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劝阻无用
吴惟英的话说到了崇祯皇帝心里,当得知朱慎锥起兵叛乱时,崇祯皇帝大惊之余只是恼怒,可当看了那篇檄文后,崇祯皇帝已恨不得把朱慎锥抽筋剥皮了。
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被一个小小宗室骂成这样,更让人愤怒的是朱慎锥居然还在檄文中直言清君侧、靖国难这句话。要知道当年朱棣就是靖难得的皇位,崇祯皇帝作为永乐一脉,最容不得别人说他们一脉得位不正了,可现在朱慎锥打出了和当年朱棣一样的靖国难旗号,等于直接按着他的脑袋在地上摩擦,其中的羞辱程度让他差一点把肺气炸。
现在的崇祯皇帝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朱慎锥,好好看看此人究竟是如何狂徒,然后再千刀万剐才解心头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执掌京营的吴惟英和李国桢主动请缨,这让崇祯皇帝很是欣慰。看了一眼没怎么说话的首辅、阁臣等,崇祯皇帝觉得还是勋贵体贴啊,毕竟是与国同休的侯伯,到关键时刻能给自己排忧解难的也只有他们了。
“好!”崇祯皇帝大声道:“恭顺侯吴惟英!襄城伯李国桢!”
“臣在!”
“朕命尔等出战,领京营击溃叛军,捉拿贼子朱慎锥!”
“臣遵命!臣必将朱慎锥活捉来,任凭陛下处置……。”吴惟英和李国桢异口同声道,两人神色飞扬,一副底气十足的模样。
“不可!”此时,阁臣范复粹连忙劝阻,说道:“陛下,如今敌情不明,臣以为不可轻举妄动,当以严守京师,下诏令九边来援,等外军抵京后再同贼战更为稳妥……。”
“范大人此言可是看不起我京营将士?”不等范复粹的话说完,吴惟英忍不住就开口打断,脸色极为难看:“宗室朱慎锥造反,侥幸占了保定,兵逼京师,京师有京营二十万,却要求助外军?这岂非是笑话?何况朱慎锥名不经传,其部充其量只是些流民、土匪、地痞罢了,最多再有一些游侠儿,又能成什么事?”
“这又不是建奴来犯,区区乱贼何足挂齿?如避敌不战,我大明脸面何在?陛下威严何在?陛下!臣愿立军令状,领京营出征,定然生擒贼子朱慎锥!”
“陛下,臣也愿领军令状!”吴惟英话音刚落,李国桢也连忙如此说道,他同时还不屑一顾看了眼范复粹,直接出言讽刺范复粹太过小心,不过区区乱臣贼子哪用得着调动边军?难道他们的京营就是吃素的?
不用边军来,凭着京营他就有把握拿下朱慎锥,在他看来朱慎锥无非就是一个落魄宗室,狂妄之人罢了。居然大言不惭带着一群乌合之众要清君侧、靖国难?实在是可笑之极。
朱慎锥拿下保定虽让人意外,可在他看来保定丢失肯定是非战之罪,要知道保定不仅有杨文岳,还有曹鸣雷呢,光手上的兵力就有四五千人,就算不敌至少也能及时递出消息来,怎么可能半点风声都没就丢了呢?
李国桢对崇祯皇帝说,他觉得保定丢失无非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就是朱慎锥偷袭所至,也许是朱慎锥以宗室的身份麻痹了杨文岳和曹鸣雷,突然发动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才使得保定落入贼手。
至于第二个可能就是杨文岳和曹鸣雷投敌,或者说他们和朱慎锥根本就是一伙的,早就商议好了等朱慎锥一到保定就献城投降,以共谋大事,图富贵。
但这个可能很小,毕竟从杨文岳和曹鸣雷两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在没丝毫把握情况下去投靠一个造反的宗室,实在有些无法理解。而且这两人和山西那边都没什么关联,尤其是杨文岳此人是正牌子进士出身,其官声着实不错,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有能力,要不然崇祯皇帝也不会让他担任保定总督。
所以李国桢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最大,保定丢失完全就是一个意外,朱慎锥手上根本没什么能打的军队,充其量就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现在拿下保定,这么短的时间内朱慎锥也不可能彻底收复保定的明军为其所用,而且考虑到驻守保定,朱慎锥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摆在保定,那么他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
