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取消辽饷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至少两三年里朱慎锥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的问题,所以就算这一次税款交解出点岔子,也动摇不了朝廷的财政运转。
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这银子是肯定不够用的,就像这一次光是打退皇太极的进攻,调集重兵驻守长城,军费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就高达近百万之巨。
从天启朝到崇祯朝,大明的财政开支中最大部分就是辽饷,天启初年,辽东军饷开支达到了高峰,四年内辽饷高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的辽饷支出为四百三十万两之巨。
等到崇祯朝,辽饷维持在每年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左右,几乎占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部,如此大的开支却依旧无法让辽东战局稳固,明军在辽东败多胜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实力却越来越强,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
当然了,这些辽饷开支中真正在军队身上有多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要知道大明正统年间,九边的全部军饷开支仅每年不到三十万两,而现在仅辽东一地就超过了三百五十万两,足足是正统年间的十二倍之巨。
这么多银子,一部分是被上下其手给“漂没”了,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朝廷拨款下来还没出京呢,银子就直接少了二至三成,等到了辽东,蓟辽总督、辽东巡抚这些人过一过手,这银子又少了这个比例,最初拨款的一百万转眼就变成了五十万。
这还没完,接着辽东将门各将领拿到银子后,五十万就成了三十万甚至更少,随后因为宁锦防线的修缮又支出一部分,其中又给贪污了不少,最终落到军队的普通士兵头上,原本一百万的军饷就成了十万甚至更少的数额。
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辽饷实际用在实处的仅仅百分之十,有些胆子大的将领们就连这百分之十都无法保证,朝廷拨了这么多钱,从上到下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可军士们却依旧连三餐不饱实发军饷不足,这战斗力如何保证?
辽饷到如今已成了一个黑洞,就算把再多的银子往里面填也填不饱这些人的横欲。
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要以武力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很难做到,大明现在内部问题严重,地方叛乱未平,各地天灾频繁,大明的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何谈对外战争?
这一次应战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是皇太极主动出兵,朱慎锥根本不想打这一仗。可既然打了,那么就必须集中力量打赢,只有打赢这一仗,辽东才会太平些日子,吃了大亏的皇太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来进攻大明。
而且这次朱慎锥不光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还调动了土默特各部的底牌,直接包抄皇太极的后路,以此给对方震慑。
这样一来,皇太极以后再想从蒙古绕道过山海关攻击大明就要掂量一下,在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前,皇太极应该不会再冒这种风险。毕竟土默特虎视眈眈,正面的明军又不好对付,皇太极的八旗再能打人数也是有限,哪怕三五个换一个明军,皇太极也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
所以说朱慎锥判断接下来皇太极绝对不会再从蒙古绕行进攻大明,大明只需要在蓟州到遵化一带驻守一支军队,恢复之前蓟州镇的规模,然后遏制住山海关一线的防御,就能把皇太极拦在辽东。
从这点来看,朱慎锥的目的是要改变之前的辽东战略方向,一直以来大明在辽东的战略都是彻底解决当时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政权,以消灭对方收复整个辽东为目的。
无论是最初的萨尔浒之战,还是后来孙承宗以守为攻步步紧逼,又或者袁崇焕大言不惭号称“五年平辽”之策,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但以目前的大明局势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暂时是不可能的,如果明知不可为而继续为之,那么大明非但要在辽东战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不断因为巨额辽饷的拖累导致大明财政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得整个国家虚弱下去。
朱慎锥决定调整辽东战略,由守为攻,与其大量的军费去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倒不如改变战略目标。
辽西走廊是最好的防线,目前控制在明军手中的防线相对稳固,只要不奢望去进攻,仅仅只是做好防守的话,皇太极再有能力也攻不破这道防线,更不用说打破山海关了。
之前朱慎锥给吴襄和祖大寿的信中让他们伺机而动,不要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驻守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是最后的底线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在辽东摆那么多部队根本就没必要,先不说这些部队的空饷情况严重,几十万大军中近半都是空额,占有了大量开支,而且这些军队摆在辽东也造成了后勤的极大压力,光是粮食和物资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而压缩防线,转攻为守也可以减轻后勤压力,同时也能把这些军队从辽东直接调至蓟州镇,重建蓟州镇以预防来自北方蒙古的进攻,确保长城防线稳如泰山。
不过要做到这点并非是容易的事,转攻为守的建议一旦提出,必然会遭受诸多的反对。其中关于辽东乃大明国土,建奴乃大明反贼,坐视反贼侵占国土自立政权是对大明的挑衅,如此行为必然无法容忍,更何况大明和建奴交战数十年,一旦现在改变战略目的,不等于这么多年的仗白打了?那么多将士白白牺牲了么?
