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两孩子蹭饭吃
大半夜的让人家弄吃的,宋九有些不好意思,但看两人关切的目光,宋九即使不饿也没有心情吃,但是还是接了过去。
青菜肉丝面,清淡中透着食物的香味,放往日,宋九能一口气吃完一碗,可是眼下,她连动筷子的欲望都没有。
不过阿金却看到了桌上的衣裳后,被衣裳上的针法吸引,说道:“这针法真是古怪,穿身上的衣裳,针线都藏里头,何必弄出这花样来。”
宋九心思一动,将衣裳交给阿金,由着她仔细观察。
阿金跟在陶三娘身边这么多年,对京城里的衣料和针法都很熟悉,阿金看到衣料就知道是京城里来的,而且这衣料价值不菲。
只是在阿金细看之下,惊呼出声,“梅绣,这是梅绣中最隐秘的一种针法。”
阿金显得有些激动,宋九却是惊讶无比,这世上除了陶三娘,那会梅绣的只有她师父莫如水了。
阿金拿着衣裳上的针法跟宋九细说,“这针法是有规律的,庄主你瞧,每隔三针便有一个花针,不,这件衣裳的规律有些混乱,我记得老庄主当年用过这种针法。”
“那是在京城时,给宫里的人做衣裳,我记得是三针后一个花针,花针再连接中间的绣样,外行的人见了,还以为这缝合针也是绣样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只有梅绣的传承才能做得到。”
“只是老庄主也只绣过这么一件,我当时看得匆忙,莫非这绣法还能做出不规律的更美观么?”
阿金将衣裳翻来覆去的看,宋九却已经激动了,可见这衣裳真是出自她师父之手,她师父还活着。
正好经阿金这么一提醒,陶总管想到了什么,连忙说道:“庄主,我记起来了,我曾有一次在码头收货的时候,见过这种布料。”
“那日码头上来了好几艘货船,梅庄在卸货,旁边也有人在卸货,那货船上下来的正是这种面料,我记得那艘船是……曹家的船。”
“转运使司曹家?”
宋九连忙问。
陶总管点头,“对呢,就是转运使司曹家,我当时也挺奇怪的,曹小公子不是做首饰行的生意么?怎么还开布庄了。”
这么一说,还跟曹彬有关了,宋九立即交代陶总管,连夜去曹府找曹彬,看他从笠泽湖上回来了么?要是回来了,就向曹彬讨要几匹这样的布料拿回来。
陶总管不敢停留,出门时顺势也将王守来叫了去,两人拿着宋九的信物往曹府去了。
而书房里,宋九还在与金氏商量这衣裳上的绣功,一旁的齐嬷嬷也坐了下来,跟着说起一桩隐密。
“在京城里,我倒是见过长公主穿过梅绣大师做的衣裳,那会儿王妃娘娘也想找梅绣大师帮着做衣裳,找不到其传承人,后来找到了梅庄陶三娘。”
“陶三娘说她并不是梅绣的传人,可是长公主的衣裳却时常换新,着实让娘娘困惑,查了查也没有查出什么结果,此事便耽搁了。”
之后便是晋王妃都没有穿过梅绣的衣裳,就像梅绣失传了一样,连线索都没有。
宋九的手指摸向这些针法纹路,说道:“我应该能学着做出来。”
莫如水教会她基本针法,又留有绣样,而陶三娘又教了她不少梅绣的基本功,眼下看到这些针法纹路,她感觉自己只要摸索着来,定也能缝制出一模一样的衣裳出来。
宋九这就拿了块布开始模仿着来绣。
五更天的时候,陶总管从曹府回来了,要不是有晋王的令牌,城里宵禁,他们没法出门,好在到了曹府,曹公子正好半夜归来,都没有惊扰曹府其他人。
曹彬以为陶总管是来问江北商会的人的情况,没想到是来借布的,说起京城来的那批货,曹彬的确有些库存。
打开库房时,曹彬还说道:“当初我听信了传言,花重金购得一批货,哪能想这布料不刺绣,卖不过你们梅庄的货,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匹布料没能卖出去,也只能自个家里人做衣裳用了。”
陶总管感慨万千,以前的梅庄在平江府那是出了名的生意好,就说曹家首饰行生意突然转行,哪能跟他们梅庄相比呢。
陶总管从曹府拿来的两匹布料,都与青衣袍衫的颜色接近。
宋九摸索到五更天,缝制的针法有五分相像了,阿金和齐嬷嬷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宋九这么一模仿,心头疑虑顿生,“我怎么觉得这针法也是有规律可寻的,长长短短,就像一串数字。”
数字?
