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战事焦灼
后世对斯托雷平的评价毁誉参半,支持斯托雷平的人认为斯托雷平是可以载入俄国历史史册的、改变了俄罗斯帝国国家历史进程的改革第一人。
反对斯托雷平的人则认为斯托雷平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因残酷迫害反对者而博得沙皇信任的黑帮奸党。
有意思的是,即便讨厌斯托雷平的人,也不否认斯托雷平对俄罗斯帝国做出的贡献。
所以乔治可以认为,似乎是因为斯托雷平的改革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讨厌斯托雷平。
巧了。
在圣彼得堡,讨厌乔治的人也不少。
沙皇和乔治之间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圣彼得堡大公们对乔治的污蔑。
神奇吧,圣彼得堡最讨厌乔治的,不是那些因为自身错误被乔治惩罚的人。
而是来自乔治致力于维护的统治阶层内部。
这也正常。
对于维特和斯托雷平来说,乔治和大公们都是王室成员,他们之间的争斗,只要不危害到帝国——
或者说不至于到动摇帝国统治根基的程度,随便。
对于大公们来说,乔治却是阻碍他们获取利益的最大障碍。
如果沙皇意志坚定,对乔治的信任不可动摇倒也罢了。
偏偏沙皇和尼古拉都是耳根子偏软的,于是就三人成虎。
乔治无所谓,甚至连失望的情绪,现在都没有多少了。
去年乔治确实对沙皇挺失望的。
回到海参崴之后,乔治逐渐开始理解沙皇。
大公们对于沙皇来说,就像米哈伊尔之于乔治。
身为乔治的舅舅,米哈伊尔的利益和乔治高度绑定,所以米哈伊尔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在根本性的问题上,米哈伊尔是不会背叛乔治的。
其他人则不好说。
米柳京跟乔治的关系够好了,亦师亦友,对乔治的帮助也很多。
但是在很多问题上,米柳京的态度还是更偏向圣彼得堡,而不是全部从海参崴的利益出发。
比如在火炮的问题上,米柳京就认为,乔治应该将管退火炮的技术上交,或者出售给帝国,让军方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换火炮。
米哈伊尔在这个问题上就很坚定。
乔治并没有漫天要价,给军部开出的价格,是在成本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合理利润,最终价格比军部从帝国直营兵工厂订购的价格还要低一些。
所以既然军方连这个价格都无法接受,那么纵然乔治将管退火炮的技术上交给帝国,军方也用不上最先进的火炮。
不能说米哈伊尔和米柳京谁对谁错。
虽然米哈伊尔也曾在帝国陆军服役。
但米柳京当了20年的陆军大臣,对帝国陆军的感情,肯定比米哈伊尔多一些。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阿穆尔向帝国陆军让渡利益的理由。
如果都这样,那谁还会主动投资研发技术呢?
除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所有权之外,斯托雷平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和乔治也有分歧。
斯托雷平的家族庄园位于立陶宛境内,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由较为先进的家庭私有农场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所以斯托雷平认为,家庭私有农场的经营模式,优点多于俄罗斯帝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宗法村社制度,以及阿穆尔的大农庄制度。
“单纯就劳动积极性而言,家庭私有农场的效率,确实是比大农庄高一些——”
乔治不涉及宗法村社制度,只说阿穆尔的大农庄。
“但是在整体协调,以及物资调动、资源配置上,大农庄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乔治和尼古拉在圣彼得堡还嘲笑日本人抢米来着。
俄罗斯帝国的抢米事件,和日本相比一点也不少。
甚至比日本更多。
俄罗斯帝国的工业比日本更发达,所以工人数量远比日本更多。
日本抢米是因为去年农业歉收,日本米商又囤积居奇,所以引发抢米事件。
俄罗斯的粮商难道就忧国忧民,有钱不赚,粮食丰收的时候高价收粮,保证农民利益;然后在粮价高企的时候低价售粮,平衡物价?
