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的太突然了!计划没有变化快。黄浩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这么顺利就能够统一东北,还被众人推上了皇位,建立自己的国度。这让他忐忑不安,感觉到有些仓促,心中七上八下的没有底。
    不过现在骑虎难下,众意难违。新政权在文武百官的推动下,依然建立了起来。以黄钦、黄邺、郑路、李迢等人为首的从龙功臣们,终于如愿以偿可以击掌相庆,暂时放松一下了。
    然而,黄浩却来不及放松,摆在他的面前,有两大问题急需解决:其一,如何巩固皇权、巩固江山,使黄氏皇朝益寿延年,成为真正的“大辽朝”,而不会变成唐末五代十国中的第一个短命小王朝;其二,如何扫灭群雄,结束安史之乱以来近百年的割据纷争局面,开创统一的太平盛世。归根结底一句话,这是如何重新构建社会秩序的问题。
    黄巢起义后,整个华夏残存的门阀旧秩序彻底崩坏,已经奠定了平民化新次序的基础,社会面临着转型。可是呢,在目前更加平民化的新秩序还未建立起来。如果把上述两大问题解决了,也就创建了新秩序,一个繁荣稳定的太平天下自然会横空出世。
    黄浩明白如果要统一天下,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无论是什么时代,对外征战要有稳固的根据地做支持;与此同时,实行社会性大改革,更需要有强大的权力和权威做保证。缺乏一个稳定的大环境,即便是天才政治家或军事家,也难有所作为。因此,无论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还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初登皇位的黄浩都必须将防止政权转移作为这一时期的重点。
    建昌元年(895)三月十三,在登基、定国号、建元、大赦等例行程序完成后,黄浩正是祭天登基为皇帝。他的第一道皇命就是打开府库,犒赏背嵬军和各部落仆从军将士。黄浩明白,在这个时代与部下分享国家的红利,这是维持部属、尤其是那些游牧部落忠诚的最佳途径,也是当时防止军心不稳引发骚乱甚至兵变的唯一方法。
    紧接着第二道皇命,黄浩对满朝文武官员大肆封赏,给跟随自己这么久的老臣老兄弟们加官晋爵,以示皇恩浩荡。即使是原来渤海国的旧官员,只要愿意投靠过来的,黄浩也不吝赏赐。
    譬如:原渤海国国相乞乞仲象(李仲象)、吏部侍郎裴颋都得到了黄浩的重用,虽说是收买人心,但黄浩认为:”胜利者有威严,失败者也当有尊严。”
    黄浩的这一举措短时间内就稳定了渤海国的人心,抵触情绪消失了,政权也得以顺利的过渡。辽国的官制承袭了唐朝的官制,但也做了重大的改革。首先是架空了节度使这样的官职的实权,把它变成了一个荣誉的称呼。
    黄浩绝对不可能给任何人割据一方的机会,节度使这种既有土地,又有人民、甲兵和财赋的职位是今后再也不可能在大辽国存在的。黄浩所建立的辽国文武分家,枢密院变成了一个国防部性质的文职机构。
    辽国既不会重文轻武,武将也不能干政。总之,在黄浩看来,无论怎么改革,总之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他自己要牢牢控制住军权。
    除了首都沈阳和登州以及原来辽东的行政区发划分不变以外,原来的渤海国行政区也做了重新的划分,单独成立了十五个府,民政由中央直接派遣的布政司官吏管理,军政由黄浩任命的武官担任守备官员,双方互不统属,日常居中协调的官员由枢密院下属的兵备道文官担任。