陶总管忍不住接话:“不会有人用衣裳记账吧,我以前倒是听说有人用布料来记账,这样的账别人查不到,只有自己人能看懂。”
这么一说,宋九立即将刚才摸索出来的针法按着规律,以数字的方式记在了纸上。
宋九写了又划掉,反反复复,外头鸡打鸣了,齐嬷嬷看不下去了,劝道:“夫人还是赶紧休息吧,休息好了再想法子。”
还别说,一直守着宋九的任荣长,就这么坐在交椅中睡着了。
看着这么坐着睡的傻夫君,宋九心疼了,她听了齐嬷嬷的话,先去休息。
夫妻两人补觉到了晌午,双胞胎两孩子读书回来,看到睡懒觉的父母,两孩子很是无语。
“爹娘都不管咱们了,要不姐姐,咱们去陪先生吃饭去,指不定先生那儿还有好吃的。”
小圆子这提意不错,于是姐弟二人也不叫醒父母,跑魏大儒那儿蹲饭去了。
一向独自一人吃饭的魏大儒,看着府上给他备下的一桌子美食,却没有什么食欲。
马上要过年了,魏大儒心头有些悲凉,外头风光了一辈子,到老都值得人尊重,唯独他这么一大把年纪,却没有一个家。
魏大儒手里握着筷子没有下手,叹了口气将筷子放下了,心里盘算着过年时节要不要回一趟乡下,至少乡亲族人们还在,只是留下的也都是后辈,如他这般年纪的人也少了。
就在这时,两个小脑袋从角落里冒出来,盯着魏大儒桌前的吃食流口水,原来先生吃的这么丰盛,一个人怎么吃得完,没有他们帮忙可不就浪费了。
“先生。”
“先生。”
两孩子甜脆脆的声音传来,魏大儒回过神来,看向活泼的两孩子,心情莫名变好了,这就朝两孩子招手。
青菜肉丝面,清淡中透着食物的香味,放往日,宋九能一口气吃完一碗,可是眼下,她连动筷子的欲望都没有。
不过阿金却看到了桌上的衣裳后,被衣裳上的针法吸引,说道:“这针法真是古怪,穿身上的衣裳,针线都藏里头,何必弄出这花样来。”
宋九心思一动,将衣裳交给阿金,由着她仔细观察。
阿金跟在陶三娘身边这么多年,对京城里的衣料和针法都很熟悉,阿金看到衣料就知道是京城里来的,而且这衣料价值不菲。
只是在阿金细看之下,惊呼出声,“梅绣,这是梅绣中最隐秘的一种针法。”
阿金显得有些激动,宋九却是惊讶无比,这世上除了陶三娘,那会梅绣的只有她师父莫如水了。
阿金拿着衣裳上的针法跟宋九细说,“这针法是有规律的,庄主你瞧,每隔三针便有一个花针,不,这件衣裳的规律有些混乱,我记得老庄主当年用过这种针法。”
“那是在京城时,给宫里的人做衣裳,我记得是三针后一个花针,花针再连接中间的绣样,外行的人见了,还以为这缝合针也是绣样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只有梅绣的传承才能做得到。”
“只是老庄主也只绣过这么一件,我当时看得匆忙,莫非这绣法还能做出不规律的更美观么?”
阿金将衣裳翻来覆去的看,宋九却已经激动了,可见这衣裳真是出自她师父之手,她师父还活着。
正好经阿金这么一提醒,陶总管想到了什么,连忙说道:“庄主,我记起来了,我曾有一次在码头收货的时候,见过这种布料。”
“那日码头上来了好几艘货船,梅庄在卸货,旁边也有人在卸货,那货船上下来的正是这种面料,我记得那艘船是……曹家的船。”
“转运使司曹家?”
