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还是没钱
袁崇焕一到宁远就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快速解决了兵变,安抚住了将士们,但这个事并没完。
袁崇焕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后续拿不出银子发军饷的话,那么军中的安稳只是一时,用不了多久还会继续闹起来。
所以搞定军饷问题是首要,可现在袁崇焕手里没什么钱,有的也就是自己离京时崇祯皇帝给他的五万两了,这些银子真要发下去就是杯水车薪,和石子丢进池塘里泛起个浪没什么区别。
所以袁崇焕没有拿这笔银子发军饷,而是让人用这笔银子先解决了军粮问题,至少军饷暂时发不下来,这军粮总不能缺,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吧?
这一招起到了些效果,随着军粮的情况缓解,军士们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虽然军饷还没见着,可至少能吃饱饭了,再加上袁崇焕的强势和之前的承诺,更让众人心中有所期盼,等些时日就等些吧,也算是有希望。
处理军粮的同时,袁崇焕也在向朝廷催促军费,上折子给崇祯皇帝要求尽快拨款,以稳定辽东军心。
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由辽东而来的折子,看完后忧心忡忡,同时也庆幸自己幸亏启用袁崇焕当督师派他去辽东,要不是袁崇焕去的及时,恐怕之前闹饷就闹大了,一个不慎整个辽东自己先乱起来,到时候别说平辽了,弄不好闹饷的军队就把辽东自己给闹没了。
现在袁崇焕把这事给压了下来,又干脆利落地解决了首恶,这让崇祯皇帝对此很是满意。但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答应袁崇焕的银子必须尽快送到,没有银子这事就不能说真正解决,眼下的解决只是暂时罢了。
想到这,崇祯皇帝连忙让人把内阁诸阁老和户部尚书毕自严给找来,让他们尽快筹集军费送至辽东,以彻底解决辽东军饷问题。
原本崇祯皇帝以为这个事不难,随着朝廷的驿站撤裁实施后,眼下朝廷已没了每月驿站支出的大笔开支,把这笔开支挪过来,再加上户部从其他方面筹集,就能拿出一大笔银子来。
何况,毕自严之前还答应过户部凑十二万两银子出来,这些全部加起来就算没到当初袁崇焕需要的八十万两数额也应该差不多了。可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当他再一次要求拨款的时候,内阁的诸位阁老和毕自严却没想象的爽快,反而把脑袋摇成拨浪鼓,说现在拿不出这笔钱。
“没银子?这怎么可能?毕爱卿,当初你可是答应过朕的,难不成出尔反尔?这可是国家大事!辽东军费拖欠,已至军中哗变,眼下袁崇焕好不容易压下去,户部如不能尽快拨款,辽东再起风波如何是好?”崇祯皇帝瞪着不可思议的眼睛,更不敢相信刚才他们说的话。
“陛下!”毕自严丝毫不慌,先给崇祯皇帝行了礼,这才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国家财政本就不宽裕,用钱的地方可不止辽东一处,前些日子西北、中原各处受灾,朝廷自然当救济地方,这起码需要十几万两的拨款。此外,南方红夷也有蠢蠢欲动之迹,先帝在时就在福建和红夷大战过,把红夷赶了出去,但现在红夷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说不定随时就会开战,这也是用钱的一处。另外地方来报,有贼子王嘉胤在白水聚众叛乱,地方需派军队剿灭,内阁和兵部行文已到了户部。还有宗室的俸禄眼下算时间马上就要到拨款的日子了,臣这边已做好了预算,这些都需银子支出……。”
毕自严一张开就是滔滔不绝,这边用钱那边也要钱,在他嘴里这大明要钱的地方太多了,大明财政原本就是入不敷出,他毕自严一直都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玩的是两个盖三个碗的活。
哪怕现在驿站撤裁,朝廷少了这一份开支,可就算是这样也不可能真的把节约下来的这些银子全到辽东军费上去啊,朝廷还有许多钱的地方呢,真要全用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再说了,还有几句话毕自严根本就没说,那就是驿站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真的能派上用处么?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官场上的门道。按照正常支出,国家维护驿站一年起码六十八万五千两的开支,如果再把关联的开支也计算进去的话,这个数额会更大些。
但驿站撤裁后,不是说这些银子就多余了出来,这天下哪来的多余银子?早在崇祯皇帝决定撤裁驿站的时候,满朝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就盯上了这笔银子,这些人和饿狼一般红着眼珠子,就等着机会了。机会一到,还会给你客气不成?你这里咬一口,他那边撕块肉下来,一眨眼的功夫这笔银子就去的差不多了,还能剩下多少?
