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街刺杀案的影响持续发酵,京城弥漫着波诡云谲的紧张氛围。
李端抽调一批能臣干吏,由右相薛南亭负责总掌,御史中丞许佐为副手,对以枢密院为首的京军各部进行详细调查,重点便是出现在刺杀现场的制式弓弩的来历。
这是朝廷十四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彻查京军,郭从义和王晏虽然十分不情愿,但是面对逐步收回权柄又拥有绝对理由的天子,他们压根没有反对的底气。
毕竟当街刺杀实权国侯、京营主帅的举动委实骇人听闻,军中有人牵扯其中更是铁一般的事实,倘若朝廷这次不能查个水落石出,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刺杀的对象?
倘若忽略当年河洛城失陷那段时间的混乱,大齐立国一百六十多年,朝争一直控制在相对温和的范围内。那些在权力争斗中落败的朝臣顶多便是贬谪出京,他们的对手也不会赶尽杀绝,更不可能采用这种明火执仗当街刺杀的手段。
这个口子一旦被撕开,朝廷又不能及时予以严惩,可以想象将来大齐的朝堂会陷入怎样可怖的境地。
届时人人效仿这种手段,朝争完全脱离规则的限制,动辄便是刀兵相向,要不了多久便会演化成更加惨烈的武斗。
这就是郭从义等人明知天子会借着这个机会进一步插手京军内务,他们也不得不沉默接受的原因。毕竟陆沉遇刺是事实,庆丰街上出现军中制式弓弩也是事实,他们若敢在这件事上唱反调,必然会成为满朝文武的公敌。
另一边,织经司提举秦正亲自出手,调动京中的精干力量,以陆沉交给他的六具尸体为线索,通过在京中的大量排查,以及发动城内的青皮无赖进行搜寻,逐渐找出很多关于这六人的信息,一步步逼近幕后真凶。
山雨欲来风满楼,身处风暴中央的陆沉却仿佛突然变成一個闲人。
无论是对京军的调查还是搜寻刺客的身份,陆沉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待在侯府闭门不出,同时谢绝了所有登门探望的访客。
但是有个人他无法拒绝。
翌日清早,皇宫和宁门外。
陆沉走下马车,望着随后下来的林溪,温言道:“师姐,要不你先回府吧,我可能要在宫里待上一段时间,而且现在有百余亲兵相随,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林溪轻轻摇头,轻声道:“我在这里等你。”
望着她坚定的目光,陆沉没有再劝,点头道:“好。”
他转身走向那座恢弘巍峨的皇宫。
大太监吕师周在前引路,只见他上身微微前倾,恭敬地说道:“那日听闻陆侯遇刺,奴婢十分担心挂念,万幸陆侯安然无忧,这是天佑大齐和陛下。其实陛下早就想召陆侯入宫,只是这几日诸事繁杂,所以便让陆侯在府中静养一段时间。”
其实以他的身份不适合说这些话,不过陆沉明白这是天子借他之口,为稍后的君臣相见铺垫气氛。
陆沉平静地说道:“多谢内监的关心。”
吕师周愈发小意道:“岂敢,岂敢。”
他意识到陆沉不愿多言,再加上已经将天子的嘱咐转达,便老老实实地闭上嘴带路。
这半年来陆沉时常出入皇宫,对于内部的地形和建筑颇为熟悉,只见吕师周带着他绕过前朝三大殿,却没有直接前往后宫,反而转向东南边行去。
片刻过后,那座占据皇宫制高点的观云台出现在陆沉眼中。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形清瘦的中年男人站在二层阑干之旁。
吕师周停下脚步,侧身垂首道:“陆侯,请。”
陆沉微微颔首,随即缓步拾级而上。
清晨的阳光照耀大地,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陆沉来到中年男人身后,躬身行礼道:“臣陆沉,参见陛下。”
“平身。”
李端转身面对这位被他寄予厚望的年轻臣子,望着他脸上沉静的神色,缓缓道:“朕事先并不知道有人会如此大胆当街刺杀你,事发时亦不曾刻意拖延援救的速度。”
他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开场白直入正题。
