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的正月初三,赵匡胤带着部队向北进发,晚上,大军驻扎在距离开封四十里的“陈桥驿”(当时的陈桥驿位于黄河南岸).此时,慕容延钊的军队已经渡过黄河北上,因而不在兵变现场,同时又有黄河的阻挡,无法成为兵变的阻力,拥立赵匡胤成为皇帝的计划到了可以正式实施的时候了。
当晚,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然高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到,众人以欲立之事告之。赵普道:“吾来正是与诸公商议此事。方今主少国疑,点检令名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粱,天下定矣。”
第二天早晨,军营呼声一片,赵光义叫醒赵匡胤,赵匡胤未穿戴好便披衣出去,看到一干将校们手握刀剑高声叫道:“诸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众将士不待赵匡胤说话,便拿出一件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跪下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兵变的帷幕正式拉开。赵匡胤表现出被迫的模样说道::“汝等谓我为天子,若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为也!”众皆曰:“愿受命令!”匡胤曰:“少帝及太后我曾北面事之,不得惊犯。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掳掠。用命则重赏,不然则族诛矣!”众皆喏喏连声。匡胤号令已定,遂整队而回【与郭威如出一辙】。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晋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他是皇帝,想杀谁就杀谁,反正都有理】。
殿前都指挥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已接匡义密报,具知大略。他两人与匡胤兄弟,素来莫逆,有心推戴匡胤。便暗中传令禁军,放匡胤全军入城,禁军乐得攀龙附凤,不生异言。匡胤等竟安安稳稳趋入大梁。甫抵都城,先遣属吏楚昭辅,入慰匡胤家属。
时匡胤父弘殷已殁,独老母杜氏在堂,闻报惊喜道:“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如此!”正是:
七岁君王寡妇儿,
黄袍着处是相欺。
兵权有急归帷幄,
哪见辽兵犯帝畿?
及匡胤入城,已是正月五日上午。时早朝未散,太后闻陈桥兵变,大惊不迭,退入宫中。范质对王溥道:“举奏遣将,而致反乱,吾辈之罪也。”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而出,急来与范质议道:“彼军初入,民心未定,吾当统领亲兵禁军以敌之。二公快请太后懿旨,布告天下,必有忠义勤王者响应,则叛逆之徒一鼓可擒矣。”范质依言入宫见太后请旨。韩通归至府中,召集守御禁军、亲随将校,以备对敌。
忽遇禁军教头王彦升,对韩通朗声呼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
韩通大怒道:“天子自在禁中,何物叛徒,敢思篡窃!汝等贪图富贵,去顺助逆,更属可恨!速即回头,免致夷族!”
彦升不待说毕,已是怒不可遏,便即拔刀相向。韩通手无寸铁,怎能与敌?没奈何回身急奔。彦升紧紧追捕,韩通跑入家门,未及阖户,已被彦升闯入。彦升手下又有数十名骑兵一拥进去,韩通赤身空拳无从趋避,竟被王彦升手起刀落砍翻地上,又一刀枭了他的首级。
彦升已杀韩通,索性闯将进去,将其妻妾、次子全部杀死,惟长子天禄逃脱,奔入辽邦而去。有诗为证:
忠于王事见韩通,
世宗亲臣有几同?
欲御逆谋志未遂,
阶前冤血至今红。
匡胤入城后,命将士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不到半日,由军校罗彦瓌等,将范质、王溥等人,拥入署门。匡胤流涕与语道:“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胁迫至此,惭负天地,奈何奈何!”
