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第154章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
睡了个迟,还是起了个早。
这一天,据说帝王家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大礼,老百姓对这个传统节日也同样的极为重视。
先是屋里屋外的打扫个干净,再挂上大红灯笼添喜庆,一家老小开开心心的吃饺子,要洗浴了。
诸事忙活完了,开始祭祖。
这一天祭祖也很重要,虽比不上大年二十九上祠堂的隆重,却家家户户在家祭祖时也要讲究个体面。
祭祖之后便是祭灶神了。
更有得讲究了,除了供品和香火之外,还要上糖瓜让灶王爷吃了糖,嘴甜了上天为民间光说好话。
所谓的糖瓜,就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很粘的糖。周半夏有偷偷尝过,其实还不如柿子饼来得甜。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到了这一环节,刘氏带儿媳闺女退场,由顾二柱带两个儿子孙子,点香,烧金元宝,虔诚地跪拜祈祷。
“噼啪、啪、噼啪……”
像是约好了时辰,辞灶祭天的鞭炮声响此消彼长,响作一片,让清河村上空都弥漫着淡淡的鞭炮火药味。
中午吃的饺子,晚上吃的还是饺子。
再穷的人家,今天都备上饺子,有差异的无非是什么馅什么面,这是清河村小年这一天必备食品,没有之一。
除了此风俗,还有一个讲究。
据说从初一到初五不开火不动灶的。
也就是说不能蒸馒头包子,不能炒菜,所以家家户户都会赶在二十八二十九提前蒸馒头包子和炒好菜。
身为一个南方人,不能炒菜好打发,周半夏就有些不懂不蒸馒头包子,那初一到初五要吃什么。
她没好意思找婆婆打听,外嫁女正月初二三回娘家了吃什么,问亲娘,她娘哈哈大笑,只说不会让她饿着。
多的话?
半个字都不说了。
过了小年,年味儿也愈发浓郁了,有钱没钱要过个好年,村子里置办年货的人更是多了不少。
只是大雪小雪的连续下了几天,终于停了,太阳露头,照在雪上,天更冷了。
正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
再加上打着呼啸的风,在外面吸口气,鼻子都能冻得红通通的,那滋味更妙不可言。
这样的天气出门就是遭罪,周半夏坚决不受赶集诱惑,以婆婆已经出门为由,一步也不挪到大门外。
又有顾文轩假期在家依然一头扎进书海,周半夏更是不想出门了,只是放假了,总绣东西也不是个事。
再观刘氏真没闲着,天天带财婶早出晚归的,像过冬的松鼠一般一点一点的往家里搬东西。
她便从二十五开始彻底忙起来了,拿了一本用针线翻起来的“秘籍”,一早盯上浸泡在缸里的黄豆。
由财叔带两个儿子取出整整泡了一天的黄豆,让骡子拉着石磨上磨豆浆,又将磨好的豆浆用细笸箩过滤残渣。
她就动嘴指挥,一直到可以舀出浆水点豆腐了,这才动手,怕冷的小模样令被禁足在家的马珊都乐坏了。
点好,豆浆起絮。 煮豆浆了。
马珊就见她皮了。
说是做豆腐,豆腐还做出来先大伙喝个甜豆浆,这会儿锅里的豆汁上面结一层皮,又用长筷子挑出来了。
挑出一层皮,还不停手。等锅里豆汁再结一层皮,又挑出来了。
“三丫,你干啥老挑皮子,豆腐是这么做的吗?再挑皮子,怕做不出豆腐了,你要不再翻一下本子?”
周半夏听得有趣,不由笑了,也没说不浪费,等晾干了这就是腐竹,只来得及回了句,晚点再说。
毕竟是吃的东西,又没戴口罩,他们不嫌弃有没有唾沫飞进锅,她自己也嫌弃。
说话间,锅里的豆浆已经粘稠得快煮不下去了,周半夏赶紧让财叔帮忙提锅,全部倒进衬了纱布的模子里。
距离上次做豆腐时间太长了,忘了可以先尝尝豆腐脑,好在这是第一锅。继续,天冷做再多也不怕馊了。
一头埋在书海的顾文轩可算吃着了豆腐脑,甜的咸的,也不怕肚子吃坏了,连着吃了两大碗。
不止他吃了两大碗,一个没留神,连小宝丫吃了一大碗还偷偷地拿勺子盛了,吓得周半夏连忙端起大海碗。
好吃~
顾文轩乐得够呛。
小肚子都吃出来了,还吃?