    原渤海国划分为十五个府,六十二州:黄龙府(今宁安市)下辖龙州(宁古塔)、湖州(宁安县西南),渤州(牡丹江市城区南);显德府(今和龙市)下辖显州(今敦化市)、卢州(今安图县)、铁州、汤州(今灵峰县)、荣州;龙原府(今珲春)下辖兴州(中国二道白河)、庆州、盐州(今俄罗斯扎鲁比诺)、穆州、贺州;南海府(今朝鲜咸兴市)下辖沃州、睛州、椒州;鸭绿府下辖神州(今临江)、桓州(今集安)、丰州(今朝鲜惠山市)、正州(今通化);长岭府下辖瑕州(今靖宇县)、河州;夫余府下辖扶州(今开原市)、仙州(今西丰县);鄚颉府下辖鄚州(今阿城)、高州(今宾县鸟河乡);定理府下辖定州(今俄罗斯游击队城)、潘州;安边府下辖安州(今俄罗斯奥耳加)、琼州;率宾府下辖华州(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益州(双城子)、建州(今东宁拂涅);东平府下辖伊州(今密山市当壁镇)、蒙州、沱州(今俄罗斯特罗伊茨科耶)、黑州、比州;铁利府下辖:广州(今德理镇依兰乡)、汾州、蒲州、海州;怀远府下辖归州(仒同江市)、达州、越州、怀州、纪州、富州、美州、福州、邪州、芝州;安远府下辖宁州(今俄罗斯达利涅列琴斯克)、郿州(今俄罗斯斯帕斯克达利尼)、慕州、常州等等。
    ——————
    建昌元年八月二十八日,黄浩迎来了二十六岁生日。修缮一新的沈阳城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大辽国的全国子民为自己庆生,这还是第一次,何况这个日子还有了个新名字——长春节。这是以杜荀鹤为首的那帮文人拍马屁的结果。寓意是:主人不老长春在,不老的,还有大辽国江山。
    沈阳新建的紫禁城里,群臣赐宴,百官庆贺。黄浩身着龙袍高高在上,美不自胜。皇后萧麒却面带忧愁,左右侍女问道:“皇后娘娘,臣闻‘妻以夫贵’,现在您的夫君贵为天子,您怎么还不高兴啊?”
    萧麒说:“我常听说‘为君难’,天子位居普天百姓之上,如果治理天下能得其道,这个位子当然尊贵无比;可如果江山不在,那时就是想当个匹夫都不能了。”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中国两千年政治智慧里最具闪光的一面。皇后萧麒之言,与此意不谋而合。
    听闻萧麒的话,黄浩恭恭敬敬地起身,郑重其事地说道:“谨受教!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古人诚不欺我也。”作为一个穿越者,黄浩深知,得军心者得斧钺,得官心者得朝廷,而只有得民心者,才能真正得天下。
    十月初一,朝政进入正轨后,黄浩连下了三道诏令。第一道诏令有关劳役。此前的历代王朝,都视老百姓的劳役不仅是“义务劳动”,而且路费、伙食费也都要自己出。这种国家法令无异于一种变相的掠夺。黄浩下令,今后大辽所有的地方都比照原登辽制度,实行有偿征役。所有的工程建设一概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若干年后,他干脆将渤海国原有的军队进行了改编,淘汰老弱,只留下精兵,那些淘汰下来的人也没有浪费,全部塞进新成立的建设兵团,将大多数修桥铺路、治理河道的工作交给了军队,将普通百姓彻底解放出来。
    第二道诏令有关粮价。由于有了玉米和土豆,再加上东三省到处是肥沃的土地。去年整个大辽国获得了大丰收,新的养殖方法的推广,畜牧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尤其羊毛获得了大丰收。这本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谷贱伤农,羊毛多了价格低,伤害牧民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下去,肯定会导致社会动荡。但这是小问题,难不倒俺们穿越者。黄浩动用了国家这支“看得见的手”,采取宏观调控的办法,以高出市面的价格收购粮食和羊毛,又通过远洋贸易等等手段,积极拓展国外和海外市场,打开粮食和毛呢的销路。