别搞了,俄罗斯帝国那些希伯来商人,比日本米商干的更过分。
海参崴的大农庄只是乔治为了自给自足采取的权宜之计。
等暹罗的大米运到海参崴,粮食供应有基本保障,乔治就会改变大农庄模式,到时候再搞私人家庭农场也不迟。
斯托雷平沉默,并不和乔治辩经。
这并不代表斯托雷平被乔治说服,斯托雷平是个意志很坚定的人,不可能轻易被乔治说服。
“帝国太大了,不管是私人家庭农场,还是大农庄,甚至宗法村社制度,都是帝国现实决定的,每种制度都有优有劣,应该从现实出发,选择最有利的制度。”
乔治的话不仅让斯托雷平连连点头,连维特都被乔治从文件中拽出来。
“等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后,阿穆尔和圣彼得堡的联系会更加频繁,往来更方便,到时候我希望你们可以去阿穆尔走一走,看一看,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乔治对维特和斯托雷平这对尼古拉二世时期的名臣还是很期待的。
仅凭乔治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帝国现状。
乔治如果想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得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团结更多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有可能。
目前来看,第一贵女和维特、斯托雷平,以及罗马尼亚王国的斐迪南,都是不错的合作对象。
至于其他人,土鸡瓦狗而已。
乔治在车里雅宾斯克没有停留太久,冰雪消融之后,乔治出发继续向东,前往海参崴。
这一路的风餐露宿不必多提,乔治是四月底从车里雅宾斯克出发,抵达海参崴已经是7月底。
这还得感谢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进展,在抵达多尔戈鲁之后,乔治就可以乘坐火车了。
一路上这三个月,乔治和海参崴基本音信断绝,并不知道外界都发生了什么。
坏消息有,好消息更多。
最大的坏消息是穆麟德在暹罗收购农田种大米的进展并不顺利,暹罗虽然不是任何一家的殖民地,但是很明显英国和法国也注意到了暹罗在农业上的优势,所以暹罗国内的土地,被英国人和法国人大量控制,穆麟德根本无从下手。
这事儿急不得,还需要从长计较,清帝国也有很多地方是一年三熟,去清帝国种大米也一样。
“乔治,或许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米哈伊尔对阿穆尔河对岸的土地垂涎三尺。
海参崴也是可以种大米的,而且品质完全不输暹罗,只是产量较低,不符合海参崴目前的利益,所以海参崴的农庄,目前还是以高产作物为主。
清帝国为了保护他们所谓的龙兴之地,禁止华人向阿穆尔南岸移民。
所以阿穆尔南岸千里沃土,荒无人烟,比特么西伯利亚都荒凉。
只是一河之隔而已,过了河就有无数良田可以开垦,完全可以满足阿穆尔的需求,这个诱惑对于米哈伊尔来说确实很大。
“想都不要想,别给我惹麻烦——”
乔治不想招致“天罚”,还是老老实实发展海参崴吧。
就算暹罗大米一时半会儿运不到海参崴,海参崴还可以从欧洲地区,以及美国大量进口粮食,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紧迫。
“乔治,你们都搞错了方向。”
米柳京确实比米哈伊尔更有能力。
乔治还在路上的时候,7月3号,爱达荷州成为美国的第43个州。
7月10号,怀俄明成为美国的第44个州。
所以暹罗的大米能不能运到海参崴根本不重要,如果乔治愿意的话,爱达荷和怀俄明,有无数土地等着乔治去开发。
乔治只能说,经验主义害死人。
一直以来,乔治在潜意识里,都认为美国已经是那个50个州的美国,完全没有意识到,美国还在快速扩张中。
所以现在知道美国为什么在对外殖民上毫无动作了吧,因为美国旁边,还有大量土地等着美国吞并呢,根本没心情对外殖民。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乔治马上给蒂埃里发电报,让蒂埃里去爱达荷和怀俄明购买农场。
蒂埃里很快回电。
购买农场什么的可以先放放,西伯利亚电气公司和爱迪生电气公司关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竞争已经达到顶峰,现在蒂埃里根本无暇分身。
乔治就很郁闷了。
交流电相对直流电的优势非常明显,爱迪生现在也还不是后世那个被美国人神话出来的大发明家。