最近忙得一直没多关注小妹小身板,只见小脸圆嘟嘟了,和大侄子有的一比,没想到整个人都圆了。
“二哥,你是不是想说我肥了?”
“胡说,你这哪叫肥了。”顶多是圆了!顾文轩忍笑,“你不是还小嘛,等个子抽条了一准比谁都瘦。”
周半夏鼎力支持他,“就是,你如今还小着呢,哪肥了,不要多好看,”
“可我好多衣裳都穿不了了。”
“哪是你穿不了,你当你二哥我虎埃”顾文轩一板正经纠正,“穿不了的一准是旧衣,最大的棉衣也是去年的,不信你瞅瞅今年做的就正好的。”
小宝丫嘻嘻一笑,“算了,肥了就肥了吧。二嫂说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二嫂,明儿做啥美食吗?”
“聪明1顾文轩赞了句小妹,但歇了有会儿了,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你们慢慢想,我先回书房。”
“好的。”小宝丫挥小手,一等顾文轩出灶房,脑袋立马转向周半夏,炯炯有神的问道,“二嫂?”
周半夏失笑,“还没想好。炸丸子、炸鸡块应该不错,又想整肉串,要不你和大嫂再翻翻本子,咱们再核计核计?”
“都整1马珊咽下嘴里食物,毫不犹豫回道,“你大侄女想吃了。咱不怕上火,整辣些无妨,你大哥说了有凉茶。”
“厉害了,大嫂。”周半夏欣然应下,“行!小长锁你要不要和姑姑再翻翻本子?”
“要。”
“说啥呢,这么热闹。”
刘氏今日领着财婶大包小包的从镇上特意早点回来,刚进家门不用猜便可知老儿媳一准在家又整啥好吃的了。
见老儿子指了指灶房,她来不及先让一家人上正厅试试带回来的衣物合不合身。果真如此,还真做豆腐了。
“娘/奶奶回来啦~”
睡了个迟,还是起了个早。
这一天,据说帝王家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大礼,老百姓对这个传统节日也同样的极为重视。
先是屋里屋外的打扫个干净,再挂上大红灯笼添喜庆,一家老小开开心心的吃饺子,要洗浴了。
诸事忙活完了,开始祭祖。
这一天祭祖也很重要,虽比不上大年二十九上祠堂的隆重,却家家户户在家祭祖时也要讲究个体面。
祭祖之后便是祭灶神了。
更有得讲究了,除了供品和香火之外,还要上糖瓜让灶王爷吃了糖,嘴甜了上天为民间光说好话。
所谓的糖瓜,就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很粘的糖。周半夏有偷偷尝过,其实还不如柿子饼来得甜。
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到了这一环节,刘氏带儿媳闺女退场,由顾二柱带两个儿子孙子,点香,烧金元宝,虔诚地跪拜祈祷。
“噼啪、啪、噼啪……”
像是约好了时辰,辞灶祭天的鞭炮声响此消彼长,响作一片,让清河村上空都弥漫着淡淡的鞭炮火药味。
中午吃的饺子,晚上吃的还是饺子。
再穷的人家,今天都备上饺子,有差异的无非是什么馅什么面,这是清河村小年这一天必备食品,没有之一。
除了此风俗,还有一个讲究。
据说从初一到初五不开火不动灶的。
也就是说不能蒸馒头包子,不能炒菜,所以家家户户都会赶在二十八二十九提前蒸馒头包子和炒好菜。
身为一个南方人,不能炒菜好打发,周半夏就有些不懂不蒸馒头包子,那初一到初五要吃什么。
她没好意思找婆婆打听,外嫁女正月初二三回娘家了吃什么,问亲娘,她娘哈哈大笑,只说不会让她饿着。
多的话?
