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一个字都不用改
    鲁迅先生说过:“若作者的社会阅历不深,观察不够,那也是无法创造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来的。”
    《天下第一楼》的原作者何冀平和江弦一样,同样是解放后出生的年轻创作者。
    为了写好《天下第一楼》这个行当戏,她甚至考出了一纸二级厨师证。
    在业内她也算是有名的编剧,后来亲自操刀编剧了《投名状》《龙门飞甲》,还参与编剧过《新白娘子传奇》、《邪不压正》。
    “我这个人在京城长大,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熟悉京城,也爱吃,一直想写这么一部作品,在京城市井和吃食之间的交叉地带探索。”江弦讲述说。
    说话间,几盘子炒菜便端了上来。
    把肚子填饱,王卫国又和江弦谈起了《人生》的创作思路。
    这部小说,他最开始给定的名字叫《你得到了什么?》。
    后来改成《高加林的故事》、《沉浮》、《生活的乐章》.最终才定为《人生》。
    原因是那一句文中引用的柳青的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由此,有了《人生》这个名字。
    江弦又给了王卫国提了一些人物关系和主旨思想上的意见。
    聊着聊着,王卫国忽然变得兴奋。
    他腾一下子站起,“江弦同志、朱琳同志,我先回去了,怎么写好《人生》,我脑袋里已经有了个大概的想法。”
    “卫国同志,我期待你的这部巨作。”江弦知道他是有了灵感。
    他也一阵振奋,一想到自己参与进了《人生》这部巨著的创作当中,心间便一阵喜悦和激动。
    他拍拍王卫国的肩膀,“卫国同志,写完这篇小说,一定记得拿来给我看看。”
    “放心。”王卫国非常郑重的点点头,又和他道几句谢,这才告辞离去。
    一路将王卫国送至门外,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江弦驻足良久。
    听说路遥写《人生》第三稿的时候很快,只用了二十一天,就写完了《人生》第三稿的十三万字。
    据路遥自己回忆说,那段时间里,他咬紧牙关写作,因为写得太急,加上投入了太多感情,写完《人生》的时候,仿佛得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有些浮肿,两腿像灌了铅一样僵硬,走路都有点困难。
    他是真对得起用生命在写作的这句评价。
    回到饭馆,朱琳说等下想回家看一下妹妹朱虹。
    朱虹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学制很乱,通常是“十年寒窗苦”,即: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合计10年。
    也有初中2年的,还有些学校喜欢在春季招生,又多个半年,总之就是很乱。
    朱虹的高中念2年,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这会儿的高考之前还有个预高考,在5月份进行,通过了这个预高考算是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这才有资格参加7月份真正的高考了,等于说想考大学的话,要参加两次高考。
    1981年,“读书无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好几年,学生的知识掌握已经正常,基本没有二十五六岁还准备考大学的老三届学生了。
    “朱虹这丫头天天刻苦学习,给她带一份红烧肉过去补补身体吧。”江弦提议。
    虽然饭店的大师傅和服务员都着急下班,不过这一盘红烧肉做的还是色味俱佳。
    朱虹打开铝制饭盒一看,酱汁色泽红亮、香气诱人,她夹一块儿塞进嘴里。
    “谢谢姐夫!”
    “谢谢姐!”
    朱母在旁边儿看的皱眉,“朱虹,你就光顾着自己吃?”
    朱虹领会她的意思,赶紧把餐盒往江弦和朱琳那边儿推推,“姐、姐夫,你们也吃。”
    “我们都吃过了。”
    江弦笑了笑,看向朱母,“妈,你也吃一点,这家红烧肉做的味道不错。”
    “不用、不用。”
    朱母一番推辞,仍是架不住江弦热情相邀,只好夹了两块儿放进嘴里。
    “嗯,味道是不错。”
    朱母满眼惊喜,笑眯眯的看向江弦,夸道:“江弦,你这孩子有心了。”
    “没事儿,朱虹每天刻苦学习,营养也得跟上才是。”
    朱虹学习还是挺优异的,听朱琳说,她这个妹妹可是立志要考燕大的。
    江弦学习一般,也就不去好为人师,分享什么高考经验,只叮嘱了朱虹几句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翌日,清早起来洗漱过后,江弦上隆福寺吃了个早饭,随后坐着公交车往木樨地的部长楼去。
    轻车熟路上门,敲三下,万方很快打开。
    “曹禺老师!”