    第三道诏令有关治安。渤海国灭亡以后,一部分原来渤海国的军队,趁机占山为王,当起了土匪。一些地痞土匪认为天下大乱了,于是乘机打家劫舍,扰乱社会秩序。但背嵬军对官民秋毫无犯,号称“市不改肆”的文明之师,故而一下子就暴露了他们的罪行。在新政权的干预下,背嵬军派出精兵强将,成立了这个世界上第一支警察部队——巡捕营。专门负责国内的治安管理,打击各种犯罪。几个月后,大批的土匪恶霸被官府拿获,斩首于市。
    紧接着,黄浩下令再次打开国库,用国家的钱来补偿那些受害者。在这个尚无“国家补偿法”,尤其是在连性命都难保的动乱年代,此举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以至于后来的阴谋论者说黄浩纯粹是在收买人心,进步论者说黄浩是尊重私有财产。其实没那么复杂,来自后世的黄浩朴素地认为,改朝换代的成本,本就不该由老百姓来承担。
    三道诏令下去,朝野欢呼雀跃。可是进宫朝见的首相——中书门下平章事黄存却发现,黄浩并不高兴。黄浩对黄存说:“十三叔啊!渤海国的时候,一些原来渤海国的老百姓欠了朝廷不少租税。早晨三司的人来了,求我开恩,把这些欠账一笔勾销。我又问了问二府的意思,二府却说应该督促地方官吏把欠税收回来。免得给那些旧官僚中饱私囊的机会。”
    三司,是大辽国的财政部门;二府,即分别掌管天下行政与军事事务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虽然去年获得了大丰收,但整个辽国眼下除了登辽老百姓十分富足,很多地方还非常的贫穷,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地方。这贫富差距一大,就会产生嫉妒心。一些原来渤海国的官员就想把过往的陈年旧账一笔勾销,实际上很多地方已经提前收取了这些赋税,地方上并没有上报这种情况,而是上下其手,被这些旧官员中饱私囊了。
    黄浩越想脸色就越阴沉,恨恨地说道:“这种欺上瞒下的事决不能在我朝发生,十三叔,我虽然不想大开杀戒,但有些坏毛病从一开始必须刹住这股歪风,否则祸患无穷。对了!这三司是管国家财政的,都知道跑来求朕蠲免欠税;二府是主持德政的,反倒要朕去督索!明明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一个个想明哲保身,不敢承担责任。这些渤海国的旧官僚如此这般,我们自己的近臣亦是如此,天下还怎么太平得了!你这位中书门下平章事要把担子挑起来,不管任何人,该处置的就处置。哪怕是我们的老兄弟。一视同仁。”
    听了这话,黄存已经明白,黄浩心里早就有了决断。建国以后,这位皇帝陛下从禁止夯市,到优待渤海国官员,再到如今要蠲免欠税,整饬吏治,一环套一环,手段层出不穷。看来建立辽国的太平盛世有盼头了。
    黄存深深一拜,由衷地赞道:“陛下用心如此,天下如何会不太平!”
    建国以后,黄浩与民共享太平的基调也日趋明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悄无声息却又翻天覆地的改革,已经提上了日程。
    建昌二年,正旦刚过,东北又迎来了一次降雪。翻滚的浓云,犹如万匹脱缰烈马,在天地间奔驰。有的昂首长嘶,有的俯首前冲,有的振鬃摆尾,有的踏风扬蹄。尾一扫,扬起漫天大雪;蹄一动,踏破万朵银花。
    长夜漫漫,黄浩却无心睡眠。迎着鹅毛飞絮,他独自在御花园里漫步。大辽国萧墙之内,暂无大乱。卧榻之主终于得暇,然环视榻侧,酣睡者依旧。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依然未有改观。此刻,黄浩心里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大辽国军队的战略方向。
    是“先北”还是“先南”?
