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第311章 小宴(二)
郑太后病了一场,一直卧榻养病。养了两个月,凤体才见好转。
以前的郑太后,最喜华服浓妆。现在太康帝离世才几个月,郑太后穿着素衣,消瘦的脸孔上没有脂粉,皱纹毕露。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六旬老妇模样。
不过,谁也不敢小觑这个走路需要人搀扶看着无比虚弱的六旬老妇。太康帝一死,新帝明日就要登基。即将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郑太后,无疑是大梁最尊贵最有权势的妇人,没有之一。
依附在郑太后身身边的,有安国公府,有许多朝臣。便是今日进景阳宫来赴宴的东平王淮阳王,都和郑太后来往密切。
还有她南阳郡主姜韶华,也一样要借助郑太后的威势在朝堂立足。
所以,今晚的宫宴,注定了郑太后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便是太子殿下,对着郑太后也是毕恭毕敬。
太子就如羽翼未丰的雏鹰,离展翅高飞还远得很。
“明日就是新帝登基典礼,”郑太后对太子笑道:“今晚哀家称呼你太子,明日就得改口叫皇上了。”
太子立刻起身,恭敬地应道:“在皇祖母面前,我永远是皇祖母疼爱的孙儿。日后孙儿一定孝顺皇祖母,遇到难事,也一定向皇祖母请教。”
郑太后对太子表露出来的顺从很是满意,口中却笑道:“哀家一把年纪了,不懂什么政事。最多就是给你鼓鼓劲。朝中大事,还是得靠王丞相和郑尚书他们。”
今日坐在这里的,要么姓姜,要么就是后宫女眷。郑太后说话也很随意。
坐在太子下首的王四公子,默默垂下头。
卫将军被关在刑部大牢,等待新帝登基后处置问斩。王丞相狠心自断一臂,总算勉强稳住了局势。
年轻气盛的太子殿下,和已驾崩归天的太康帝脾气截然不同。太康帝信任倚重王丞相,对太后党诸多戒备。太子却相反,更信任郑太后,对权势逼人的王丞相颇有些不满。
也因此,他这个丞相幼子,在宫中行走颇有些尴尬。
郑太后乐呵呵地让太子入座,转头温和地和几位藩王说话。
大梁共有五位实封的藩王。年龄最长的是武安郡王,其次是东平王。到了淮阳王这儿,就矮了一辈。
高凉王是太康帝的胞弟,年少时发了一场高烧,烧坏了脑子。这些年一直住在京城,压根就没去过藩地。
藩地最大最为富庶的,就是南阳郡主了。
论辈分,姜韶华是晚辈。论血缘亲疏,她不及高凉王。不过,论实力,她才是当之无愧的藩王之首。
郑太后对姜韶华的“宠爱”,南阳王府的实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韶华,你今晚就在景阳宫住下。”郑太后像寻常长辈一样,随口吩咐:“打发人回一趟王府,将礼服拿进宫便是。如此,也省了来回奔波的辛苦。”
姜莞华姜月华心里酸得直冒泡。她们在宫中几年,和宝华公主住在一处。每日来给郑太后请安,却从未住过景阳宫。
姜韶华眼角余光未动,笑盈盈地应下。
武安郡王和姜韶华结过梁子,看姜韶华百般不顺眼,当着众人的面张口道:“明日是新帝登基大典,姑娘家就别乱掺和了。还是留在太后娘娘身边。”
姜韶华恍若未闻,转头和宝华公主说笑。
被无视的武安郡王眼里闪过怒火,丝毫不顾太子不太好看的脸色,兀自张口说了下去:“姜韶华,你每日上朝,实属胡闹之举,大家平日睁一眼闭一眼罢了。明日新帝的登基典礼,你不可再露面,免得被皇室天下人耻笑……”
“伯祖母,”姜韶华看都没看武安郡王,对郑太后道:“今晚的宫宴没有外人,都是姜氏宗亲长辈。侄孙女有些话,着实不吐不快。”
“我姜韶华是堂堂正正的大梁郡主,藩地南阳郡,下辖十四县,有十万百姓。平安富庶,远胜过武安郡。我上朝听政,从不胡乱张口,也未扰乱过朝政。我坚定不移地支持太子堂兄,听从伯祖母教诲行事。”
“我自问行事毫无错处。武安郡王为老不尊,横加指责,一派胡言。仗着年龄辈分,总想欺压我一头。”
“身为姜氏郡王,不向着自己的晚辈,处处刁难刻薄。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请伯祖母指点我一二。”
郑太后目中闪过愠怒,冷冷看向武安郡王:“武安郡王,你之前三番五次刁难韶华,哀家亲眼看着还是第一回。”
“韶华做的一切,都是哀家授意的。看来,你是对哀家十分不满,怨言满腹啊!”
