。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清军迟迟没有大举渡河,并不一定就是对战局产生了怀疑,多半是出于谨慎的考虑,而且在淮河南岸建立阵地,在河面上架设浮桥,其实都是在为大举渡河做准备。但清军会在什么时候渡河,谁也说不准,而就这么耗下去,显然不是办法。
而且这时驻守徐州的十五军也将徐州移交给郑成功部守卫,率军南下参加豫南战后,在中途也汇合了放弃陈州的部队,这时己到达了颖州地区,在有一二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豫南战场。但同时清军的尼堪、韩岱部夺回了陈州之后,也可以率军南下,紧跟在阿济格部的后面,到那个时候,就算阿济格部渡过了淮河,但再想要包围阿济格部,可就并不容易了。
因此成进和李定国经过了紧急的商议之后决定,修改包围地点,就在淮河北岸进行,立刻开始对阿济格部的清军进行包围。由湖广军区第六、十三军,南京军区第十七、二十军,淮南军区第十五军在淮河北岸聚集,包围清军,而淮南军区第一、十一、十八军,将在淮河南岸,堵截清军,使清军无法在淮河南岸扩展。也就是说,这一次对阿济格部的包围作战,将以淮河为界,分南北两个战场进行,北岸五个军,南岸三军,同时一但包围形成之后,李定国将立刻赶到淮河北岸,去指挥作战。
但就在成进和李定国重新布置好了各路人马的预定包围阵地,并且向各部发出了命令之后,又收到消息,清军的中路军开始向淮河南岸调动人马了,而左右两路,也都开始向淮河南岸的阵地发动进攻。
两人得知以后,也不禁大吃一惊,因为各路人马的预定包围阵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清军大部份都渡过了淮河,那么淮河北岸的五个军就会扑一个空,虽然说结杲仍然是将清军堵在淮河南岸了,但局面却是大大不同的,因为淮河北岸的部队要渡过淮河,来倒南岸,至少也需要几天的时间,而在淮河南岸的三个军将会直接面对清军十几万大军。在局部的战场上,清军会暂时取得绝对的优势兵力。而这一场战斗,也将形成拉据战,中华军围歼清军的目地,已经很难达到了。
而现在调兵的命令已经下出了,再次修改作战计划肯定是来不及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清军堵在淮河北岸,不让他们大规模的渡过淮河,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清军的中路人马,因为这一路的清军已经渡过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建立了防守阵地。
这时中华军在淮河南岸的兵力分布是,在东西两线,分别是由第十八军的第五、十九旅和第十一军的二十师守住淮河南岸,挡住清军两翼的渡河路线,而中路是由第一军牵制住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第十八军的骑兵师、第十一军的第七师作为预备兵力。但由于之前中华军是打算放清军过淮河,因此第一军并没有将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堵得很死,而是给清军留出了一片很大的空白地区,本来这是打算让给清军驻扎的地方。但现在必须将清军限制在河岸阵地的范围内。
于是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下令,第一军和预备军全都出击,进攻清军在淮河南岸的阵地,一定要挡住清军在淮河南岸的扩展。
其实清军迟迟没有大规模渡过淮河,并不是因为怕中了中华军的埋伏,而是因为阿济格在等待着多尔衮给他送来的补济到达,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清军也拼得很凶,不仅战斗减员刭达了一万六千多人,而且各种火器的弹药消耗都接近半数。
阿济格也知道,等渡过了淮河之后,恐怕还有大仗硬仗要打,这一次能够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各种火器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弹药的充足。对于中华军故意放弃阵地,向后撤退的行为,由于做得过于逼真,阿济格丝毫都没有怀疑。
另外一点就是清军携带的重型火炮太多,仅红衣大炮足有六十余门,同肘还有大量的物资车辆,如果仅仅靠木筏来渡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最好还是在淮河上架几做浮桥,这样不仅仅是方便这一次渡河,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在作战时,向淮河南岸运送物资。
在这二天的时间里,清军硧实一点都没有浪废,经过连夜的抢工,在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桥,而这时运送补充弹药物资的队伍也都送到了息县。于是阿济格在接收了这一批弹药物资以后,这才下令中路的人马开始渡河。而左右两路,也开始进行向淮河南岸的中华军防线发动进攻,主要的目地是牵制中华军的兵力,好让中路军从容渡河。等中路军渡过淮河之后,再从南岸向中华军发动进攻,接应两翼的清军过河。
