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属于感化军的防区,感化军节度使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时溥。早年在抗击黄巢的时候时溥这个人就和朱温闹了点矛盾,后来时溥碰巧杀了黄巢,夺了首功。这让朱温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心中对于时溥也是好感欠缺,但是当时秦宗权还在闹事,朱温也就没工夫收拾时溥。
在我们开始说朱温征战徐州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说简单的了解一下时溥这个人。
时溥,彭城人,今天的江苏徐州人。史书上有他的记载的时候,他就是徐州的一员大将了,英勇善战,能力很强。很受当时感化军节度使支详的看重。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攻陷了京师,支详便派遣时溥带兵五千前去勤王,这本来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是时溥却认为,这是让他去送死呢。明知道黄巢实力强势,既然想要勤王讨好皇帝,那就应该你支详大帅亲自去,凭什么让我去当替死鬼。
所以他带着军队就在还没走多远,就私自撤了回来,但是支详也不怪罪,等到时溥回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但是时溥心里还是不放心,他这一次做得很过分了,可是支详却不惩罚他,这让他心里很不踏实,而且同时退回来的那些将领们也觉得支详可能会秋后算账,所以后来时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支详让出了节度使的位置。
支详倒也识时务,发了一个通告,主要内容就是他年纪大了,带领感化军走向辉煌的任务应该由年轻有精力的人来干,而时溥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人,所以他把感化军从此交给时溥,大家以后好好跟着时溥继续奋斗。
时溥凭借着这个通告顺利执掌了感化军,不久为了永除后患杀死支详,整顿感化军,进行全面控制。做完这一切之后,为了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他再次带领三千人马前往长安勤王。朝廷作为回报封他为感化军节度使。
等到黄巢退出了长安,开始在中原一带肆虐,时溥抵抗也算是比较积极的,几次协助朱温抗击黄巢,他和朱温也算是曾经有过一段战友关系,后来黄巢的大将尚让投降了时溥。
之后李克用带兵追赶黄巢,一直到了感化军的地盘,李克用因为和朱温闹矛盾回太原去了。而朱温正忙着和李克用打嘴仗,为谋杀李克用这件事善后,也没顾得上。这就白白便宜了时溥,他在虎狼谷干掉了黄巢。成了剿灭黄巢最大的功臣,此后越发得到中央的重用。
但是后来剿灭秦宗权的战斗中,表现很一般,朝廷越来越多的倚重朱温,所以对于朱温的赏赐和奖励都比较丰厚,渐渐朱温在中原的地位和实力超过他了,这让时溥很不满意。对于朱温的怨恨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酝酿的。
到了后来,淮南发生内乱,朝廷为了平定内乱,就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这件事彻底让时溥心理失衡了,朱温年纪轻轻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不如他(当然这是他自己这么觉得),为什么朝廷不让他做淮南节度使。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怨恨朱温,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嫉妒朱温。
介绍时溥就到这,下面我们再说一下,时溥和朱温之间到底是怎么结仇的。
当时虽然朝廷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但是朱温本身就是宣武军节度使,肯定不能亲自去扬州就任,于是便让他的部下李蟠代他去扬州就职。并让大将郭言陪同护卫。
但是这一行千人,走到了泗州的时候,突然被时溥的泗州兵袭击了,好在在郭言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好歹逃了一条性命。
说起郭言,我觉得还是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此人被朱温称为虎将,我们在前面写到朱温刚到汴州被秦宗权围攻的时候,说到朱温得到了两支生力军的补充。一次是朱珍在山东一带募兵,而另一次就是郭言进入关中募兵。而且这个人治兵带兵很有一套,手下都很服他,不过运气不太好,最终在守卫宿州的时候,被流箭射死。
李蟠和郭言回撤的过程中遇见了朱温,朱温得知这件事时候,立刻向朝廷报告,从这看出来,朱温还是很善于借势和注重表面工作的。
朝廷听说了这件事,也觉得时溥干的不地道,对于时溥越来越不满,但是时溥却依旧采取和朱温不合作的态度,此后围剿秦宗权的战斗中,很少出现他的身影。
后来朱温继续上表,请求皇帝撤了时溥的剿匪职务——东南面讨贼兵马都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在中原战场上朱温可以少一点钳制,更能自由的施展。另一方面朱温则是想着这一次激怒时溥,然后让时溥主动出兵,这样他再攻打时溥,在道义上就站住了跟脚。
而当时的朱温虽然很想打时溥,但是朱瑾和朱瑄两兄弟还没解决掉,而且秦宗权还有较强的势力,所以只能把时溥暂时拖着往后排。
到了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淮南发生了兵乱,为了维护淮南的稳定,增强在哪里的影响力,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九月,朱温便命令朱珍和庞师古带兵五千进入淮南。
但是想要进入淮南,必须经过时溥的地盘,一向嫉恨朱温的时溥怎么会让朱珍顺顺利利到达淮南,于是在半路上了就截了下来。
朱珍、庞师古一看徐州兵来了,心里说实话都很高兴,一直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这一次自己送上来了。
而事实证明,徐州兵这一次的确是来找死的,结果没悬念的被朱珍杀的大败而回。但是很快时溥听到了消息,立刻带着他的主力数万人,将朱珍五千人包围了起来。(这有有没有一种打了小的,然后老的跳出来的感觉?)
