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刀
    第一个到达目的地的,是西路军,主帅刘綎。
    刘綎,字子绅,江西洪都(今南昌)人。应该说,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猛人。
    刘綎的父亲叫做刘显,是明军的高级军官,而且经常领兵出战,基本上没怎么在家待过。但值得夸奖的是,虽然他长期不在家,对刘綎的教育辅导工作却一点也没耽误——刘显打仗,是带着儿子去的。
    自幼出入军营,吟诗作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每天见惯砍砍杀杀,有这样优良的家庭教育打底,刘綎很早就体现出了武将的天赋。他不但勇猛善战,而且力大无穷,用的兵器也很特别——镔铁大刀。
    所谓镔铁,到底是啥成分,已经无人知晓,但它的重量,史料上是有记载的:一百二十斤。
    当然了,一百二十斤的大刀也不算太重,只要身体还行,练一练也还举得起来。不过刘綎同志不光举,而且用,其具体用法,史料上是这样形容的——轮转如飞。
    每次见此四字,顿感不寒而栗。
    在战场上用这种兵器,那真是想低调都不行,所以很快刘綎就出名了,而且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刘大刀。
    刘大刀不但手里的家伙实在,人也很实在,说砍就砍,从不含糊。万历初年,刘显奉命去西南讨伐蛮族,大刀兄虽然才二十多岁,也跟着去了,并且在战场上表现活跃,勇猛无畏,立下了战功。
    从此他就再也没有消停过。
    刘的一生
    参考消息
    镔铁
    “镔铁”一词,最早现于隋代的天竺经书译本中,史书最早出现于初唐《周史》。一般认为镔铁是指坩埚矿。中国生铁锻造开始甚早,在与西域的交界处融合了各地锻冶技术后,又重新作为“镔铁”,传入中国,继续发展。宋以后,“镔铁”主要指质量好的铁,等级跨度很大,可能是陨石矿,可能是铁精,也可能仅仅是锻造得好一些的铁物。镔铁的含义,也被广为引申,比如管理全国铁匠的“镔铁司”“镔铁局”等。
    万历十年(1582),他又跑到了缅甸,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并被升为游击。之后他挥舞大刀,听从祖国召唤,哪里需要就往哪里砍,全国各地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到朝鲜战役前夕,他已升任参将。
    仗虽然打起来了,却没他什么事,也没人想用他,于是大刀兄坐不住了,自己提出申请,希望带兵去朝鲜打仗。朝廷一想,反正这人闲着也是闲着,就派他去了。
    刘綎的运气不错,刚到朝鲜没多久就升了官,当上了副总兵。但在这次战争中,他却并非主角,因为他资历太浅,而且上面还有一个更猛的李如松,所以在朝鲜的这几年,他很少承担主战任务,基本上是配合吴惟忠、查大受等人作战。
    到万历二十三年(1595),明军撤军时,他奉命留守朝鲜,帮助朝军训练部队,当上了教官,直至再次开战。
    现在,机会到了。
    在当时的赴朝明军中,有三支公认战斗力最强的队伍,他们分别是李如松的辽东铁骑、吴惟忠的戚家军,以及刘綎的车军。
    作为武将世家子弟,刘綎也有一支隶属于自己的特殊部队——车军。它没有辽东铁骑的迅猛,也不如戚家军善战,却被日军认为是最难应付的军队。
    车军,共计五千余人,以川人为主。与辽东铁骑和戚家军不同,它是一支混合部队,除了步兵,还有骑兵、火枪兵,当然,还有大车。
    具体战法是这样的,每逢出战,骑兵先行,步兵和火枪兵推着大车前进,敌人出现时,即迅速将大车围成圆圈,组成车阵,火枪兵以此为屏障,用火枪对敌发动齐射,完成第一波攻击。
    待敌军锐气已尽时,便发动骑兵由车阵内冲出,击垮敌阵,然后步兵出击,追歼敌军。
    参考消息
    缅甸莽氏进犯云南
    万历十一年(1583)闰二月,缅甸莽应礼率众进犯云南,杀掠无数,又攻顺宁。神宗斟酌之后,命刘为游击将军、邓子龙为参将,各统兵五千,调配土司兵,合力剿灭莽应礼。缅甸虽是中国属国,但并不像朝鲜一般,是由同一王朝延续下来,各家族姓氏之间争斗异常复杂。几乎每位国王继任都会引发一场旧王遗子奏请袭爵、新王申请封号、旧王遗子申请归位、新王明刺暗杀的动乱。
    车军
    很明显,这是一种攻守兼备的战法,守时滴水不漏,攻时锐不可当,凭借这支部队,刘綎赢得了无数次战斗的胜利。
    所以他一直坚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车军面前,所有的敌人都将崩溃,小西行长也不例外。
    自从入朝以来,小西行长的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顺天。与其他人不同,他的脑袋十分清醒,所谓侵朝灭明,不过是痴人说梦,跟着混事就行,现在痴人已经死了,梦也结束了,就等着收拾包袱回家。
    可这事八字还没一撇,就来了送行的,而且看架势,是要把自己直接送进海里。
    万历二十六年(1598)九月十九日,刘綎部逼近顺天。
    小西行长和刘綎交过手,也知道车军的厉害,但此时此刻,面对这个可怕的对手,他却并不慌张,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克制车军的方法。
    其实这个方法并不神秘,简单说来就两个字:不打。
    反正打不赢,索性不理你,看你还能怎么办?
