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吴有性写出《温疫论》的背景是崇祯末年的大瘟疫,那场瘟疫全国横行十户九死,河南、河北、山东、浙江等人口聚集区,“五六月间,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
一些学者认为满清能够成功入关也和这场大瘟疫不无关系,起义军反复骚扰几遍都还没有崩溃的河南河北,清军一到却几乎是望风而降,以大明的情况再怎么样溃败的也不会那么快,如果真出现了死亡率这么高的瘟疫倒是比较能够解释。
当时的医生用治伤寒的方法医治全部失败,医生旁皇无措,吴有性也终于悟出不能全信古书的道理,写下“守古法则不治今脖的判断,开始研究当时的瘟疫之症,从头摸索出一套新的治疗方案。
后世学者考证认为这场瘟疫其实就是鼠疫,而且还是海外输入的新品种。随着隆庆开海,大量海内外交流自然会带来新的传染玻有港口的诏安突然发生前所未见的瘟疫也不是怪事。
王文龙也不知诏安流行的究竟是什么病症,但是他却知道控制传染病的最佳办法。
王文龙引导说:“先生不如试用实验之思维,虽然诏安大疫,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幸存,先生可仔细回忆,其中有无地方幸存者特别多,他们又和别处有何不同?”
王文龙说道:“这也算是一种实验,只不过是多场实验同时进行,有人染病有人幸存,幸存者聚集之处多半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可以避免染病的办法。”
他这话一下提醒了吴有性,吴有性皱眉思索:“诏安有海港,港中多是青壮,但即使如他们也多有染病的,可见此病厉害,并非身体强壮便能逃过一劫。”
想着想着他突然说道:“如此说来倒有一处地方,那是诏安县一处名为洋尾的村子,我回莆田时经过此村,发现村中几乎无人染玻”
“此村可是在诏安外围?”
吴有性摇头说道:“地虽偏远但不是人迹罕至之处,诏安有条东溪,溪水在县界分成东溪干流和支流浒溪入海,洋尾就在两溪夹角处,村中常有人到县中的宫口港去做工的,只不过地震之后,此地交通断绝,若非行船北上意外搁浅我也不会到这村中。”
吴有性越想越是奇怪:“怪哉怪哉,若是地震之后起邪风带来风寒,那洋尾正当着风口之上,如何别处人都患病,独独他村中得以保全?”
吴有性还在奇怪而王文龙则是已经反应过来:
洋尾村显然是在河中三角洲地带,地形也不算平坦,平时只有人口外流到县中的港口去做事,大灾之后交通断绝自然也没有多少人回村,传染病例输入肯定少。
这时的医生往往以为传染病的起源是风邪瘴气,所以吴有性对于同处一地的一个村庄病人格外少会觉奇怪。
王文龙加以引导问道:“这村子地震之后与外界交通断绝,没有多少病人到来,是否就是他们村中不染病的原因?过去的瘟疫或许是风寒暑湿入体,但也许这次瘟疫却是从人身上传入,也许正如风气寒气一般,人身上也有一种戾气,传入人之口鼻就可使人得玻”
“戾气说”历史上就是吴有性指出的,他认为疾病不一定是通过自然环境感染,还可能通过接触患者感染,而“戾气”进入人体的途径是通过口鼻传入。
吴有性一愣,细细思索王文龙所说的可能性,然后便越想越惊讶。
“或许正是如此1吴有性激动说道,“也许正是这一种戾气存在,这气息无声无臭,人不知是气,稍闻之下就染疫玻”
王文龙说道:“若是如此,或许将未患病者与病人隔开,就能减少患病人数。”
吴有性若有所思,接着道:“或许还能用纱布掩住口鼻,使戾气不得孔而入,还可在室中用药物熏蒸,或者也能起效。” 王文龙暗暗点头,口罩加熏蒸消毒——这也是历史上吴有性提出来防治传染病的办法。
当然在这时的生产条件下,口罩能不能防住病毒还有待商榷,但吴有性起码已经悟到了一些疾病可以人传人,潜伏期的无症状患者也要传染能力。
历史上吴有性弄懂这一点时已经七十多岁,而如今他才不到二十。
接下来的一个下午,王文龙都在房中和吴有性讨论着医学的相关话题,吴有性对于王文龙所提出可以养一些动物用于试药很感兴趣。
对于诏安的时疫,怎么治病王文龙没什么概念,但是对于控制传染病王文龙有足够多的亲身经历,勤洗手、勤消毒,划出隔离区等等想法都获得了吴有性的认可。
眼看械斗还要打上一阵,王文龙也懒得在旅店呆了,想到欧家说不定能解决吴有性的药物问题,他索性拉上吴有性回到奉谷。
一见到王文龙,胡氏就关切地询问:“我听说木兰溪几个渡口都在发生械斗,正派人去找先生呢,静观先生没受什么惊吓吧?”