但是有时候打仗并不是仅仅是人数的对比,不然的话,中国早就统一全球了。
朱珍屡出奇兵,数次大破徐州军,而且当时还有一员大将,名叫李唐宾(详见下文),他带兵从一侧掩杀,又打了徐州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徐州兵丢下了三万具尸体后,灰溜溜的逃了回去。
这一战将时溥保持了十几年的信心和斗志都给打得差不多了,他急忙找朱瑄帮忙,想要联合一起干掉朱温。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朱瑄不想再和朱温开战,只是写了一封信劝解朱温和时溥和解,但是朱温此时在中原已经将秦宗权打得差不多了,消灭秦宗权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准备把主力放到进攻徐州,争取一鼓作气拿下感化军。
所以他不但没有同意朱瑄和解的主张,而且还继续增派兵员加强朱珍对于感化军的攻势。
不久朱珍攻下萧县(朱温长大的地方),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把这里作为一个基地打持久战。而后朱珍让庞师古带兵进攻宿州城,宿州刺史一看不敌,立刻出城投降,随后朱温任命张绍光为宿州刺史。
过了年,时间来到了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还没出正月,朱温就指示庞师古继续扩大战果,往纵深处发展。
而后庞师古一直打到泗州腹地,最终迫近徐州。此时的时溥有些着急了,不论怎么说都不能让庞师古直接打到徐州,最终在距离徐州八十里的一处,时溥率领两万人截住了庞师古,然后双方展开大战。
一开始,庞师古冲到阵前,单挑徐州大将,但是徐州将竟然无人能敌,这让汴州军士气大振,反观徐州军士气就有些低迷了。
而后双方展开肉搏,汴州军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嗷嗷的冲上去了,而徐州军可谓是一触即溃,之前就被汴州军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此时心里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可是现在嗷嗷的汴州军又来了。
这样的情况,可谓是一边倒,徐州军都忙着逃命,根本无心再战,时溥仓皇逃回了徐州,此后命令各处坚守不出,等待机会。
此后几个月,朱珍不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城战,而是采取了耗时较长的围城困城的战术,感化军仅仅依靠要塞和孤城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只要是资源耗尽,感化军必败无疑。所以只要是感化军不出来,卞军很少主动进攻。
可是朱温的心里却有些急了,之前不停地有好消息传来,但是最近几个月,却是什么消息都没有,于是他就传令朱珍,准备近期亲临前线视察工作,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但是就在这之前,在这里的朱珍和另外一名大将李唐宾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李唐宾被朱珍杀死,而最后朱珍则被朱温杀死。随后庞师古代替了朱珍,葛从周代替了李唐宾。
短时间内死了两名大将,这让原本士气高昂的汴州军中开始流传各种揣测和流言,更多的人开始考虑将来局势的发展问题和新管理层的站队问题,而不是如何克敌制胜拿下徐州。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我们还会详细说,毕竟这牵扯到朱温发展前期的两员大将和朱温个人性格的分析。(未完待续)
在我们开始说朱温征战徐州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说简单的了解一下时溥这个人。
时溥,彭城人,今天的江苏徐州人。史书上有他的记载的时候,他就是徐州的一员大将了,英勇善战,能力很强。很受当时感化军节度使支详的看重。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攻陷了京师,支详便派遣时溥带兵五千前去勤王,这本来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但是时溥却认为,这是让他去送死呢。明知道黄巢实力强势,既然想要勤王讨好皇帝,那就应该你支详大帅亲自去,凭什么让我去当替死鬼。
