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回到大帐,郭嘉正坐在灯下看书,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了一眼,笑道:“成了?”
“算是成了吧。”孙策哈哈一笑。“其实我进门的时候还没想好该说什么,没想到一开口,该来的都来了。老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伤心了。”
郭嘉来了兴趣,放下书,十指交叉,抱着腿。“将军都说了些什么,说来听听。”
孙策把事情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郭嘉静静地听完,又想了一会,说道:“这么说来,黄琬心里恐怕早就有所领悟,只是他浸染儒门学问多年,难以自拔,身边又没有人能点破迷津,不能破而后立。遇到将军,算是他的运气。”
孙策有点不服气。“你的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药引子?”
“哈哈,药引子,很贴切啊。”郭嘉大笑。“以黄琬的名望和仕宦经历,他对儒门的得失最有体会,否则也不会有选官四科。四科说法本出自《论语》,增加政事一项是托圣人立言,实际上是以法家之务实补儒门之务虚,极易引起非议。如果不是有意对儒门以经取士的做法进行调整,以救时弊,怎么会提出这样的改革?”
孙策眉头轻挑,在郭嘉对面坐下,一样十指交叉,翘起二郎腿。他仔细想了想,其实自己真没和黄琬说什么大道理,他只是戳破了黄琬自欺欺人的假相而已。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内心有所触动,被撕破假面具的人只会气急败坏,不太可能自我反思。
看来还是郭嘉深谙人性,虽然没有在场,却宛如亲历。
“奉孝,有一件事,我无法判断真伪。”
“什么事?”
“黄琬配合袁绍攻我,真的是想以我之力攻袁绍吗?”
郭嘉沉吟了片刻。“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不过是真是伪,又有什么区别?将军难道会因为他是想对付袁绍就束手就擒?”
“这倒不会,但对我们分析长安朝廷的想法会有影响。奉孝,你有没有想过,朝廷为什么一直对黄琬出兵的事不做任何评价?我觉得黄琬很可能和朝廷透露这个想法,所以朝廷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郭嘉若有所思,频频点头。“有道理。这么说,黄琬其实也只是一颗棋子,最多只是布局者之一,真正的弈手并不是他。这么一想,对周瑜的封赏那么出格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一局棋里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只是看起来关系不大而已,是一着伏招。”
他忽然笑了起来。“荀文若,这一定是荀文若的手笔。”
“如果是这样,那黄琬被擒后,朝廷会不会派人填补洛阳的空缺?”
“有可能。”郭嘉吹了个口哨,有些掩饰不住的激动。“将军,我们可能要与一位真正的名将较量了。”
孙策心领神会。他在回来的路上就在想这个事。如果黄琬所言属实,那朝廷就不会放任袁绍占领洛阳,想想朝廷手里还能用的人,皇甫嵩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不过他并不担心,名将也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取胜的,以洛阳的情况,就算皇甫嵩来也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
我又不是黄巾军那些乌合之众。
——
袁绍站在堰顶,心跳有点快。刚刚下了点雨,堰坡有些湿滑,上来的时候几次险些摔倒。
这让袁绍更加着急。随时可能下雨,但围堰还没有完成,近十万人昼夜施工了大半个月,还是只完成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照眼前这个进度,等围堰完工,雨季都过去一半了。
“子远,什么时候能完工?”袁绍用马鞭轻敲着腿甲,缓解自己的焦灼。
许攸背着手,漫不经心。“如果人力、物力不拖后腿,最多半个月就能完工。五月是毒月,毒虫皆出,围堰一成,城中不战自溃。”
袁绍斜睨了许攸一眼,很不高兴。“物资还不够?不会是有人中饱私囊了吧?”
许攸转过头,盯着袁绍看了半晌,一声轻笑。“本初,你说的有人就是我吧?”
“你负责整个筑堰之事,筑堰进度不如预期,你难道没有责任?”