“今日方见到兴化之风气,果然民风健盛。”王文龙无奈摇头,胡氏闻言却只是一笑。
他们欧家在这种事情上也没少参与,欧家的港口名额就是靠械斗打出来的,这种事上胡氏自己也不干净。
王文龙拉过一旁的吴有性跟胡氏介绍说道:“这位是吴中名医吴有性,字大可,他这次是专门去往诏安治时疫的。”
他道:“吴先生医术高超,只是苦于手中药品用完,是以我专程带他来求夫人,想问府中还是否有药品存余?”
胡氏并没有因吴有性面貌年轻就看轻他,脸上十分热情,“原来是吴郎中。”
他请两人坐下,然后便叫来自己家中一个熟悉药物的管事。
那人看看胡氏的脸色,便转而询问吴有性道:“不知这位郎中要些什么药材?”
吴有性开口说了几味药。
管事又问:“要什么产地的,怎样炮制?”
王文龙见胡氏在一边脸露微笑,没有丝毫干预的意思,知道这是她在考教吴有性本领。
(本章完)
一些学者认为满清能够成功入关也和这场大瘟疫不无关系,起义军反复骚扰几遍都还没有崩溃的河南河北,清军一到却几乎是望风而降,以大明的情况再怎么样溃败的也不会那么快,如果真出现了死亡率这么高的瘟疫倒是比较能够解释。
当时的医生用治伤寒的方法医治全部失败,医生旁皇无措,吴有性也终于悟出不能全信古书的道理,写下“守古法则不治今脖的判断,开始研究当时的瘟疫之症,从头摸索出一套新的治疗方案。
后世学者考证认为这场瘟疫其实就是鼠疫,而且还是海外输入的新品种。随着隆庆开海,大量海内外交流自然会带来新的传染玻有港口的诏安突然发生前所未见的瘟疫也不是怪事。
王文龙也不知诏安流行的究竟是什么病症,但是他却知道控制传染病的最佳办法。
王文龙引导说:“先生不如试用实验之思维,虽然诏安大疫,但总有一些人能够幸存,先生可仔细回忆,其中有无地方幸存者特别多,他们又和别处有何不同?”
王文龙说道:“这也算是一种实验,只不过是多场实验同时进行,有人染病有人幸存,幸存者聚集之处多半因为他们做了什么可以避免染病的办法。”
他这话一下提醒了吴有性,吴有性皱眉思索:“诏安有海港,港中多是青壮,但即使如他们也多有染病的,可见此病厉害,并非身体强壮便能逃过一劫。”
想着想着他突然说道:“如此说来倒有一处地方,那是诏安县一处名为洋尾的村子,我回莆田时经过此村,发现村中几乎无人染玻”
“此村可是在诏安外围?”
