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264扫墓
星期天吃过早饭,唐植桐和张桂芳说自己陪王静文外出一趟。
这是小两口昨晚商量好的,老人守旧,生怕张桂芳听说儿子去拜祭岳父心里不舒服,索性不说。
儿子大了,张桂芳也没问题。
唐植桐昨晚倒是建议带上些祭品,但小王同学没同意,说父亲生前不信这一套,带点茶叶就行。
王静文的父亲下葬在那所众所周知的公墓里,距离市大街单程大概有二十来公里,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唐植桐疼媳妇,没让小王同学骑自行车。
唐植桐也不是要自己骑车载着小王同学前去,大热天的骑自行车打个来回,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唐植桐是听从王静文的建议,打算坐公交车去。
四九城内最大的一个公交车站点在前门,是多路公交的始发站或终点站。
市局斜对过五十来米就是前门公交车站,唐植桐载着王静文到市局,本着“该省省该,骑着自行车去酒吧”的精神,唐植桐凭工作证把自行车放在市局,省一分算一分。
前门车站北侧原本是有一座三孔的门楼,透过门楼能看到高大巍峨的纪念碑。
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为了迎接几个月以后的十周年纪念,门楼及门楼周围的围墙都拆了,东西长街也展开了改建工作。
这座门楼名叫中华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道门存在过,历史中这座门很有名,是通往紫禁城的必经之门,曾用名有大明门、大顺门、大清门。
每个不同的名字大概能代表一个不同的朝代。
大明门是永乐年间的叫法,一直持续到公元1644年满清进关,中间穿插着叫了二十五天“大顺门”,闯王进京嘛,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匾额制作,就灰溜溜的跑了。
1644年农历十月,那个据传五台山出家的顺治定都四九城,把大明门改为了大清门。
这里面还有段故事,据说刻有“大明门”的是石匾,清朝统治者直接没换,把石匾翻过来刻上了中满双文的“大清门”,挂上继续用。
“大清门”这一叫就是小三百年,直到民国成立后,在1912年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
那时候物资匮乏,有人就想把大清门的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但不曾想一拆下来傻眼了,顺治老儿已经在两百多年前用过这招了!
民国没办法,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题写了“中华门”三字挂在上面,这一用就是小五十年。
特别说明一下,拆一些旧建筑是从民国开始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交通、满足作为首都的职能要求,什么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东西长安门,相继被拆除,只是今年轮到了中华门。
存好自行车,王静文直接拉着唐植桐来到38路站牌底下排队等车。
唐植桐看着站牌,前门始发,经西单一路往西,途径木樨地、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等十六个站点,终点站是玉泉路。
“这也不是直达啊?没有直达车?”唐植桐不了解公交线路,出口问道王静文。
“哪有那么多公交车线路,38路是最快的,还有个37路也途径玉泉路,不过会在阜成门绕一圈,票价比38路贵,不划算。”王静文给唐植桐解释道。
“成,那就38路吧。”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唐植桐死心了。
这年头倒是也有出租车,车顶顶着一个搪瓷的“出租”字样,唐植桐在前门车站看到过。
唐植桐在报纸上看到过出租车的广告,甚至记得叫车电话57661,但估计用不上,因为价格非常感人,一公里三毛钱!
公交车的票价就便宜多了,38路车单程每人两毛五。
现下的公交车非常牛气,不临近发车时间不开门,没办法,谁让公交车少,且大多为进口货呢。
快发车了公交车才开门,门是手拉的,开门以后司机和售票员先上车,然后关门。
售票员此时从腰间掏出摇把,把一扇扇窗户给摇开!没错,就是摇开,因为公交车的窗户不能任由乘客打开或关闭,而是借助那把摇把手动操控。
若是路上碰到沙土扬尘,emm……闭眼捂住鼻子和嘴,且受着吧。
等摇开车窗,司机抬起手腕看看时间,马上发车了,车门才会再次打开,允许乘客从前门上车。
上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棕色的大包,下面包着发动机。
这个位置是寒冬时节的黄金座椅,坐上去不冰屁股,现在嘛,宁愿站着也不能坐,因为烫腚。
乘客先上车,等车发动后再买票。
俩人来回一趟一块钱,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没了,这个价格一般人承受不起,加上又是始发站,所以小两口都有座。
座位是唐植桐选的,靠后的并排座。
唐植桐坐在车里观察着四九城的建筑,经复兴门出了内城,越往西,建筑越整齐,街边穿草绿色衣服的行人也越多。
偶尔驶过一辆卡车,后面敞篷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这年头没有人查他们的超载,拉得越多越好,前提是能拉得动。
公交车摇摇晃晃,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玉泉路。
唐植桐在王静文的带领下,继续往西走,这一走就是二里多地。
唐植桐知道这个地方,以前仅限于听说,得够级别才能下葬在这,换句话说,凡是葬在这的,大多于国有功。
从正门进去后,王静文跟工作人员借来了茶具及水桶,拿出自带的茶叶,冲泡好,唐植桐拎着大半桶水跟随媳妇走到墓碑前。