    敌人死不出头,这下刘綎也没招了,只得命令部队强攻,但大车毕竟不是坦克,又不能撞墙,而小西行长坚守营垒,凭借有利地形,多次击退明军。刘綎进攻受挫,只得暂停攻击。
    既然攻不下来,刘綎决定,与小西行长和谈,当然,和以往一样,这次也不是真谈。
    如果评选被忽悠次数最多的将领,小西行长排第二,没有人敢排第一。这位仁兄不但多次被忽悠,还举一反三,加入了忽悠人的行列,按说以他在这一行的资历,是不会再相信这类话了。
    开始也确实如此,刘綎连续派出了三批使者,小西行长都不信。但刘大刀却是不依不饶,一定要把阴招进行到底,又派出了第四批使者。
    这次,小西行长终于相信了。他准备出城与刘綎谈判。
    然而关键时刻,明军出了叛徒,泄露了刘綎的计划,小西行长又缩了回去。
    从沈惟敬开始,再到李如松、刘綎,谈了无数次,被骗了无数次,我相信,即便打死他,下辈子再投胎,他也不会搞谈判了。
    刘綎正确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改变了策略,全力监督部下攻城。但日军防守严密,多次进攻毫无进展,刘綎毫不气馁,亲自上阵指挥战斗。
    然而,十月三日,他却突然停止了攻击。
    因为在这一天,他得到了中路军的战报。
    董一元到达泗川的时间,是九月二十日。而他的对手,是岛津义弘。
    三年前,当丰臣秀吉听到僧人宣读的诏书,明白自己已经上当,怒火中烧之时,曾对沈惟敬和杨方亨说过这样一句话:
    “且留石曼子兵于彼,候天朝处分!”
    联系上下文,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我把石曼子和他的兵留在那里(朝鲜),看你们(明朝)怎么办!
