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不甘之魂
夏侯惇想不明白,为什么黄巾主力能来的比吴汉援军更快,好在他现在也不用细想这个问题,因为紧接而来的就是黄巾的全面攻城,他不得不放下其他一切杂念,率领已经军心涣散的士兵们迎敌作战。
城墙之上,城门之后,魏军士兵已经摆开了阵势,虽然此时士兵们皆是心惊胆战,但后面就是夏侯惇的督战队,不管士兵们现在在想什么,后面明晃晃的刀兵威胁,逼迫着他们只能站上战线。
可惜威逼只是一时奏效,丧失了战意和军心的士兵们,根本撑不起正面战斗。
当黄巾云梯顶上城头,然后奋力前冲的时候,城头上的士兵第一反应并不是迎上去厮杀,而是下意识的成片后退。
这种反应一下触发后面的督战队的惩戒,黄巾都还没来的及冲上去,城头就先迸发一片片的血迹。
夏侯惇怒吼着让士兵前顶,一边吼着一边挥刀砍下一个退后的士兵,后面的督战队也随之举起沾染血液的长刀,冷酷的杀意却首先向士兵们逼迫过去。
前后皆是死地,诸多士兵们一下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很多人直接呆愣在原地不做反应,但更多人还是怕死,最终还是被督战队逼着转身去面对黄巾了。
然而,他们退后是死,前进也是死。
黄巾正是一股作气不可阻挡的时候,早已经失去胆气的魏军士兵面对他们,完全就是一碰就碎,城头的拼杀连拉扯都没有,纯粹是黄巾一路强力推进的局面,连基本的反复拉扯都看不到。
前面的黄巾先登城头站稳脚跟,也就为后方黄巾创造条件,一波接着一波的黄巾迅速涌入城头。
夏侯惇怒吼一声,便亲自提剑顶了上去,身旁的亲兵也立即开始填补战线空缺,眼看着士兵不断被黄巾收割,城头也不断被黄巾占据,如果再不挽回局面,那和等死没有区别。
亲兵队伍毕竟与一般士兵不同,这是军中战力最为顶尖的一支精锐小队,在夏侯惇亲自上阵作战的情况之下,依靠着防守方的天然优势,一番苦战之后他们总算是把黄巾的攻势逼退回去。
只是,这个时候夏侯惇心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战局的崩坏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谁能想到这才刚刚接战,城头就差点丢了?
阴霾笼罩了他的内心,他知道自己已经完蛋了,哪怕是把刀顶在士兵的腰后,也根本没法逼得士兵认真作战。
也许不要一天,这琅琊就要丢了.
事实上,夏侯惇还是想多了,一天时间还是太长了,交战不过半个时辰的时候,只听得城门处轰然爆炸,巨响让整个城墙为之震颤,也一下击碎了夏侯惇最后的一点底气。
他知道,这是黄巾火药炸门的手段,而这个时候城门被破,意味着什么完全可以想象。
果然,当夏侯惇往周围看去,士兵们无不是面色惊恐,那声爆炸巨响似乎把他们的勇气彻底吞没,明知道必输无疑,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没有丝毫抵抗的心情。
只是,背后还顶着弯刀,在这种极端压力之下,魏军士兵终于崩溃了。
哗变开始发生,他们成批成批的往城内逃散,督战队立即开始杀人,但这个时候士兵们已经近乎癫狂,竟是举刀往督战队杀去。
他们要投降,他们要逃命,谁拦着他们,他们就杀谁!
爆炸声就像是一个信号,瞬间放大了士兵们的极端情绪,让整个战场都开始崩坏,黄巾破门之后便再也感受不到任何阻碍,如此一路进入城中开始控制局面。
魏军士兵纷纷丢掉了兵器,或是跪在地上,或是趴在地上,已经彻底放弃了战斗。
战斗结束之快,不仅超乎了夏侯惇的想象,就连黄巾也都有些发愣。
我还没发力呢,怎么就全倒下了?