许攸耸耸肩膀。“那好,我不干了,你另选高明吧。”他摘下腰间长剑,顺手一掷,连剑鞘插在袁绍面前。“这是南阳百炼清钢剑,吹毛断发,价值千金,就用来赔付物资亏空吧。”说完,转身就走。
袁绍气得面皮通红,眉头紧锁,恨恨地看着许攸的背影。他正准备发怒,身后传来急促的喘息声。他回头一看,见郭图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一手提着衣摆,一手拿着一封军报。袁绍心里咯噔一下,向远处看去,见远处停着几匹马,有一匹马已经倒在了地上。
郭图走到跟前,一看插在土中的剑,眉头不经意的一皱,佯作不见,转身对袁绍说道:“主公,颍川即将大战。”
袁绍不敢怠慢,连忙取出军报,先翻到后面看签名。军报是麹义和荀衍共同签署的,但笔迹是荀衍的,应该是荀衍执笔,麹义附议。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否则不会两个人同时签署。袁绍等不及自己读,厚厚的一卷,要读很久。
“公则,快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郭图迅速把情况说了一遍。黄琬向黄忠投降,黄忠向郏县方向移动,有切断颍川、洛阳通道的企图。麹义本打算追击,结果于扶罗不慎中伏身亡,沿途的桥梁又被破坏,严重影响速度。荀衍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放弃追击黄忠,转而寻求与孙策决战。考虑到双方的装备、士气,荀衍、麹义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们愿意全力以赴,为袁绍分忧。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休若虽是书生,初次掌兵,但忠心可嘉,敢作敢当。公则,你推荐他出任麹义副将,实在是太妥当了。”
郭图谦虚道:“是主公英明,得天下士人之心。我只是尽了应尽的本份而已。”他顿了顿,又道:“主公,休若所领不是部曲,就是屯田兵,战力有限,麹义虽然有精锐,要想击破孙策也不容易,只怕是力不从心,难遂所愿,反而毁了两员大将,数万精锐。”
袁绍微微颌首。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奈何?”
“臣以为,孙坚虽是父,匹夫之勇尔,不足论。孙策虽是子,但狡猾远胜孙坚,若能击杀之,则中原可弹指而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休若困住了孙策,主公当亲率精锐增援,击杀孙策。”见袁绍犹豫,郭图又劝道:“休若虽是颍川名士,毕竟不如主公登高一呼,天下响应。若主公亲至,颍川世家必蜂拥而至,人力、物力尽献于主公之前,全力一击,必竟全功。”
“算是成了吧。”孙策哈哈一笑。“其实我进门的时候还没想好该说什么,没想到一开口,该来的都来了。老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可伤心了。”
郭嘉来了兴趣,放下书,十指交叉,抱着腿。“将军都说了些什么,说来听听。”
孙策把事情的经过大致说了一遍,郭嘉静静地听完,又想了一会,说道:“这么说来,黄琬心里恐怕早就有所领悟,只是他浸染儒门学问多年,难以自拔,身边又没有人能点破迷津,不能破而后立。遇到将军,算是他的运气。”
孙策有点不服气。“你的意思是说,我只是一个药引子?”
“哈哈,药引子,很贴切啊。”郭嘉大笑。“以黄琬的名望和仕宦经历,他对儒门的得失最有体会,否则也不会有选官四科。四科说法本出自《论语》,增加政事一项是托圣人立言,实际上是以法家之务实补儒门之务虚,极易引起非议。如果不是有意对儒门以经取士的做法进行调整,以救时弊,怎么会提出这样的改革?”
孙策眉头轻挑,在郭嘉对面坐下,一样十指交叉,翘起二郎腿。他仔细想了想,其实自己真没和黄琬说什么大道理,他只是戳破了黄琬自欺欺人的假相而已。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内心有所触动,被撕破假面具的人只会气急败坏,不太可能自我反思。
看来还是郭嘉深谙人性,虽然没有在场,却宛如亲历。
“奉孝,有一件事,我无法判断真伪。”
“什么事?”
“黄琬配合袁绍攻我,真的是想以我之力攻袁绍吗?”
郭嘉沉吟了片刻。“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不过是真是伪,又有什么区别?将军难道会因为他是想对付袁绍就束手就擒?”
“这倒不会,但对我们分析长安朝廷的想法会有影响。奉孝,你有没有想过,朝廷为什么一直对黄琬出兵的事不做任何评价?我觉得黄琬很可能和朝廷透露这个想法,所以朝廷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郭嘉若有所思,频频点头。“有道理。这么说,黄琬其实也只是一颗棋子,最多只是布局者之一,真正的弈手并不是他。这么一想,对周瑜的封赏那么出格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一局棋里的两个步骤,相辅相成,只是看起来关系不大而已,是一着伏招。”
他忽然笑了起来。“荀文若,这一定是荀文若的手笔。”
“如果是这样,那黄琬被擒后,朝廷会不会派人填补洛阳的空缺?”
