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变法
“老师,我们接下来是要?”弟子余庆小声问道。
见过碧游宫的万仙来朝,余庆已经看不上人间富贵了。
要还是当初的殷商一家独大,只有西岐一处叛贼的情况,那么师徒帮忙平叛,然后回山,倒也可以。
现在他们殷家子孙自己都打出狗脑子了,咱们掺和什么啊,直接回山吧。
余庆和吉立这两个弟子都是闻仲在人间收下的,原本对仙人没多少概念,这次算是开了眼界。
所有人都拼了老命地往罗马跑,我们师兄弟见识短浅,没意识到自己离罗马就一步之遥,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倒退呢?
大弟子吉立对他摇头,你别刺激咱们老师,你没看刚才都吐血了吗!
余庆也知道自己失言了,当即闭口。
闻仲站在云中,眺望朝歌城。
哪怕帝释天隐藏得很好,那丝血海气息还是被闻仲的神眼捕捉到了。
殷郊这种引外族、引外教入中原的表现让闻仲很失望。
老太师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帮纣王。
纣王是正统。
军事实力最强,在位十余年,威望素著,又占据着中原地区,理论上是最有可能终结乱世的。
闻仲到嚣都,见了纣王,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两鞭子。
恶来大怒,拔刀就要砍,被闻太师一脚踢飞。
“老太师你”纣王被打得又恼又急,但终究是没有反抗,他知道自己现在非常需要闻仲。
殷郊都知道拉拢摩利支天,没事陪个笑脸,装装傻什么的,更何况是纣王呢,能屈能伸,这是一个帝王最基本的素质。
纣王有点逆境王者,顺境飘的意思。
在逆境中他往往能压抑自己的种种喜好和情绪。
“老臣失礼,但如今社稷危如累卵,还请陛下发布诏书。”
“是何诏书?”
闻仲斩钉截铁地说道:“变法!”
之前有东西南北四方的税赋支撑,大商天下无敌,现在四边都反,只剩中原地区,那么就必须做出改变。
“第一,人牲必须废除。”
乱世当中,人是最宝贵的,殷商动不动就给祖宗献一千人牲、一万人牲的,祖宗在危急关头屁用没有,只能激起百姓更多的仇恨。
作为一個仙人,闻仲当然知道野蛮的人牲制度其实是在不断消耗殷商气运,但这个陋习是从成汤那边沿袭下来的,急切间不好改变,所以就没动。
现在已经到了不动就要亡国的地步,这个必须改变。
纣王对于祖宗也没多少敬畏之心,取消人牲,多出大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他能多出兵源,多出一些税赋,这点没什么问题。
“可以。”
闻仲继续说道:“第二,放奴隶为自由民。”
“这个”纣王迟疑了一下,他怕自己刚刚释放奴隶,转眼间这些人就跑到西岐和南郡去了。
西岐和南郡的税赋相对较低,他位于中原,要四面八方地打仗,税赋太低,他就没钱打仗了啊。
“各处边关加强监管即可。”
“就依太师,还有吗?”
“有,贱货而贵德,去谗而远色”闻仲说的其实还是亲贤臣远小人的那一套,昔日姜后也说过这些话,只是那时纣王听起来刺耳,现在江山动荡,不高兴也得听着。
“都依太师!”
纣王在闻仲的劝诫下,实行变法。
解放大量奴隶,虽然重创了奴隶主阶层,但确实让国力在短时间内上升了一大截。
纣王治国能力有限,领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
一国之君亲自披坚执锐,带头冲锋,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十余个不愿意释放奴隶的大贵族被依次讨平,他们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财富和人口被分批次运进嚣都,风雨飘摇的殷商社稷再次稳定下来
纣王在内卷,南郡这边也在打仗。
从始至终,纣王就没给邓家南伯候,统御南方两百诸侯的名义。
现在干脆,我们也不要了!