武安郡王神色一僵,立刻起身:“太后娘娘误会了。我对娘娘一向敬重,从无不满。我就是气恼这个黄毛丫头,说话不慎行事跋扈,损了天家的体面。”
郑太后冷笑一声:“哪里不体面?你说来听听。”
武安郡王:“……”
郑太后是出了名的霸道跋扈。撒起泼来,连王丞相的脸都要抓一把。
武安郡王哪里敢触怒郑太后,神色讪讪地解释:“姑娘家,就该温柔贞静,贤良淑德。官场里的事,有太子殿下和一众朝臣,哪里轮得到她一个黄毛丫头操心……”
姜韶华不紧不慢地打断武安郡王:“郡王是想说,太后娘娘也该安于后宫,不该关心朝政?”
郑太后面色倏忽一沉,目光锋利地像飞刀一般。
武安郡王心里一凉,今日他一个没忍住,犯了郑太后的忌讳。
事实上,姜韶华敢这般嚣张行事,就是因为有郑太后在背后撑腰。
郑太后这么做,一来是彰显太后权势,二来也有投石探路的微妙心理。朝臣们开始适应姜韶华的存在,或许,有朝一日,郑太后便能真正将手伸出后宫。
他当着郑太后的面,口口声声说女子不该参于政事,可不是自己往刀口上撞?
“武安郡王今日喝多了。”宴席上明明没有酒,郑太后却说武安郡王喝醉了,语气中蕴含着的讥讽和不快,清晰可见:“来人,送武安郡王出宫回郡王府歇着。”
以前的郑太后,最喜华服浓妆。现在太康帝离世才几个月,郑太后穿着素衣,消瘦的脸孔上没有脂粉,皱纹毕露。一眼看去,就是一个六旬老妇模样。
不过,谁也不敢小觑这个走路需要人搀扶看着无比虚弱的六旬老妇。太康帝一死,新帝明日就要登基。即将升级为太皇太后的郑太后,无疑是大梁最尊贵最有权势的妇人,没有之一。
依附在郑太后身身边的,有安国公府,有许多朝臣。便是今日进景阳宫来赴宴的东平王淮阳王,都和郑太后来往密切。
还有她南阳郡主姜韶华,也一样要借助郑太后的威势在朝堂立足。
所以,今晚的宫宴,注定了郑太后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便是太子殿下,对着郑太后也是毕恭毕敬。
太子就如羽翼未丰的雏鹰,离展翅高飞还远得很。
“明日就是新帝登基典礼,”郑太后对太子笑道:“今晚哀家称呼你太子,明日就得改口叫皇上了。”
太子立刻起身,恭敬地应道:“在皇祖母面前,我永远是皇祖母疼爱的孙儿。日后孙儿一定孝顺皇祖母,遇到难事,也一定向皇祖母请教。”
郑太后对太子表露出来的顺从很是满意,口中却笑道:“哀家一把年纪了,不懂什么政事。最多就是给你鼓鼓劲。朝中大事,还是得靠王丞相和郑尚书他们。”
今日坐在这里的,要么姓姜,要么就是后宫女眷。郑太后说话也很随意。
坐在太子下首的王四公子,默默垂下头。
卫将军被关在刑部大牢,等待新帝登基后处置问斩。王丞相狠心自断一臂,总算勉强稳住了局势。
年轻气盛的太子殿下,和已驾崩归天的太康帝脾气截然不同。太康帝信任倚重王丞相,对太后党诸多戒备。太子却相反,更信任郑太后,对权势逼人的王丞相颇有些不满。
也因此,他这个丞相幼子,在宫中行走颇有些尴尬。
郑太后乐呵呵地让太子入座,转头温和地和几位藩王说话。
大梁共有五位实封的藩王。年龄最长的是武安郡王,其次是东平王。到了淮阳王这儿,就矮了一辈。
高凉王是太康帝的胞弟,年少时发了一场高烧,烧坏了脑子。这些年一直住在京城,压根就没去过藩地。
