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仔细想了一会儿。“你是说袁氏经营百年?这事儿我记得呢,就是不太清楚,正想有机会再问你。还有一件是什么?”
“河北世家与朝廷有世仇。”
孙策愣住了。河北世家与朝廷有世仇?这可从来没听说过,史书上也从来没有类似的记载。
郭嘉有些得意的笑了,吃了一大口菜,伸手习惯性去拿酒杯,半路又反应过来,端起汤碗喝了一口。“光武皇帝起于南阳,后来因刘縯之事被赶到河北。能取更始而代之,是因为他得到了河北人的帮助,真定郭家就是其中一个。光武皇帝娶郭后的时候,刚刚娶阴后不到一年,伉俪情深,娶郭后纯属不得已,阴郭两家相争,也埋下了后来废后、废太子的引子。”
“郭后和太子被废,河北世家的希望落空,自然不满。建武二十八年,郭后薨,更始帝之子寿光侯刘鲤谋反的案子爆发,牵连郭后另一子刘辅,光武皇帝大怒,捕诸王宾客,牵连数千人,甚至有一家三口伏尸郭后灵堂,郭后四子皆被赶出洛阳就国。
数年后,光武帝崩,孝明帝即位,楚王英谋反案暴发,牵涉数万人。楚王英的母亲许氏无宠,楚国弱小,楚王从小又和明帝交好,他怎么会谋反,又怎么能闹出那么大的声势?这么一件很明白的案子,为什么最后牵连几万人,天子却没有严厉处置楚王英本人,为什么案件却拖了那么多年?
因为有河北集团在背后撑腰。孝明帝要打击的也是河北集团,而不是楚王本人。所以天子放过了楚王,却将有关的几万人抓捕入狱。天子和河北世家撕破了脸,互不让步,连年不解,骑虎难下,给了汝南袁氏一个机会。袁安因审理楚王案活命四百余家,名闻天下。”
孙策恍然大悟。汉代去古未远,家族观念很强,家族之间又有联姻,地方观念极重,结了仇,不是几十年就能解的。袁家四世三公就是从袁安开始,这背后少不了河北人的支持。袁绍起兵没有选择老家豫州,还是选择河北,不仅是因为河北有地势,还因为河北有人和。在推翻刘汉这一点上,河北人的愿望比袁绍还要强烈,所以袁绍一到河北,河北世家就全力支持,即使是袁绍有废立之意,也没听河北人有反对意见。
换句话说,就算袁绍愿意臣服,河北人也不愿意,这事无解。
那我就放心了。
“袁氏崛起,除了楚王案之外还有一件事,在如何对待草原上的蛮夷上,袁安一直是安抚派,反对武力征伐。章和二年,车骑将军窦宪上疏征伐匈奴,袁安就极力反对。永元元年,又因如何安置南匈奴与窦宪发生冲突,势同水火。窦宪虽然得手,但随后不久他支持的匈奴人就叛了,袁安再一次大获全胜,还得到了匈奴人、乌桓人的感激。实际上,没有河北集团的支持,朝廷根本不可能搞定匈奴人和乌桓人。”
孙策连连点头,怪不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熙、袁尚会逃到辽东,依附乌桓人蹋顿,原来根子在这里啊。内有河北人支持,外有乌桓人支持,又有四世三公的名望,这袁家还真是深谋远虑,老奸巨猾。
很可惜,袁术什么也没捞着啊。
“那你说,袁绍现在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我会建议他暂时向朝廷称臣。”郭嘉慢悠悠地说道,几口热汤下肚,原本有些苍白的脸泛起了红色,两只眼睛更亮,有如明星。“天子年幼,短期内无法主政,权力全在王允等党人的手中。袁家是党人领袖,袁将军已死,袁绍已经没有竞争者。入朝为大将军,令党羽分布州郡,用不了几年,王允等人去世,天下还有谁能与他抗衡?到时候自然有人劝进,效王莽故事。”
郭嘉看了孙策一眼,笑笑。“将军父子如果愿称臣,亦可得一州之地。”
孙策眼神紧缩,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心脏突然加速,跳得像战鼓一样。如果真是这样,袁绍必胜,孙家一点机会也没有。
郭嘉哈哈大笑。“将军不用担心,袁绍不会听的,要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了。”
孙策松了一口气。“为什么?”