所以他带着军队就在还没走多远,就私自撤了回来,但是支详也不怪罪,等到时溥回来的时候,他还亲自到城门口迎接。
但是时溥心里还是不放心,他这一次做得很过分了,可是支详却不惩罚他,这让他心里很不踏实,而且同时退回来的那些将领们也觉得支详可能会秋后算账,所以后来时溥干脆一不做二不休,逼迫支详让出了节度使的位置。
支详倒也识时务,发了一个通告,主要内容就是他年纪大了,带领感化军走向辉煌的任务应该由年轻有精力的人来干,而时溥毫无疑问就是这样人,所以他把感化军从此交给时溥,大家以后好好跟着时溥继续奋斗。
时溥凭借着这个通告顺利执掌了感化军,不久为了永除后患杀死支详,整顿感化军,进行全面控制。做完这一切之后,为了得到中央政府的支持,他再次带领三千人马前往长安勤王。朝廷作为回报封他为感化军节度使。
等到黄巢退出了长安,开始在中原一带肆虐,时溥抵抗也算是比较积极的,几次协助朱温抗击黄巢,他和朱温也算是曾经有过一段战友关系,后来黄巢的大将尚让投降了时溥。
之后李克用带兵追赶黄巢,一直到了感化军的地盘,李克用因为和朱温闹矛盾回太原去了。而朱温正忙着和李克用打嘴仗,为谋杀李克用这件事善后,也没顾得上。这就白白便宜了时溥,他在虎狼谷干掉了黄巢。成了剿灭黄巢最大的功臣,此后越发得到中央的重用。
但是后来剿灭秦宗权的战斗中,表现很一般,朝廷越来越多的倚重朱温,所以对于朱温的赏赐和奖励都比较丰厚,渐渐朱温在中原的地位和实力超过他了,这让时溥很不满意。对于朱温的怨恨就从这个时候开始酝酿的。
到了后来,淮南发生内乱,朝廷为了平定内乱,就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这件事彻底让时溥心理失衡了,朱温年纪轻轻不论是资历还是能力都不如他(当然这是他自己这么觉得),为什么朝廷不让他做淮南节度使。从这个时候起,他就开始怨恨朱温,当然也可以说成是嫉妒朱温。
介绍时溥就到这,下面我们再说一下,时溥和朱温之间到底是怎么结仇的。
当时虽然朝廷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但是朱温本身就是宣武军节度使,肯定不能亲自去扬州就任,于是便让他的部下李蟠代他去扬州就职。并让大将郭言陪同护卫。
但是这一行千人,走到了泗州的时候,突然被时溥的泗州兵袭击了,好在在郭言也不是吃素的,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好歹逃了一条性命。
说起郭言,我觉得还是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此人被朱温称为虎将,我们在前面写到朱温刚到汴州被秦宗权围攻的时候,说到朱温得到了两支生力军的补充。一次是朱珍在山东一带募兵,而另一次就是郭言进入关中募兵。而且这个人治兵带兵很有一套,手下都很服他,不过运气不太好,最终在守卫宿州的时候,被流箭射死。
李蟠和郭言回撤的过程中遇见了朱温,朱温得知这件事时候,立刻向朝廷报告,从这看出来,朱温还是很善于借势和注重表面工作的。
朝廷听说了这件事,也觉得时溥干的不地道,对于时溥越来越不满,但是时溥却依旧采取和朱温不合作的态度,此后围剿秦宗权的战斗中,很少出现他的身影。
后来朱温继续上表,请求皇帝撤了时溥的剿匪职务——东南面讨贼兵马都统。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在中原战场上朱温可以少一点钳制,更能自由的施展。另一方面朱温则是想着这一次激怒时溥,然后让时溥主动出兵,这样他再攻打时溥,在道义上就站住了跟脚。
而当时的朱温虽然很想打时溥,但是朱瑾和朱瑄两兄弟还没解决掉,而且秦宗权还有较强的势力,所以只能把时溥暂时拖着往后排。
到了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淮南发生了兵乱,为了维护淮南的稳定,增强在哪里的影响力,文德元年(公元888年)九月,朱温便命令朱珍和庞师古带兵五千进入淮南。
但是想要进入淮南,必须经过时溥的地盘,一向嫉恨朱温的时溥怎么会让朱珍顺顺利利到达淮南,于是在半路上了就截了下来。
朱珍、庞师古一看徐州兵来了,心里说实话都很高兴,一直想找机会教训他们一下,这一次自己送上来了。
而事实证明,徐州兵这一次的确是来找死的,结果没悬念的被朱珍杀的大败而回。但是很快时溥听到了消息,立刻带着他的主力数万人,将朱珍五千人包围了起来。(这有有没有一种打了小的,然后老的跳出来的感觉?)