不过虽然清军已经建成了五座浮桥,但清军的中路有七八万大军,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车辆,由其是红衣大炮,一座浮桥上最多只能同时承受三门过河,再多就有可能出危险,且此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渡过淮河的。
好在是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在淮河南岸清军已经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阵地,而且还有三万士兵把守,于是阿济格也决定,先运送一批重型火炮和物资过河,可以増强南岸清军的力量,并且扩大岸头阵地,好让更多的人马可以过河驻扎。
因为先前建立的岸头阵地只是考虑保住在淮河南岸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阵地的修建,也尽量紧促,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如果大队人马、车辆要过河,就必需扩大阵地。同时阿济格还十分庆幸,这两天的时间,中华军并没有向清军的岸头阵地发动进攻,也终于给清军容出了等候物资的时间。
但就在这时,阿济格收到探子的禀告,中华军向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进攻过来了。这时清军的阵地正在扩大中,而原阵已经腾出来预备放置物资,因此阿济格也决定,这一次清军将不进行坚守阵地的作战,而是杀出阵地,与中华军进行野战,同时留出一座浮桥,运送兵力増援淮河南岸的战场。
于是阿济格下令,命巴牙喇甲喇额真布克沙为主将、巴牙喇纛章京希尔根为副将,率领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吴喇禅,甲喇额真哈宁阿、艮泰,牛录额真巴雅、彰屯等人率领先期过河的三万士兵出击,迎战中华军。
在先期渡河的三万士兵当中,有火铳兵八千人,步兵一万人,满蒙骑兵一万,炮兵两千,因此实际出战的,只有二万八千人。
清军和中华军已经打了五六年的仗,但基本模式都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或者是突袭、伏击作战,但向传统的那种双方在野外拉开阵式,互相对冲的作战方式,还很少有过。主要是因为中华军的战术太诡异,清军进攻时,中华军一般都会全力防守,而中华军进攻时,往往都集中了优势的兵力,清军也不敢和中华军硬碰。
另外以前双方作战,都是在江南、江淮等地,水网湖泊众多,不利于骑兵作战,也使清军的这个优势一直都没法发挥,在大部份的时间里,骑军的作用居然主要是利用速度去冲击中华军的防线,而这一次中华军主动向清军发动进攻,而且这一带的地势平坦,也有利于骑军作战,因此阿济格也认为,如果是在野战中,清军以步骑配合作中,还是大有胜机的。而且淮河北岸的援军也还在源源不断的増援过来。
而布克沙领命之后,也下令,命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甲喇额真哈宁阿两人率领清军的八千骑军,率先迎战中华军。希望用清军最擅长的骑射之术,先给中华军一个迎头痛击。
于是马喇希、哈宁阿两人率领骑兵,立刻向中华军杀过来的方向冲杀而去。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八章 骑军交战(上)
清军的骑兵走了三四里的路程,只听前方马蹄声响,只见在前方的地平线前,也出现了无数的骑军身影。显然是中华军的骑兵,而且从人数看来,与清军也相差无几。
中华军的各军区部队都有一支骑兵部队,这一点清军都清楚,而且中华军以前也多次在战场中使用过骑兵,也给清军造成过不小的打击。不过中华军对骑兵的使用,一般都是用在突袭或是追击的时候,但很少用于正面战场。双方的骑兵更是很少在战场上直接对话。偶尓有一二回,也是一二千骑兵之间的小型交战,达到近万规模的骑兵对战,确实还从没有过。
而这一次中华军居然主要以骑兵来对抗清军的骑兵,也让清军的两员主将马喇希、哈宁阿两人有些宅议。不过马喇希本是蒙古镶红旗固山额真,素来以精于骑射而自居,而且他从来没有和中华军交过手,虽然听说过中华军有多么厉害,火力都多么凶猛,但毕竟是没有亲眼见过,而现在见中华军出动骑军来迎战自己,在诧议之余,也有些兴奋。
虽然马喇希也知道,中华军的骑兵也是使用火枪作战的,但按马喇希的概念中,在马背上使用火枪,肯定是不如在地上灵活自如,因此在骑兵作战中,中华军火力上的优势肯定是要打一个拆扣的。因此一面是跃跃欲试,想看一看中华军到底有多厉害,另一面也是希望能击败这支中华军的骑兵,让他们知道一下厉害,于是马喇希立刻也下令,全军出击,迎战中华军的骑军部队。
这一支中华军的骑军部队正是第十八军的骑兵师,受第一军军长苏建林命令,作为中华军的先锋人马,先期赶到战场来。苏建林的想法其实和清军差不多,都是想先用骑兵突袭,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过谁都没想到,两支骑军会在战场上不期而遇。
十八军的骑兵师叫蒋连军,今年四十岁,他过去曾是明军的将领,在宁武卫里当过游击将军,就是付责指挥骑军的,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华军打入北京时加入中华军的。因为他在明军里就是干的骑军,因此在加入中华军之后,自然也就被分到骑兵里面,现在进升到了骑兵师长,这也是中华军的骑兵军官能够晋升的最高官职。毕竟中华军是一支以步兵火器为主的军队。骑军的存在,主要的作用还是辅助步兵。