如果现在只是严守,等待九边援军抵达再战,这其中起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能做不少事,如果不快速击溃朱慎锥,夺回保定的话,说不定保定的明军就能被朱慎锥收编,到时候就成了朱慎锥手中的力量了。
此消彼长,不仅让大明威严大跌,更让崇祯皇帝丢了脸面,而且之后再剿灭朱慎锥部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必须极快解决,千万拖延不得,假如消息传到大明四面八方,不仅地方震动,更会引得各地已缓和了的流寇叛乱再次发生,更不利于大明统治。由此可见,以京营为主力立即出兵,给朱慎锥迎头痛击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击溃叛军,拿下朱慎锥,这场闹剧就算平息了,拖的时间越久越麻烦。
李国桢这人本就能言善辩,平日更深得崇祯皇帝信任,不久前崇祯皇帝还招李国桢至宫中,和他商议打算整顿京营一事,虽然此事还没最终决定,但眼下李国桢已是京营的二号人物了,职权仅次于提督吴惟英。
对吴惟英,崇祯皇帝或许有几分担心,可对李国桢却是绝对信任的,而且他觉得李国桢的话很有道理,这个绝对不能拖延,要拖延下去等上十天半个月,再等到边军来援开战,就算最终剿灭了朱慎锥,至少也近一个月过去了。
假如这样,那么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这个皇帝?又怎么看待大明呢?别忘了,朱慎锥打出的可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如果其他宗室觉得大明朝廷外强中干,或者地方流寇和将领也有如此想法的话,到时候有样学样,他崇祯皇帝会面临什么可想而知。
当即崇祯皇帝再不迟疑,直接下旨让吴惟英和李国桢提点京营兵马出战,必须一举击溃叛军,生擒朱慎锥。
内阁诸阁臣、兵部、户部、工部等做好配合准备,上下一心,平定叛乱。
说完后,崇祯皇帝也不再多言,直接让人马上就去准备,此事宜早不宜迟,他已急不可待要看着朱慎锥被捉拿而来,他倒要瞧瞧这个胆大妄为的宗室究竟是什么模样,又哪里来的勇气举兵叛乱,搞什么清君侧、靖国难?
“首辅,刚才你为何不发一言?”离开乾清宫,看着吴惟英和李国桢匆匆离去,范复粹忧心忡忡对首辅温体仁道。
刚才御前议事,温体仁除一开始说了几句话后,在之后根本就是在当一个泥塑菩萨,尤其是当崇祯皇帝同意了吴惟英和李国桢主动请缨,命京营出征平叛的时候,温体仁更是一言不发,这让范复粹很是不解。
温体仁看了一眼范复粹,微微摇头没有说话。他叹了口,也不解释挥了下衣袖径直就走,见此范复粹急忙上前正要追问,却被次辅张至发拦住,张至发把他拉到一旁,低声说:“玉坡何必逼首辅?你难道刚才没见陛下的模样?陛下的性子你也知晓,如今陛下已有决断,吴惟英和李国桢的话只不过顺水推舟罢了,其关键还在于陛下的想法。”
“首辅为人向来谨慎,怎么可能在此时触怒陛下?哪怕你范玉坡再劝,陛下也绝不可改变主意,既然如此,何必触这个霉头呢?”
范复粹脸色微变,他忍不住道:“宪松公之言我自然知道,可此事重大,不可不小心从事啊!而且贼军远来,既能转眼间拿下保定,恐怕没想的那么简单,一旦京营战败,情况就不可收拾。吴惟英和李国桢是何样人,别人不知难宪松公还不知晓?”
“依我之见,此事再小心也不为过。京师乃天下中枢,一旦京营战败,京师动荡,天下皆惊!到时候就不是灭贼那么简单了,说不定这京师都难以防御。如此,令边军来援,先由京营驻防九门,严阵以待等援兵抵达再战最稳妥不过,何必冒这样的风险?”
听了这话,张至发不由得笑着摇摇头,他觉得范复粹太过小心,也太过谨慎了。在他看来京营再不能打,可这体量还是在的,而且京营的装备可比普通明军好了许多,就算战斗力不如边军,那也比卫所军强。
让京营去打一打,未尝不是件好事,哪怕略有损失,同样可以给朱慎锥迎头痛击。而且在他看来,朱慎锥区区一个低级宗室又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队?无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更重要他张至发向来就是首辅温体仁的人,凡是温体仁支持的他都会支持,温体仁反对的他都会反对,既然温体仁都不说什么,他张至发何必找这样的麻烦呢?
