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南京镇守
    京师,乾清宫偏殿。
    夜已经很深了,偏殿的烛光依旧亮着,大明第一“劳模”崇祯皇帝还在宵衣旰食地在忙于国家大事。
    案头上摆着高高的奏折,这些都是六部和各地送来的,每天光看这些奏折就要费七八个时辰,再加上批阅和决策,崇祯皇帝哪怕只睡短短三个时辰也只能勉强处理完。
    以这种工作强度,普通人干不了一个月就得过劳吐血,可偏偏崇祯皇帝一干就是好几年,虽然他也辛苦,但为了这个国家,为了老朱家的天下,崇祯皇帝依旧咬牙坚持,只期望能早日解决国家的内忧外患,重新让大明回到正轨上去。
    可惜的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这么多年,崇祯皇帝努力至今,大明天下却没半点好转的迹象,反而越发变得糟糕。
    现在大明的情况非常不好,建奴一直在辽东蠢蠢欲动,辽东方面的压力极大。尤其是皇太极自己巳之变后尝到了甜头,时不时就折腾点事出来,不是在辽东和明军打仗,就找机会突破再次南下,掠夺人丁和财物。
    为了防止皇太极再举兵攻入大明,崇祯皇帝多次下令让辽东各部严密防守,设置好防线阻止皇太极故伎重演。可是眼下的辽东已自顾不暇,自大凌河战败后,辽东军力损失不小,再加上因为高迎祥等乱贼在各处流窜,大明内部的叛乱问题越发严重,为围剿各地的流寇,崇祯皇帝不断从辽东调军队至西北各省,包括中原区域围追堵截,这些军队的调动在获得一些成果情况下也削弱了辽东军力,使得大明在辽东本只能维持防守的姿态更为艰难。
    刚刚接到消息,皇太极在辽东又出兵了,这一次对方的目标是锦州。
    驻守锦州的是祖大寿,面对汹汹而来的八旗,祖大寿心里一点底都没,他的军队无论人数、战斗力或者是后勤都比不上对方,根本不敢出城野战,只能坐守锦州,靠着锦州城头的大炮被动防御。
    情况危机,祖大寿派人向山海关紧急求援,可山海关那边也是无能为力。大量部队的抽调再加上自身的不足,而且八旗尤其擅围城打援,虽然大家都知道祖大寿不容易,可谁又敢带兵过去增援?因为一个不小心说不定就会陷入皇太极早就布置好的战场,非但救不了祖大寿反而会在野战被八旗一举歼灭。
    面对这样的情况,辽东那边只能向京师求援,并告知这些。此外,辽东目前的军费问题也极为严重,朝廷所欠下的军饷、军粮不是小数,这些也影响到了整个辽东的战局。
    除去辽东问题,还有流寇的问题。
    高迎祥先是北上被卢象升痛击,掉头进入山东后又败于徐宪成之手,两战皆败,高迎祥的十万大军仅剩了不到三万人,一个转身就快速南下,没等各部官军反应过来,高迎祥就打到了扬州,然后一路而下,直奔南京。
    高迎祥虽在直隶和山东遭遇失败,损失不小。可实际上他的老营依旧还在,关键的实力并没遭受多少打击,所损失的只是掠夺和蚁附的普通义军甚至老弱罢了。
    这也是高迎祥能做到断尾求生,快速脱离的原因。而且他一路南下攻城略地,每到一处就裹挟大量的百姓加入义军,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高迎祥的兵力就又恢复到了近十万人规模,声势浩大摆出一副直取南京的架势。
    南京是大明两京之一,更是大明龙兴之地,南直隶无论如何都是不能丢失的,相比辽东的问题,眼下高迎祥的问题更为严重。
    为阻止高迎祥渡过长江直取南京,大明方面已做出了相应反应,一方面让南京那边快速调动江南的兵力进行驻守,以做好保卫南京的准备。另一方面崇祯皇帝给卢象升和徐宪成下旨,让其两部配合,尾随高迎祥快速南下,必须要在高迎祥渡过长江之前在江北解决这股流寇。
    现在卢象升和徐宪成已经南下,之前战败的左良玉也在集结兵力由河南向东进入南直隶,配合两部作战。四川、山陕、湖广这些地方,总督陈奇瑜指挥的几路兵马在对其余流寇进行围剿,大明两京十三省中,近半被流寇搅得翻天覆地。面对这些情况,崇祯皇帝是忧心忡忡,他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局势会恶化到这种程度。眼下各省各部都在围剿流寇,以明军的战斗力只要配合的好,无论是高迎祥还是张献忠,又或者罗汝才等流寇都不是对手,但偏偏就彻底灭不了这些流寇。
    之所以会是这个缘故,原因有许多。一方面是流寇的机动能力太强了,流寇流寇,关键在一个流字,这些流寇东跑西窜全无章法,尤其是一旦战败流寇就会抛下裹挟的百姓,然后带着本部老营逃得不知所踪,很难做到一举歼灭的程度。