三天前刺杀案爆发之后,陆沉婉拒秦正让他进宫面圣的提议,起初李端以为这是他怒意难消神思不属的表现,再者他得抓紧时间布置朝堂上的安排,索性便让陆沉在府中静心休养。
然而三天时间过去,陆沉始终没有主动入宫求见,李端很快便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
对于这位和江南门阀世族斗了十四年并且逐渐取得优势的皇帝来说,推断陆沉的心思不算特别困难,所以他没有让猜疑变成君臣之间的基调,当机立断地派人去山阳侯府传旨,命陆沉入宫觐见。
陆沉抬起头望着天子的双眼。
李端继续说道:“织经司大部分得力人手先前便已离京,成州和太平州都需要精干力量做事,这些情况你都知道,再者朕对秦正说过,织经司不得在你身边安插钉子,以免造成误会。从秦正得知庆丰街上发生的事情,到他派温应璋带人前去,这本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秦正如果先来请示朕再派人前去,你应该知道温应璋肯定会到得更晚。”
陆沉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忽然明白天子为何能在十四年里一点点扭转局势,光是这份和煦坦诚的态度便足以让人心折。
而且一位君王肯对臣子解释得如此清楚,这本就是很难得的举动,难怪薛南亭和刘守光等重臣忠心耿耿。
“陛下,臣不敢御前欺瞒,那天臣心里确实有过类似的想法。臣以为陛下有意让庆丰街上出现更多的流血和伤亡,如此才能让这件事闹大,达到谁都不敢徇私舞弊的程度。”
陆沉一如往常地诚实,并未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继而道:“不过臣很快就明白陛下不会这样做,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凶险,陛下身处宫中并无绝对的把握断定臣能活下来。”
他没有说得太直接,但李端能听懂其中的深意,至少在眼下的局势中,陆沉活着远远比他死去更有价值。
他相信天子不会做出那种因小失大的蠢事。
一念及此,李端脸上终于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饶有兴致地问道:“既然如此,这几日为何不肯入宫?查案的门道你并不陌生,更何况这件事关系到你本人。”
陆沉应道:“陛下,其实说到底臣只是一介武夫。”
李端微微一怔。
陆沉诚恳地说道:“在遭遇这次刺杀之前,臣纵然不喜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仍旧愿意遵循规则行事,否则便会辜负陛下对臣的信重与爱护。但是这次不同,那六名亲兵是为臣而死,而且他们不是牺牲在边疆的战场上,是倒在齐人自相残杀的血泊之中。臣知道陛下这些年很不容易,一次次委曲求全,一次次迂回前行,充满数不清的妥协和退让。”
李端双眼微眯,颔首道:“继续。”
陆沉想了想,最终决定省去一些心里话,言简意赅地说道:“臣只有一个心愿,那便是这桩刺杀案的幕后主使应该付出足够的代价。”
按理来说这个心愿不算过分,而且至少到现在为止,他坚定地站在天子这一边,天子理应允许他出这口恶气。
然而李端变得沉默起来。
观云台上,早晨的清风带来凉爽的氛围,君臣二人的心情却无法因此感到轻松。
李端望着远方的建筑,缓缓道:“假如此案牵扯到某位皇子,伱希望朕怎么做?”
陆沉初次入京的时候,李端对他的态度便已十分亲善,不过那时候主要还是因为萧望之的存在。
李端想借助陆沉这层关系更进一步笼络淮州都督,这对君臣关系升温其实是在陆沉几个月前再度返京的时候。
李端需要一柄足够锋利且坚硬的刀,陆沉希望自己的影响力能够触及中枢,君臣二人可谓一拍即合,至于陆沉身世的谣言,李端三言两语便让其成为故纸堆里的草灰。
随着一次又一次默契的配合,他们之间的信任渐渐加深,尤其是前段时间李端在朝堂上替陆沉出头震慑群臣,后来又说出一番疑似托孤的言辞,让陆沉对这位皇帝有了极大的好感。
然而世事岂能尽遂人愿?