但这并不表示商毅并不重视骑兵的建设,相反从组建自己的军队开始,商毅就建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最早的骑军将领杨武丞,现在已晋升成为军区司令部成员了。
尽管骑兵被淘汰出战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商毅知道,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骑兵全面退出战场,还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后,就在目前来说,骑兵依然是战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河流较少,只要运用得当,骑兵仍然可以在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另一时空里大约六十年后,在天才的拿破仑手下,骑军还有一次回光返照似的辉煌经历。
现在中华军的五个军区,一共建有三个骑兵师,二个骑兵旅,共计骑军的人数有三万五千人左右。但基本都是轻骑兵,每支骑兵部队中,只有二到三个重甲骑兵连。
当然要建立骑军,自然就离不开战马,现在商毅手里并没有产马之地,中华军战马来源,在早期主要是靠缴获的清军战马,经过了历年的战斗,中华军累计缴获战马的数量达到了五六万匹之多。
清军的战马基本属于蒙古马系,另外还有少量的河曲马和哈萨克马。蒙古马体形小,力量弱,速度也不快,优点是吃苦耐劳,耐力极好。但并不是当骑兵的理想马种。而河曲马和哈萨克马虽然比蒙古马的品质好一些,但也并没有达到质的提高,而且就是在清军中,河曲马和哈萨克马的数量也并不多,中华军缴获的就更少了。
另外在与西班牙殖民者作战中,中华军还缴获了少量的安达卢西亚马,这批马到是理想的战马,但数量不多,前前后后一共也不到三百匹。基本都分给武将当坐骑,其余都装配了商毅的卫队。因此中华军的战马,同样也是以蒙古马为主。
考虑到骑兵还要盛行二百多年,而且目前与清军的战斗也需要一支优绣的骑兵部队,因此尽力改善中华军战马的品质,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在内部挖潜的的作动不大,商毅选择的办法是引进外援。在商毅入主浙江,开始海外贸易之后,一直都在大力从国外引进优质的马种,并且制定各国商船贩马到中国可以减免部份海关税收的规则,而欧洲各国的商人见有利可图,也纷纷运送各种良马到中国来。
这几年来,中华军陆陆续续的引进了近五千余匹世界各地的良马,其中包括了阿拉伯马、安达卢西亚马、阿克哈-塔克马、腓特烈斯堡马等等,几乎把这个时代的优良马种全部都囊括殆尽了。同时商毅还聘了一批欧洲优秀的育马师,让他们付责用国外优质马与中国马进行配种,培育中国新一批的优质战马。
现在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培育出来的第一批新型马已经开始在中华军中服役。虽然这一批战马还达不到外国优质战马的水平,但和过去的蒙古马比起来,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了。
另外在中华军收复了南京之后,南京就已经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而清廷在战略上是处于守势的一方,因此后来发生的几次战役,无论是收复了长江六省,还是近期的山东、南阳战役,从大局上来看都是中华军主攻,清廷主守,就是在战役的进程中,中华军偶尓也发生几次阻击性质的防守战,但时间也并不长,而且准备时间也不多,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华军都用不上地雷。但商毅十分清楚,在一些特定的环境下,地雷还是能够发挥相当大的作用的。
但这一次豫南战伇,双方都投入了重兵,大规模的阵地战、防守战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有重新用上了这种武器的机会了。因此商毅也给淮南军区送来了大量的地雷,用于这次战役中阻击清军的进攻。而在这次淮河北岸的三条阻击战线上,中华军就埋下了大量的地雷,而且都是十个地雷为一组的循环雷,纵深达到二百余步,只等着清军踏上来触发。
果然在铜钟店的阵地前,清军的第一次进攻中,就触发了大量的地雷爆炸。尽管清军已将进攻阵形尽量散开,而且这个时什地雷的爆炸威力也十分有艰,但这一连串的爆炸,还是一下子就炸伤炸死了数百名清兵。而清军的这一次进攻,还没等进入到中华军的射程以内,也立刻就退了回去。
在战场上留下了数百俱清兵的尸体,其中有不少都被炸得肢离破碎,留下许多残肢断臂,残盔裂甲,拆断的刀枪和破碎燃烧的旗帜。
另外还有十几名受伤未死的清兵,有的在地上挣扎着向回爬行,有的大声向自己的同伴呼救,但这时幸存的清兵都在忙着向后逃逃跑,根本就没有人去救援这些伤兵。有几名伤兵在爬行的过程中不知怎么,又触发了一串地雷爆炸,结果少数准备回去救援同伴的清兵见了,立剂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其实这到并不是说清兵就足贪生怕死,而是确实被地雷给吓着坏了。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却是一阵欢呼,想不到这么轻易就将清军的第一次进攻给打退了,看来地雷这种武器确实是好使。