    曹禺坐在客厅,旁边儿坐着一名中年男人,瘦巴巴的,灰发戴眼镜,脸上满是褶皱,不过浑身上下整理的一丝不苟。
    江弦一眼就认了出来他,此人曾在末代皇帝饰演过监狱长,这个形象也是相当经典。
    “江弦先生来了,请坐。”曹禺彬彬有礼的招待他,而后转过头笑着给身边人介绍。
    “这位是创作出《许三观卖血记》的江弦先生。”
    说罢,又转过头给江弦介绍:“这位是英若诚先生。”
    “你好。”江弦和他握了握手。
    “听闻过江弦先生的作品。”英若诚笑着说。
    “英若诚先生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们京城人艺的演员。”曹禺先生介绍说。
    英若诚就是英达的爹,不提他那个糟心儿子的话,这位绝对是够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著名翻译家,精通四国语言,是京城人艺的老话剧演员。
    要说起来,老英家祖上真是声名赫赫。
    英达的爷爷,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解放前去了海外省,英文水平极高,是钱钟书的学生。
    晚年时钱钟书说过句话:
    全中国真懂英文的,加起来只有两个半,一个我自己,半个是复旦大学的林同济,另一个,是辅仁大学的英千里。
    众所周知,马y9是给蒋j国当英文秘书起家的。而马y9的英文,正就是英千里教出来的。
    英家这一大家子,画家、建筑家、翻译家、哲学家五代豪杰,五代威名,不够小英达一个人败的。
    万方给江弦倒一杯水。
    曹禺解释说,今天之所以请英若诚过来,也是想让他来给江弦讲讲话剧,让江弦多听一些经验。
    听英若诚讲了一个小时,三人一起坐着抽烟,江弦从包里取出一沓《天下第一楼》的稿子,放到桌上。
    “老师,这段时间我抽空写了篇稿子,想请您看看。”
    曹禺扶了下鼻梁上的老镜,扫了一眼,“话剧剧本?”江弦点点头,自顾自说,“戏剧界都在搞创新剧目,搞实验性剧目,不过我这个话剧新人没经验,就不去尝试这些新潮派,写了个老东西出来。”
    英若诚听了很开心,立马肯定道:“你这么写是对的,我那个儿子和你差不多大,在燕大里头搞了一个戏剧社,整天追求现代主义,研究那些倒叙、意识流、不分幕的东西,说新、说好。
    那样的剧本能行么?
    不行!
    要写,就实实在在的写几幕戏,该关幕的时候就关幕,回到现实主义上来,才能写出好戏。”
    曹禺捧起桌上这份稿子,顺手举起放大镜,扫上一眼。
    “天下第一楼?”
    他看向江弦,“讲什么的?”
    “清末民初那会儿一家烤鸭子店的事儿。”
    “烤鸭子店?”
    曹禺笑了笑,好久没听过这样的说法了,这倒确实是清末明初的词儿,能从江弦嘴里说出来,说明他写的相当考据。
    “先讲讲内容。”曹禺很感兴趣的说。
    江弦喝一口水,详尽的把这篇剧本给曹禺、英若诚两人讲述了一遍。
    曹禺耳朵不好,他几乎贴着他的耳朵,说的足够大声。
    讲完话剧的三场大幕,讲到最后短暂的尾声,那一副硬木漆金对联。
    “上联叫: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
    “下联叫:只三间老屋,半宜明月半宜风。”
    “横批:没有不散的宴席。”
    英若诚忍不住拍案击节,“好!”
    “好一副对联!”
    “结尾煞足了,这一台大戏是彻底托上去了!”
