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成公二年,晋、鲁、卫、曹四国,发兵攻齐。
    虽然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但大大消耗了交战双方的实力,也导致楚国趁虚而入,发动了战役来救齐国。
    最终在冬日,楚国大军一路打到了鲁国的阳桥,逼得鲁国国卿孟孙出面求和。
    《左传》中记载,当时孟孙向楚国赂之以执斫、执针、织紝,皆百人。公衡为质,以请盟,楚人许平。
    也就是木工、缝工、织工各一百人,还把成公子公衡作为人质,抵押给了楚国,这才换来了和平。
    李逸附身的人,显然就是那一百名织紝里的一个了。
    第639章 机杼
    织紝之人,就是织工。
    也就是说,他这次进来,要学习的是纺织的技艺。
    意识到这点后,李逸的心情很是郁闷。
    早说啊!
    早知道他就买点纺织的书来看看了。
    现在倒好,他看了那么多木工的书,不是白看了么?
    叹了口气,他收拢思绪,放弃了怨天尤人。
    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了,那他就想办法早点掌握技艺,早点回去好了。
    反正他也不是第一次了,早就习惯了。
    只是这一次,他又得用多久的时间才能回去呢?
    ……
    八面碑空间中,李逸的身形缓缓浮现。
    他双手虚按在前方,像是在梳理着什么。
    但在看到眼前的八面碑后,他的表情却变得错愕,随即开口惊呼:“不要!”
    听到自己口中发出了男子的声音,他忽然一愣,随即神色就变得复杂了起来。
    记忆开始剥离,他感受着这种熟悉的疏离感,忍不住捏紧了手指。
    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这次居然花费了足足50年的时间,才从空间里出来。
    但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和他分析的一样,他这次附身的女子叫昌萍,正是随同公子公衡作为人质去往楚国的织工之一。
    而这批织工所带来的精美丝绸,也开启了楚人丝绸产业的辉煌,同时间接塑造了楚人追求浪漫,个性的文化性格。
    随着楚国的日渐富强,丝绸进入了许多楚人的生活。
    原本自诩为蛮夷的楚人,本就不拘一格。
    而大胆的楚人,也用他们的奇思妙想和接受度,缔造了那个时期最高的审美。
    楚人可以接受无数种颜色的服饰,就连最基础的红色,都可以分为深红、朱红、桔红、红棕等许多种配色。
    其中最经典的搭配,就是后世的楚人屈原在《九歌》中写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了。
    因为这种接受程度,织紝们也在材质方面做出了许多创新。
    在几十年间,她们就开发出了绫、罗、绸、缎、纺、纱、绡、绉、绨、葛、呢、绒、锦、绢等十多种布料材质。
    楚人对这些布料材质也是喜爱有加,尤其喜欢质地轻薄,呈飘逸之美的禅衣。
    就像屈原在《招魂》写到的“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一样。
    配饰方面,楚人也有着自己的喜好。
    “纫秋兰以为佩”,“服艾以盈要兮”“解扁薄与杂菜兮”,“何琼佩之偃蹇兮”,从兰艾香草,到青竹玉石,都可以成为楚人的配饰。
    这种自由的审美,也影响了屈原,李白以及后世的无数人。
    就连后世的汉服,都是从当年的楚服基础上改来的。
    而在空间中,李逸是亲历了这个审美演变过程的,并且还是其中的主要推手。
    在他开始学习纺织的时候才发现,纺织并没有多难。
    说白了,纺织就是用一根根丝线按照横、竖、斜等方式编织起来,最终汇集成一整块布而已。
    这个过程,和竹编几乎没有区别。
    它们的各种花式编法,原理也都是相通的。
    甚至可以说,纺织就是用丝线代替竹丝的竹编。
    当然,这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
    但万法归宗,在李逸看来,它们之间的原理都是共通的。
    李逸本就是竹编大家,正所谓一法通,万法通。
    他在上手学习没多久,就已经成为十分优秀的织紝了。