尽管中国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制造出了最原始的地雷,但在这个时代,地雷在战场上仍然是一种全新的武器,而且中华军在以前的战斗中,又很少使用地雷,见识过地雷的清军也大多都在以前的战斗中阵亡了,其实包括中华军的士兵,绝大部份人都没有亲眼过地雷爆炸的威力,只是知道中华军里有这么一种武器,可以埋在地底,等人踏上,绊动引线,引发爆炸。因此在清军里面充当教官的中华军的降兵,有人会简单的提一下,有人干脆就忘了。
而在这一批清军的士兵中,几乎都是第一次和地雷接触,不少人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种武器,因此一个个都惊疑不定,不知道中华军这又是使用的什么稀奇古怪的新式武器,能够将炮弹埋在地底下爆炸,而且还不用引线。
一般对于不知名,或是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人往往都会带有恐惧的心里,由其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武器,而且突然出现,并给自己造成了大量的杀仿,因此大多数的清兵这时都是不知所措,心里只觉得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另外极少知道有地雷这种武器的清兵也同样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中华军在阵地前倒底埋了多少地雷,而且也不知道应该怎样防备地雷。
当然在这个时代,对地雷基本是无解的,事实上既使是在后一时空后世,世畀各国对地雷阵也都是相当的头庝。从至于联合国都规定,禁止在战争中大量埋伏地雷。
清兵退回到自己阵地之后,足足等了二十多分钟没有动静,每个人都盯着阵地,仿佛随时都会再发生爆炸一样。而在中华军的阵地上,又引发了一连串对清军的嘲笑诌骂声。
而清军的主将阿山这时也有些沉不住气了,立刻下令,向中华军的阵地再发动进攻。而这一次进攻的清兵一个个都吓得变了色,这和把自己派去送死没有什么区别。其实这真不是清兵胆小,而是确实又地雷没有太多的认识。但主将下令了,谁也不敢违抗,只好都硬着头皮,再度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
等到达上一次发生地雷爆炸的地点之后,清兵们也都不自觉的停下或放慢了脚步,左右看看,还有人先伸出一支脚,在前面的地面上踩几下,似乎是确认之后,另一支脚才跟上去,先怕地下突然又发出爆炸来。一开始还只是一二个人,后来所有的士兵也都学着他们的样子,深一脚浅一脚的前进。
别说中华军,就是后面的清军见了,也都觉得又好气又可笑。
但这种姿式的行走,是不可能不触发地雷的,能清军进入到布雷区之后,很快就有人触发地雷,于是立刻又是一连串的爆炸声,而进攻的清兵也“呼拉”一下,又全部都退了回去。好在是这一次清兵的动作十分小心,一触发地雷就立刻撤退,因此触发的地雷并不多,而炸死的清军也不多。
不过这一次阿山到是看出了一点门道,在发生过地雷爆炸的位置,在走上去之后,似乎就不会再有爆炸了,新的爆炸是发生在第一次清兵没有到达的地方。
于是阿山又下令,再派进攻部队,而且要求他们顺着前面军队走过的路线进攻,当然这一次有不少清兵都畏畏缩缩,不敢前进,而阿山也下令一队火铳兵根在他们后面,对不敢前进的士兵,立刻开火击毙。
在阿山的威迫压迫之下,清军一次又一次的试探,前后一共付出了六百多人的阵亡,才总算是在地雷阵中硬生生趟开了一条宽达十余步的通道来。
但这里早巳经进入中华军火枪的射程范围内,只能从这样一条狭窄的通道进攻,根本就不可能攻破中华军的防线,而再派军队,扩大通道,显然不可取了,因此阿山也不得不下令,暂时收兵另想其他的办法。
而这时在其他两条战线上,也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而各自处理的办法也都不同,右路的阿哈尼堪干脆就早早收兵,回去商议对策,当然也是可以肯定商议不出什么好的对策来,只好派人向阿济格禀报。
阿济格的方法到是最为简单直接,就是拿人命往里面填,硬生生的开避通道,当然这和阿济格部里有原来耿仲明部下的两万多直属的军队,而这一批士兵在这个时候,当然就是拿来当炮灰用了。结果就在第一天的进攻中,阿济格以付出伤亡两千余人的代价,终于清除了大部份的地雷,于是清军也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进攻了。
阿山和阿哈尼堪手里没有炮灰,而且现在清廷必须要倚重汉军,也不能再向过去那样,随意的把汉军当炮灰来使,万一把汉军都逼急了,说不定都投奔到中华军那边去了。南京政府公布的清廷汉军的反正起义规定,两人可都十分清楚。因此两人当然不可能釆用阿济格的办法。
但两人不约而同的都想到了另外一招,没有炮灰就去抓炮灰,在过去的攻城作战时,驱民为前导的事情,清廷一向都干得非常得心应手,现在不过是重新又拾回当年的招术而己。因此就在第二天,两人都下令清军,在附近抓捕百姓,充当炮灰使。
不过这一带的百姓早就被中华军给疏散了,整整一天的功夫,也没抓到几个百姓,而阿济格又不住催促两人,尽快攻破中华军的防线,也不可能花费时间去远一些的地方抓人,因此两人也无奈,只好从军营里抽出数百马、牛、驴骡等牲口,再加上一部份士兵,去趟地雷,开避道路,致于派到那一批士兵去干这个差事,只能由抓阄来决定,谁抓到就该谁倒霉。
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的时间,清军至少损失了四千左右的兵力,以及近一千多头牲口,才总算是清除掉了三道战线上的大批地雷,可以向中华军的阵地发动直接进攻了。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六章 突破淮河(上)