    石曼子,就是岛津义弘。
    作为日本九州地区的诸侯武将,岛津义弘绝非丰臣秀吉的嫡系。恰恰相反,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的过程中,他是一个极其顽固的死硬派,硬到全国基本都被打服,他还硬挺着。
    参考消息
    将门虎子
    董一元的父亲叫做董,是大明的一员武将。因为嘉靖二十八年与俺答在滴水崖接战,正面对冲而力竭战死。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遗志。在朝鲜打完了,又奉命跑到辽东打。董一元有位兄长董一奎,也先后镇守过山西、延绥、宁夏三省边防,兄弟二人都以生猛著称。董一元因为军功卓著而进封世袭二品,与麻贵、张臣、杜桐、达云并称边关五虎将。
    然而,丰臣秀吉却对其十分欣赏,多次重用,原因很简单——好用。
    日本人的性格特点是一根筋,而九州地区则将此传统精神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无论是做买卖还是打仗,都很实诚,绝不偷奸耍滑。作战时一定在前,撤退时必定垫背,其勇猛顽强连丰臣秀吉也望而生畏。
    更值得称道的是,直到今天,这里依然是民风犹存。比如说黑社会,经过多年改良,而今在东京干这行的,全都是西装革履,讲究秩序,遵纪守法,连收保护费都讲纪律,从不随意捣乱。
    九州萨摩地区的就没谱了,时代不同了,传统一点没丢,但凡遇上抢地盘、谈判之类的事,经常二话不说,拿着刀赤膊上阵,往死里砍,在日本黑社会组织中极具威望,向来无人敢惹。
    岛津义弘和他的第五军就属于这一类型,其作战特点是勇猛、凶残、不怕死,即使寡不敌众也敢打,是日军的战斗主力。
    而岛津义弘除陆上作战勇猛外,还精通水军指挥,也算是两栖人才,虽然脑筋不太灵活,但贵在敢玩命,而且他还有一项独门绝技——突围。
    所谓突围,其实就是逃跑。岛津义弘最绝的地方就是,他打仗不含糊,逃跑也很厉害,不但逃得准,而且逃得快,专往敌军结合部跑,一眨眼就没影了。在后来的日本关原之战中,他所隶属的西军全线溃败,剩下他带着一千多人,面对德川家康几万大军的重重包围,竟然还是逃了出去,实在是很有两把刷子。
    总而言之,此人能攻善守,经验丰富,可算是朝鲜战场上的日军名将。
    相对而言,中路军指挥董一元就低调得多了,此人名气一般,才能一般,连兵力都一般。日军有两万人,他也只有两万六千。
    但这位一般的人,有个不一般的先锋——李宁。
    这位仁兄的脾气可谓是尽人皆知,每天喊打喊杀,见到日本人就拔刀,连使者都砍,差点坏了李如松的大事。
    现在,他表演的时候到了。九月二十七日,明军刚刚到达泗川,他就等不及了,二十八日夜便率军一千,连夜冲入了泗川城内。日军准备不足,被冲得七零八落,但毕竟人多势众,随即组织反击,李宁由于过于靠前,被日军围攻,战死。
    但他的死是值得的,董一元带领大军随后赶到,一顿猛砍
    猛杀,全歼守军,击毙日军大将相良丰赖,主将川上忠实身负重伤,率领一百余人逃进内城。
    内城的守备者,正是岛津义弘,他倒不怎么慌张,因为城内还驻扎着第五军主力一万余人,且地势险要,三面环水,易守难攻。所以他打定算盘,在此坚守,等候援军到来。
    话虽这么说,但当明军进攻之时,他才发现,自己的算盘估计是打错了。
    董一元虽然才能平平,却也不是善茬,他压根儿就没想过要派人去硬攻,地形如此险要,还是用炮合算。
    十月初一,总攻击正式开始。
    明军在离城百米处布下阵地,架设大量佛郎机炮,对准城内猛烈轰击。城内日军死伤甚多,且火光四起,顾此失彼,一向镇定自若的岛津义弘也不镇定了,当即集合部队,准备发挥他的逃跑绝技。
    事实上,他的判断是很正确的。明军的炮火已扫清了外围,城门也被攻破,大批明军已集结待命,只等一声令下冲入城内。此时的日军已毫无斗志,即将完全崩溃。
    俗话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现在打拼已过,七分到手,接下来的是三分。
    前方已经没有阻拦,董一元下达了总攻令。
    正当他准备拿下最后三分的时候,一阵猛烈的巨响却轰鸣而起——在他的身后。
    爆炸发生在明军部将彭信古的大营中,并引发了营中火药连锁效应,许多明军士兵被当场炸死,火光冲天而起,军心顿时大乱。
    事后调查证实,引发此事的,不是日军的伏兵,更不是什么忍者之类的玩意儿,而是安全工作疏漏——失火。
    这就真没办法了,命苦不能怨政府。
    混乱之中,明军不知所措,皆以为是被人抄了后路,纷纷逃窜,眼看到手的泗川城就此落空。原本打算溜号的岛津义弘立即来了精神,出城发动攻击,明军大败。
    泗川之战以失败告终,明军损失惨重退守晋州。日军侥幸取胜不敢追击,依旧固守原地。
    因为此战,岛津义弘名声大振,在日本国内被捧上了天,称为“鬼石曼子”,其实说穿了,这位仁兄的胜利秘诀只有一条——运气好。