当然了,这种话是绝对不能和崇祯皇帝明说的,这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更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就连毕自严自己也是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个,他怎么可能把事实告诉崇祯皇帝?所以只能东拉西扯,用其他说辞来糊弄这个年轻的皇帝。“陛下,臣已计算过了,眼下户部能出的银子也就是十万两而已,再多绝无可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气得不行,闹了半天他折腾来折腾去银子没见着,还把驿站给折腾完了,最后只弄来十万两银子?而且之前毕自严答应自己的可是十二万两啊,现在倒好反而越来越少了?这不是逗自己玩么?
脸色铁青的崇祯皇帝有些忍不住了,当即责问这十万两银子能派什么用处?袁崇焕那边要的可是足足八十万两,再加上后续的军费还有近四百万两呢。伱这个堂堂户部尚书之前说拿不出银子,把皮球踢到自己这边,自己好不容易想了个撤裁驿站的办法,原本想节约出近七十万两银子填补辽东军方的漏洞,现在倒好,这银子没见着就连户部原本答应的也少了二万两?
崇祯的斥问毕自严无话可说,他站在那边一声不吭,摆出一副直接摆烂的模样。
反正他这个户部尚书当的也没意思,手里没钱腰杆子硬不起来,借着这个机会崇祯皇帝把他撤职倒也不错,谁爱当就谁去当吧,自己回乡养老不好么?
见毕自严这副样子,崇祯皇帝心中更是火大,他瞪着毕自严正要发脾气,就在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标站出来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
李标的年龄虽不大,但资格却不差,他不仅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更当过太子府的属官,是泰昌皇帝的老班底。
泰昌皇帝登基后,李标为詹事府少詹事,天启皇帝继位,李标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后升户部尚书。李标还是东林党大佬赵南星的弟子,其名上过阉党的“东林同志录”,因为魏忠贤势大,李标为避祸引病归里,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开始反攻倒算,李标作为东林中坚被起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之后崇祯皇帝在抽签决定内阁成员和首辅过程中,李标的运气不错,直接就入了内阁摇身一变成了首辅。
李标和毕自严是老朋友了,毕自严虽不是阁臣,却是户部尚书,他的能力李标很是清楚,并且他也知道毕自严的难处。一旦崇祯大怒之下夺了毕自严户部尚书之职,那么户部又有谁能负责呢?满朝上下要找一个有毕自严这样具有经济和理财手段的人可不容易,而且作为内阁首辅,最终这个麻烦还得落到自己头上?
所以拉毕自严一把同样也是帮自己,李标当即出面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说户部现在的确很难,朝廷各方面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毕尚书做事认真,工作能力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刚才那些话只是就事论事,并没其他意思,还请崇祯皇帝不要生气。
有李标出来打圆场,崇祯皇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不过对于辽东军费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当即就问李标这个事怎么办。
李标思索了一番,当着崇祯皇帝的面劝了毕自严几句,并提醒他辽东军费必须尽快解决,这可不是小事,一旦辽东乱起来对国家的冲击是极大的,更不要忘记辽东还有建奴虎视眈眈呢。
在李标的一番劝说周旋下,毕自严也放缓了些口气,他又不傻,有人为他说话自己再头铁硬顶不等于把首辅和皇帝全得罪了么?
毕自严想了下,告诉崇祯皇帝自己会想办法再凑点银子出来,不过最多也就二十万两而已,这点银子是他能力的极限了,再多可真的拿不出来了。
毕自严的改口,崇祯皇帝也微微松了口气,二十万就二十万吧,总比十万的好,虽然这个数字离着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可总能先救救急。当即崇祯皇帝就对毕自严说这个事要马上去办,袁崇焕那边还等着呢,问银子什么时候能拨到袁崇焕的手里,毕自严给了一个期限,崇祯皇帝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本章完)
袁崇焕一到宁远就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快速解决了兵变,安抚住了将士们,但这个事并没完。
袁崇焕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后续拿不出银子发军饷的话,那么军中的安稳只是一时,用不了多久还会继续闹起来。
所以搞定军饷问题是首要,可现在袁崇焕手里没什么钱,有的也就是自己离京时崇祯皇帝给他的五万两了,这些银子真要发下去就是杯水车薪,和石子丢进池塘里泛起个浪没什么区别。
所以袁崇焕没有拿这笔银子发军饷,而是让人用这笔银子先解决了军粮问题,至少军饷暂时发不下来,这军粮总不能缺,不能让大家饿肚子吧?