墓碑很简洁,正面刻有逝者姓名,背面刻有生平,某某年至某某年,某某年参军,某某年怎样怎样的简要生平。
王静文先是倒上一杯茶,然后拿出从家带的毛巾,在水桶里泡透、拧干,给父亲擦拭墓碑。
“爸,我们来看您了。我结婚了,这是我爱人唐植桐,我们很恩爱,他对静莹、敬民也很好。今年的收成不太好,不过您放心,我们肯定不会让妈和弟弟妹妹饿着的。”王静文一边轻轻擦拭,一边喃喃低语。
(本章完)
星期天吃过早饭,唐植桐和张桂芳说自己陪王静文外出一趟。
这是小两口昨晚商量好的,老人守旧,生怕张桂芳听说儿子去拜祭岳父心里不舒服,索性不说。
儿子大了,张桂芳也没问题。
唐植桐昨晚倒是建议带上些祭品,但小王同学没同意,说父亲生前不信这一套,带点茶叶就行。
王静文的父亲下葬在那所众所周知的公墓里,距离市大街单程大概有二十来公里,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唐植桐疼媳妇,没让小王同学骑自行车。
唐植桐也不是要自己骑车载着小王同学前去,大热天的骑自行车打个来回,纯属给自己找不自在。
唐植桐是听从王静文的建议,打算坐公交车去。
四九城内最大的一个公交车站点在前门,是多路公交的始发站或终点站。
市局斜对过五十来米就是前门公交车站,唐植桐载着王静文到市局,本着“该省省该,骑着自行车去酒吧”的精神,唐植桐凭工作证把自行车放在市局,省一分算一分。
前门车站北侧原本是有一座三孔的门楼,透过门楼能看到高大巍峨的纪念碑。
就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为了迎接几个月以后的十周年纪念,门楼及门楼周围的围墙都拆了,东西长街也展开了改建工作。
这座门楼名叫中华门,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道门存在过,历史中这座门很有名,是通往紫禁城的必经之门,曾用名有大明门、大顺门、大清门。
每个不同的名字大概能代表一个不同的朝代。
大明门是永乐年间的叫法,一直持续到公元1644年满清进关,中间穿插着叫了二十五天“大顺门”,闯王进京嘛,结果还没来得及完成匾额制作,就灰溜溜的跑了。
1644年农历十月,那个据传五台山出家的顺治定都四九城,把大明门改为了大清门。
这里面还有段故事,据说刻有“大明门”的是石匾,清朝统治者直接没换,把石匾翻过来刻上了中满双文的“大清门”,挂上继续用。
“大清门”这一叫就是小三百年,直到民国成立后,在1912年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
那时候物资匮乏,有人就想把大清门的石匾拆下,翻用背面刻上“中华门”,但不曾想一拆下来傻眼了,顺治老儿已经在两百多年前用过这招了!
民国没办法,只好重新赶制了一块木匾,题写了“中华门”三字挂在上面,这一用就是小五十年。
特别说明一下,拆一些旧建筑是从民国开始的,初衷是为了改善交通、满足作为首都的职能要求,什么千步廊、东西三座门、东西长安门,相继被拆除,只是今年轮到了中华门。
存好自行车,王静文直接拉着唐植桐来到38路站牌底下排队等车。
唐植桐看着站牌,前门始发,经西单一路往西,途径木樨地、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等十六个站点,终点站是玉泉路。
“这也不是直达啊?没有直达车?”唐植桐不了解公交线路,出口问道王静文。
“哪有那么多公交车线路,38路是最快的,还有个37路也途径玉泉路,不过会在阜成门绕一圈,票价比38路贵,不划算。”王静文给唐植桐解释道。
“成,那就38路吧。”条件就是这么个条件,唐植桐死心了。
这年头倒是也有出租车,车顶顶着一个搪瓷的“出租”字样,唐植桐在前门车站看到过。
唐植桐在报纸上看到过出租车的广告,甚至记得叫车电话57661,但估计用不上,因为价格非常感人,一公里三毛钱!
公交车的票价就便宜多了,38路车单程每人两毛五。
现下的公交车非常牛气,不临近发车时间不开门,没办法,谁让公交车少,且大多为进口货呢。
快发车了公交车才开门,门是手拉的,开门以后司机和售票员先上车,然后关门。
售票员此时从腰间掏出摇把,把一扇扇窗户给摇开!没错,就是摇开,因为公交车的窗户不能任由乘客打开或关闭,而是借助那把摇把手动操控。
若是路上碰到沙土扬尘,emm……闭眼捂住鼻子和嘴,且受着吧。
等摇开车窗,司机抬起手腕看看时间,马上发车了,车门才会再次打开,允许乘客从前门上车。
上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棕色的大包,下面包着发动机。
这个位置是寒冬时节的黄金座椅,坐上去不冰屁股,现在嘛,宁愿站着也不能坐,因为烫腚。
乘客先上车,等车发动后再买票。
俩人来回一趟一块钱,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没了,这个价格一般人承受不起,加上又是始发站,所以小两口都有座。
座位是唐植桐选的,靠后的并排座。
唐植桐坐在车里观察着四九城的建筑,经复兴门出了内城,越往西,建筑越整齐,街边穿草绿色衣服的行人也越多。
偶尔驶过一辆卡车,后面敞篷里都是满满当当的人,这年头没有人查他们的超载,拉得越多越好,前提是能拉得动。
公交车摇摇晃晃,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玉泉路。
唐植桐在王静文的带领下,继续往西走,这一走就是二里多地。
唐植桐知道这个地方,以前仅限于听说,得够级别才能下葬在这,换句话说,凡是葬在这的,大多于国有功。
从正门进去后,王静文跟工作人员借来了茶具及水桶,拿出自带的茶叶,冲泡好,唐植桐拎着大半桶水跟随媳妇走到墓碑前。
墓碑很简洁,正面刻有逝者姓名,背面刻有生平,某某年至某某年,某某年参军,某某年怎样怎样的简要生平。
王静文先是倒上一杯茶,然后拿出从家带的毛巾,在水桶里泡透、拧干,给父亲擦拭墓碑。
“爸,我们来看您了。我结婚了,这是我爱人唐植桐,我们很恩爱,他对静莹、敬民也很好。今年的收成不太好,不过您放心,我们肯定不会让妈和弟弟妹妹饿着的。”王静文一边轻轻擦拭,一边喃喃低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