邓九公憋屈了两年,如今如龙入大海,亲自带兵去讨伐那些诸侯。
说是诸侯,实际治下顶多就那么万八千的百姓,邓家大军扫过,如同犁庭扫穴一般轻松。
他们完全不给南方两百诸侯活路,逼得残余诸侯只能去投靠跑到淮河地区的南伯候鄂顺。
邓家同样借助讨伐这些鱼腩诸侯,获得了大量人口和粮草
西岐。
殷洪被彻底架空,姬昌在姬旦的谏言下,全境推行一整套的改革制度,这其中有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君臣、大宗小宗、公田私田,全部进行了清晰的划分。
其中君臣制度在姬发、姬鲜等兄弟的强烈反对下夭折,姬昌对此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大宗小宗和井田制倒是推行了下去,百姓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兄弟、公私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了。
纣王变法,变得很彻底。西岐变法,只变了一半,不算彻底。
邓家倒是没有内卷,而是发动战争。
邓秀和李靖带着兵马一路向东,眼看就要灭掉鄂顺,占据淮河,南下吴会,称霸整个南方了
闻仲给纣王定下的策略就是稳住南北两个方向,先东后西,东伯侯号称六十万大军,实际这里面水分很大,有个三十万就差不多了。
原时空继位东伯侯的姜文焕打一个小小的游魂关,从姬昌死亡,姬发建立周国,正式竖反旗开始算起,打了十余年,这里面有不想当出头鸟的小心思,东鲁军队战斗力不高,也是一个原因。
在闻仲看来,东鲁是最好打的。
然后平西岐,招降北方诸侯。
最后凭借他的这张老脸,完全可以劝降黄飞虎。
眼下贾氏和黄贵妃都活着,这个时空的黄飞虎和纣王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因为朝歌大乱,为了明哲保身这才跑到南方去的。
黄飞虎一降,给邓九公一个永镇天南的名头,大商就算是再次统一了。
邓婵玉并不重要,修道之人,不会在凡间多待。
闻仲是这么计划,也是这么做的。
事实是邓婵玉对于凡间的这些东西也确实不在意了,邓九公回到南郡,邓秀去征讨东方,她就回峨眉山修道去了。
见过碧游宫的万仙来朝,余庆已经看不上人间富贵了。
要还是当初的殷商一家独大,只有西岐一处叛贼的情况,那么师徒帮忙平叛,然后回山,倒也可以。
现在他们殷家子孙自己都打出狗脑子了,咱们掺和什么啊,直接回山吧。
余庆和吉立这两个弟子都是闻仲在人间收下的,原本对仙人没多少概念,这次算是开了眼界。
所有人都拼了老命地往罗马跑,我们师兄弟见识短浅,没意识到自己离罗马就一步之遥,现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倒退呢?
大弟子吉立对他摇头,你别刺激咱们老师,你没看刚才都吐血了吗!
余庆也知道自己失言了,当即闭口。
闻仲站在云中,眺望朝歌城。
哪怕帝释天隐藏得很好,那丝血海气息还是被闻仲的神眼捕捉到了。
殷郊这种引外族、引外教入中原的表现让闻仲很失望。
老太师左思右想,还是决定帮纣王。
纣王是正统。
军事实力最强,在位十余年,威望素著,又占据着中原地区,理论上是最有可能终结乱世的。
闻仲到嚣都,见了纣王,二话不说,抬手就是两鞭子。
恶来大怒,拔刀就要砍,被闻太师一脚踢飞。
“老太师你”纣王被打得又恼又急,但终究是没有反抗,他知道自己现在非常需要闻仲。
殷郊都知道拉拢摩利支天,没事陪个笑脸,装装傻什么的,更何况是纣王呢,能屈能伸,这是一个帝王最基本的素质。
纣王有点逆境王者,顺境飘的意思。
在逆境中他往往能压抑自己的种种喜好和情绪。
“老臣失礼,但如今社稷危如累卵,还请陛下发布诏书。”
“是何诏书?”
闻仲斩钉截铁地说道:“变法!”
