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不好伺候
曹化淳平静地告诉崇祯皇帝,自己和袁崇焕从未有交情,因为袁崇焕去辽东之前自己就被魏忠贤给发配到南京去了,两人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可能认识。
自己之所以为袁崇焕说话是因为袁崇焕驻守辽东有大功在身,不仅挡住了辽东建奴,就连当打的大明苦不堪言的努尔哈赤也死在袁崇焕的火炮之下,袁崇焕宁远大捷后威名远扬,举世皆知。
如今崇祯皇帝刚刚继位不久,铲除魏忠贤后稳住了朝堂,可辽东战事依旧是大明的重要国事。作为曾经驻守辽东的经略,袁崇焕是国之柱石,袁崇焕一走辽东就不稳固更能证明这点,如有他在辽东大明北方防线必然安然无恙。
其实袁崇焕称病,无非是因为之前魏忠贤的缘故,为了辽东经略一职袁崇焕曾经拍过魏忠贤的马屁,还主动上书建议给魏忠贤建过生词,从这点来看说袁崇焕是阉党也不为过。
不过袁崇焕这人聪明的很,天启皇帝病危时,袁崇焕就隐隐感觉到不妙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换了人,那么作为天启皇帝宠信的魏忠贤会是什么下场,难道饱读诗书的袁崇焕他不会深思么?
更何况袁崇焕表面依附魏忠贤,可暗中他和东林党也有交情,要知道当初他能以一个区区知县脱颖而出先进兵部为主事,之后又去辽东监军,再被孙承宗看重不断提拔,背后的东林党也是出了不少力。
天下人都知道袁崇焕有今日是离不得孙承宗的提携,说他是孙承宗的门生也不为过。
孙承宗可是东林党的大佬,从这点来说他袁崇焕也可以算得上东林党的人。在朝堂上,游走阉党和东林党双边,并混得风生水起的官员也只有袁崇焕独一份了。
天启病重后,远在辽东的袁崇焕很快得到了可能传位崇祯皇帝的消息,他敏锐察觉到局势恐怕要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继续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恐怕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旦魏忠贤倒台,有人借着之前的事说自己是阉党从而清算自己,弄不好就麻烦大了。
袁崇焕面对这个情况果断做出了反应,他趁着之前皇太极发动锦州之战被击退的空隙,又一次向朝廷提出了辞职的请求,理由也很正当,说是自己身体不好没办法继续为朝廷效力,想要回乡休养。同时袁崇焕还借着之前叙功之际,朝廷仅仅给他加衔一级表示出极度不满,正好那时候病重的天启皇帝对袁崇焕议和措施极度不满,顺水推舟就直接同意了他的辞职。
就此,袁崇焕卸了辽东经略之职,交由巡抚王之臣兼任。
袁崇焕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以退为进罢了。目的是避开即将到来的政治旋涡,他这样做从事实来看也是对的,很快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继位后没多久就对魏忠贤和阉党下手,那些依附魏忠贤和阉党的官员落马无数,可偏偏由于袁崇焕提前辞职回乡,再加上他和孙承宗等东林党的关系,反而轻易就躲过了这场祸事。
曹化淳今天提起袁崇焕,并为袁崇焕说话的确是出于公心,并无他意。
只是希望崇祯皇帝不要因为魏忠贤去迁怒于袁崇焕,而且魏忠贤倒台后到现在打击阉党一系也做的差不多了,为了朝堂稳定和地方政事,也为了辽东问题,希望崇祯皇帝在打击阉党中坚的同时,对当时附和阉党的其他官员高抬贵手,以稳定为主。
再加上袁崇焕的能力很强,又有东林党的背景,在辽东这些年战绩辉煌。现在辽东有不稳迹象,从这点来看辽东缺不了袁崇焕这样的人。
听完曹化淳的解释,崇祯皇帝若有所思,看着曹化淳许久,同时也想到了曹化淳的确不可能和袁崇焕有来往,又想到了他这些年在南京吃的苦头,心中不由放下了心。
此外,对袁崇焕这人崇祯皇帝虽然没见过,可袁崇焕赫赫威名却也是早就耳闻。尤其是努尔哈赤的死都传说是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火炮击中后负伤而亡,仅此就可以证明袁崇焕在辽东的重要性。
拿下魏忠贤和阉党后,崇祯皇帝这些日子心态完全和之前不一样了,早就没了刚刚入宫时的忐忑不安,隐隐已有了大权在握的真正帝王气势。并且在大臣们的吹捧下,袁崇焕自我感觉良好,整个人飘飘然,觉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明君英主,大明必然会在自己手里中兴。