如今便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陆沉面前。
他沉思片刻,冷静地说道:“陛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句话似乎带着幼稚的情绪,恐怕这世上没有几人会真的相信这个道理,但李端没有批驳或者嘲笑,他轻声说道:“朕只有三个儿子。”
陆沉默然。
其实天子能说出这句话便足以证明他对陆沉的器重,毕竟这个世道最重纲常二字,岂有君向臣低头之理?
良久过后,李端神色凝重地说道:“陆沉,朕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新君的辅弼之臣,成为大齐的中流砥柱。你与其他臣工不同,天然便有刚直骨鲠之气,所以朕待你亦和旁人不同。朝中那么多重臣,朕从未对他们这般推心置腹,希望你能理解朕的苦衷。”
陆沉垂首道:“陛下,臣承受不起。”
李端摇摇头,抬手按在阑干上,语调略显沉肃:“倘若朕的某个儿子真的牵扯进庆丰街刺杀案,除了他的性命之外,朕会让他付出足够的代价。”
他终究不是那种绝情冷血的人,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陆沉安然无恙,朝局并未出现太大的震荡。
陆沉心如明镜,天子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没有抗拒的余地,于是他拱手一礼道:“臣谢过陛下恩典。”
稍后,李端望着陆沉远去的背影,不由得轻叹一声。
一阵脚步声响起,秦正来到天子身后,恭敬地说道:“陛下。”
李端没有回头,淡淡道:“讲。”
秦正不急不缓地说着,将织经司查到的线索和他的分析娓娓道来。
李端听完后不置可否,问道:“他们依旧没有进宫的迹象?”
秦正明白天子指的是三位皇子,遂答道:“是的,陛下。”
李端缓缓闭上双眼,再度睁开时眼中已无丝毫怅惘之色,唯余一位九五之尊的冷峻和威严。
他望着沐浴在明媚阳光中的皇宫,一字字道:“开始吧。”
秦正躬身一礼,沉稳地说道:“是,陛下。”
(本章完)
李端抽调一批能臣干吏,由右相薛南亭负责总掌,御史中丞许佐为副手,对以枢密院为首的京军各部进行详细调查,重点便是出现在刺杀现场的制式弓弩的来历。
这是朝廷十四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彻查京军,郭从义和王晏虽然十分不情愿,但是面对逐步收回权柄又拥有绝对理由的天子,他们压根没有反对的底气。
毕竟当街刺杀实权国侯、京营主帅的举动委实骇人听闻,军中有人牵扯其中更是铁一般的事实,倘若朝廷这次不能查个水落石出,谁敢保证自己不会成为下一个被刺杀的对象?
倘若忽略当年河洛城失陷那段时间的混乱,大齐立国一百六十多年,朝争一直控制在相对温和的范围内。那些在权力争斗中落败的朝臣顶多便是贬谪出京,他们的对手也不会赶尽杀绝,更不可能采用这种明火执仗当街刺杀的手段。
这个口子一旦被撕开,朝廷又不能及时予以严惩,可以想象将来大齐的朝堂会陷入怎样可怖的境地。
届时人人效仿这种手段,朝争完全脱离规则的限制,动辄便是刀兵相向,要不了多久便会演化成更加惨烈的武斗。
这就是郭从义等人明知天子会借着这个机会进一步插手京军内务,他们也不得不沉默接受的原因。毕竟陆沉遇刺是事实,庆丰街上出现军中制式弓弩也是事实,他们若敢在这件事上唱反调,必然会成为满朝文武的公敌。
另一边,织经司提举秦正亲自出手,调动京中的精干力量,以陆沉交给他的六具尸体为线索,通过在京中的大量排查,以及发动城内的青皮无赖进行搜寻,逐渐找出很多关于这六人的信息,一步步逼近幕后真凶。
山雨欲来风满楼,身处风暴中央的陆沉却仿佛突然变成一個闲人。
无论是对京军的调查还是搜寻刺客的身份,陆沉都没有参与,他一直待在侯府闭门不出,同时谢绝了所有登门探望的访客。