    但无论如何,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而输了的结果,是很严重的。
    因为除西路军刘綎外,此时的麻贵,也正处于进退两难之际。
    他的东路军于九月底到达蔚山,却无事可干。因为自从上次吃了亏后,加藤清正每天都待在蔚山,一动都不动,打死也不出头。麻贵攻,他就守,麻贵不攻,他还是守。总而言之,不打,只拖。
    就这么拖到十月份,泗川战败的消息传来,无论是麻贵,还是加藤清正,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解脱了。
    在麻贵的统一调配下,东西两路军分别撤退,返回出发地,九月攻势宣告结束。
    在这次进攻中,明军立功心切,日军保命要紧,拼了半个多月,战局却无丝毫改变,大家都白忙活了。
    最郁闷的人是麻贵,他尽心竭力策划的进攻方案,却无任何效果,实在是比较窝囊。但更让他绝望的是,经过此役,他已经确定,凭借目前明军的实力,是不可能打破战场僵局的,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
    麻贵并不知道,此时距离日军撤退,仅剩一个月时间。如无意外,十一月五日,日军将带着抢掠的无数战利品从容地退回国内。而那时,明军只能望洋兴叹,目送日军安然撤退。
    但一个人的到来,终究还是改变了这一切。
    等候
    这个人的名字叫陈璘,字朝爵,广东翁源人。
    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油条,嘉靖末年就当上了指挥佥事,此后又东征西讨,几十年下来,到万历年间,终于当上了总兵。
    但他的仕途并不顺利,破格提拔从来无份,领导赏识一直无缘,游击、参将、副将、副总兵一级级地升,做官做得那真叫艰苦。据说是因为他是广东人,且只会讲粤语,官话(即当时的普通话)讲不好,也听不懂,总不招人待见,所以进步很慢。
    而且这人还有个缺点——贪,且不是一般的贪,方式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派他去管兵,就放纵手下抢掠民财;派他去镇守地方,就大兴土木,贪污工程款;派去打仗,竟然又克扣军饷。在贪污这行当里,可谓相当之牛。
    可就是这么个人物,偏偏极会打仗,而且什么仗都打过。开头在山区打土匪地痞,后来到地方,又管过治安,抓过强盗小偷,还曾跟着一代名将(兼贪污犯)殷正茂混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剿灭了许多叛乱军。
    算起来,不听招呼的各类人等,只要在陆地上,他都灭过了。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连海上的品种,他也没有放过,海贼、海盗乃至于倭寇,都在他的消灭范围之内。
    可是这位水陆两用人才,实在是毛病太多,谁沾上谁倒霉,所以一直以来,既没人用,也没人举荐(朝士惜其才,但不敢荐)。
    和平年代,大家不想惹事,这种人就不能用,但战争一来,自然就变成不能不用了。
    万历二十年(1592),陈璘出山,前往朝鲜。
    按照朝廷的原意,把这个爱惹麻烦的家伙放出来,自然是要他卖命打仗。可不知为什么,这位兄弟去了一年,竟然什么也没干,官却升得极快,刚去的时候只是个参将,很快就升为副将。万历二十一年(1593),他已经当上了副总兵。
    参考消息
    殷正茂的贪污史
    张居正去世后,众言官对张居正的弹劾也跟殷正茂有一点牵连。曾有人举出明证,证明他曾经贿赂过谁谁谁什么什么东西,其中就包括送给张居正两个金盆种珊瑚,还有其他金玉、玛瑙、翡翠,各种玩意儿不胜枚举,连张居正的随从都有一份大礼。不过由于殷正茂的赫赫军功,虽然遭弹,也还是过了八九年才病故于自己家中。
    陈的功绩
    一仗没打就混到这个地步,几乎所有人都莫名其妙。
    当然,陈璘除外。战争结束后,他怀揣着升官的秘密,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去了福建,并就任总兵,凭借他多年累积的捞钱经验,发财致富指日可待。
    但纸包不住火,三年后,中日和谈失败,沈惟敬的忽悠被识破,石星被判下狱,而另一个秘密也就此曝光。
    原来陈璘兄并非只进不出,他除了能贪外,还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钱,自然要帮他办事,陈璘同志这才得以一路春风,扶摇直上。
    可是现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没法当了,去监狱找他退钱估计也不成,亏了本的陈璘只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活干。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日再次开战,朝鲜水军全军覆没,李舜臣还在军营里扛木头,要夺回制海权,只能靠明朝水军了。