“一是因为心急,二是因为自负。之前他还有些担心董卓,现在董卓死了,他还担心谁?既然可以横扫天下,又何必再像王莽一样大费周章?早点夺了天下,多做几年皇帝,何乐而不为。”
孙策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换了他是袁绍,很可能也会选择强夺。
“善于经商者常言,人弃我取。袁绍不肯臣服,乃是将军的造化。将军可上疏朝廷,以示忠诚,与袁绍决裂。朝廷诸公开始未必会把将军父子当回事,但一旦发现袁绍桀骜不驯,而朱公又独力难支,必然依赖将军父子。届时,将军可名正言顺地与袁绍逐鹿中原。胜负成败,就看将军能不能擒住这只鹿了。”
孙策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举了起来。“奉孝,虽然我支持你戒酒,但是这杯酒,还是应该喝。”
郭嘉抚掌而笑,也端起酒杯,向孙策示意。“此生最后一杯酒,愿与将军共饮。”
两人碰了一下,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来,再来一口菜。你再说说,这辛毗该如何处置?”
“辛毗是阳翟人,兄弟并为名士,不过辛评空有虚名,不如辛毗有才……”郭嘉向前挪了挪,趴在案上,膝盖与孙策碰在了一起,却浑然不觉,一边吃菜喝汤,一边与孙策纵论袁绍幕中的汝颍名士,河北世家,分析他们的优劣长短,又该如何区别对待,各自击破。
两人越说越投机,一直说到东方既白,亭驿里的鸡鸣,这才抵足而眠。
袁权睁开眼睛,听着外面的鸡叫和渐响的人声,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莫名的一阵心悸。她小心翼翼的抽出手臂,披衣而起,在门口听了听。堂上一片寂静,没有人。她想了想,梳洗了一番,轻手轻脚地出了门。当值的义从卫士迎了上来。袁权竖起手指,示意他们不要声张。
“将军可曾醒?”
“还没有。”
袁权叹了一口气,来到驿亭的厨房。正在忙碌的厨妇们吃了一惊,连忙行礼。袁权也没说什么,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取了两片姜,一点小米,亲手洗净,煮了一罐姜粥。
“河北世家与朝廷有世仇。”
孙策愣住了。河北世家与朝廷有世仇?这可从来没听说过,史书上也从来没有类似的记载。
郭嘉有些得意的笑了,吃了一大口菜,伸手习惯性去拿酒杯,半路又反应过来,端起汤碗喝了一口。“光武皇帝起于南阳,后来因刘縯之事被赶到河北。能取更始而代之,是因为他得到了河北人的帮助,真定郭家就是其中一个。光武皇帝娶郭后的时候,刚刚娶阴后不到一年,伉俪情深,娶郭后纯属不得已,阴郭两家相争,也埋下了后来废后、废太子的引子。”
“郭后和太子被废,河北世家的希望落空,自然不满。建武二十八年,郭后薨,更始帝之子寿光侯刘鲤谋反的案子爆发,牵连郭后另一子刘辅,光武皇帝大怒,捕诸王宾客,牵连数千人,甚至有一家三口伏尸郭后灵堂,郭后四子皆被赶出洛阳就国。
数年后,光武帝崩,孝明帝即位,楚王英谋反案暴发,牵涉数万人。楚王英的母亲许氏无宠,楚国弱小,楚王从小又和明帝交好,他怎么会谋反,又怎么能闹出那么大的声势?这么一件很明白的案子,为什么最后牵连几万人,天子却没有严厉处置楚王英本人,为什么案件却拖了那么多年?