地雷虽然基本都清除了,但这并不就等于是后面的战斗就一帆风顺了,其实真正的苦战还在后面。
尽管到了这个时候,所有的清军都清楚一但中华军布置好了防守阵地,清军基本就很难突破得了中华军的防线,称为固若金汤,也决不过份,而这一个观点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也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清军对中华军设在淮河北岸的阵地连续发动了三天的进攻,在这三天的时间里,清军什么招术都用到了,用火炮火枪与中华军进行火力对射;发动不间断的进攻,用人命向上垫;用骑兵冲;甚致还发动了两次夜袭,和一次迂回,但中华军凶猛的火力防守面前,清军尽管付出了大量伤亡的代价,战死的士兵达到了一万二千余人,受伤多达五千余人,但始终都无法攻开中华军的防线。
尽管清军的进攻并不是一无所获,在其中也多次攻入中华军的阵地内,和中华军展开白刃作战,但在中华军的防守,能够博得固若金汤的称号,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倚仗着强大的火力防线,在白刃作战中,同样也丝豪不弱于清军,因此在中华军的顽强防守下,清军的进攻还是一次一次被打退回来。中华军的防线依然巍然屹立不动。
淮河北岸的战报每天都会传到开封,使多尔衮,以及开封的清军总部都能够极时了解到前线的战况。
阿济格进攻受阻,在另一条战线上,尼堪和韩岱部进攻陈州的战斗也打得很不顺手,战事开始几天清军连战连胜的势头也终于被阻止了下来,这样的结果也让开封的不少清廷人员颇为失望。
但多尔衮反到觉得安心了,因为这才是中华军真正的实力体现,先为前期的战斗,中华军显然是没有尽力,如果中华军的淮河防线也被清军一蹶而破,那才是不正常的事情,一定隐藏着巨大的阴谋。而现在的局面才是正常的,这也说明中华军开始发力了。
不过这时多尔衮又有了新的疑问,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华军是在全力防守淮河北岸的防线,但背水结阵,是犯兵家大忌的,中华军的将领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中华军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图呢?因为中华军在豫南一带战场的兵力并不输于清军,完全没必要这么被动的防守,如果是打算阻击清军,则没有必要退到淮河北岸也才开始结阵防守,完全可以把防线推到汝河一线。这样纵深的空间也会大一些。
如果中华军是打算诱使清军深入,那么就不该在淮河北岸阻击清军,而是应该退到淮河南岸,把清军让过淮河,然后再封锁淮河,切断清军的归路。但现在中华军却又摆出一付在淮河北岸阻击,不放清军过河的架式,这也确让多尔衮不明白,中华军这时打算做什么?
另外多尔衮也判断不清,现在阻击清军的,到底是不是中华军的主力,或者中华军实际是用一支偏师守住淮河,主力已经转移到其他地方,这也是很有可能的,因为中华军的战术一向变化多端,令人防不胜防。
因此多尓衮也下令,招来洪承畴,看一看他对目前的战局有什么看法。在大局的层面上,多尔衮还是十分相信洪承畴的目光和判断的。
其实现在洪承畴也不太清楚,中华军到底有什么俱体意图,但有一点他是可以看得出来,就是中华军在淮河北岸阻击,是在拖延时间或者是拖住阿济格部。但下一步的用意是什么,洪承畴也无法猜侧,因为现在清廷获得的有关信息实在太少了。
因此洪承畴只能做出几点预测,一是中华军正在集结兵力,可能会从南京军区、湖广军区调兵,准备围歼阿济格部,二是中华军用少量兵力拖住阿济格,主力其实是准备攻击开封。从目前的局面来看,中华军要进攻开封,有两条线路,一是由进攻归德府,然后沿黄河西进,攻击开封,这一条进攻线路可以汇合山东军区的兵力;另一条线路是汇合湖广军区,由南阳进军,直取开封府,这也是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的路线。
虽然洪承畴说了一大堆,但实质性的东西并不多,只不过是把中华军可能进行的每一种行动都说出来了,虽然说多尔衮不会有洪承畴分柝得这么细致,但大部份也都能考虑得到。但多尔衮也知道这并不能怪洪承畴,所谓料敌如神,只是在书本里才有的事,在现实中,料敌都是建立在大量的情报信息基础上的。
最后多尔衮决定,命阿济格全力进攻,力争早日突破中华军的淮河北岸防线,同时又从开封给阿济格送出一批粮草火药等军用物资。并且在中原战场多加派探哨,打探中华军的兵力调动,尽量掌握中华军的动向。
对于多尔衮的这一决定,洪承畴并没有表示异议,因为在无法判断敌方的动向时,那么就只能以我为主了,攻敌所必救之地,多尔衮这样的决定,也是符合用兵之道的,现在清军在开封一带地区也还有近十万的驻守兵力,而且尼堪、韩岱部也可以随时回撤救援,中华军要来进攻开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呈。
而一但清军真得突破了淮河,将在局部战场上占据着主动,就算中华军想要进攻开封,这时也必须先回兵自救才行。而如果中华军打算集中兵力,在豫南与清廷决战,那么清廷也可以向豫南增派兵力,或者是趁中华军集兵于豫南的时侯,袭击中华军其他的薄弱环节。那么一举扭转中原战场的局面,最终取得胜利。
————————————
九月十二日,光州的成进和李定国也收到了南京统战部发来的飞鸽传书,通知他们可以撤过淮河了。