    而且他学习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学习怎么操控那种老式的织布架了。
    原本他以为在掌握了所有材质的织法后,他就可以返回现实了。
    可他等了一年又一年,却始终没有等到回归的契机。
    因为有上一次的经验,他并没有着急,而是寻找着破局之法。
    他知道一旦满足返回现实的契机,他是肯定可以返回的。
    但这个契机,他得先找到才行。
    根据上次的经验,他认为,最有可能的原因,还是因为他的技艺没有达到极致。
    就像上次他将竹编技艺开发到极限后,契机就出现了一样。
    他的问题,是还没有把技艺开发到极限。
    可他已经试过了所有的材质和纺织的方法,如果还要提升,那就只能从生产力的方面想办法了。
    从他开始学习纺织的时候,就已经发现,织紝们用的纺织工具太原始了。
    她们用的是一种原始的腰机。
    就是前后两根横木,用腰带绑在织工的腰上。
    两根横木之间没有固定距离的支架,在织造的时候,织工就席地而坐,用两脚的位置和腰脊来控制经丝的张力。
    再用一根分经棍把经丝分成上下两层,形成一个自然的梭口。
    然后再用竹制的综杆从上层经丝上面用线垂直穿过上层经纱,把下层经纱一根根牵吊起来。
    这样用手把分经棍提起来,就能让上下层位置对调,形成新的织口,进行下一道的纺织了。
    织工把上下层经纱交汇处的地方叫综,所谓的综合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种腰机用起来很麻烦,把纬纱穿过织口后,还要用木制的打纬刀打纬,效率很低。
    但即便如此,这也已经是十分先进的生产技术了,向来密不外传。
    这次要不是兵临城下,鲁国是肯定不会把这种技术传给楚国的。
    不过在李逸看来,这种腰机和机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只是用了最简单的两根木棍支撑,纺织的工作,还是靠织工的体力和脑力。
    于是,李逸决定要造出一款织布机来。
    这时候,他在进入空间之前,看过的那些木工书就派上用场了。
    他还记得那些书里列举过一些木质的机械,其中就包括了古代的机杼,也就是传统的纺织机。
    从织布机,竹笼机,斜织机,纺车,到大型的提花机,书上都有记载。
    于是,他用竹子制作出了几种机器的模型,让母亲找机会献给了楚王,并且成功申请到了研发资金。
    随后,在他的推动下,一场工业革命就被掀起来了。
    在看到造出的机器居然真的可以大幅提高纺织效率,楚共王大喜。
    而他也发现了,造出这些机器的并不是老妪,而是李逸附身的昌萍。
    于是,大喜之下的楚共王做出了一个决定,那就是要娶李逸附身的昌萍为妃。
    他打算效仿黄帝娶螺祖为妃的事迹,来问鼎中原。
    这个决定差点给李逸吓得连夜跑路,最终在李逸举着火把,声明要和机器同归于尽的威胁下,楚共王才放弃了这个决定。
    第640章 粮食危机
    因为担心被冲,李逸暂缓了织布机的研制开发。
    一直等到楚共王娶了秦景公的妹子,他也过了三十岁,才开始重新开启了工业革命的计划。
    但间隔的这些年里,他的日子也不安生。
    因为郑国叛楚附晋,楚国和晋国大战。
    由于战争所需,织工们日夜不停的生产着布绢,用于前线军备。
    但纺织机虽然提升了效率,织工们反而更累了。
    李逸做出了手摇式的珍妮纺织机,大大增加了纺纱的效率。
    可纺纱的速度提上去了,织布的效率却没能提升多少。
    李逸做出的织布机依然是靠人工操作的,而且因为是木架材质,只有熟手才会操作,导致织工越来越不够用了。
    堆积如山的纱线却变不成布匹,前线压力传到后方,也导致织工们也每日被督工折磨得苦不堪言。
    李逸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于是织工们就把仇恨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章节目录

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圆头圆肚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圆头圆肚皮并收藏一口天价炒饭,老唐当场拜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