之前有东西南北四方的税赋支撑,大商天下无敌,现在四边都反,只剩中原地区,那么就必须做出改变。
“第一,人牲必须废除。”
乱世当中,人是最宝贵的,殷商动不动就给祖宗献一千人牲、一万人牲的,祖宗在危急关头屁用没有,只能激起百姓更多的仇恨。
作为一個仙人,闻仲当然知道野蛮的人牲制度其实是在不断消耗殷商气运,但这个陋习是从成汤那边沿袭下来的,急切间不好改变,所以就没动。
现在已经到了不动就要亡国的地步,这个必须改变。
纣王对于祖宗也没多少敬畏之心,取消人牲,多出大量的人口,也就意味着他能多出兵源,多出一些税赋,这点没什么问题。
“可以。”
闻仲继续说道:“第二,放奴隶为自由民。”
“这个”纣王迟疑了一下,他怕自己刚刚释放奴隶,转眼间这些人就跑到西岐和南郡去了。
西岐和南郡的税赋相对较低,他位于中原,要四面八方地打仗,税赋太低,他就没钱打仗了啊。
“各处边关加强监管即可。”
“就依太师,还有吗?”
“有,贱货而贵德,去谗而远色”闻仲说的其实还是亲贤臣远小人的那一套,昔日姜后也说过这些话,只是那时纣王听起来刺耳,现在江山动荡,不高兴也得听着。
“都依太师!”
纣王在闻仲的劝诫下,实行变法。
解放大量奴隶,虽然重创了奴隶主阶层,但确实让国力在短时间内上升了一大截。
纣王治国能力有限,领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
一国之君亲自披坚执锐,带头冲锋,所起到的鼓舞作用是普通人难以想象的,十余个不愿意释放奴隶的大贵族被依次讨平,他们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财富和人口被分批次运进嚣都,风雨飘摇的殷商社稷再次稳定下来
纣王在内卷,南郡这边也在打仗。
从始至终,纣王就没给邓家南伯候,统御南方两百诸侯的名义。
现在干脆,我们也不要了!
邓九公憋屈了两年,如今如龙入大海,亲自带兵去讨伐那些诸侯。
说是诸侯,实际治下顶多就那么万八千的百姓,邓家大军扫过,如同犁庭扫穴一般轻松。
他们完全不给南方两百诸侯活路,逼得残余诸侯只能去投靠跑到淮河地区的南伯候鄂顺。
邓家同样借助讨伐这些鱼腩诸侯,获得了大量人口和粮草
西岐。
殷洪被彻底架空,姬昌在姬旦的谏言下,全境推行一整套的改革制度,这其中有封建制度、宗法制度和井田制度,君臣、大宗小宗、公田私田,全部进行了清晰的划分。
其中君臣制度在姬发、姬鲜等兄弟的强烈反对下夭折,姬昌对此没有发表任何看法。大宗小宗和井田制倒是推行了下去,百姓有了一个明确的标准,兄弟、公私之间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混乱了。
纣王变法,变得很彻底。西岐变法,只变了一半,不算彻底。
邓家倒是没有内卷,而是发动战争。
邓秀和李靖带着兵马一路向东,眼看就要灭掉鄂顺,占据淮河,南下吴会,称霸整个南方了
闻仲给纣王定下的策略就是稳住南北两个方向,先东后西,东伯侯号称六十万大军,实际这里面水分很大,有个三十万就差不多了。
原时空继位东伯侯的姜文焕打一个小小的游魂关,从姬昌死亡,姬发建立周国,正式竖反旗开始算起,打了十余年,这里面有不想当出头鸟的小心思,东鲁军队战斗力不高,也是一个原因。
在闻仲看来,东鲁是最好打的。
然后平西岐,招降北方诸侯。
最后凭借他的这张老脸,完全可以劝降黄飞虎。
眼下贾氏和黄贵妃都活着,这个时空的黄飞虎和纣王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因为朝歌大乱,为了明哲保身这才跑到南方去的。
黄飞虎一降,给邓九公一个永镇天南的名头,大商就算是再次统一了。
邓婵玉并不重要,修道之人,不会在凡间多待。
闻仲是这么计划,也是这么做的。
事实是邓婵玉对于凡间的这些东西也确实不在意了,邓九公回到南郡,邓秀去征讨东方,她就回峨眉山修道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