四处都慢慢安定下来,唯有一处仍然在奋力作战,那就是城头上率领亲兵与黄巾厮杀的夏侯惇,即便身处于黄巾的围剿之中,即便已经注定没有翻盘的余地,他们也完全没打算投降。
可惜以寡敌众终究不能长久,不过半刻时间过去,夏侯惇身边的亲兵就越来越少,到最后他气喘吁吁的回过神时,竟然只剩下五六个人还在站着。
往前看去,是黑压压的黄巾,往后看去,同样是黑压压的黄巾。
无数把长戟在指向自己这边,这时候,只要黄巾一个夹击冲锋,这场战斗就彻底宣告结束了,然而黄巾们也只是这么对峙着。
夏侯惇苦笑一声,抹了一把脸上的血,然后紧了紧手中的长剑,心中已经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不多久,前方的黄巾忽的分开,一条道路出现,便是一个将领与两个文士走近过来,夏侯惇看过去,立刻就被其中一个文士吸引住了。
他眼中闪过一道怒意:“你竟然降了黄巾,早知如此,某该砍了你的!”
荀攸摇头苦笑:“将军何必如此,明知事不可为,不如接受现实保全性命,黄巾义师秉持仁义,只要将军没有必死之罪,安心接受改造,未必不能新生。”
夏侯惇嗤笑一声,过一会儿转头看向了另一个文士:“倒是忘了,你还有个叔父为黄巾卖命,难怪投降的这么利索。”
荀攸脸色微微一红,但很快就恢复如常,叹息道:“若魏国尚存陛下尚在,将军不降,那是忠义之举,可如今大事皆休,将军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夏侯惇面色冷峻,已经懒得说话,只是冷冷的抬起剑,指向对方。
深吸一口气之后,他怒吼一声“杀”,便带着最后几个亲兵往前冲去。
荀攸只能有些惋惜又有些无奈的退回一旁,而站在荀攸一旁的太史慈冷哼一声,便提起双枪迎了上去,很快就与夏侯惇战做一团。
这并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夏侯惇在太史慈面前还没走完两个回合,就被一枪捅穿了腹腔。
随着他的身躯倒下,城头上的动静彻底结束。
仰头倒下的时候,他最后念头,却是对曹操和魏国无限的不甘.
城墙之上,城门之后,魏军士兵已经摆开了阵势,虽然此时士兵们皆是心惊胆战,但后面就是夏侯惇的督战队,不管士兵们现在在想什么,后面明晃晃的刀兵威胁,逼迫着他们只能站上战线。
可惜威逼只是一时奏效,丧失了战意和军心的士兵们,根本撑不起正面战斗。
当黄巾云梯顶上城头,然后奋力前冲的时候,城头上的士兵第一反应并不是迎上去厮杀,而是下意识的成片后退。
这种反应一下触发后面的督战队的惩戒,黄巾都还没来的及冲上去,城头就先迸发一片片的血迹。
夏侯惇怒吼着让士兵前顶,一边吼着一边挥刀砍下一个退后的士兵,后面的督战队也随之举起沾染血液的长刀,冷酷的杀意却首先向士兵们逼迫过去。
前后皆是死地,诸多士兵们一下陷入无所适从的局面,很多人直接呆愣在原地不做反应,但更多人还是怕死,最终还是被督战队逼着转身去面对黄巾了。
然而,他们退后是死,前进也是死。
黄巾正是一股作气不可阻挡的时候,早已经失去胆气的魏军士兵面对他们,完全就是一碰就碎,城头的拼杀连拉扯都没有,纯粹是黄巾一路强力推进的局面,连基本的反复拉扯都看不到。
前面的黄巾先登城头站稳脚跟,也就为后方黄巾创造条件,一波接着一波的黄巾迅速涌入城头。
夏侯惇怒吼一声,便亲自提剑顶了上去,身旁的亲兵也立即开始填补战线空缺,眼看着士兵不断被黄巾收割,城头也不断被黄巾占据,如果再不挽回局面,那和等死没有区别。
亲兵队伍毕竟与一般士兵不同,这是军中战力最为顶尖的一支精锐小队,在夏侯惇亲自上阵作战的情况之下,依靠着防守方的天然优势,一番苦战之后他们总算是把黄巾的攻势逼退回去。
只是,这个时候夏侯惇心里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战局的崩坏之快超出了他的想象,谁能想到这才刚刚接战,城头就差点丢了?