这一招起到了些效果,随着军粮的情况缓解,军士们的心也渐渐定了下来,虽然军饷还没见着,可至少能吃饱饭了,再加上袁崇焕的强势和之前的承诺,更让众人心中有所期盼,等些时日就等些吧,也算是有希望。
处理军粮的同时,袁崇焕也在向朝廷催促军费,上折子给崇祯皇帝要求尽快拨款,以稳定辽东军心。
崇祯皇帝接到袁崇焕由辽东而来的折子,看完后忧心忡忡,同时也庆幸自己幸亏启用袁崇焕当督师派他去辽东,要不是袁崇焕去的及时,恐怕之前闹饷就闹大了,一个不慎整个辽东自己先乱起来,到时候别说平辽了,弄不好闹饷的军队就把辽东自己给闹没了。
现在袁崇焕把这事给压了下来,又干脆利落地解决了首恶,这让崇祯皇帝对此很是满意。但崇祯皇帝心里也清楚,答应袁崇焕的银子必须尽快送到,没有银子这事就不能说真正解决,眼下的解决只是暂时罢了。
想到这,崇祯皇帝连忙让人把内阁诸阁老和户部尚书毕自严给找来,让他们尽快筹集军费送至辽东,以彻底解决辽东军饷问题。
原本崇祯皇帝以为这个事不难,随着朝廷的驿站撤裁实施后,眼下朝廷已没了每月驿站支出的大笔开支,把这笔开支挪过来,再加上户部从其他方面筹集,就能拿出一大笔银子来。
何况,毕自严之前还答应过户部凑十二万两银子出来,这些全部加起来就算没到当初袁崇焕需要的八十万两数额也应该差不多了。可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当他再一次要求拨款的时候,内阁的诸位阁老和毕自严却没想象的爽快,反而把脑袋摇成拨浪鼓,说现在拿不出这笔钱。
“没银子?这怎么可能?毕爱卿,当初你可是答应过朕的,难不成出尔反尔?这可是国家大事!辽东军费拖欠,已至军中哗变,眼下袁崇焕好不容易压下去,户部如不能尽快拨款,辽东再起风波如何是好?”崇祯皇帝瞪着不可思议的眼睛,更不敢相信刚才他们说的话。
“陛下!”毕自严丝毫不慌,先给崇祯皇帝行了礼,这才说道:“此一时彼一时,国家财政本就不宽裕,用钱的地方可不止辽东一处,前些日子西北、中原各处受灾,朝廷自然当救济地方,这起码需要十几万两的拨款。此外,南方红夷也有蠢蠢欲动之迹,先帝在时就在福建和红夷大战过,把红夷赶了出去,但现在红夷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说不定随时就会开战,这也是用钱的一处。另外地方来报,有贼子王嘉胤在白水聚众叛乱,地方需派军队剿灭,内阁和兵部行文已到了户部。还有宗室的俸禄眼下算时间马上就要到拨款的日子了,臣这边已做好了预算,这些都需银子支出……。”
毕自严一张开就是滔滔不绝,这边用钱那边也要钱,在他嘴里这大明要钱的地方太多了,大明财政原本就是入不敷出,他毕自严一直都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玩的是两个盖三个碗的活。
哪怕现在驿站撤裁,朝廷少了这一份开支,可就算是这样也不可能真的把节约下来的这些银子全到辽东军费上去啊,朝廷还有许多钱的地方呢,真要全用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再说了,还有几句话毕自严根本就没说,那就是驿站撤裁节约下来的银子真的能派上用处么?崇祯皇帝太年轻了,他根本就不知道官场上的门道。按照正常支出,国家维护驿站一年起码六十八万五千两的开支,如果再把关联的开支也计算进去的话,这个数额会更大些。
但驿站撤裁后,不是说这些银子就多余了出来,这天下哪来的多余银子?早在崇祯皇帝决定撤裁驿站的时候,满朝上下不知道有多少人就盯上了这笔银子,这些人和饿狼一般红着眼珠子,就等着机会了。机会一到,还会给你客气不成?你这里咬一口,他那边撕块肉下来,一眨眼的功夫这笔银子就去的差不多了,还能剩下多少?