蒂埃里在美国并非毫无根基,他现在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所以蒂埃里和爱迪生的竞争,完全是基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让爱迪生无法肆无忌惮使用它那些下三滥手段。
详细了解之后,乔治才知道战事为何如此焦灼。
乔治在圣彼得堡的时候,让西伯利亚电气公司主动放弃交流电的专利,增加和爱迪生竞争的砝码。
西伯利亚电气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乔治的指示去做,所以才难分胜负。
(本章完)
后世对斯托雷平的评价毁誉参半,支持斯托雷平的人认为斯托雷平是可以载入俄国历史史册的、改变了俄罗斯帝国国家历史进程的改革第一人。
反对斯托雷平的人则认为斯托雷平是双手沾满鲜血的刽子手,因残酷迫害反对者而博得沙皇信任的黑帮奸党。
有意思的是,即便讨厌斯托雷平的人,也不否认斯托雷平对俄罗斯帝国做出的贡献。
所以乔治可以认为,似乎是因为斯托雷平的改革触犯到某些人的利益,所以他们才讨厌斯托雷平。
巧了。
在圣彼得堡,讨厌乔治的人也不少。
沙皇和乔治之间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源于圣彼得堡大公们对乔治的污蔑。
神奇吧,圣彼得堡最讨厌乔治的,不是那些因为自身错误被乔治惩罚的人。
而是来自乔治致力于维护的统治阶层内部。
这也正常。
对于维特和斯托雷平来说,乔治和大公们都是王室成员,他们之间的争斗,只要不危害到帝国——
或者说不至于到动摇帝国统治根基的程度,随便。
对于大公们来说,乔治却是阻碍他们获取利益的最大障碍。
如果沙皇意志坚定,对乔治的信任不可动摇倒也罢了。
偏偏沙皇和尼古拉都是耳根子偏软的,于是就三人成虎。
乔治无所谓,甚至连失望的情绪,现在都没有多少了。
去年乔治确实对沙皇挺失望的。
回到海参崴之后,乔治逐渐开始理解沙皇。
大公们对于沙皇来说,就像米哈伊尔之于乔治。
身为乔治的舅舅,米哈伊尔的利益和乔治高度绑定,所以米哈伊尔可能有很多缺点,但是在根本性的问题上,米哈伊尔是不会背叛乔治的。
其他人则不好说。
米柳京跟乔治的关系够好了,亦师亦友,对乔治的帮助也很多。
但是在很多问题上,米柳京的态度还是更偏向圣彼得堡,而不是全部从海参崴的利益出发。
比如在火炮的问题上,米柳京就认为,乔治应该将管退火炮的技术上交,或者出售给帝国,让军方可以以更低的成本更换火炮。
米哈伊尔在这个问题上就很坚定。
乔治并没有漫天要价,给军部开出的价格,是在成本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合理利润,最终价格比军部从帝国直营兵工厂订购的价格还要低一些。
所以既然军方连这个价格都无法接受,那么纵然乔治将管退火炮的技术上交给帝国,军方也用不上最先进的火炮。
不能说米哈伊尔和米柳京谁对谁错。
虽然米哈伊尔也曾在帝国陆军服役。
但米柳京当了20年的陆军大臣,对帝国陆军的感情,肯定比米哈伊尔多一些。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阿穆尔向帝国陆军让渡利益的理由。
如果都这样,那谁还会主动投资研发技术呢?
除了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所有权之外,斯托雷平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和乔治也有分歧。
斯托雷平的家族庄园位于立陶宛境内,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由较为先进的家庭私有农场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所以斯托雷平认为,家庭私有农场的经营模式,优点多于俄罗斯帝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宗法村社制度,以及阿穆尔的大农庄制度。
“单纯就劳动积极性而言,家庭私有农场的效率,确实是比大农庄高一些——”
乔治不涉及宗法村社制度,只说阿穆尔的大农庄。
“但是在整体协调,以及物资调动、资源配置上,大农庄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乔治和尼古拉在圣彼得堡还嘲笑日本人抢米来着。
俄罗斯帝国的抢米事件,和日本相比一点也不少。
甚至比日本更多。
俄罗斯帝国的工业比日本更发达,所以工人数量远比日本更多。
日本抢米是因为去年农业歉收,日本米商又囤积居奇,所以引发抢米事件。
俄罗斯的粮商难道就忧国忧民,有钱不赚,粮食丰收的时候高价收粮,保证农民利益;然后在粮价高企的时候低价售粮,平衡物价?