    于是陈璘再次找到了工作,虽然兵部尚书邢玠极端厌恶这个老官僚,可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陈璘率五千广东水军到达朝鲜,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邓子龙。
    邓子龙,丰城人,时任钦差备倭副总兵,都督佥事。
    要论年头,他的资格比陈璘还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经从军打仗了,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论人品,那就更不用说了,几十年兢兢业业,从小兵干起,不走后门,不搞关系,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
    正因为他过于老实,没有后台,到六十多岁,才混到副总兵,且平时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与人争辩。万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来打了胜仗,却背了黑锅,被言官参劾免职。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当万历二十五年,他接到朝廷调令时,依然毫不犹豫地动身出发,尽管此时他已年逾七十,尽管他的职务只是副总兵,尽管他即将听从一个年纪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陈璘是总兵)的指挥。
    就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无数日军的命运。
    安置邓子龙后,故地重游的陈璘见到了他的另一个下属——李舜臣。
    此时的李舜臣刚刚得到解脱,元均战死后,他奉命重新组建朝鲜水军,虽然朝中还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但眼下局势危急,这个烂摊子也只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此人虽才具甚高,为人处世却不行,不善与人相处,碰谁得罪谁,作为下属,是十分难搞的。
    但陈璘干净利落地搞定了他,虽然他在国内一口粤语,官话讲得鬼都听不懂,但到了国外,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无论官话、粤语,人家都分不出来,一概不懂。
    而陈璘也充分发挥了他搞关系的特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李舜臣进行了良好的沟通。
    这种方式就是写诗。
    一到朝鲜,陈璘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给李舜臣: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就文学水平而言,这首诗大致可以划入打油体或是薛蟠体,还不是一般的差劲,但如果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政治水平十分高超。
    前四句是捧人,作为李舜臣的上级,对下属如此称赞,也真算是下了血本。
    第五六句继承风范,大肆夸奖李舜臣同志众望所归,威名远扬。但这只是铺垫,核心部分在最后两句,所谓圣皇求如切,隐含的意思就是劝人跳槽,建议李舜臣别在朝鲜干了,到明朝去另谋高就。
    综观全诗,捧人是为了挖墙脚,挖墙脚也就是捧人,浑然天成,前后呼应,足可作为关系学的指定教材,写入教科书。
    李舜臣被感动了,于是他连夜写了几首和诗回复陈璘,表达自己的感慨。并同时表示,愿意听从陈璘的指挥,齐心协力,驱逐倭奴。
    我一直认为,像陈璘这样的人,即使跑到火星上,都是饿不死的。
    参考消息
    爱民贪官陈先生
    陈将军虽被言官弹为贪官,却在民间留下了相当不错的声望和爱
    民如子的诸般轶事。就连朝鲜民间也相当敬重他,给他立碑塑像来纪念。朝廷文臣曾在朝宴上想借机以武将不通文墨来羞辱他,结果被他一首“绝发结绳拉战马,拆袍抽线补军旗”的打油诗给震了回去。于是渐渐地,针对他的声音就不是那么活跃了。
    成功实现团结后,经过麻贵鼓动,陈璘率军参加了顺天战役。然而由于战局不利,麻贵率陆军先行撤退,水军失去支援,只得铩羽而归。
    麻贵告诉陈璘:我军作战计划已定,自即日起,你所属之明军,应全部开赴海上。
    陈璘问:所往何事?
    麻贵答:无定事,来回巡视即可。
    陈璘再问:那你准备干什么?