解决了内部问题,那么接下来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问题了。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建奴就成了几代大明皇帝的心病,而这些年的事实也证明,辽东的情况很复杂,也很难办,当初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非但没有做好,反而损兵折将甚至以身殉国。
孙承宗担任督师后虽稳住了辽东局势,以守代攻扭转了危急局面。可在崇祯皇帝来看,孙承宗虽然有能力可做事太过谨慎,他的战略耗资巨大,时间也实在太长了,尤其是他自担任督师后和辽东建奴之间只有小规模的作战却从未有过大战,从实际战绩来看也拿不出手。
反而袁崇焕不一样,相比年迈的孙承宗,袁崇焕非但年轻许多,更有一股子锐气。在孙承宗去职后,袁崇焕坚守宁远,不仅有同建奴的宁远大战,在之后还有锦州之战等好几场战役。
袁崇焕很能打,每战虽有胜有负,可却打出了大明的威风,没让辽东建奴更进一步,挡住了对方的进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尔哈赤的死,这让袁崇焕的威望达到了顶点,甚至有传闻说只要袁崇焕在辽东,建奴就无法南下,朝廷也能安稳。凝神细想,崇祯皇帝现在手里也没有合适主持辽东战事的人选,而且袁崇焕之前的功劳又是实实在在的。对于袁崇焕这个人,他顿时起了浓厚兴趣,既然辽东那边又有不稳的迹象,那么倒不如重新启用袁崇焕?
“曹化淳!”
“奴婢在!”
“替朕拟旨!”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即日起复前辽东经略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另外监管兵部添设右侍郎事。”
“是!”曹化淳连忙应道,走到一旁研墨提笔就写了一道旨意,写完后双手捧着让崇祯皇帝御览,崇祯皇帝几眼看完,对曹化淳替自己拟的这道旨意内容很是满意。
“就这样吧,把这道旨意送去内阁,让内阁批复后由司礼监用印,让袁崇焕接旨后即日回京。”
“奴婢遵旨!”曹化淳连忙应道,小心把这道圣旨收好,正要告退的时候,崇祯皇帝突然又喊住了他。
“去内阁时同诸位阁老商议一下赋税之事,朝廷眼下各处需用钱地方太多,辽东那边也需做些准备,如今已是秋税之时,让地方抓紧征收,不得延误。”
“奴婢知道了……。”曹化淳连忙应了一声,崇祯皇帝这才冲他摆摆手,让他可以下去了,曹化淳后退着离开了偏殿,等到了外面回想刚才崇祯皇帝最后的交代,心里不由得暗叹一声。
崇祯皇帝提到的赋税的确是大事,大明的征税是两税制,这种制度自唐宋以来就开始实施了,一直延续至今。
两税制是一年征收两次,一次是夏税,一次是秋税,夏税在八月结束,秋税最晚是第二年二月前结束。
不过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征税效果并不好,天启皇帝登基之后,朝廷一年收上来的税少的可怜,再加上辽东战事开支巨大,根本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严重。
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启皇帝在启用魏忠贤后就把这个事交给了他处置,而魏忠贤也颇为能干,他很清楚征税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更明白民间土地兼并的弊端,如果按照之前的征税方式来征税的话,吃亏的只能是普通百姓,而真正有钱有地的士绅大户却根本征不上来。
为解决财政问题,魏忠贤在征求天启皇帝同意后开始了他不一般的征税方式。魏忠贤的办法很简单,用一句词来形容就是开源。
魏忠贤知道从老百姓身上弄不到多少钱,倒不如从士绅大户手上下手,尤其是那些有地有钱的商人。
就此,魏忠贤一方面放松了对普通老百姓的征税力度,另一方面却加强了对士绅大户和商人的征税,尤其是江南财赋重地的地税和商税,此外还展开了各方面的对外贸易,以贸易收入进行补贴,如此使得大明的财政情况大幅度好转。
他这种做法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老百姓的赋税减轻了,日子就好过了许多。可这样做也得罪了士绅大户和商人们,而这些群体的背后又是文官集团,尤其是东林党和清流们,这也是这些群体尤其痛恨魏忠贤和阉党的缘故,因为无论是征税还是贸易,这分明都是从他们手里抢银子啊!