“有可能。”郭嘉吹了个口哨,有些掩饰不住的激动。“将军,我们可能要与一位真正的名将较量了。”
孙策心领神会。他在回来的路上就在想这个事。如果黄琬所言属实,那朝廷就不会放任袁绍占领洛阳,想想朝廷手里还能用的人,皇甫嵩无疑是最合适的一个。不过他并不担心,名将也不是单枪匹马就能取胜的,以洛阳的情况,就算皇甫嵩来也发挥不出真正的实力。
我又不是黄巾军那些乌合之众。
——
袁绍站在堰顶,心跳有点快。刚刚下了点雨,堰坡有些湿滑,上来的时候几次险些摔倒。
这让袁绍更加着急。随时可能下雨,但围堰还没有完成,近十万人昼夜施工了大半个月,还是只完成了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照眼前这个进度,等围堰完工,雨季都过去一半了。
“子远,什么时候能完工?”袁绍用马鞭轻敲着腿甲,缓解自己的焦灼。
许攸背着手,漫不经心。“如果人力、物力不拖后腿,最多半个月就能完工。五月是毒月,毒虫皆出,围堰一成,城中不战自溃。”
袁绍斜睨了许攸一眼,很不高兴。“物资还不够?不会是有人中饱私囊了吧?”
许攸转过头,盯着袁绍看了半晌,一声轻笑。“本初,你说的有人就是我吧?”
“你负责整个筑堰之事,筑堰进度不如预期,你难道没有责任?”
许攸耸耸肩膀。“那好,我不干了,你另选高明吧。”他摘下腰间长剑,顺手一掷,连剑鞘插在袁绍面前。“这是南阳百炼清钢剑,吹毛断发,价值千金,就用来赔付物资亏空吧。”说完,转身就走。
袁绍气得面皮通红,眉头紧锁,恨恨地看着许攸的背影。他正准备发怒,身后传来急促的喘息声。他回头一看,见郭图气喘吁吁的跑了过来,一手提着衣摆,一手拿着一封军报。袁绍心里咯噔一下,向远处看去,见远处停着几匹马,有一匹马已经倒在了地上。
郭图走到跟前,一看插在土中的剑,眉头不经意的一皱,佯作不见,转身对袁绍说道:“主公,颍川即将大战。”
袁绍不敢怠慢,连忙取出军报,先翻到后面看签名。军报是麹义和荀衍共同签署的,但笔迹是荀衍的,应该是荀衍执笔,麹义附议。这肯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否则不会两个人同时签署。袁绍等不及自己读,厚厚的一卷,要读很久。
“公则,快说,究竟是怎么回事?”
郭图迅速把情况说了一遍。黄琬向黄忠投降,黄忠向郏县方向移动,有切断颍川、洛阳通道的企图。麹义本打算追击,结果于扶罗不慎中伏身亡,沿途的桥梁又被破坏,严重影响速度。荀衍决定置之死地而后生,放弃追击黄忠,转而寻求与孙策决战。考虑到双方的装备、士气,荀衍、麹义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他们愿意全力以赴,为袁绍分忧。
袁绍满意地点点头。“休若虽是书生,初次掌兵,但忠心可嘉,敢作敢当。公则,你推荐他出任麹义副将,实在是太妥当了。”
郭图谦虚道:“是主公英明,得天下士人之心。我只是尽了应尽的本份而已。”他顿了顿,又道:“主公,休若所领不是部曲,就是屯田兵,战力有限,麹义虽然有精锐,要想击破孙策也不容易,只怕是力不从心,难遂所愿,反而毁了两员大将,数万精锐。”
袁绍微微颌首。他也有这样的担心。“奈何?”
“臣以为,孙坚虽是父,匹夫之勇尔,不足论。孙策虽是子,但狡猾远胜孙坚,若能击杀之,则中原可弹指而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旦休若困住了孙策,主公当亲率精锐增援,击杀孙策。”见袁绍犹豫,郭图又劝道:“休若虽是颍川名士,毕竟不如主公登高一呼,天下响应。若主公亲至,颍川世家必蜂拥而至,人力、物力尽献于主公之前,全力一击,必竟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