阴霾笼罩了他的内心,他知道自己已经完蛋了,哪怕是把刀顶在士兵的腰后,也根本没法逼得士兵认真作战。
也许不要一天,这琅琊就要丢了.
事实上,夏侯惇还是想多了,一天时间还是太长了,交战不过半个时辰的时候,只听得城门处轰然爆炸,巨响让整个城墙为之震颤,也一下击碎了夏侯惇最后的一点底气。
他知道,这是黄巾火药炸门的手段,而这个时候城门被破,意味着什么完全可以想象。
果然,当夏侯惇往周围看去,士兵们无不是面色惊恐,那声爆炸巨响似乎把他们的勇气彻底吞没,明知道必输无疑,这个时候他们完全没有丝毫抵抗的心情。
只是,背后还顶着弯刀,在这种极端压力之下,魏军士兵终于崩溃了。
哗变开始发生,他们成批成批的往城内逃散,督战队立即开始杀人,但这个时候士兵们已经近乎癫狂,竟是举刀往督战队杀去。
他们要投降,他们要逃命,谁拦着他们,他们就杀谁!
爆炸声就像是一个信号,瞬间放大了士兵们的极端情绪,让整个战场都开始崩坏,黄巾破门之后便再也感受不到任何阻碍,如此一路进入城中开始控制局面。
魏军士兵纷纷丢掉了兵器,或是跪在地上,或是趴在地上,已经彻底放弃了战斗。
战斗结束之快,不仅超乎了夏侯惇的想象,就连黄巾也都有些发愣。
我还没发力呢,怎么就全倒下了?
四处都慢慢安定下来,唯有一处仍然在奋力作战,那就是城头上率领亲兵与黄巾厮杀的夏侯惇,即便身处于黄巾的围剿之中,即便已经注定没有翻盘的余地,他们也完全没打算投降。
可惜以寡敌众终究不能长久,不过半刻时间过去,夏侯惇身边的亲兵就越来越少,到最后他气喘吁吁的回过神时,竟然只剩下五六个人还在站着。
往前看去,是黑压压的黄巾,往后看去,同样是黑压压的黄巾。
无数把长戟在指向自己这边,这时候,只要黄巾一个夹击冲锋,这场战斗就彻底宣告结束了,然而黄巾们也只是这么对峙着。
夏侯惇苦笑一声,抹了一把脸上的血,然后紧了紧手中的长剑,心中已经做好了身死的准备。
不多久,前方的黄巾忽的分开,一条道路出现,便是一个将领与两个文士走近过来,夏侯惇看过去,立刻就被其中一个文士吸引住了。
他眼中闪过一道怒意:“你竟然降了黄巾,早知如此,某该砍了你的!”
荀攸摇头苦笑:“将军何必如此,明知事不可为,不如接受现实保全性命,黄巾义师秉持仁义,只要将军没有必死之罪,安心接受改造,未必不能新生。”
夏侯惇嗤笑一声,过一会儿转头看向了另一个文士:“倒是忘了,你还有个叔父为黄巾卖命,难怪投降的这么利索。”
荀攸脸色微微一红,但很快就恢复如常,叹息道:“若魏国尚存陛下尚在,将军不降,那是忠义之举,可如今大事皆休,将军又何必执迷不悟呢。”
夏侯惇面色冷峻,已经懒得说话,只是冷冷的抬起剑,指向对方。
深吸一口气之后,他怒吼一声“杀”,便带着最后几个亲兵往前冲去。
荀攸只能有些惋惜又有些无奈的退回一旁,而站在荀攸一旁的太史慈冷哼一声,便提起双枪迎了上去,很快就与夏侯惇战做一团。
这并不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已经是强弩之末的夏侯惇在太史慈面前还没走完两个回合,就被一枪捅穿了腹腔。
随着他的身躯倒下,城头上的动静彻底结束。
仰头倒下的时候,他最后念头,却是对曹操和魏国无限的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