别搞了,俄罗斯帝国那些希伯来商人,比日本米商干的更过分。
海参崴的大农庄只是乔治为了自给自足采取的权宜之计。
等暹罗的大米运到海参崴,粮食供应有基本保障,乔治就会改变大农庄模式,到时候再搞私人家庭农场也不迟。
斯托雷平沉默,并不和乔治辩经。
这并不代表斯托雷平被乔治说服,斯托雷平是个意志很坚定的人,不可能轻易被乔治说服。
“帝国太大了,不管是私人家庭农场,还是大农庄,甚至宗法村社制度,都是帝国现实决定的,每种制度都有优有劣,应该从现实出发,选择最有利的制度。”
乔治的话不仅让斯托雷平连连点头,连维特都被乔治从文件中拽出来。
“等西伯利亚大铁路修通之后,阿穆尔和圣彼得堡的联系会更加频繁,往来更方便,到时候我希望你们可以去阿穆尔走一走,看一看,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乔治对维特和斯托雷平这对尼古拉二世时期的名臣还是很期待的。
仅凭乔治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足以改变帝国现状。
乔治如果想拥有更大的影响力,就得寻找更多合作伙伴,团结更多人,让更多人参与进来,才有可能。
目前来看,第一贵女和维特、斯托雷平,以及罗马尼亚王国的斐迪南,都是不错的合作对象。
至于其他人,土鸡瓦狗而已。
乔治在车里雅宾斯克没有停留太久,冰雪消融之后,乔治出发继续向东,前往海参崴。
这一路的风餐露宿不必多提,乔治是四月底从车里雅宾斯克出发,抵达海参崴已经是7月底。
这还得感谢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进展,在抵达多尔戈鲁之后,乔治就可以乘坐火车了。
一路上这三个月,乔治和海参崴基本音信断绝,并不知道外界都发生了什么。
坏消息有,好消息更多。
最大的坏消息是穆麟德在暹罗收购农田种大米的进展并不顺利,暹罗虽然不是任何一家的殖民地,但是很明显英国和法国也注意到了暹罗在农业上的优势,所以暹罗国内的土地,被英国人和法国人大量控制,穆麟德根本无从下手。
这事儿急不得,还需要从长计较,清帝国也有很多地方是一年三熟,去清帝国种大米也一样。
“乔治,或许根本不用这么麻烦——”
米哈伊尔对阿穆尔河对岸的土地垂涎三尺。
海参崴也是可以种大米的,而且品质完全不输暹罗,只是产量较低,不符合海参崴目前的利益,所以海参崴的农庄,目前还是以高产作物为主。
清帝国为了保护他们所谓的龙兴之地,禁止华人向阿穆尔南岸移民。
所以阿穆尔南岸千里沃土,荒无人烟,比特么西伯利亚都荒凉。
只是一河之隔而已,过了河就有无数良田可以开垦,完全可以满足阿穆尔的需求,这个诱惑对于米哈伊尔来说确实很大。
“想都不要想,别给我惹麻烦——”
乔治不想招致“天罚”,还是老老实实发展海参崴吧。
就算暹罗大米一时半会儿运不到海参崴,海参崴还可以从欧洲地区,以及美国大量进口粮食,所以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紧迫。
“乔治,你们都搞错了方向。”
米柳京确实比米哈伊尔更有能力。
乔治还在路上的时候,7月3号,爱达荷州成为美国的第43个州。
7月10号,怀俄明成为美国的第44个州。
所以暹罗的大米能不能运到海参崴根本不重要,如果乔治愿意的话,爱达荷和怀俄明,有无数土地等着乔治去开发。
乔治只能说,经验主义害死人。
一直以来,乔治在潜意识里,都认为美国已经是那个50个州的美国,完全没有意识到,美国还在快速扩张中。
所以现在知道美国为什么在对外殖民上毫无动作了吧,因为美国旁边,还有大量土地等着美国吞并呢,根本没心情对外殖民。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呢,乔治马上给蒂埃里发电报,让蒂埃里去爱达荷和怀俄明购买农场。
蒂埃里很快回电。
购买农场什么的可以先放放,西伯利亚电气公司和爱迪生电气公司关于交流电和直流电的竞争已经达到顶峰,现在蒂埃里根本无暇分身。
乔治就很郁闷了。
交流电相对直流电的优势非常明显,爱迪生现在也还不是后世那个被美国人神话出来的大发明家。
蒂埃里在美国并非毫无根基,他现在已经加入美国国籍,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所以蒂埃里和爱迪生的竞争,完全是基于同一个水平线上,这就让爱迪生无法肆无忌惮使用它那些下三滥手段。
详细了解之后,乔治才知道战事为何如此焦灼。
乔治在圣彼得堡的时候,让西伯利亚电气公司主动放弃交流电的专利,增加和爱迪生竞争的砝码。
西伯利亚电气公司并没有完全按照乔治的指示去做,所以才难分胜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