但是有时候打仗并不是仅仅是人数的对比,不然的话,中国早就统一全球了。
朱珍屡出奇兵,数次大破徐州军,而且当时还有一员大将,名叫李唐宾(详见下文),他带兵从一侧掩杀,又打了徐州军一个措手不及。结果徐州兵丢下了三万具尸体后,灰溜溜的逃了回去。
这一战将时溥保持了十几年的信心和斗志都给打得差不多了,他急忙找朱瑄帮忙,想要联合一起干掉朱温。这一点我们上面已经说过了,朱瑄不想再和朱温开战,只是写了一封信劝解朱温和时溥和解,但是朱温此时在中原已经将秦宗权打得差不多了,消灭秦宗权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准备把主力放到进攻徐州,争取一鼓作气拿下感化军。
所以他不但没有同意朱瑄和解的主张,而且还继续增派兵员加强朱珍对于感化军的攻势。
不久朱珍攻下萧县(朱温长大的地方),在这里安营扎寨,准备把这里作为一个基地打持久战。而后朱珍让庞师古带兵进攻宿州城,宿州刺史一看不敌,立刻出城投降,随后朱温任命张绍光为宿州刺史。
过了年,时间来到了龙纪元年(公元889年),还没出正月,朱温就指示庞师古继续扩大战果,往纵深处发展。
而后庞师古一直打到泗州腹地,最终迫近徐州。此时的时溥有些着急了,不论怎么说都不能让庞师古直接打到徐州,最终在距离徐州八十里的一处,时溥率领两万人截住了庞师古,然后双方展开大战。
一开始,庞师古冲到阵前,单挑徐州大将,但是徐州将竟然无人能敌,这让汴州军士气大振,反观徐州军士气就有些低迷了。
而后双方展开肉搏,汴州军一个个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嗷嗷的冲上去了,而徐州军可谓是一触即溃,之前就被汴州军狠狠的教训了一顿,此时心里阴影还没有完全消失,可是现在嗷嗷的汴州军又来了。
这样的情况,可谓是一边倒,徐州军都忙着逃命,根本无心再战,时溥仓皇逃回了徐州,此后命令各处坚守不出,等待机会。
此后几个月,朱珍不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攻城战,而是采取了耗时较长的围城困城的战术,感化军仅仅依靠要塞和孤城是没有什么前途的,只要是资源耗尽,感化军必败无疑。所以只要是感化军不出来,卞军很少主动进攻。
可是朱温的心里却有些急了,之前不停地有好消息传来,但是最近几个月,却是什么消息都没有,于是他就传令朱珍,准备近期亲临前线视察工作,看看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但是就在这之前,在这里的朱珍和另外一名大将李唐宾发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最终造成的结果就是李唐宾被朱珍杀死,而最后朱珍则被朱温杀死。随后庞师古代替了朱珍,葛从周代替了李唐宾。
短时间内死了两名大将,这让原本士气高昂的汴州军中开始流传各种揣测和流言,更多的人开始考虑将来局势的发展问题和新管理层的站队问题,而不是如何克敌制胜拿下徐州。至于这件事情的经过,我们还会详细说,毕竟这牵扯到朱温发展前期的两员大将和朱温个人性格的分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