轻飘飘同范复粹敷衍了几句,张至发就拱手告辞,瞧着张至发的身影远去,再回头看看身后巍峨的乾清宫,范复粹心中苦涩又是担忧,可他一个普通阁臣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只能长叹一声,迈步渐行。
(本章完)
吴惟英的话说到了崇祯皇帝心里,当得知朱慎锥起兵叛乱时,崇祯皇帝大惊之余只是恼怒,可当看了那篇檄文后,崇祯皇帝已恨不得把朱慎锥抽筋剥皮了。
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被一个小小宗室骂成这样,更让人愤怒的是朱慎锥居然还在檄文中直言清君侧、靖国难这句话。要知道当年朱棣就是靖难得的皇位,崇祯皇帝作为永乐一脉,最容不得别人说他们一脉得位不正了,可现在朱慎锥打出了和当年朱棣一样的靖国难旗号,等于直接按着他的脑袋在地上摩擦,其中的羞辱程度让他差一点把肺气炸。
现在的崇祯皇帝唯一的念头就是抓住朱慎锥,好好看看此人究竟是如何狂徒,然后再千刀万剐才解心头之恨。
在这种情况下,执掌京营的吴惟英和李国桢主动请缨,这让崇祯皇帝很是欣慰。看了一眼没怎么说话的首辅、阁臣等,崇祯皇帝觉得还是勋贵体贴啊,毕竟是与国同休的侯伯,到关键时刻能给自己排忧解难的也只有他们了。
“好!”崇祯皇帝大声道:“恭顺侯吴惟英!襄城伯李国桢!”
“臣在!”
“朕命尔等出战,领京营击溃叛军,捉拿贼子朱慎锥!”
“臣遵命!臣必将朱慎锥活捉来,任凭陛下处置……。”吴惟英和李国桢异口同声道,两人神色飞扬,一副底气十足的模样。
“不可!”此时,阁臣范复粹连忙劝阻,说道:“陛下,如今敌情不明,臣以为不可轻举妄动,当以严守京师,下诏令九边来援,等外军抵京后再同贼战更为稳妥……。”
“范大人此言可是看不起我京营将士?”不等范复粹的话说完,吴惟英忍不住就开口打断,脸色极为难看:“宗室朱慎锥造反,侥幸占了保定,兵逼京师,京师有京营二十万,却要求助外军?这岂非是笑话?何况朱慎锥名不经传,其部充其量只是些流民、土匪、地痞罢了,最多再有一些游侠儿,又能成什么事?”
“这又不是建奴来犯,区区乱贼何足挂齿?如避敌不战,我大明脸面何在?陛下威严何在?陛下!臣愿立军令状,领京营出征,定然生擒贼子朱慎锥!”
“陛下,臣也愿领军令状!”吴惟英话音刚落,李国桢也连忙如此说道,他同时还不屑一顾看了眼范复粹,直接出言讽刺范复粹太过小心,不过区区乱臣贼子哪用得着调动边军?难道他们的京营就是吃素的?
不用边军来,凭着京营他就有把握拿下朱慎锥,在他看来朱慎锥无非就是一个落魄宗室,狂妄之人罢了。居然大言不惭带着一群乌合之众要清君侧、靖国难?实在是可笑之极。
朱慎锥拿下保定虽让人意外,可在他看来保定丢失肯定是非战之罪,要知道保定不仅有杨文岳,还有曹鸣雷呢,光手上的兵力就有四五千人,就算不敌至少也能及时递出消息来,怎么可能半点风声都没就丢了呢?
李国桢对崇祯皇帝说,他觉得保定丢失无非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就是朱慎锥偷袭所至,也许是朱慎锥以宗室的身份麻痹了杨文岳和曹鸣雷,突然发动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这才使得保定落入贼手。
至于第二个可能就是杨文岳和曹鸣雷投敌,或者说他们和朱慎锥根本就是一伙的,早就商议好了等朱慎锥一到保定就献城投降,以共谋大事,图富贵。
但这个可能很小,毕竟从杨文岳和曹鸣雷两人的情况来看,他们在没丝毫把握情况下去投靠一个造反的宗室,实在有些无法理解。而且这两人和山西那边都没什么关联,尤其是杨文岳此人是正牌子进士出身,其官声着实不错,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有能力,要不然崇祯皇帝也不会让他担任保定总督。
所以李国桢认为前者的可能性最大,保定丢失完全就是一个意外,朱慎锥手上根本没什么能打的军队,充其量就一群乌合之众罢了。现在拿下保定,这么短的时间内朱慎锥也不可能彻底收复保定的明军为其所用,而且考虑到驻守保定,朱慎锥还要分出一部分兵力摆在保定,那么他手中的兵力就更少了。
如果现在只是严守,等待九边援军抵达再战,这其中起码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能做不少事,如果不快速击溃朱慎锥,夺回保定的话,说不定保定的明军就能被朱慎锥收编,到时候就成了朱慎锥手中的力量了。
