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叹了口气,将电报给孙承宗和卢象升。
    二人看了电报的内容,都是头皮一麻,神情凝重。
    卢象升叹道:“河南,还真是多灾多难之地!”
    河南何止是多灾多难?
    从古至今,黄河水患就没断过。
    三年来一次决堤,十年搞一次黄河倒灌,五十年再来一次改道。
    河南百姓可就倒了血霉,洪水所到之处,千里泽国,百姓流离失所。
    不光只有水患,还有旱灾。
    从万历年以来,河南就连年大旱。
    到了崇祯朝,旱灾更为严重。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伴随而来的,就是瘟疫、蝗灾。
    这次的蝗灾,波及二十九个县,更是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大灾。
    孙承宗见崇祯忧心忡忡,劝慰道:“只需安排户部赈济灾民即可,陛下不必如此忧心。”
    卢象升也跟着劝道:“如今大明国库充盈,粮食充足,河南蝗灾,不足为大患。”
    “你们,不懂啊!”
    崇祯摇了摇头。
    以前叔父曾说过,大明亡国的根源在哪里。
    河南灾荒,就是其中之一。
    李自成辗转陕西、山西等地,虽然势大,终究只是流寇性质。
    一直到流窜到河南之后,李自成迅速汇聚百万之众,横扫中原。
    这才从流寇,拥有了覆灭大明的本钱。
    究其原因,不正是因为河南大灾,田地颗粒无收。
    再加上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没有了活路,这才跟着李自成一起造反。
    “蝗灾覆盖二十九县,将波及数百万百姓,还不知会有多少百姓饿死。”
    “况且大灾之下,必有人祸,难保会有官吏、豪绅趁机大发国难财。”
    “若是再有居心叵测之徒煽动,必定会酿成大变!”
    “南居益主政河南,推行摊丁入亩,兴修水利,民生刚有起色,如今又遭此大灾,朕如何不忧心?”
    崇祯眼圈泛红。
    卢象升和孙承宗沉默下来,满心凄然。
    崇祯无奈地一声叹息,“唉,朕还以为,大明距离盛世不远,想不到……”
    孙承宗道:“陛下此言差矣,大明如今国势昌隆,远胜历朝历代。”
    “国师曾说过,那种所谓的盛世,是君王与士大夫的盛世,却不是黎民百姓的。”
    “朕要的盛世,最起码,也要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
    “若是连这个都做不到,史书上那些说得天花乱坠的盛世,又算哪门子盛世?”
    崇祯郁郁地说道。
    孙承宗和卢象升震撼不已。
    程朱理学盛行以来,文人口口声声都是天下苍生。
    可又有几个,真的是为黎民百姓请命?
    陛下能心系天下百姓,足以称得上‘圣君’。
    这些都是受国师的熏陶啊!
    大明有云真人,苍生何其幸甚?
    崇祯开口道:“出兵朝鲜的事情,先缓一缓,你们迅速拟一个章程出来,将辽东这边的事情收尾,朕不日班师回京。”
    孙承宗和卢象升相视苦笑。
    这些天,将士们都是嗷嗷叫,就等着收拾完辽东的残局,然后挥师朝鲜。
    因为河南的蝗灾,事情泡汤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河南二十九县发生蝗灾,如果不全力赈灾,后果不堪设想。
    到时候不知道会饿死多少人。
    更为严重的是,大灾之下,原本已经平息的民乱,将会趁机死灰复燃。
    中原一乱,天下不宁。
    因此现在朝廷要做的就是全力赈灾。
    与此相比,出兵朝鲜反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
    赈灾就需要集中人力、物力。
    出兵朝鲜,同样需要钱粮。
    钱粮都用到河南了,自然无法支撑一次大规模的战争。
    出兵朝鲜的事情,也只能暂时搁置了。
    崇祯当即向随驾太监说道:“传旨内阁,竭尽全力,应对河南蝗灾,勿使百姓遭灾荒之苦!”
    太监领命匆匆而去。
    随着这封电报被送到内阁,大明庞大的国家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数日后。
    崇祯准备起驾回京城。
    这时候内阁联名上的那道奏折,也送到了御前。
    崇祯看了温体仁等人奏报,顿时心中大定,命人叫来孙承宗和卢象升。
    二人仔细看了奏折的内容,骇然相视。
    崇祯将二人的神色看在眼里,笑着问道:“二位卿家以为,这个方略可用吗?”
    孙承宗道:“何止可用?这个平定朝鲜的方略,胜过十万雄兵,也就是……”
    崇祯又问:“就是什么?”
    卢象升陪着笑答道:“也就是太……不够光明正大,不像是出自内阁之手。”
    何止是不够光明正大?
    简直是阴险毒辣到了极点,生儿子没吉尔的那种。
    让朝鲜人去跟建奴拼命,到最后还要吞了人家的国家,人家还得感恩戴德。
    瞅瞅,这是人干的事情?
    崇祯笑道:“内阁没这样的眼界,写不出这样的方略。”
    孙承宗跟着笑道:“除了云真人,谁还能有这等谋国大略?”
    卢象升张了张嘴巴,在心里赶紧收回刚才说的那些话。
    崇祯用手指敲了敲奏折,吩咐道:“二位卿家,就按照这个方略去办吧。”
    二人赶忙领旨。
    崇祯看了一眼奏折,在心里叹了一声。
    要是放在以往,叔父早就直言不讳了,又怎么会授意内阁上这道奏折?
    叔父心里头还是有顾忌,怕朕鸟尽弓藏啊!
    孙承宗问道:“辽东刚刚光复,朝廷需尽快安排能臣,来主持辽东事务。不知陛下可有合适人选?”
    崇祯想了想,开口道:“收复辽东,杨嗣昌居功甚伟,就让他来主政吧。”
    对于这个人选,孙承宗和卢象升倒是没有任何异议。
    杨嗣昌一个文官,敢于冒险深入敌穴,离间建奴,这样的能力和胆魄,二人都是深为钦佩。
    辽东初定,也需要这种心机、手段都过硬的来坐镇。
    这时一名太监匆匆而至,呈上一份电文:“万岁爷,京城来的电报。”
    崇祯扫了一眼,不由得一怔,随即却是舒心地笑了起来。
    孙承宗好奇地问道:“陛下,出了什么事情?”
    “国师要亲自去河南。”崇祯笑道。
    刚才还在担心,平定辽东之后,叔父会就此不问政事。
    没想到,这次竟然主动要去河南。
    只要关系到黎民百姓,叔父就会挺身而出。
    这才是朕的叔父啊!

章节目录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薛定谔的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薛定谔的虎并收藏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