收到了这份传书之后,成进和李定国也都松了一口气,因为现在对阿济格部的阻击已经进行了七天时间,总算是等到可以开始实施对阿济格部的围歼计划了。
其实早在阿济格的人马杀到淮河北岸的时候,中华军在豫南战场的各路人马都已经准备好了,只等放清军渡过淮河,就可以马上对清军实施包围了。不过虽然说豫南战场的指挥是由豫南战役指挥部全权付责,但也必须服从统战部对整个中原战场的大局考虑,在什么时候撤过淮河,什么时候收陇包围,必须得到统战部的指令才行。因为豫南战役指挥部现在也知道,在豫南战役进行的同时,山东军区也将进行豫北战役,切断清军的退路,在中原战场上全歼清军的主力,因此两线作战,必须保持协条一致。
但现在整个中原战场的局势十分复杂,存在着许多的变数,如果对阿济格部的包围迟迟不能完成,也许就发生其他的变化,比如阿济格见淮河北岸的阵地久攻不下,而主动撤离战场,另找其他的进攻目标,进入隐蔽地区的其他各路部队也有被清军的探哨发现的可能,而且现在中华军的大部份兵力也确实都集中在豫南战场,其他地区的防守都十分空虚,清军确实存在着进攻其他地区的可能性,这些情况有任何一件发生,也有可能会导致这次围歼阿济格部的计划落空。
另外由于包围阿济格部的计划一再拖挻,也使不少士兵都产生了一些情绪,如果计划再落空,那么对中华军的军心士气也是一个打击,对以后的战斗也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不过现在得知可以进行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总算也不晚。因此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开始实行。
这时阿济格也收到了多尔衮的命令,让他全力突破中华军的防线,渡过淮河,直捣光州,将中华军的淮南、湖广两个军区分离开,同时开封已经给他运送来一批军用物资,二三天之后,就可以到达。
于是阿济格也立刻下令各条战线都要加紧进攻,一定要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同时也亲自督战,在中路战场,向息县发动了猛攻。
就在九月十四日,清军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之后,首先攻克了息县,中华军退到了淮河南岸。
因为这里是淮河上流,河流并不宽,而且清军也已准备好了大量的船筏,于是阿济格也下令,乘着胜势,在息县附近分五个地点强渡淮河,不让中华军有在淮河南岸布置防线的时间。
到下午五时左右,终于有一个渡河点抢渡成功,在淮河南岸建立了岸前阵地,到晚上八时左右,又有两个渡河点被清军突破,而中华军很快也放弃了另外两个渡河点,向后退守。到了晚上十二时左右,清军已渡过了二万多人马,并且在淮河南岸连夜抢修防守阵地。
九月十五日,中华军的铜钟店,小茴店两处防线也全部撤回到了淮河南岸防守。清军已经全部占领了淮河北岸的阵地。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七章 突破淮河(下)
到了九月十六日,在豫南战场的局势是,清军的中路军占领了息县,并渡过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派驻了三万士兵,包括有八千名火铳兵,另有各种火炮一百余门,建立起岸头阵地。而在左右两路,清军只是杀到了淮河北岸,中华军虽然退过淮河,但并未再向后撤退,而是仍然守在淮河南岸。
虽然清军的中路突破了淮河,但并没有马上向淮河南岸大规模增兵,而是一面在淮河南岸继族建立防守阵地,一面在河面上架设浮桥,一连两天的时间,都没有向南岸的纵深发展,也没有继续派兵过河。
而这二天的时间,也让成进和李定国十分焦急,因为中华军放开淮河防线的目地,就是要将清军引到淮河南岸来,然后进行包围作战,如果清军不是全部,或者是大部份渡过淮河,那么中华军的包围也就无法完成。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来,清军迟迟没有大举渡河,并不一定就是对战局产生了怀疑,多半是出于谨慎的考虑,而且在淮河南岸建立阵地,在河面上架设浮桥,其实都是在为大举渡河做准备。但清军会在什么时候渡河,谁也说不准,而就这么耗下去,显然不是办法。
而且这时驻守徐州的十五军也将徐州移交给郑成功部守卫,率军南下参加豫南战后,在中途也汇合了放弃陈州的部队,这时己到达了颖州地区,在有一二天的时间,就可以到达豫南战场。但同时清军的尼堪、韩岱部夺回了陈州之后,也可以率军南下,紧跟在阿济格部的后面,到那个时候,就算阿济格部渡过了淮河,但再想要包围阿济格部,可就并不容易了。
因此成进和李定国经过了紧急的商议之后决定,修改包围地点,就在淮河北岸进行,立刻开始对阿济格部的清军进行包围。由湖广军区第六、十三军,南京军区第十七、二十军,淮南军区第十五军在淮河北岸聚集,包围清军,而淮南军区第一、十一、十八军,将在淮河南岸,堵截清军,使清军无法在淮河南岸扩展。也就是说,这一次对阿济格部的包围作战,将以淮河为界,分南北两个战场进行,北岸五个军,南岸三军,同时一但包围形成之后,李定国将立刻赶到淮河北岸,去指挥作战。
但就在成进和李定国重新布置好了各路人马的预定包围阵地,并且向各部发出了命令之后,又收到消息,清军的中路军开始向淮河南岸调动人马了,而左右两路,也都开始向淮河南岸的阵地发动进攻。