    ——————
    时间过得飞快,喘息之间,年轻的大辽迈入第二个年头。新旧官员经过半年多的磨合,大辽国的朝政也渐渐的进入了正轨有序的运转起来。一则消息在中原读书人中间传开,新鲜出炉的大辽国即将在建昌三年,也就是明年开科取士。
    大唐的乾宁二年,北地突然冒出了一个辽国,黄巢的余孽黄浩竟敢公然称帝,跟大唐皇帝平起平坐,这让昭宗如何能忍?于是,他向天下的各个节度使下旨,命令他们讨伐辽国。可惜的是,没有人理会他的旨意。这一回,昭宗总算是明白了“刀枪里出政权”这个硬道理。于是乎,昭宗欲令宗室子弟掌管禁兵。
    三月,昭宗以京师城郊多盗,欲令宗室诸王将禁兵巡警,又欲使宗王为四方之使抚慰藩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南北司用事宦官宰臣皆恐其不利于己,不断上章论谏。昭宗不得已,四月,下诏悉罢除之。好吧!这位皇帝依旧是个光杆司令。
    就在黄浩登基称帝的这一年,杨行密派遣田頵等部将四处出击,攻取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大批州县,淮南之地从此全部落入其手。昇州刺史冯弘铎以举州来附。在全取淮南的同时,杨行密以援助威胜军节度使董昌为名,向苏南地区挺进,与镇海节度使钱镠开始交兵。大约此时,杨行密被朝廷授予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弘农郡王,这一年,杨行密四十三岁。
    这一年,除了黄浩这位辽国皇帝,中原也有一位军阀也过了一把皇帝的瘾。董昌称帝了!这位董昌何许人也?董昌是杭州临安人,最初以土团军起家,以军功迁石境镇将,后拥兵驱逐刺史路审中,自领州事,被镇海节度使周宝表为杭州刺史。随后,他派麾下大将钱镠击败刘汉宏,夺取浙东诸州,被朝廷任命为义胜军节度使,因其贡献颇勤,累拜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爵陇西郡王。后来,董昌因向朝廷求封越王不得,竟自立为帝,建国号为大越罗平国,改元顺天,自称圣人,又任命钱镠为两浙都指挥使。
    钱镠是董昌的同乡,乾符年间,他追随董昌进入军中,任偏将,董昌在杭州团诸县兵为八都,钱镠又成为靖江都将。击败刘汉宏后,董昌占据浙东,钱镠则接手了杭州地盘。
    杭州作为东南重镇,“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有“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之称,钱镠以此为根据地,开始独立发展,并利用淮南大乱夺取了苏、常等州,历任武胜军都团练使、苏杭观察使、镇海节度使。
    董昌不久后即在钱镠的压力下称将自请待罪天子,朝廷也认为“董昌有贡输之勤,今日所为,类得心疾,诏释其罪,纵归田里”,但钱镠将董昌此举作为吞并浙东的大好时机,上表称董昌僭逆,不可赦。朝廷后来也改变主意,下诏削董昌官爵,以钱镠为浙东招讨使,命其率本道兵讨之。
    于是,董昌遂求救于杨行密,杨行密不愿钱镠吞并浙东后坐大,更想利用董昌来牵制钱镠,遂兵分两路,一路由泗州防御使台濛统领,攻打苏州;另一路由宁国节度使田頵、润州团练使安仁义两人统领,攻打杭州,企图迫使钱镠回救;董昌也从湖州出兵策应,会合淮南军进围嘉兴。
    乾宁三年(公元896年)二月,昭宗又因杨行密之请赦免了董昌,复其官爵,但钱镠拒不奉诏,继续命大将顾全武等人攻打余姚等地。四月,淮南军在皇天荡一战中击败镇海军,遂进围苏州。
    该年夏天,淮南大将朱延寿又先后攻下蕲、光二州。当时,“钱镠、钟传、杜洪畏杨行密之强,皆求援于朱全忠”,朱温便派遣许州刺史朱友恭将兵万人做出渡淮态势,以此减轻钱镠等人压力。
    顾全武等人屡败董昌兵,很快便攻至越州城下,为了激励士气,董昌亲自阅兵于五云门,又几次出兵反攻,但均未得逞。而杨行密的淮南军则在苏州常熟镇使陆郢的内应下攻下了苏州,俘苏州刺史成及。
    钱镠听闻苏州失陷,方寸大乱,急召顾全武回援,命其急趋西陵以备杨行密,但顾全武认为:“越州是董贼之根本,奈何垂克而弃之!请先取越州,后复苏州。”