此消彼长,不仅让大明威严大跌,更让崇祯皇帝丢了脸面,而且之后再剿灭朱慎锥部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更要命的是,这件事必须极快解决,千万拖延不得,假如消息传到大明四面八方,不仅地方震动,更会引得各地已缓和了的流寇叛乱再次发生,更不利于大明统治。由此可见,以京营为主力立即出兵,给朱慎锥迎头痛击是最好的选择,只要击溃叛军,拿下朱慎锥,这场闹剧就算平息了,拖的时间越久越麻烦。
李国桢这人本就能言善辩,平日更深得崇祯皇帝信任,不久前崇祯皇帝还招李国桢至宫中,和他商议打算整顿京营一事,虽然此事还没最终决定,但眼下李国桢已是京营的二号人物了,职权仅次于提督吴惟英。
对吴惟英,崇祯皇帝或许有几分担心,可对李国桢却是绝对信任的,而且他觉得李国桢的话很有道理,这个绝对不能拖延,要拖延下去等上十天半个月,再等到边军来援开战,就算最终剿灭了朱慎锥,至少也近一个月过去了。
假如这样,那么天下人会怎么看待自己这个皇帝?又怎么看待大明呢?别忘了,朱慎锥打出的可是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如果其他宗室觉得大明朝廷外强中干,或者地方流寇和将领也有如此想法的话,到时候有样学样,他崇祯皇帝会面临什么可想而知。
当即崇祯皇帝再不迟疑,直接下旨让吴惟英和李国桢提点京营兵马出战,必须一举击溃叛军,生擒朱慎锥。
内阁诸阁臣、兵部、户部、工部等做好配合准备,上下一心,平定叛乱。
说完后,崇祯皇帝也不再多言,直接让人马上就去准备,此事宜早不宜迟,他已急不可待要看着朱慎锥被捉拿而来,他倒要瞧瞧这个胆大妄为的宗室究竟是什么模样,又哪里来的勇气举兵叛乱,搞什么清君侧、靖国难?
“首辅,刚才你为何不发一言?”离开乾清宫,看着吴惟英和李国桢匆匆离去,范复粹忧心忡忡对首辅温体仁道。
刚才御前议事,温体仁除一开始说了几句话后,在之后根本就是在当一个泥塑菩萨,尤其是当崇祯皇帝同意了吴惟英和李国桢主动请缨,命京营出征平叛的时候,温体仁更是一言不发,这让范复粹很是不解。
温体仁看了一眼范复粹,微微摇头没有说话。他叹了口,也不解释挥了下衣袖径直就走,见此范复粹急忙上前正要追问,却被次辅张至发拦住,张至发把他拉到一旁,低声说:“玉坡何必逼首辅?你难道刚才没见陛下的模样?陛下的性子你也知晓,如今陛下已有决断,吴惟英和李国桢的话只不过顺水推舟罢了,其关键还在于陛下的想法。”
“首辅为人向来谨慎,怎么可能在此时触怒陛下?哪怕你范玉坡再劝,陛下也绝不可改变主意,既然如此,何必触这个霉头呢?”
范复粹脸色微变,他忍不住道:“宪松公之言我自然知道,可此事重大,不可不小心从事啊!而且贼军远来,既能转眼间拿下保定,恐怕没想的那么简单,一旦京营战败,情况就不可收拾。吴惟英和李国桢是何样人,别人不知难宪松公还不知晓?”
“依我之见,此事再小心也不为过。京师乃天下中枢,一旦京营战败,京师动荡,天下皆惊!到时候就不是灭贼那么简单了,说不定这京师都难以防御。如此,令边军来援,先由京营驻防九门,严阵以待等援兵抵达再战最稳妥不过,何必冒这样的风险?”
听了这话,张至发不由得笑着摇摇头,他觉得范复粹太过小心,也太过谨慎了。在他看来京营再不能打,可这体量还是在的,而且京营的装备可比普通明军好了许多,就算战斗力不如边军,那也比卫所军强。
让京营去打一打,未尝不是件好事,哪怕略有损失,同样可以给朱慎锥迎头痛击。而且在他看来,朱慎锥区区一个低级宗室又能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队?无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更重要他张至发向来就是首辅温体仁的人,凡是温体仁支持的他都会支持,温体仁反对的他都会反对,既然温体仁都不说什么,他张至发何必找这样的麻烦呢?
轻飘飘同范复粹敷衍了几句,张至发就拱手告辞,瞧着张至发的身影远去,再回头看看身后巍峨的乾清宫,范复粹心中苦涩又是担忧,可他一个普通阁臣却又无能为力,最终只能长叹一声,迈步渐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