范质等面面相觑,仓猝不敢答言。彦瓌厉声道:“我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如有人不肯从命,请试我剑!” 说至此,即拔剑出鞘,露刃相向,吓得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不得已亦拜。匡胤忙下阶扶住,导令入座,与商即位事宜。掌书记赵普在旁,便提出法尧禅舜四字作为证据,范质等只好唯唯相从。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受禅礼。一面宣召百官,待至日晡,始见百官齐集。仓猝中未得禅诏,偏翰林学士陶谷早已预备,从袖中取出一纸,充作禅位诏书。制曰:
天生庶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簏,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读诏已毕,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听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群臣朝贺。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因为所领镇为宋州归德军,国号曰宋。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其祖考为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所有内外官吏,均加官进爵有差。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并且按照礼节厚葬了韩通。并拟加王彦升罪状,经百官代为乞恩,方得宥免。【擅杀一家,尚堪恩宥么?说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来赵匡胤巡幸开宝寺的时候,见到寺庙里的墙壁上有韩通及其儿子的画像后令人将其抹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韩通还是耿耿于怀的】。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周世宗纳符彦卿女为后,后殂,复纳其妹,入宫才十日。】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后人又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就在年前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邂逅彦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现在也不得而知。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陈桥兵变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们黄袍加身的,郭威的儿子被后汉的皇帝杀光了,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内侄兼养子柴荣。柴荣也有私心,后周太祖是郭威,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已经改姓郭,叫郭荣。郭威死后,顺利当上后周皇帝的柴荣就把姓改了回来,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荣39岁英年早逝,儿子的皇位被赵匡胤抢了,也是报应。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周世宗有四个儿子在世。周世宗柴荣一共有七个儿子,前面三个都死在后汉政权手里,成为后周恭帝的柴宗训是老四。柴宗训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名为熙让、熙谨、熙诲。
赵匡胤玩的是“禅让”把戏,所以他要学曹丕,不能杀掉前朝皇帝,更何况人家老爸对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训被赵匡胤册封为郑王,迁徙到房州生活。对于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赵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尊其为“周太后”,将她供养在西宫,让她继续过尊贵的生活。
过了十三年,年轻的柴宗训也去世了,死时才20岁。听到柴宗训去世的消息,周太后伤心过度,顿时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修行。
符氏姐妹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赵光义。不过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符氏一门三皇后,于是被传为佳话。
对于柴荣的其他儿子,赵匡胤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文中所说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其实人家并不是什么奸臣,而是赵匡胤创业时代的重要人物,赵宋王朝的开国重臣。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出心里话:“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于是乎,潘美就收养了周世宗的一位皇子为侄子,起名叫潘惟吉。
潘惟吉究竟是老五老六还是老七,已经无从得知。其他两位皇子,究竟是什么结局,也无人知晓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续)
当晚,军士屯聚于驿门之外,忽然高怀德对众人道:“今主上新立,更兼年幼,我等出力,谁人知之?不如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诸公以为何如?”都卫李处耘道:“此事不宜预传,可与匡义议之。”匡义道:“吾兄素以忠义为心,恐其不从,如之奈何?”正言间,忽赵普来到,众人以欲立之事告之。赵普道:“吾来正是与诸公商议此事。方今主少国疑,点检令名素著,中外归心,一入汴粱,天下定矣。”
第二天早晨,军营呼声一片,赵光义叫醒赵匡胤,赵匡胤未穿戴好便披衣出去,看到一干将校们手握刀剑高声叫道:“诸军无主,愿奉点检为天子!”众将士不待赵匡胤说话,便拿出一件象征皇帝登基用的黄袍披在他的身上,接着跪下高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兵变的帷幕正式拉开。赵匡胤表现出被迫的模样说道::“汝等谓我为天子,若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为也!”众皆曰:“愿受命令!”匡胤曰:“少帝及太后我曾北面事之,不得惊犯。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不得侵凌。朝市府库不得掳掠。用命则重赏,不然则族诛矣!”众皆喏喏连声。匡胤号令已定,遂整队而回【与郭威如出一辙】。
陈桥驿在陈桥和封丘之间。赵匡胤兵变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赵匡胤军通过。赵匡胤只得转道封丘,封丘守门官马上开门放行。赵匡胤即帝位后,晋升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斥责封丘守门官临危失职,将他斩首【他是皇帝,想杀谁就杀谁,反正都有理】。
殿前都指挥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已接匡义密报,具知大略。他两人与匡胤兄弟,素来莫逆,有心推戴匡胤。便暗中传令禁军,放匡胤全军入城,禁军乐得攀龙附凤,不生异言。匡胤等竟安安稳稳趋入大梁。甫抵都城,先遣属吏楚昭辅,入慰匡胤家属。
时匡胤父弘殷已殁,独老母杜氏在堂,闻报惊喜道:“我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如此!”正是:
七岁君王寡妇儿,
黄袍着处是相欺。
兵权有急归帷幄,
哪见辽兵犯帝畿?