    另一方面是大明各部军队的调度问题,各地的军队基本都是各自作战,而且省份的不同,跨省作战很是不便。就像是徐宪成,虽然徐宪成在山东击败高迎祥部,可当高迎祥率残部南逃,逃出山东地界时,徐宪成作为山东巡抚按照规矩是不能越境追击的,必须要得到皇帝和兵部的允许才能越境,要不然就是大罪。
    因为如此,徐宪成虽清楚继续追击可以再败高迎祥,但因为高迎祥跑的太快没能在山东地界截住,无奈只能上奏朝廷,让朝廷定夺。
    毕竟越境追击地方官有“反叛”之嫌,徐宪成可不想因为这种事被人抓到把柄。这样一来二去,哪怕八百里加急也需要时间,等朝廷旨意到后,高迎祥早就没影了。
    不仅是徐宪成,就连卢象升也是一样,朝廷的规矩就是规矩,这个坏不得。所以崇祯皇帝考虑到这个问题特意任命陈奇瑜为五省总督,协调剿匪事宜。可偏偏现在高迎祥不仅入了直隶又从直隶去了山东,再从山东跑到南直隶,这几个省份可不在陈奇瑜的管辖范围,哪怕陈奇瑜也是没有办法。
    面对这种情况,崇祯皇帝只能另想办法。既然已经有了陈奇瑜这个五省总督,那么再多设一个总督也没关系。不过这个总督让谁来担任,崇祯皇帝一时间举棋不定,现在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卢象升,一个是徐宪成,这两人都是文官,尤其是徐宪成还是山东巡抚,从官职来看暂任总督并无问题。
    可偏偏崇祯皇帝顾及的是南直隶的问题,要知道南京可是大明两京之一,大明在京师有一套班子,在南京同样也有另一套班子,南京六部齐全,其中其他各部都是虚职,但南京兵部却是实职,所以南京兵部尚书的权利最大,直接掌管大明南方各卫所和驻军,现在战事事关南京方面,假如让徐宪成任总督,那么把南京兵部至于何地呢?
    尤其是除去南京六部外,南京还有守备勋臣和镇守太监在,这两个职务以权利而言也是不亚于南京兵部尚书的,由此可见掌控南京包括江南权利在南京兵部、南京守备勋臣和镇守太监三人的手里,这三个人为了确保政权往往相互牵制,在太平年间自然没问题,这更有利于朝廷的统治,可在如今却成了不能协调的难题。
    紧皱眉头,崇祯皇帝决定还是让徐宪成暂领山东、直隶和江北总督,这个职务虽然看起来和陈奇瑜的差不多,但实际上是大打折扣。因为除去山东外,直隶只有一半,也就是靠近大名府的北直隶南部区域。而江北只是指长江以北区域,长江以南的南京不在其中,等于给了一个徐宪成名义上领兵和高迎祥作战的旨意,但却把权利仅限制在了如今战区范围。
    不仅如此,崇祯皇帝还下旨升卢象升为湖广巡抚,充作徐宪成的副手,同时以湖广巡抚之职在徐宪成和陈奇瑜之间担任联络。这个任命让世人有些看不明白,仔细琢磨下来才知道这是崇祯皇帝的自作聪明,他似乎觉得陈奇瑜和徐宪成都是总督的职权太大,让卢象升居中调和联络又起到牵制作用,也不知道崇祯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居然琢磨出了这个办法。
    这些处理好了,不过南京方面的麻烦还没解决。南京兵部尚书现在是仇维祯,仇维祯这人崇祯皇帝还是比较信任的,曾担任过兵部郎中一职,后转任南京兵部尚书。
    但仇维祯没打过仗,虽然在兵部呆的时间不短,可做的都是后勤工作,对于战事最多只是纸上谈兵,让他领兵恐怕不妥。
    至于南京守备勋臣是忻城伯赵之龙,忻城伯是当年朱棣靖难勋臣之一,赵之龙也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去年时南京勋臣出缺,崇祯皇帝想来想去点了赵之龙的名,特意把他派了过去。
    这两人要以忠心来说崇祯皇帝不担心,可要论打仗的本事却没底。不过只要他们配合,再加上长江天险,只要守住江南问题应该不大。所以崇祯皇帝也没想动他们的打算,但考虑到全局,崇祯皇帝觉得还需要一个能居中调停的合适人选,这个人选原本应该是南京镇守太监最为合适,可现在的镇守太监是张彝宪,崇祯皇帝对张彝宪信任度不高,一来这家伙是因为在京中犯事被打发到南京去的,二来他去了南京后身体一直不好,前些时候上折子说自己已经病重不能理事,希望朝廷派人接替他的职务,所以张彝宪继续担任镇守太监已不合适了。
    (本章完)

章节目录

苟在明末当宗室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夜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夜深并收藏苟在明末当宗室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