魏忠贤倒台后,文官集团弹冠相庆,重新把持朝政,之前的政策就彻底变了。没了魏忠贤强力的征税手段和对士绅大户和商人们的狠辣,眼下各地征税的情况很不乐观。
对这个情况曹化淳是有所了解的,可他却偏偏没办法和崇祯皇帝明说,因为魏忠贤和阉党就是被崇祯皇帝亲手整垮的,总不能告诉崇祯皇帝魏忠贤虽然有问题,可魏忠贤对国家也是有功吧?尤其是在征税方面如由着朝廷那些官员的意思去办根本就弄不来银子,反而魏忠贤之前的手段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一旦这种话说出口,先不说崇祯皇帝会怎么想?又如何看待他曹化淳?仅仅是那些官员们就会把矛头对向自己,到时候不仅事办不成,说不定连性命都保不住。
“罢了罢了,这干我何事?我就一个奴婢而已,皇爷如何交代,我就如何做就是了……。”曹化淳摇摇头,心里如此说了这么一句,迈着步子不急不缓离开了乾清宫。
(本章完)
曹化淳平静地告诉崇祯皇帝,自己和袁崇焕从未有交情,因为袁崇焕去辽东之前自己就被魏忠贤给发配到南京去了,两人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可能认识。
自己之所以为袁崇焕说话是因为袁崇焕驻守辽东有大功在身,不仅挡住了辽东建奴,就连当打的大明苦不堪言的努尔哈赤也死在袁崇焕的火炮之下,袁崇焕宁远大捷后威名远扬,举世皆知。
如今崇祯皇帝刚刚继位不久,铲除魏忠贤后稳住了朝堂,可辽东战事依旧是大明的重要国事。作为曾经驻守辽东的经略,袁崇焕是国之柱石,袁崇焕一走辽东就不稳固更能证明这点,如有他在辽东大明北方防线必然安然无恙。
其实袁崇焕称病,无非是因为之前魏忠贤的缘故,为了辽东经略一职袁崇焕曾经拍过魏忠贤的马屁,还主动上书建议给魏忠贤建过生词,从这点来看说袁崇焕是阉党也不为过。
不过袁崇焕这人聪明的很,天启皇帝病危时,袁崇焕就隐隐感觉到不妙了,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皇帝换了人,那么作为天启皇帝宠信的魏忠贤会是什么下场,难道饱读诗书的袁崇焕他不会深思么?