但是有个人他无法拒绝。
翌日清早,皇宫和宁门外。
陆沉走下马车,望着随后下来的林溪,温言道:“师姐,要不你先回府吧,我可能要在宫里待上一段时间,而且现在有百余亲兵相随,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林溪轻轻摇头,轻声道:“我在这里等你。”
望着她坚定的目光,陆沉没有再劝,点头道:“好。”
他转身走向那座恢弘巍峨的皇宫。
大太监吕师周在前引路,只见他上身微微前倾,恭敬地说道:“那日听闻陆侯遇刺,奴婢十分担心挂念,万幸陆侯安然无忧,这是天佑大齐和陛下。其实陛下早就想召陆侯入宫,只是这几日诸事繁杂,所以便让陆侯在府中静养一段时间。”
其实以他的身份不适合说这些话,不过陆沉明白这是天子借他之口,为稍后的君臣相见铺垫气氛。
陆沉平静地说道:“多谢内监的关心。”
吕师周愈发小意道:“岂敢,岂敢。”
他意识到陆沉不愿多言,再加上已经将天子的嘱咐转达,便老老实实地闭上嘴带路。
这半年来陆沉时常出入皇宫,对于内部的地形和建筑颇为熟悉,只见吕师周带着他绕过前朝三大殿,却没有直接前往后宫,反而转向东南边行去。
片刻过后,那座占据皇宫制高点的观云台出现在陆沉眼中。
他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形清瘦的中年男人站在二层阑干之旁。
吕师周停下脚步,侧身垂首道:“陆侯,请。”
陆沉微微颔首,随即缓步拾级而上。
清晨的阳光照耀大地,碧空如洗万里无云。
陆沉来到中年男人身后,躬身行礼道:“臣陆沉,参见陛下。”
“平身。”
李端转身面对这位被他寄予厚望的年轻臣子,望着他脸上沉静的神色,缓缓道:“朕事先并不知道有人会如此大胆当街刺杀你,事发时亦不曾刻意拖延援救的速度。”
他没有丝毫拖泥带水,开场白直入正题。
三天前刺杀案爆发之后,陆沉婉拒秦正让他进宫面圣的提议,起初李端以为这是他怒意难消神思不属的表现,再者他得抓紧时间布置朝堂上的安排,索性便让陆沉在府中静心休养。
然而三天时间过去,陆沉始终没有主动入宫求见,李端很快便意识到其中必有蹊跷。
对于这位和江南门阀世族斗了十四年并且逐渐取得优势的皇帝来说,推断陆沉的心思不算特别困难,所以他没有让猜疑变成君臣之间的基调,当机立断地派人去山阳侯府传旨,命陆沉入宫觐见。
陆沉抬起头望着天子的双眼。
李端继续说道:“织经司大部分得力人手先前便已离京,成州和太平州都需要精干力量做事,这些情况你都知道,再者朕对秦正说过,织经司不得在你身边安插钉子,以免造成误会。从秦正得知庆丰街上发生的事情,到他派温应璋带人前去,这本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秦正如果先来请示朕再派人前去,你应该知道温应璋肯定会到得更晚。”
陆沉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
他忽然明白天子为何能在十四年里一点点扭转局势,光是这份和煦坦诚的态度便足以让人心折。
而且一位君王肯对臣子解释得如此清楚,这本就是很难得的举动,难怪薛南亭和刘守光等重臣忠心耿耿。
“陛下,臣不敢御前欺瞒,那天臣心里确实有过类似的想法。臣以为陛下有意让庆丰街上出现更多的流血和伤亡,如此才能让这件事闹大,达到谁都不敢徇私舞弊的程度。”
陆沉一如往常地诚实,并未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继而道:“不过臣很快就明白陛下不会这样做,因为当时的情况确实很凶险,陛下身处宫中并无绝对的把握断定臣能活下来。”
他没有说得太直接,但李端能听懂其中的深意,至少在眼下的局势中,陆沉活着远远比他死去更有价值。
他相信天子不会做出那种因小失大的蠢事。
一念及此,李端脸上终于浮现一抹浅淡的笑意,饶有兴致地问道:“既然如此,这几日为何不肯入宫?查案的门道你并不陌生,更何况这件事关系到你本人。”