藩地最大最为富庶的,就是南阳郡主了。
论辈分,姜韶华是晚辈。论血缘亲疏,她不及高凉王。不过,论实力,她才是当之无愧的藩王之首。
郑太后对姜韶华的“宠爱”,南阳王府的实力起了关键的作用。
“韶华,你今晚就在景阳宫住下。”郑太后像寻常长辈一样,随口吩咐:“打发人回一趟王府,将礼服拿进宫便是。如此,也省了来回奔波的辛苦。”
姜莞华姜月华心里酸得直冒泡。她们在宫中几年,和宝华公主住在一处。每日来给郑太后请安,却从未住过景阳宫。
姜韶华眼角余光未动,笑盈盈地应下。
武安郡王和姜韶华结过梁子,看姜韶华百般不顺眼,当着众人的面张口道:“明日是新帝登基大典,姑娘家就别乱掺和了。还是留在太后娘娘身边。”
姜韶华恍若未闻,转头和宝华公主说笑。
被无视的武安郡王眼里闪过怒火,丝毫不顾太子不太好看的脸色,兀自张口说了下去:“姜韶华,你每日上朝,实属胡闹之举,大家平日睁一眼闭一眼罢了。明日新帝的登基典礼,你不可再露面,免得被皇室天下人耻笑……”
“伯祖母,”姜韶华看都没看武安郡王,对郑太后道:“今晚的宫宴没有外人,都是姜氏宗亲长辈。侄孙女有些话,着实不吐不快。”
“我姜韶华是堂堂正正的大梁郡主,藩地南阳郡,下辖十四县,有十万百姓。平安富庶,远胜过武安郡。我上朝听政,从不胡乱张口,也未扰乱过朝政。我坚定不移地支持太子堂兄,听从伯祖母教诲行事。”
“我自问行事毫无错处。武安郡王为老不尊,横加指责,一派胡言。仗着年龄辈分,总想欺压我一头。”
“身为姜氏郡王,不向着自己的晚辈,处处刁难刻薄。这么做到底有什么好处?请伯祖母指点我一二。”
郑太后目中闪过愠怒,冷冷看向武安郡王:“武安郡王,你之前三番五次刁难韶华,哀家亲眼看着还是第一回。”
“韶华做的一切,都是哀家授意的。看来,你是对哀家十分不满,怨言满腹啊!”
武安郡王神色一僵,立刻起身:“太后娘娘误会了。我对娘娘一向敬重,从无不满。我就是气恼这个黄毛丫头,说话不慎行事跋扈,损了天家的体面。”
郑太后冷笑一声:“哪里不体面?你说来听听。”
武安郡王:“……”
郑太后是出了名的霸道跋扈。撒起泼来,连王丞相的脸都要抓一把。
武安郡王哪里敢触怒郑太后,神色讪讪地解释:“姑娘家,就该温柔贞静,贤良淑德。官场里的事,有太子殿下和一众朝臣,哪里轮得到她一个黄毛丫头操心……”
姜韶华不紧不慢地打断武安郡王:“郡王是想说,太后娘娘也该安于后宫,不该关心朝政?”
郑太后面色倏忽一沉,目光锋利地像飞刀一般。
武安郡王心里一凉,今日他一个没忍住,犯了郑太后的忌讳。
事实上,姜韶华敢这般嚣张行事,就是因为有郑太后在背后撑腰。
郑太后这么做,一来是彰显太后权势,二来也有投石探路的微妙心理。朝臣们开始适应姜韶华的存在,或许,有朝一日,郑太后便能真正将手伸出后宫。
他当着郑太后的面,口口声声说女子不该参于政事,可不是自己往刀口上撞?
“武安郡王今日喝多了。”宴席上明明没有酒,郑太后却说武安郡王喝醉了,语气中蕴含着的讥讽和不快,清晰可见:“来人,送武安郡王出宫回郡王府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