更何况袁崇焕表面依附魏忠贤,可暗中他和东林党也有交情,要知道当初他能以一个区区知县脱颖而出先进兵部为主事,之后又去辽东监军,再被孙承宗看重不断提拔,背后的东林党也是出了不少力。
天下人都知道袁崇焕有今日是离不得孙承宗的提携,说他是孙承宗的门生也不为过。
孙承宗可是东林党的大佬,从这点来说他袁崇焕也可以算得上东林党的人。在朝堂上,游走阉党和东林党双边,并混得风生水起的官员也只有袁崇焕独一份了。
天启病重后,远在辽东的袁崇焕很快得到了可能传位崇祯皇帝的消息,他敏锐察觉到局势恐怕要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继续留在辽东经略的位置上恐怕会成为众矢之的,一旦魏忠贤倒台,有人借着之前的事说自己是阉党从而清算自己,弄不好就麻烦大了。
袁崇焕面对这个情况果断做出了反应,他趁着之前皇太极发动锦州之战被击退的空隙,又一次向朝廷提出了辞职的请求,理由也很正当,说是自己身体不好没办法继续为朝廷效力,想要回乡休养。同时袁崇焕还借着之前叙功之际,朝廷仅仅给他加衔一级表示出极度不满,正好那时候病重的天启皇帝对袁崇焕议和措施极度不满,顺水推舟就直接同意了他的辞职。
就此,袁崇焕卸了辽东经略之职,交由巡抚王之臣兼任。
袁崇焕这样做也是人之常情,以退为进罢了。目的是避开即将到来的政治旋涡,他这样做从事实来看也是对的,很快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继位后没多久就对魏忠贤和阉党下手,那些依附魏忠贤和阉党的官员落马无数,可偏偏由于袁崇焕提前辞职回乡,再加上他和孙承宗等东林党的关系,反而轻易就躲过了这场祸事。
曹化淳今天提起袁崇焕,并为袁崇焕说话的确是出于公心,并无他意。
只是希望崇祯皇帝不要因为魏忠贤去迁怒于袁崇焕,而且魏忠贤倒台后到现在打击阉党一系也做的差不多了,为了朝堂稳定和地方政事,也为了辽东问题,希望崇祯皇帝在打击阉党中坚的同时,对当时附和阉党的其他官员高抬贵手,以稳定为主。
再加上袁崇焕的能力很强,又有东林党的背景,在辽东这些年战绩辉煌。现在辽东有不稳迹象,从这点来看辽东缺不了袁崇焕这样的人。
听完曹化淳的解释,崇祯皇帝若有所思,看着曹化淳许久,同时也想到了曹化淳的确不可能和袁崇焕有来往,又想到了他这些年在南京吃的苦头,心中不由放下了心。
此外,对袁崇焕这人崇祯皇帝虽然没见过,可袁崇焕赫赫威名却也是早就耳闻。尤其是努尔哈赤的死都传说是在宁远之战中被袁崇焕火炮击中后负伤而亡,仅此就可以证明袁崇焕在辽东的重要性。
拿下魏忠贤和阉党后,崇祯皇帝这些日子心态完全和之前不一样了,早就没了刚刚入宫时的忐忑不安,隐隐已有了大权在握的真正帝王气势。并且在大臣们的吹捧下,袁崇焕自我感觉良好,整个人飘飘然,觉得自己是不折不扣的明君英主,大明必然会在自己手里中兴。
解决了内部问题,那么接下来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辽东问题了。自万历年间的萨尔浒之战后,辽东建奴就成了几代大明皇帝的心病,而这些年的事实也证明,辽东的情况很复杂,也很难办,当初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非但没有做好,反而损兵折将甚至以身殉国。
孙承宗担任督师后虽稳住了辽东局势,以守代攻扭转了危急局面。可在崇祯皇帝来看,孙承宗虽然有能力可做事太过谨慎,他的战略耗资巨大,时间也实在太长了,尤其是他自担任督师后和辽东建奴之间只有小规模的作战却从未有过大战,从实际战绩来看也拿不出手。
反而袁崇焕不一样,相比年迈的孙承宗,袁崇焕非但年轻许多,更有一股子锐气。在孙承宗去职后,袁崇焕坚守宁远,不仅有同建奴的宁远大战,在之后还有锦州之战等好几场战役。
袁崇焕很能打,每战虽有胜有负,可却打出了大明的威风,没让辽东建奴更进一步,挡住了对方的进攻。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尔哈赤的死,这让袁崇焕的威望达到了顶点,甚至有传闻说只要袁崇焕在辽东,建奴就无法南下,朝廷也能安稳。凝神细想,崇祯皇帝现在手里也没有合适主持辽东战事的人选,而且袁崇焕之前的功劳又是实实在在的。对于袁崇焕这个人,他顿时起了浓厚兴趣,既然辽东那边又有不稳的迹象,那么倒不如重新启用袁崇焕?