两人得知以后,也不禁大吃一惊,因为各路人马的预定包围阵地,至少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清军大部份都渡过了淮河,那么淮河北岸的五个军就会扑一个空,虽然说结杲仍然是将清军堵在淮河南岸了,但局面却是大大不同的,因为淮河北岸的部队要渡过淮河,来倒南岸,至少也需要几天的时间,而在淮河南岸的三个军将会直接面对清军十几万大军。在局部的战场上,清军会暂时取得绝对的优势兵力。而这一场战斗,也将形成拉据战,中华军围歼清军的目地,已经很难达到了。
而现在调兵的命令已经下出了,再次修改作战计划肯定是来不及的,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将清军堵在淮河北岸,不让他们大规模的渡过淮河,而其中的重点就是清军的中路人马,因为这一路的清军已经渡过了淮河,并在淮河南岸建立了防守阵地。
这时中华军在淮河南岸的兵力分布是,在东西两线,分别是由第十八军的第五、十九旅和第十一军的二十师守住淮河南岸,挡住清军两翼的渡河路线,而中路是由第一军牵制住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第十八军的骑兵师、第十一军的第七师作为预备兵力。但由于之前中华军是打算放清军过淮河,因此第一军并没有将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堵得很死,而是给清军留出了一片很大的空白地区,本来这是打算让给清军驻扎的地方。但现在必须将清军限制在河岸阵地的范围内。
于是成进和李定国也立刻下令,第一军和预备军全都出击,进攻清军在淮河南岸的阵地,一定要挡住清军在淮河南岸的扩展。
其实清军迟迟没有大规模渡过淮河,并不是因为怕中了中华军的埋伏,而是因为阿济格在等待着多尔衮给他送来的补济到达,由于在前一阶段的战斗中清军也拼得很凶,不仅战斗减员刭达了一万六千多人,而且各种火器的弹药消耗都接近半数。
阿济格也知道,等渡过了淮河之后,恐怕还有大仗硬仗要打,这一次能够突破中华军的淮河防线,各种火器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必须保证弹药的充足。对于中华军故意放弃阵地,向后撤退的行为,由于做得过于逼真,阿济格丝毫都没有怀疑。
另外一点就是清军携带的重型火炮太多,仅红衣大炮足有六十余门,同肘还有大量的物资车辆,如果仅仅靠木筏来渡运,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最好还是在淮河上架几做浮桥,这样不仅仅是方便这一次渡河,而且也有利于以后在作战时,向淮河南岸运送物资。
在这二天的时间里,清军硧实一点都没有浪废,经过连夜的抢工,在淮河上一共架起了五座浮桥,而这时运送补充弹药物资的队伍也都送到了息县。于是阿济格在接收了这一批弹药物资以后,这才下令中路的人马开始渡河。而左右两路,也开始进行向淮河南岸的中华军防线发动进攻,主要的目地是牵制中华军的兵力,好让中路军从容渡河。等中路军渡过淮河之后,再从南岸向中华军发动进攻,接应两翼的清军过河。
不过虽然清军已经建成了五座浮桥,但清军的中路有七八万大军,再加上大量的重型火炮和其他的车辆,由其是红衣大炮,一座浮桥上最多只能同时承受三门过河,再多就有可能出危险,且此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渡过淮河的。
好在是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在淮河南岸清军已经建立了比较坚固的阵地,而且还有三万士兵把守,于是阿济格也决定,先运送一批重型火炮和物资过河,可以増强南岸清军的力量,并且扩大岸头阵地,好让更多的人马可以过河驻扎。
因为先前建立的岸头阵地只是考虑保住在淮河南岸有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因此阵地的修建,也尽量紧促,但控制的地域并不大,如果大队人马、车辆要过河,就必需扩大阵地。同时阿济格还十分庆幸,这两天的时间,中华军并没有向清军的岸头阵地发动进攻,也终于给清军容出了等候物资的时间。
但就在这时,阿济格收到探子的禀告,中华军向清军的淮河南岸阵地进攻过来了。这时清军的阵地正在扩大中,而原阵已经腾出来预备放置物资,因此阿济格也决定,这一次清军将不进行坚守阵地的作战,而是杀出阵地,与中华军进行野战,同时留出一座浮桥,运送兵力増援淮河南岸的战场。
于是阿济格下令,命巴牙喇甲喇额真布克沙为主将、巴牙喇纛章京希尔根为副将,率领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吴喇禅,甲喇额真哈宁阿、艮泰,牛录额真巴雅、彰屯等人率领先期过河的三万士兵出击,迎战中华军。
在先期渡河的三万士兵当中,有火铳兵八千人,步兵一万人,满蒙骑兵一万,炮兵两千,因此实际出战的,只有二万八千人。
清军和中华军已经打了五六年的仗,但基本模式都是一方进攻,一方防守,或者是突袭、伏击作战,但向传统的那种双方在野外拉开阵式,互相对冲的作战方式,还很少有过。主要是因为中华军的战术太诡异,清军进攻时,中华军一般都会全力防守,而中华军进攻时,往往都集中了优势的兵力,清军也不敢和中华军硬碰。
另外以前双方作战,都是在江南、江淮等地,水网湖泊众多,不利于骑兵作战,也使清军的这个优势一直都没法发挥,在大部份的时间里,骑军的作用居然主要是利用速度去冲击中华军的防线,而这一次中华军主动向清军发动进攻,而且这一带的地势平坦,也有利于骑军作战,因此阿济格也认为,如果是在野战中,清军以步骑配合作中,还是大有胜机的。而且淮河北岸的援军也还在源源不断的増援过来。