    钱镠随后也醒悟,认为杨行密目标是夺取苏南,并没有全力援救董昌的计划,因此命顾全武速速攻下越州。顾全武遂集中兵力急攻越州,很快便攻克了外城,董昌在牙军保护下退守内城。钱镠派遣董昌故将骆团入城劝降,诡称“奉诏,令大王致仕归临安”,董昌虽明知有诈,但还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钱镠会念旧情,便开城出降。
    顾全武命武勇都监使吴璋率兵用船护送董昌到杭州,半途斩之,同时尽杀其家三百余人以及宰相李邈、蒋瑰等以下百余人。董昌未败前,曾有人在旗亭客舍题诗道:
    日日草重生,
    悠悠傍素城。
    诸侯逐白兔,
    夏满镜湖平。
    这首诗中的“草重”为“董”,“日日”为“昌”,素城指越州,因隋朝越国公杨素所筑得名,白兔是董昌的生肖,诸侯之侯即“猴”,则是钱镠之生肖,此时众人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这首诗或许是后人的附会,但也可能有人早已看出钱镠的野心,想要提醒董昌,只是董昌未能参透这一玄机。
    正所谓:一鸡死一鸡鸣——这边唱罢那边登场。旧的去了又有新的来。
    这一年十月,灭掉李存孝和赫连铎后,腾出手的李克用对卢龙李匡筹发动一次全面总攻。李匡筹对李克用即将发起的进攻还是有一点儿准备的。自守蔚州的刘仁恭叛逃后,他已经派出了卢龙军另外一员虎将,准确地说,应该是三员虎将,只是其中只有一位的名字流传于后世,他率领三千精兵,前往抗击李克用的第一线——蔚州之西的孔领关(今山西广灵)。
    他们就是除李存孝外,另一位在后世声名大于史实的五代名将,号称“白马银枪”的高思继和他的两个兄弟。只可惜李匡筹并不太清楚高氏兄弟是什么人,他们兄弟都是得李匡威提拔之恩的人,而且很重义气,对李匡筹上位非常不满。李克用准备出蔚州之北,取道燕山南麓进军,与众将商议说:“高思继兄弟在孔领关驻有三千精兵,如果不理他,恐怕会成为我军后患,怎么办?”
    刘仁恭深知卢龙内情,乘机献计:高氏兄弟是可以招过来的。
    李克用喜道:“让高氏兄弟为我所用,那伐燕之事还有什么办不成的!”
    李克用和刘仁恭的亲笔书信很快送到了孔领关,上面异口同声、义愤填膺地说:“李匡筹竟然驱逐亲兄,篡镇夺权,实属大逆不道!我军(晋王大军)这次出兵非为侵占土地,乃是为李匡威报仇而来的!”
    要说高氏兄弟就是脑袋少根筋,也不想想:李克用与李匡威算什么交情?凭什么替他报仇?再说要为李匡威报仇,那干吗不去打王镕,还收他当小弟?他们一听见这些慷慨激昂的说辞,顿感热血沸腾,便开关出降,并主动为晋军打先锋。
    十一月,李克用亲自率领的河东大军一举攻克了武州(今河北张家口东南宣化区),然后乘胜包围新州(今河北涿鹿县)。虽然李匡筹在这一年多来,经常出兵侵扰河东,像叶公喜欢龙那样,兴致勃勃地向李克用亮棒子、秀肌肉,但等李克用真正转过头,向他挥起大刀时,他却腿软了。亲自上前线与沙陀的独眼龙见个高下?李匡筹马上在第一时间否决这一方案:“我不和他打,说不打就不打!”
    但老兄啊,现在是人家要打你了,躲不过去怎么办?李匡筹只好在匆忙间调集数万兵马,另外选派将领带队,驰援新州。
    同时派人向榆关的黄邺求援,希望能够得到新鲜出炉的辽国背嵬军的帮助。可惜一直渺无音讯。
    十二月,李克用在新州东南的段庄大败卢龙援军,斩首万余,擒获带队的军官都有三百余人。然后,李克用将这三百多名军官用绳子绑成一串超长的糖葫芦,牵到新州城下做巡回展览。当晚,丧失斗志的新州守军投降。十二月二十三日,李克用大军攻抵妫州(今河北怀来县)。
    李克用离幽州已经很近了。但段庄大败的消息让李匡筹更不敢出来了,只好采用添油战术,派这些天刚刚集结到的几万兵马出居庸关,救援妫州。
    李匡筹苦苦等待的辽国援军有了消息。大辽皇帝黄浩的亲自率领两万禁卫军悄无声息的出了山海关,直奔幽州而来……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大辽青帝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老山活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老山活着并收藏大辽青帝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