因为有河北集团在背后撑腰。孝明帝要打击的也是河北集团,而不是楚王本人。所以天子放过了楚王,却将有关的几万人抓捕入狱。天子和河北世家撕破了脸,互不让步,连年不解,骑虎难下,给了汝南袁氏一个机会。袁安因审理楚王案活命四百余家,名闻天下。”
孙策恍然大悟。汉代去古未远,家族观念很强,家族之间又有联姻,地方观念极重,结了仇,不是几十年就能解的。袁家四世三公就是从袁安开始,这背后少不了河北人的支持。袁绍起兵没有选择老家豫州,还是选择河北,不仅是因为河北有地势,还因为河北有人和。在推翻刘汉这一点上,河北人的愿望比袁绍还要强烈,所以袁绍一到河北,河北世家就全力支持,即使是袁绍有废立之意,也没听河北人有反对意见。
换句话说,就算袁绍愿意臣服,河北人也不愿意,这事无解。
那我就放心了。
“袁氏崛起,除了楚王案之外还有一件事,在如何对待草原上的蛮夷上,袁安一直是安抚派,反对武力征伐。章和二年,车骑将军窦宪上疏征伐匈奴,袁安就极力反对。永元元年,又因如何安置南匈奴与窦宪发生冲突,势同水火。窦宪虽然得手,但随后不久他支持的匈奴人就叛了,袁安再一次大获全胜,还得到了匈奴人、乌桓人的感激。实际上,没有河北集团的支持,朝廷根本不可能搞定匈奴人和乌桓人。”
孙策连连点头,怪不得袁绍死后,他的儿子袁熙、袁尚会逃到辽东,依附乌桓人蹋顿,原来根子在这里啊。内有河北人支持,外有乌桓人支持,又有四世三公的名望,这袁家还真是深谋远虑,老奸巨猾。
很可惜,袁术什么也没捞着啊。
“那你说,袁绍现在会怎么做?”
“如果是我,我会建议他暂时向朝廷称臣。”郭嘉慢悠悠地说道,几口热汤下肚,原本有些苍白的脸泛起了红色,两只眼睛更亮,有如明星。“天子年幼,短期内无法主政,权力全在王允等党人的手中。袁家是党人领袖,袁将军已死,袁绍已经没有竞争者。入朝为大将军,令党羽分布州郡,用不了几年,王允等人去世,天下还有谁能与他抗衡?到时候自然有人劝进,效王莽故事。”
郭嘉看了孙策一眼,笑笑。“将军父子如果愿称臣,亦可得一州之地。”
孙策眼神紧缩,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心脏突然加速,跳得像战鼓一样。如果真是这样,袁绍必胜,孙家一点机会也没有。
郭嘉哈哈大笑。“将军不用担心,袁绍不会听的,要不然我也不会在这里了。”
孙策松了一口气。“为什么?”
“一是因为心急,二是因为自负。之前他还有些担心董卓,现在董卓死了,他还担心谁?既然可以横扫天下,又何必再像王莽一样大费周章?早点夺了天下,多做几年皇帝,何乐而不为。”
孙策想了想,觉得有道理。换了他是袁绍,很可能也会选择强夺。
“善于经商者常言,人弃我取。袁绍不肯臣服,乃是将军的造化。将军可上疏朝廷,以示忠诚,与袁绍决裂。朝廷诸公开始未必会把将军父子当回事,但一旦发现袁绍桀骜不驯,而朱公又独力难支,必然依赖将军父子。届时,将军可名正言顺地与袁绍逐鹿中原。胜负成败,就看将军能不能擒住这只鹿了。”
孙策给自己倒了一杯酒,举了起来。“奉孝,虽然我支持你戒酒,但是这杯酒,还是应该喝。”
郭嘉抚掌而笑,也端起酒杯,向孙策示意。“此生最后一杯酒,愿与将军共饮。”
两人碰了一下,相视而笑,一饮而尽。
“来,再来一口菜。你再说说,这辛毗该如何处置?”
“辛毗是阳翟人,兄弟并为名士,不过辛评空有虚名,不如辛毗有才……”郭嘉向前挪了挪,趴在案上,膝盖与孙策碰在了一起,却浑然不觉,一边吃菜喝汤,一边与孙策纵论袁绍幕中的汝颍名士,河北世家,分析他们的优劣长短,又该如何区别对待,各自击破。
两人越说越投机,一直说到东方既白,亭驿里的鸡鸣,这才抵足而眠。
袁权睁开眼睛,听着外面的鸡叫和渐响的人声,想起昨天晚上的事,莫名的一阵心悸。她小心翼翼的抽出手臂,披衣而起,在门口听了听。堂上一片寂静,没有人。她想了想,梳洗了一番,轻手轻脚地出了门。当值的义从卫士迎了上来。袁权竖起手指,示意他们不要声张。
“将军可曾醒?”
“还没有。”
袁权叹了一口气,来到驿亭的厨房。正在忙碌的厨妇们吃了一惊,连忙行礼。袁权也没说什么,在厨房里转了一圈,取了两片姜,一点小米,亲手洗净,煮了一罐姜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