    剧本和写文章一个道理,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前面写得好不算完,结尾也要结得漂亮。
    “这尾托的不错。”曹禺也肯定说。
    他是边听江弦讲述,边把这篇剧本简单的翻看了一遍,尤其是结尾部分,逐字逐句的认真看过。
    “这副对联的出现着实高妙,一下子就把整台戏托了起来。”英若诚说,“这联是你写的?”
    “只是拿来引用,并非出自我手。”
    江弦摇摇头说,“上联:‘好一座危楼,谁是主人谁是客’,这是当年康熙给一家饭庄的题词,下联:‘只三间老屋,时宜明月时宜风’,是纪晓岚给做的属对。”
    “原来如此。”英若诚恍然大悟的同时,又觉得这剧本的深意更足。
    康熙勤政,一拳头一拳头攒下家业,结果到了乾隆的时候,这位只知道“败家”,纪晓岚便如“天下第一楼”里的卢孟实,可惜世事一场,皆是镜水月。
    出于现实,反映现实,高于现实。
    既切合于剧的规定情境,又含有悠远不尽的喻指。
    这是能立得住的作品!
    曹禺放下手上的稿子,看向江弦的目光中带着欣赏,“你写的很好。”
    他是话剧方面的全才,方才只是听江弦这么一讲,再简单看过一遍,这部话剧在舞台上的表现便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你写的比我还好。”
    “老师,您过奖了。”江弦吓了一跳。
    曹禺却很认真,“我是不说客套话,况且你还是第一次写话剧,就能写到这个地步,你是能超越我的。”
    江弦还没来得及说话,英若诚先吃了一惊。
    “第一次?!”
    他抬起头看向江弦,“你第一次写话剧剧本?”
    江弦点点头。
    英若诚吃惊不已。
    “第一次就能写的这样好?”
    他低下头,又扫一眼《天下第一楼》的手稿,这行文遣词相当的老练,完全不像是个新人。
    “我之前还从事过其他类型剧本的创作,这也算是触类旁通。”江弦解释道。
    英若诚恍惚一阵子,很快回过神来,捏着这篇剧本的稿子,“隔行如隔山,就算有经验,这天赋也足够惊人了。”
    虽然他还没逐字逐句读过,但就凭江弦讲述的内容,英若诚敢打包票,这至少是一篇佳作,哪怕在京城人艺,也是能排的上号的佳作。
    下意识的,他看向坐在一旁的曹禺。
    客厅采光很好,被正午的光线照的通亮,他视线再移向江弦,年轻人的模样渐渐和儒雅的曹禺重叠在一起,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曹禺在江弦这个年纪的时候,创作出的第一部话剧便是《雷雨》,轰动一世,成为中国话剧的起点。
    他这个学生,竟也有几分曹禺当年的味道。
    午饭就在曹禺家里面吃的,江弦还陪着曹禺、英若诚一块儿喝了点酒。
    趁着中午休息,曹禺和英若诚捧着《天下第一楼》的手稿,两人轮番传递着纸张,斜靠在椅子上,将这部剧本认真的读了一遍。
    英若诚几乎一口气读完这部剧本的。
    读完,斜倚在椅子上的他,整个人都是瘫软下去的感觉。
    他被《天下第一楼》打动了。
    尽管已经听江弦讲过其中内容,但真正读完这篇稿子,才能体会到江弦讲不出的精彩。
    “写的真好!”
    英若诚激动的捏了捏手上稿子。
    他恨不得把这篇剧本甩在他那个叛逆的儿子脸上,让他好好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让他明白,现实主义才是文艺创作道路上的康庄大道!
    曹禺本身是想午休小憩一会儿的,结果越读这篇《天下第一楼》精神头越足。
    “这种苍凉感,你尚且年轻,怎么来的?”他问江弦。
    江弦沉吟片刻,“我也回答不出来,我想这是印在心里的。”
    曹禺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别人或许不理解,他却能理解这种感觉。
    “江弦,你这篇《天下第一楼》可以直接拿去发表。”
    “一个字都不用改。”
    (本章完)

章节目录

1978合成系文豪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好想吃薯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好想吃薯片并收藏1978合成系文豪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