    麻贵回答:我哪里也不去,驻守原地。
    看着一头雾水、满腔怒火的陈璘,麻贵终于说出了谜题的答案。
    三路攻击失败之后,麻贵已经确定,强攻是不可行的,即使攻下,明军的损失也会极其惨重。而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谈判也是不可信的。进退两难之际,他想到了陈璘,想到了一个不战而胜的方法。
    麻贵下令,所有明军立即停火,中路军董一元、西路军刘綎派出使者,与对峙日军协商停战。总而言之,大家都不要动了。
    唯一活动的人,是陈璘。而他的任务,是率舰队沿朝鲜海岸巡航,并击沉所有敢于靠近海岸的日本船队。
    这一军事部署,在今天的军事教科书里,叫做囚笼战术,在街头大婶的口中,叫关门打狗。
    经过无数次试探与挫折,麻贵终于找到了日军的最大弱点——粮食。
    无论日军多敢玩命,毕竟都是人,是人就要吃饭,而这些后勤补给必须由日本国内海运而来,所以只要封锁海岸线,打击日本船队,敌军必定不战而溃。
    事实证明,麻贵的判断是正确的。自十月中旬起,陈璘开始改行,干起了海盗,率军多次扫荡,见船就抢,抢完就烧,把朝鲜沿海搞成了无人区。他干得相当彻底,以至于某些朝鲜船队由此经过,也被抢了。
    无奈之下,日军只得派藤堂高虎率水军迎战。但陈璘同志实在是多才多艺,不但能抢,也能打,几次交锋下来,藤堂高虎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来逞能(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
    躲不过也抢不过,日军叫苦不迭,特别是小西行长,因为三路日军中,他的处境最惨。加藤清正占据蔚山,岛津义弘驻扎泗川,这两个地方离海很近,只要躲过陈璘,靠岸把粮食卸下来就能跑。
    可是小西行长所处的顺天,不但离海远,而且水路复杂,千回百转,进去了就出不来,陈璘最喜欢在这里劫道,许多日本船打死都不愿去。
    半个月下来,日军饿得半死不活,小西行长没辙了,竟然主动派人找到陈璘,希望他能让条道出来,而作为代价,小西行长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交换条件——一千二百个人头。
    这意思是,如果你放条生路给我走,我就留一千二百人给你,请功也好,杀头也罢,你自己看着办。
    话说到这个地步,也是真没办法了。当然,陈璘并没有答应,因为他要的,绝不仅仅是一千两百人。
    日军就此陷入绝境,但小西行长并不慌张,因为那个约定的日期,已经近在眼前。
    十一月五日,只要等到那天,一切都将结束。
    在期盼和忐忑之中,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
    依照之前的约定,日军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小西行长三部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战利品,准备撤退。而对峙的明军,却依然毫无动静,仍旧被蒙在鼓里。
    如无意外,日军将携带其抢掠成果,背负着杀戮的血债,安然撤回日本。
    然而意外发生了。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五大老(丰臣秀吉五位托孤大臣)向明军派出使者,表示如果朝鲜派出王子作为人质,并每年交纳贡米、虎皮、人参,日方出于宽宏,将会考虑撤军。
    今时今日,还敢如此狂妄,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事实上,这是日军的一个策略。为了掩护即将到来的撤退,必须麻痹敌军。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所谓的计策,却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因为麻贵同志虽然姓麻,却很难被麻痹。毕竟在明朝政府混了几十年,什么阴谋诡计都见过了,日本人在这方面,还处于小学生水平。
    所以麻贵立即判定了日军的真实意图——逃跑。
    此时是十一月七日,麻贵命令,全军动员,密切注意日军动向,随时准备出击。
    十一月八日,驻扎在古今岛的陈璘接到密报,确认丰臣秀吉已经死亡,日军即将撤退。他随即下令,水军戒备,准备作战。
    明军知道,日军不知道明军知道。在千钧一发的局势中,战场迎来了最后的宁静。
    无论如何,双方都已确定,生死成败,只在顷刻之间。
    十天之后,最后摊牌。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突然自蔚山撤退,然而,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明军并未阻拦。
    随后,驻扎泗川的岛津义弘也率第五军撤退,明军仍然未动。
    五大老一片欢腾,在他们看来,撤军行动十分成功,明军毫不知情。
    然而接下来,一个消息打断了他们的欢呼——小西行长被拦住了。
    作为脑筋最灵活的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的反应极快,获准撤退后,他立即带兵,日夜兼程赶赴海边,却看到了等待已久的明军水师。