吴有性摇头说道:“地虽偏远但不是人迹罕至之处,诏安有条东溪,溪水在县界分成东溪干流和支流浒溪入海,洋尾就在两溪夹角处,村中常有人到县中的宫口港去做工的,只不过地震之后,此地交通断绝,若非行船北上意外搁浅我也不会到这村中。”
吴有性越想越是奇怪:“怪哉怪哉,若是地震之后起邪风带来风寒,那洋尾正当着风口之上,如何别处人都患病,独独他村中得以保全?”
吴有性还在奇怪而王文龙则是已经反应过来:
洋尾村显然是在河中三角洲地带,地形也不算平坦,平时只有人口外流到县中的港口去做事,大灾之后交通断绝自然也没有多少人回村,传染病例输入肯定少。
这时的医生往往以为传染病的起源是风邪瘴气,所以吴有性对于同处一地的一个村庄病人格外少会觉奇怪。
王文龙加以引导问道:“这村子地震之后与外界交通断绝,没有多少病人到来,是否就是他们村中不染病的原因?过去的瘟疫或许是风寒暑湿入体,但也许这次瘟疫却是从人身上传入,也许正如风气寒气一般,人身上也有一种戾气,传入人之口鼻就可使人得玻”
“戾气说”历史上就是吴有性指出的,他认为疾病不一定是通过自然环境感染,还可能通过接触患者感染,而“戾气”进入人体的途径是通过口鼻传入。
吴有性一愣,细细思索王文龙所说的可能性,然后便越想越惊讶。
“或许正是如此1吴有性激动说道,“也许正是这一种戾气存在,这气息无声无臭,人不知是气,稍闻之下就染疫玻”
王文龙说道:“若是如此,或许将未患病者与病人隔开,就能减少患病人数。”
吴有性若有所思,接着道:“或许还能用纱布掩住口鼻,使戾气不得孔而入,还可在室中用药物熏蒸,或者也能起效。” 王文龙暗暗点头,口罩加熏蒸消毒——这也是历史上吴有性提出来防治传染病的办法。
当然在这时的生产条件下,口罩能不能防住病毒还有待商榷,但吴有性起码已经悟到了一些疾病可以人传人,潜伏期的无症状患者也要传染能力。
历史上吴有性弄懂这一点时已经七十多岁,而如今他才不到二十。
接下来的一个下午,王文龙都在房中和吴有性讨论着医学的相关话题,吴有性对于王文龙所提出可以养一些动物用于试药很感兴趣。
对于诏安的时疫,怎么治病王文龙没什么概念,但是对于控制传染病王文龙有足够多的亲身经历,勤洗手、勤消毒,划出隔离区等等想法都获得了吴有性的认可。
眼看械斗还要打上一阵,王文龙也懒得在旅店呆了,想到欧家说不定能解决吴有性的药物问题,他索性拉上吴有性回到奉谷。
一见到王文龙,胡氏就关切地询问:“我听说木兰溪几个渡口都在发生械斗,正派人去找先生呢,静观先生没受什么惊吓吧?”
“今日方见到兴化之风气,果然民风健盛。”王文龙无奈摇头,胡氏闻言却只是一笑。
他们欧家在这种事情上也没少参与,欧家的港口名额就是靠械斗打出来的,这种事上胡氏自己也不干净。
王文龙拉过一旁的吴有性跟胡氏介绍说道:“这位是吴中名医吴有性,字大可,他这次是专门去往诏安治时疫的。”
他道:“吴先生医术高超,只是苦于手中药品用完,是以我专程带他来求夫人,想问府中还是否有药品存余?”
胡氏并没有因吴有性面貌年轻就看轻他,脸上十分热情,“原来是吴郎中。”
他请两人坐下,然后便叫来自己家中一个熟悉药物的管事。
那人看看胡氏的脸色,便转而询问吴有性道:“不知这位郎中要些什么药材?”
吴有性开口说了几味药。
管事又问:“要什么产地的,怎样炮制?”
王文龙见胡氏在一边脸露微笑,没有丝毫干预的意思,知道这是她在考教吴有性本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