而布克沙领命之后,也下令,命蒙古固山额真马喇希、甲喇额真哈宁阿两人率领清军的八千骑军,率先迎战中华军。希望用清军最擅长的骑射之术,先给中华军一个迎头痛击。
于是马喇希、哈宁阿两人率领骑兵,立刻向中华军杀过来的方向冲杀而去。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八十八章 骑军交战(上)
清军的骑兵走了三四里的路程,只听前方马蹄声响,只见在前方的地平线前,也出现了无数的骑军身影。显然是中华军的骑兵,而且从人数看来,与清军也相差无几。
中华军的各军区部队都有一支骑兵部队,这一点清军都清楚,而且中华军以前也多次在战场中使用过骑兵,也给清军造成过不小的打击。不过中华军对骑兵的使用,一般都是用在突袭或是追击的时候,但很少用于正面战场。双方的骑兵更是很少在战场上直接对话。偶尓有一二回,也是一二千骑兵之间的小型交战,达到近万规模的骑兵对战,确实还从没有过。
而这一次中华军居然主要以骑兵来对抗清军的骑兵,也让清军的两员主将马喇希、哈宁阿两人有些宅议。不过马喇希本是蒙古镶红旗固山额真,素来以精于骑射而自居,而且他从来没有和中华军交过手,虽然听说过中华军有多么厉害,火力都多么凶猛,但毕竟是没有亲眼见过,而现在见中华军出动骑军来迎战自己,在诧议之余,也有些兴奋。
虽然马喇希也知道,中华军的骑兵也是使用火枪作战的,但按马喇希的概念中,在马背上使用火枪,肯定是不如在地上灵活自如,因此在骑兵作战中,中华军火力上的优势肯定是要打一个拆扣的。因此一面是跃跃欲试,想看一看中华军到底有多厉害,另一面也是希望能击败这支中华军的骑兵,让他们知道一下厉害,于是马喇希立刻也下令,全军出击,迎战中华军的骑军部队。
这一支中华军的骑军部队正是第十八军的骑兵师,受第一军军长苏建林命令,作为中华军的先锋人马,先期赶到战场来。苏建林的想法其实和清军差不多,都是想先用骑兵突袭,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不过谁都没想到,两支骑军会在战场上不期而遇。
十八军的骑兵师叫蒋连军,今年四十岁,他过去曾是明军的将领,在宁武卫里当过游击将军,就是付责指挥骑军的,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年),中华军打入北京时加入中华军的。因为他在明军里就是干的骑军,因此在加入中华军之后,自然也就被分到骑兵里面,现在进升到了骑兵师长,这也是中华军的骑兵军官能够晋升的最高官职。毕竟中华军是一支以步兵火器为主的军队。骑军的存在,主要的作用还是辅助步兵。
但这并不表示商毅并不重视骑兵的建设,相反从组建自己的军队开始,商毅就建立了自己的骑兵部队,最早的骑军将领杨武丞,现在已晋升成为军区司令部成员了。
尽管骑兵被淘汰出战场,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商毅知道,这是一个长期过程,骑兵全面退出战场,还要等到二百多年以后,就在目前来说,骑兵依然是战场的一支重要力量。由其是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地势平坦,河流较少,只要运用得当,骑兵仍然可以在战场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另一时空里大约六十年后,在天才的拿破仑手下,骑军还有一次回光返照似的辉煌经历。
现在中华军的五个军区,一共建有三个骑兵师,二个骑兵旅,共计骑军的人数有三万五千人左右。但基本都是轻骑兵,每支骑兵部队中,只有二到三个重甲骑兵连。
当然要建立骑军,自然就离不开战马,现在商毅手里并没有产马之地,中华军战马来源,在早期主要是靠缴获的清军战马,经过了历年的战斗,中华军累计缴获战马的数量达到了五六万匹之多。
清军的战马基本属于蒙古马系,另外还有少量的河曲马和哈萨克马。蒙古马体形小,力量弱,速度也不快,优点是吃苦耐劳,耐力极好。但并不是当骑兵的理想马种。而河曲马和哈萨克马虽然比蒙古马的品质好一些,但也并没有达到质的提高,而且就是在清军中,河曲马和哈萨克马的数量也并不多,中华军缴获的就更少了。
另外在与西班牙殖民者作战中,中华军还缴获了少量的安达卢西亚马,这批马到是理想的战马,但数量不多,前前后后一共也不到三百匹。基本都分给武将当坐骑,其余都装配了商毅的卫队。因此中华军的战马,同样也是以蒙古马为主。
考虑到骑兵还要盛行二百多年,而且目前与清军的战斗也需要一支优绣的骑兵部队,因此尽力改善中华军战马的品质,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件。而在内部挖潜的的作动不大,商毅选择的办法是引进外援。在商毅入主浙江,开始海外贸易之后,一直都在大力从国外引进优质的马种,并且制定各国商船贩马到中国可以减免部份海关税收的规则,而欧洲各国的商人见有利可图,也纷纷运送各种良马到中国来。
这几年来,中华军陆陆续续的引进了近五千余匹世界各地的良马,其中包括了阿拉伯马、安达卢西亚马、阿克哈-塔克马、腓特烈斯堡马等等,几乎把这个时代的优良马种全部都囊括殆尽了。同时商毅还聘了一批欧洲优秀的育马师,让他们付责用国外优质马与中国马进行配种,培育中国新一批的优质战马。
现在这项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培育出来的第一批新型马已经开始在中华军中服役。虽然这一批战马还达不到外国优质战马的水平,但和过去的蒙古马比起来,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