当然了,这种话是绝对不能和崇祯皇帝明说的,这是大明官场的潜规则,更牵涉到各方面的利益。就连毕自严自己也是这个利益集团中的一个,他怎么可能把事实告诉崇祯皇帝?所以只能东拉西扯,用其他说辞来糊弄这个年轻的皇帝。“陛下,臣已计算过了,眼下户部能出的银子也就是十万两而已,再多绝无可能。”
听到这话,崇祯皇帝气得不行,闹了半天他折腾来折腾去银子没见着,还把驿站给折腾完了,最后只弄来十万两银子?而且之前毕自严答应自己的可是十二万两啊,现在倒好反而越来越少了?这不是逗自己玩么?
脸色铁青的崇祯皇帝有些忍不住了,当即责问这十万两银子能派什么用处?袁崇焕那边要的可是足足八十万两,再加上后续的军费还有近四百万两呢。伱这个堂堂户部尚书之前说拿不出银子,把皮球踢到自己这边,自己好不容易想了个撤裁驿站的办法,原本想节约出近七十万两银子填补辽东军方的漏洞,现在倒好,这银子没见着就连户部原本答应的也少了二万两?
崇祯的斥问毕自严无话可说,他站在那边一声不吭,摆出一副直接摆烂的模样。
反正他这个户部尚书当的也没意思,手里没钱腰杆子硬不起来,借着这个机会崇祯皇帝把他撤职倒也不错,谁爱当就谁去当吧,自己回乡养老不好么?
见毕自严这副样子,崇祯皇帝心中更是火大,他瞪着毕自严正要发脾气,就在这个时候内阁首辅李标站出来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
李标的年龄虽不大,但资格却不差,他不仅是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更当过太子府的属官,是泰昌皇帝的老班底。
泰昌皇帝登基后,李标为詹事府少詹事,天启皇帝继位,李标任礼部右侍郎,协理詹事府,后升户部尚书。李标还是东林党大佬赵南星的弟子,其名上过阉党的“东林同志录”,因为魏忠贤势大,李标为避祸引病归里,崇祯皇帝继位东林党开始反攻倒算,李标作为东林中坚被起复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之后崇祯皇帝在抽签决定内阁成员和首辅过程中,李标的运气不错,直接就入了内阁摇身一变成了首辅。
李标和毕自严是老朋友了,毕自严虽不是阁臣,却是户部尚书,他的能力李标很是清楚,并且他也知道毕自严的难处。一旦崇祯大怒之下夺了毕自严户部尚书之职,那么户部又有谁能负责呢?满朝上下要找一个有毕自严这样具有经济和理财手段的人可不容易,而且作为内阁首辅,最终这个麻烦还得落到自己头上?
所以拉毕自严一把同样也是帮自己,李标当即出面替毕自严解释了几句,说户部现在的确很难,朝廷各方面缺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毕尚书做事认真,工作能力强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他刚才那些话只是就事论事,并没其他意思,还请崇祯皇帝不要生气。
有李标出来打圆场,崇祯皇帝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了些,不过对于辽东军费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当即就问李标这个事怎么办。
李标思索了一番,当着崇祯皇帝的面劝了毕自严几句,并提醒他辽东军费必须尽快解决,这可不是小事,一旦辽东乱起来对国家的冲击是极大的,更不要忘记辽东还有建奴虎视眈眈呢。
在李标的一番劝说周旋下,毕自严也放缓了些口气,他又不傻,有人为他说话自己再头铁硬顶不等于把首辅和皇帝全得罪了么?
毕自严想了下,告诉崇祯皇帝自己会想办法再凑点银子出来,不过最多也就二十万两而已,这点银子是他能力的极限了,再多可真的拿不出来了。
毕自严的改口,崇祯皇帝也微微松了口气,二十万就二十万吧,总比十万的好,虽然这个数字离着袁崇焕要求的还远,可总能先救救急。当即崇祯皇帝就对毕自严说这个事要马上去办,袁崇焕那边还等着呢,问银子什么时候能拨到袁崇焕的手里,毕自严给了一个期限,崇祯皇帝这才满意地点点头,这事就这么定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