宋九连忙问。
陶总管点头,“对呢,就是转运使司曹家,我当时也挺奇怪的,曹小公子不是做首饰行的生意么?怎么还开布庄了。”
这么一说,还跟曹彬有关了,宋九立即交代陶总管,连夜去曹府找曹彬,看他从笠泽湖上回来了么?要是回来了,就向曹彬讨要几匹这样的布料拿回来。
陶总管不敢停留,出门时顺势也将王守来叫了去,两人拿着宋九的信物往曹府去了。
而书房里,宋九还在与金氏商量这衣裳上的绣功,一旁的齐嬷嬷也坐了下来,跟着说起一桩隐密。
“在京城里,我倒是见过长公主穿过梅绣大师做的衣裳,那会儿王妃娘娘也想找梅绣大师帮着做衣裳,找不到其传承人,后来找到了梅庄陶三娘。”
“陶三娘说她并不是梅绣的传人,可是长公主的衣裳却时常换新,着实让娘娘困惑,查了查也没有查出什么结果,此事便耽搁了。”
之后便是晋王妃都没有穿过梅绣的衣裳,就像梅绣失传了一样,连线索都没有。
宋九的手指摸向这些针法纹路,说道:“我应该能学着做出来。”
莫如水教会她基本针法,又留有绣样,而陶三娘又教了她不少梅绣的基本功,眼下看到这些针法纹路,她感觉自己只要摸索着来,定也能缝制出一模一样的衣裳出来。
宋九这就拿了块布开始模仿着来绣。
五更天的时候,陶总管从曹府回来了,要不是有晋王的令牌,城里宵禁,他们没法出门,好在到了曹府,曹公子正好半夜归来,都没有惊扰曹府其他人。
曹彬以为陶总管是来问江北商会的人的情况,没想到是来借布的,说起京城来的那批货,曹彬的确有些库存。
打开库房时,曹彬还说道:“当初我听信了传言,花重金购得一批货,哪能想这布料不刺绣,卖不过你们梅庄的货,到现在还有这么多匹布料没能卖出去,也只能自个家里人做衣裳用了。”
陶总管感慨万千,以前的梅庄在平江府那是出了名的生意好,就说曹家首饰行生意突然转行,哪能跟他们梅庄相比呢。
陶总管从曹府拿来的两匹布料,都与青衣袍衫的颜色接近。
宋九摸索到五更天,缝制的针法有五分相像了,阿金和齐嬷嬷都感觉到不可思议。
宋九这么一模仿,心头疑虑顿生,“我怎么觉得这针法也是有规律可寻的,长长短短,就像一串数字。”
数字?
陶总管忍不住接话:“不会有人用衣裳记账吧,我以前倒是听说有人用布料来记账,这样的账别人查不到,只有自己人能看懂。”
这么一说,宋九立即将刚才摸索出来的针法按着规律,以数字的方式记在了纸上。
宋九写了又划掉,反反复复,外头鸡打鸣了,齐嬷嬷看不下去了,劝道:“夫人还是赶紧休息吧,休息好了再想法子。”
还别说,一直守着宋九的任荣长,就这么坐在交椅中睡着了。
看着这么坐着睡的傻夫君,宋九心疼了,她听了齐嬷嬷的话,先去休息。
夫妻两人补觉到了晌午,双胞胎两孩子读书回来,看到睡懒觉的父母,两孩子很是无语。
“爹娘都不管咱们了,要不姐姐,咱们去陪先生吃饭去,指不定先生那儿还有好吃的。”
小圆子这提意不错,于是姐弟二人也不叫醒父母,跑魏大儒那儿蹲饭去了。
一向独自一人吃饭的魏大儒,看着府上给他备下的一桌子美食,却没有什么食欲。
马上要过年了,魏大儒心头有些悲凉,外头风光了一辈子,到老都值得人尊重,唯独他这么一大把年纪,却没有一个家。
魏大儒手里握着筷子没有下手,叹了口气将筷子放下了,心里盘算着过年时节要不要回一趟乡下,至少乡亲族人们还在,只是留下的也都是后辈,如他这般年纪的人也少了。
就在这时,两个小脑袋从角落里冒出来,盯着魏大儒桌前的吃食流口水,原来先生吃的这么丰盛,一个人怎么吃得完,没有他们帮忙可不就浪费了。
“先生。”
“先生。”
两孩子甜脆脆的声音传来,魏大儒回过神来,看向活泼的两孩子,心情莫名变好了,这就朝两孩子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