    但小西行长并不惊慌,因为这一切早在他预料之中。
    顺天离海较远,不利逃跑,而沿海地区水路复杂,易于封锁,如果明军不来,那才是怪事。
    为了实现胜利大逃亡,他已想出了对策,并付诸实施,而到目前为止,事情进行得十分顺利,顺利脱身指日可待。
    但事实上,五大老错了,小西行长也错了。
    明军放任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逃走,并非疏忽,而是一个圈套的开始。
    在之前的十天里,麻贵对局势进行了认真分析,他清醒地意识到,日军有意撤退,但凭借明军目前的兵力,是很难全歼敌军的,恰恰相反,对方已有了充足的撤军准备,如果逼狗跳墙,后果将很难预料。
    唯一的方法,就是逐个击破。
    但日军是同时撤退的,明军兵力有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十一月四日,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方法。
    就在这一天,陈璘出海巡视,突然发现自顺天方向驶出一条日军小船,行踪隐蔽,速度极快。
    要换在以往,陈璘会立即下令向此船开炮。
    但这一次,他犹豫了,因为几十年战场经验告诉他,不能攻击这条船。
    考虑片刻后,他派出了舰只跟踪此船,几个时辰之后,消息传回,他的估计得到了印证——这条船的目的地,是泗川。
    他立即将此事通报麻贵,双方的判断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几天之内,日军将全军撤退,而那条小船,是小西行长派出的,其唯一目的,是向岛津义弘求援。
    这正是小西行长的对策,他知道,一旦撤退开始,靠海的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必定能顺利溜号,而他地形不利,很可能被堵住,到时只能找人帮忙。
    加藤清正是老对头,不帮着明军打自己,就算不错了,是绝对靠不住的。
    只能指望岛津义弘了,他相信,关键时刻,这位二杆子是会拉兄弟一把的。
    于是他派出小船通报此事,而结果也让他很满意,小船安全返回,并带来了岛津义弘的承诺。
    后顾之忧解除,他终于放心了。
    然而就在此时,麻贵和陈璘已经制订出了最终的作战计划:
    中路董一元、西路刘綎密切监视日军加藤清正及岛津义弘部,发现其撤军,立即上报,但不得擅自追击。
    水军方面,陈璘部停止巡航,并撤去蔚山、泗川一带海域之水师,全军集结向顺天海域前进,堵住小西行长撤退的海道。
    放走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因为他们并不重要,只有小西行长,才是这场战争的胜负关键。
    这是一个最佳的诱饵,在其诱惑之下,日军将逐个赶来,成为明军的完美猎物。
    撤退、放行、堵截,一切按计划如期进行,双方都很满意,但胜利者终究只有一个,决定胜负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
    十一月十八日,夜。
    小西行长没有看错人,岛津义弘不愧二杆子之名。虽然他已成功撤退到安全地带,但听说小西行长被围后,却依然信守承诺,率第五军一万余人赶来救援。
    但除了小西行长外,还有一个人也热切地期盼着他的到来——陈璘。
    四天前,他召集全军,连夜赶到了顺天海域,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从泗川到顺天,必须经过一条狭长的海道,而这片海域的名字,叫做露梁海。
    在露梁海的前方,只有两条水路,一条通往观音浦,另一条经猫岛,通往顺天。
    他随即作出了如下部署:
    副总兵邓子龙,率三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北侧。
    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五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南侧的观音浦。
    而他自己则率领余下主力,隐蔽于附近海域。
    当岛津义弘的部队出现时,全军不得擅自行动,等待其部完全进入露梁海后,方可发动攻击。
    攻击发起时,邓子龙部应以最快之速度,截断敌军后退之路。李舜臣部则由观音浦出动,袭击敌军之侧面,打乱敌军之阵形。
    以上两军完成攻击后,须坚守阵地,不惜任何代价,将岛津义弘部堵死于露梁海中,等待陈璘主力到来。
    而那时,明军将发动最后的攻击,将侵略者彻底埋葬。
    一切就绪,李舜臣却发问了:邓子龙堵截后路,我守观音浦,猫岛何人驻守?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岛津义弘熬过伏击,坚持向猫岛挺进。就能到达顺天,与小西行长成功会师,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陈璘告诉他,猫岛根本无须派兵驻守。
    “岛津义弘是不会走这条路的,我肯定。”

章节目录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