“曹化淳!”
“奴婢在!”
“替朕拟旨!”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即日起复前辽东经略袁崇焕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另外监管兵部添设右侍郎事。”
“是!”曹化淳连忙应道,走到一旁研墨提笔就写了一道旨意,写完后双手捧着让崇祯皇帝御览,崇祯皇帝几眼看完,对曹化淳替自己拟的这道旨意内容很是满意。
“就这样吧,把这道旨意送去内阁,让内阁批复后由司礼监用印,让袁崇焕接旨后即日回京。”
“奴婢遵旨!”曹化淳连忙应道,小心把这道圣旨收好,正要告退的时候,崇祯皇帝突然又喊住了他。
“去内阁时同诸位阁老商议一下赋税之事,朝廷眼下各处需用钱地方太多,辽东那边也需做些准备,如今已是秋税之时,让地方抓紧征收,不得延误。”
“奴婢知道了……。”曹化淳连忙应了一声,崇祯皇帝这才冲他摆摆手,让他可以下去了,曹化淳后退着离开了偏殿,等到了外面回想刚才崇祯皇帝最后的交代,心里不由得暗叹一声。
崇祯皇帝提到的赋税的确是大事,大明的征税是两税制,这种制度自唐宋以来就开始实施了,一直延续至今。
两税制是一年征收两次,一次是夏税,一次是秋税,夏税在八月结束,秋税最晚是第二年二月前结束。
不过这些年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征税效果并不好,天启皇帝登基之后,朝廷一年收上来的税少的可怜,再加上辽东战事开支巨大,根本入不敷出,财政赤字严重。
为解决这个问题,天启皇帝在启用魏忠贤后就把这个事交给了他处置,而魏忠贤也颇为能干,他很清楚征税的问题在什么地方,更明白民间土地兼并的弊端,如果按照之前的征税方式来征税的话,吃亏的只能是普通百姓,而真正有钱有地的士绅大户却根本征不上来。
为解决财政问题,魏忠贤在征求天启皇帝同意后开始了他不一般的征税方式。魏忠贤的办法很简单,用一句词来形容就是开源。
魏忠贤知道从老百姓身上弄不到多少钱,倒不如从士绅大户手上下手,尤其是那些有地有钱的商人。
就此,魏忠贤一方面放松了对普通老百姓的征税力度,另一方面却加强了对士绅大户和商人的征税,尤其是江南财赋重地的地税和商税,此外还展开了各方面的对外贸易,以贸易收入进行补贴,如此使得大明的财政情况大幅度好转。
他这种做法对老百姓来说是件好事,老百姓的赋税减轻了,日子就好过了许多。可这样做也得罪了士绅大户和商人们,而这些群体的背后又是文官集团,尤其是东林党和清流们,这也是这些群体尤其痛恨魏忠贤和阉党的缘故,因为无论是征税还是贸易,这分明都是从他们手里抢银子啊!
魏忠贤倒台后,文官集团弹冠相庆,重新把持朝政,之前的政策就彻底变了。没了魏忠贤强力的征税手段和对士绅大户和商人们的狠辣,眼下各地征税的情况很不乐观。
对这个情况曹化淳是有所了解的,可他却偏偏没办法和崇祯皇帝明说,因为魏忠贤和阉党就是被崇祯皇帝亲手整垮的,总不能告诉崇祯皇帝魏忠贤虽然有问题,可魏忠贤对国家也是有功吧?尤其是在征税方面如由着朝廷那些官员的意思去办根本就弄不来银子,反而魏忠贤之前的手段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一旦这种话说出口,先不说崇祯皇帝会怎么想?又如何看待他曹化淳?仅仅是那些官员们就会把矛头对向自己,到时候不仅事办不成,说不定连性命都保不住。
“罢了罢了,这干我何事?我就一个奴婢而已,皇爷如何交代,我就如何做就是了……。”曹化淳摇摇头,心里如此说了这么一句,迈着步子不急不缓离开了乾清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