及匡胤入城,已是正月五日上午。时早朝未散,太后闻陈桥兵变,大惊不迭,退入宫中。范质对王溥道:“举奏遣将,而致反乱,吾辈之罪也。”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自禁中而出,急来与范质议道:“彼军初入,民心未定,吾当统领亲兵禁军以敌之。二公快请太后懿旨,布告天下,必有忠义勤王者响应,则叛逆之徒一鼓可擒矣。”范质依言入宫见太后请旨。韩通归至府中,召集守御禁军、亲随将校,以备对敌。
忽遇禁军教头王彦升,对韩通朗声呼道:“韩侍卫快去接驾,新天子到了!”
韩通大怒道:“天子自在禁中,何物叛徒,敢思篡窃!汝等贪图富贵,去顺助逆,更属可恨!速即回头,免致夷族!”
彦升不待说毕,已是怒不可遏,便即拔刀相向。韩通手无寸铁,怎能与敌?没奈何回身急奔。彦升紧紧追捕,韩通跑入家门,未及阖户,已被彦升闯入。彦升手下又有数十名骑兵一拥进去,韩通赤身空拳无从趋避,竟被王彦升手起刀落砍翻地上,又一刀枭了他的首级。
彦升已杀韩通,索性闯将进去,将其妻妾、次子全部杀死,惟长子天禄逃脱,奔入辽邦而去。有诗为证:
忠于王事见韩通,
世宗亲臣有几同?
欲御逆谋志未遂,
阶前冤血至今红。
匡胤入城后,命将士一律归营,自己退居公署。不到半日,由军校罗彦瓌等,将范质、王溥等人,拥入署门。匡胤流涕与语道:“我受世宗厚恩,被六军胁迫至此,惭负天地,奈何奈何!”
范质等面面相觑,仓猝不敢答言。彦瓌厉声道:“我辈无主,今日愿奉点检为天子,如有人不肯从命,请试我剑!” 说至此,即拔剑出鞘,露刃相向,吓得王溥面如土色,降阶下拜。范质不得已亦拜。匡胤忙下阶扶住,导令入座,与商即位事宜。掌书记赵普在旁,便提出法尧禅舜四字作为证据,范质等只好唯唯相从。遂请匡胤诣崇元殿行受禅礼。一面宣召百官,待至日晡,始见百官齐集。仓猝中未得禅诏,偏翰林学士陶谷早已预备,从袖中取出一纸,充作禅位诏书。制曰:
天生庶民,树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有归。咨尔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禀上圣之资,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簏,东征西怨,厥绩懋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讼狱,归于至仁。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只畏天命。
读诏已毕,宣徽使引匡胤就庭,北面听受,宰相掖升崇元殿,服衮冕,即皇帝位,群臣朝贺。改周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因为所领镇为宋州归德军,国号曰宋。奉周恭帝为郑王,封弟光义为殿前都虞侯,封赵普为枢密直学士。立太庙,追其祖考为帝,尊母杜氏为皇太后。所有内外官吏,均加官进爵有差。追赠韩通为中书令,并且按照礼节厚葬了韩通。并拟加王彦升罪状,经百官代为乞恩,方得宥免。【擅杀一家,尚堪恩宥么?说不定就是受其指使。后来赵匡胤巡幸开宝寺的时候,见到寺庙里的墙壁上有韩通及其儿子的画像后令人将其抹去。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匡胤对韩通还是耿耿于怀的】。
越日,即命范质等入内,胁迁周主宗训及太后符氏移居西宫。宗训冲龄践阼,晓得甚么保国保家的法儿?而且周主继后符氏,又是初入宫中,才为国母,【周世宗纳符彦卿女为后,后殂,复纳其妹,入宫才十日。】所有宫廷大事,全然不曾接洽,陡然遇着大丧,整日里把泪洗面,恨不得随世宗同去。你想七岁的小周王,二十多岁的周太后,无拳无勇,如何抵敌得住?眼见得由他播弄驱往西宫,好好的半壁江山,霎时间被赵氏夺去。还说是甚么禅让,甚么历数,甚么保全故主,甚么坐镇太平,彼歌功,此颂德,差不多似舜、禹复出,汤、文再生。后人有诗叹曰:
幼主无知社稷休,
临危俯首作降囚。
一朝帝业归于宋,
忍耻含羞入郑州。
辽、汉合兵入寇,明明是匡胤部下讹造出来。陈桥之变,黄袍加身,早已预备妥当。乌有匡胤未曾与闻,而仓猝生变者乎?即如点检作天子之谶,亦未始不由人谋,明眼人岂被瞒过。当时为周殉节者,止一韩通。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而宋太祖之得国不正,于此可见矣。后人又有诗叹曰:
兔走鸟飞疾若驰,
百年世事总依稀。
累朝富贵三更梦,
历代君王一局棋。
禹定九州汤受业。
秦吞六国汉登基。
百年光景无多日,
昼夜追欢还是迟。
柴荣去世之前将幼主托付给赵匡胤,赵匡胤却趁机夺了他的江山,这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不地道的,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天下人的仇视,到时候再来一场十八路诸侯共伐叛贼的闹剧,恐怕赵匡胤也支撑不了。赵匡胤为了安抚人心,发动兵变之后,对满朝文武大臣并无加害之意【韩通除外】,对幼主和皇太后也非常善待,因此赢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反抗的声音自然很小。
陈桥兵变的时候赵匡胤的官职是禁军殿前司都点检,是禁军最高统帅。而后周的小皇帝柴宗训只有七岁。小皇帝生母已死,但外祖父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还在。
符彦卿应该是赵匡胤面前最大的障碍,但问题是符彦卿虽是后周外戚,也同样和赵家是姻亲,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就在年前嫁给了赵光义。赵光义邂逅彦卿女,是故意是巧合,现在也不得而知。两方都有姻亲关系,符彦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做任何表示。
其实,陈桥兵变已不是第一次上演,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就是被手下弟兄们黄袍加身的,郭威的儿子被后汉的皇帝杀光了,死后把皇位传给了内侄兼养子柴荣。柴荣也有私心,后周太祖是郭威,柴荣是郭威的养子,已经改姓郭,叫郭荣。郭威死后,顺利当上后周皇帝的柴荣就把姓改了回来,这是很不地道的做法,所以柴荣39岁英年早逝,儿子的皇位被赵匡胤抢了,也是报应。
根据《新五代史》记载,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时候,周世宗有四个儿子在世。周世宗柴荣一共有七个儿子,前面三个都死在后汉政权手里,成为后周恭帝的柴宗训是老四。柴宗训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名为熙让、熙谨、熙诲。
赵匡胤玩的是“禅让”把戏,所以他要学曹丕,不能杀掉前朝皇帝,更何况人家老爸对他有大恩。所以呢,柴宗训被赵匡胤册封为郑王,迁徙到房州生活。对于年轻貌美如花似玉的小符氏,赵匡胤也遵守自己的承诺,尊其为“周太后”,将她供养在西宫,让她继续过尊贵的生活。
过了十三年,年轻的柴宗训也去世了,死时才20岁。听到柴宗训去世的消息,周太后伤心过度,顿时看破红尘,于是出家修行。
符氏姐妹还有一个妹妹,嫁给了赵光义。不过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前就去世了,被追封为懿德皇后。
符氏一门三皇后,于是被传为佳话。
对于柴荣的其他儿子,赵匡胤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根据记载,赵匡胤初入宫时,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赵匡胤对他们说:‘去之!’也就是杀掉的意思。
文中所说的潘美,就是《杨家将》里的潘仁美,其实人家并不是什么奸臣,而是赵匡胤创业时代的重要人物,赵宋王朝的开国重臣。
范质与赵普不敢回答。潘美说出心里话:“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疑臣等。”
赵匡胤于是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
于是乎,潘美就收养了周世宗的一位皇子为侄子,起名叫潘惟吉。
潘惟吉究竟是老五老六还是老七,已经无从得知。其他两位皇子,究竟是什么结局,也无人知晓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