陆沉应道:“陛下,其实说到底臣只是一介武夫。”
李端微微一怔。
陆沉诚恳地说道:“在遭遇这次刺杀之前,臣纵然不喜朝堂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仍旧愿意遵循规则行事,否则便会辜负陛下对臣的信重与爱护。但是这次不同,那六名亲兵是为臣而死,而且他们不是牺牲在边疆的战场上,是倒在齐人自相残杀的血泊之中。臣知道陛下这些年很不容易,一次次委曲求全,一次次迂回前行,充满数不清的妥协和退让。”
李端双眼微眯,颔首道:“继续。”
陆沉想了想,最终决定省去一些心里话,言简意赅地说道:“臣只有一个心愿,那便是这桩刺杀案的幕后主使应该付出足够的代价。”
按理来说这个心愿不算过分,而且至少到现在为止,他坚定地站在天子这一边,天子理应允许他出这口恶气。
然而李端变得沉默起来。
观云台上,早晨的清风带来凉爽的氛围,君臣二人的心情却无法因此感到轻松。
李端望着远方的建筑,缓缓道:“假如此案牵扯到某位皇子,伱希望朕怎么做?”
陆沉初次入京的时候,李端对他的态度便已十分亲善,不过那时候主要还是因为萧望之的存在。
李端想借助陆沉这层关系更进一步笼络淮州都督,这对君臣关系升温其实是在陆沉几个月前再度返京的时候。
李端需要一柄足够锋利且坚硬的刀,陆沉希望自己的影响力能够触及中枢,君臣二人可谓一拍即合,至于陆沉身世的谣言,李端三言两语便让其成为故纸堆里的草灰。
随着一次又一次默契的配合,他们之间的信任渐渐加深,尤其是前段时间李端在朝堂上替陆沉出头震慑群臣,后来又说出一番疑似托孤的言辞,让陆沉对这位皇帝有了极大的好感。
然而世事岂能尽遂人愿?
如今便有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陆沉面前。
他沉思片刻,冷静地说道:“陛下,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这句话似乎带着幼稚的情绪,恐怕这世上没有几人会真的相信这个道理,但李端没有批驳或者嘲笑,他轻声说道:“朕只有三个儿子。”
陆沉默然。
其实天子能说出这句话便足以证明他对陆沉的器重,毕竟这个世道最重纲常二字,岂有君向臣低头之理?
良久过后,李端神色凝重地说道:“陆沉,朕希望你将来能成为新君的辅弼之臣,成为大齐的中流砥柱。你与其他臣工不同,天然便有刚直骨鲠之气,所以朕待你亦和旁人不同。朝中那么多重臣,朕从未对他们这般推心置腹,希望你能理解朕的苦衷。”
陆沉垂首道:“陛下,臣承受不起。”
李端摇摇头,抬手按在阑干上,语调略显沉肃:“倘若朕的某个儿子真的牵扯进庆丰街刺杀案,除了他的性命之外,朕会让他付出足够的代价。”
他终究不是那种绝情冷血的人,当然这里面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陆沉安然无恙,朝局并未出现太大的震荡。
陆沉心如明镜,天子将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已经没有抗拒的余地,于是他拱手一礼道:“臣谢过陛下恩典。”
稍后,李端望着陆沉远去的背影,不由得轻叹一声。
一阵脚步声响起,秦正来到天子身后,恭敬地说道:“陛下。”
李端没有回头,淡淡道:“讲。”
秦正不急不缓地说着,将织经司查到的线索和他的分析娓娓道来。
李端听完后不置可否,问道:“他们依旧没有进宫的迹象?”
秦正明白天子指的是三位皇子,遂答道:“是的,陛下。”
李端缓缓闭上双眼,再度睁开时眼中已无丝毫怅惘之色,唯余一位九五之尊的冷峻和威严。
他望着沐浴在明媚阳光中的皇宫,一字字道:“开始吧。”
秦正躬身一礼,沉稳地说道:“是,陛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