半个字都不说了。
过了小年,年味儿也愈发浓郁了,有钱没钱要过个好年,村子里置办年货的人更是多了不少。
只是大雪小雪的连续下了几天,终于停了,太阳露头,照在雪上,天更冷了。
正所谓下雪不冷,化雪冷。
再加上打着呼啸的风,在外面吸口气,鼻子都能冻得红通通的,那滋味更妙不可言。
这样的天气出门就是遭罪,周半夏坚决不受赶集诱惑,以婆婆已经出门为由,一步也不挪到大门外。
又有顾文轩假期在家依然一头扎进书海,周半夏更是不想出门了,只是放假了,总绣东西也不是个事。
再观刘氏真没闲着,天天带财婶早出晚归的,像过冬的松鼠一般一点一点的往家里搬东西。
她便从二十五开始彻底忙起来了,拿了一本用针线翻起来的“秘籍”,一早盯上浸泡在缸里的黄豆。
由财叔带两个儿子取出整整泡了一天的黄豆,让骡子拉着石磨上磨豆浆,又将磨好的豆浆用细笸箩过滤残渣。
她就动嘴指挥,一直到可以舀出浆水点豆腐了,这才动手,怕冷的小模样令被禁足在家的马珊都乐坏了。
点好,豆浆起絮。 煮豆浆了。
马珊就见她皮了。
说是做豆腐,豆腐还做出来先大伙喝个甜豆浆,这会儿锅里的豆汁上面结一层皮,又用长筷子挑出来了。
挑出一层皮,还不停手。等锅里豆汁再结一层皮,又挑出来了。
“三丫,你干啥老挑皮子,豆腐是这么做的吗?再挑皮子,怕做不出豆腐了,你要不再翻一下本子?”
周半夏听得有趣,不由笑了,也没说不浪费,等晾干了这就是腐竹,只来得及回了句,晚点再说。
毕竟是吃的东西,又没戴口罩,他们不嫌弃有没有唾沫飞进锅,她自己也嫌弃。
说话间,锅里的豆浆已经粘稠得快煮不下去了,周半夏赶紧让财叔帮忙提锅,全部倒进衬了纱布的模子里。
距离上次做豆腐时间太长了,忘了可以先尝尝豆腐脑,好在这是第一锅。继续,天冷做再多也不怕馊了。
一头埋在书海的顾文轩可算吃着了豆腐脑,甜的咸的,也不怕肚子吃坏了,连着吃了两大碗。
不止他吃了两大碗,一个没留神,连小宝丫吃了一大碗还偷偷地拿勺子盛了,吓得周半夏连忙端起大海碗。
好吃~
顾文轩乐得够呛。
小肚子都吃出来了,还吃?
最近忙得一直没多关注小妹小身板,只见小脸圆嘟嘟了,和大侄子有的一比,没想到整个人都圆了。
“二哥,你是不是想说我肥了?”
“胡说,你这哪叫肥了。”顶多是圆了!顾文轩忍笑,“你不是还小嘛,等个子抽条了一准比谁都瘦。”
周半夏鼎力支持他,“就是,你如今还小着呢,哪肥了,不要多好看,”
“可我好多衣裳都穿不了了。”
“哪是你穿不了,你当你二哥我虎埃”顾文轩一板正经纠正,“穿不了的一准是旧衣,最大的棉衣也是去年的,不信你瞅瞅今年做的就正好的。”
小宝丫嘻嘻一笑,“算了,肥了就肥了吧。二嫂说世间万物,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二嫂,明儿做啥美食吗?”
“聪明1顾文轩赞了句小妹,但歇了有会儿了,学习任务重,时间紧迫,“你们慢慢想,我先回书房。”
“好的。”小宝丫挥小手,一等顾文轩出灶房,脑袋立马转向周半夏,炯炯有神的问道,“二嫂?”
周半夏失笑,“还没想好。炸丸子、炸鸡块应该不错,又想整肉串,要不你和大嫂再翻翻本子,咱们再核计核计?”
“都整1马珊咽下嘴里食物,毫不犹豫回道,“你大侄女想吃了。咱不怕上火,整辣些无妨,你大哥说了有凉茶。”
“厉害了,大嫂。”周半夏欣然应下,“行!小长锁你要不要和姑姑再翻翻本子?”
“要。”
“说啥呢,这么热闹。”
刘氏今日领着财婶大包小包的从镇上特意早点回来,刚进家门不用猜便可知老儿媳一准在家又整啥好吃的了。
见老儿子指了指灶房,她来不及先让一家人上正厅试试带回来的衣物合不合身。果真如此,还真做豆腐了。
“娘/奶奶回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