天朝上国如何能如此被羞辱,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叫嚣着绝对不能妥协,甚至不灭建奴誓不罢休的口号必然会出现,还会有极大可能把万历先帝和天启先帝的政策拿出来反复说,以此来确定他们坚持的正确性。
可实际上真是因为这样么?朱慎锥心里很清楚当然不是,关键原因是辽东战场已不仅是军事问题,而是成为了一个“买卖”,围绕着辽东战事,每年朝廷财政支出近四百万两,几乎是大明财政的全部,这还没包括皇室在其中补贴的部分呢。
另外大量的物资运输,其中粮食和军械方面更是数额巨大,这些都是关键。许多人已成为了其中的利益既得者,一旦朝廷政策改变,不再在辽东投入巨量资金,那么这个买卖也等于没了。
没了买卖,就赚不到银子,没了银子哪里还有收益?常言说得好,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为了白的银子,这些人怎么可能放弃这细水长流又收益巨大的好买卖呢?
“殿下,此事可得三思啊!”当温体仁得知朱慎锥的想法后顿时吓了一跳,就算是自誉为“孤臣”的温体仁也没想到朱慎锥会向辽东战事动手。
“此事本王已意决,并非同你讨论,不过本王也没想过把此事公之于众,先生是内阁首辅,当知晓辽饷之重,如朝廷去掉如此大的开支,这些钱能用在何处,又能做些什么,先生应该明白。”
“臣自然是明白的,可是殿下,如此做虽能遮掩一时,却瞒不了太久,万一……。”温体仁忍不住再劝,他太了解这些利益群体了,这是直接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啊!虽然朱慎锥直接表态关于辽东战略的改变不会公之于众,而是只做不说,可这样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就算做了,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会明白过来,等到那时候群起而攻之,以辽东战事为由闹起来,朱慎锥又怎么应付?
“放心,此事本王已有安排,先生不必担忧,到时候自然知晓。”朱慎锥轻描淡写笑着说道,温体仁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朱慎锥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不过既然朱慎锥如此决定,他作为首辅也只能听命,只希望到时候这事不要闹太大,免得无法收拾。
毕竟现在温体仁的权利富贵来自于朱慎锥,自从接受了朱慎锥让他继续担任首辅之后,温体仁已彻底上了朱慎锥这条船了。温体仁在朝中并没什么朋友,相反处处都是敌人,只有抱着朱慎锥的大腿,他这个首辅才能坐得稳当。
一旦朱慎锥倒台,他温体仁也绝对没有好下场,这点温体仁心里清楚的很。要说满朝中谁最不希望朱慎锥垮的,除朱慎锥的原本班底外,也就是温体仁了。
“对了先生,本王打算取消加征的辽饷,此事你如何看?”
温体仁一愣,他没想到朱慎锥不仅要改变辽东战略,甚至连之前征收的辽饷也要直接取消,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
“崇祯年,征派辽饷,导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更引起各地叛乱四起,民不聊生。本王觉得,与其再征辽饷,倒不如直接取消,本王实际查过,如今每年征派辽饷数额虽能缓一时之极,可地方因叛乱而至的损失却远超出了这个份额。”
“征派辽饷一事,实在是得不偿失,更大失民心,如继续下去,哪怕剿灭各地叛乱,老百姓活不下去依旧会再反。如此反反复复,大明如何承受得起?倒不如直接取消的更好。”
“殿下仁慈,臣为天下百姓谢殿下之恩。”温体仁虽不是什么好人,但在这番话下也有所触动心情,当即起身朝着朱慎锥大礼长拜。
(本章完)
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至少两三年里朱慎锥不用担心银子不够的问题,所以就算这一次税款交解出点岔子,也动摇不了朝廷的财政运转。
当然,这个前提是建立在不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前提下,如果有大规模的战争发生,这银子是肯定不够用的,就像这一次光是打退皇太极的进攻,调集重兵驻守长城,军费和其他方面的开支就高达近百万之巨。
从天启朝到崇祯朝,大明的财政开支中最大部分就是辽饷,天启初年,辽东军饷开支达到了高峰,四年内辽饷高达一千七百二十万两,从这个数据来看,每年的辽饷支出为四百三十万两之巨。
等到崇祯朝,辽饷维持在每年三百五十万至四百万左右,几乎占了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全部,如此大的开支却依旧无法让辽东战局稳固,明军在辽东败多胜少,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实力却越来越强,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
当然了,这些辽饷开支中真正在军队身上有多少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要知道大明正统年间,九边的全部军饷开支仅每年不到三十万两,而现在仅辽东一地就超过了三百五十万两,足足是正统年间的十二倍之巨。
这么多银子,一部分是被上下其手给“漂没”了,用一句不好听的话,朝廷拨款下来还没出京呢,银子就直接少了二至三成,等到了辽东,蓟辽总督、辽东巡抚这些人过一过手,这银子又少了这个比例,最初拨款的一百万转眼就变成了五十万。
这还没完,接着辽东将门各将领拿到银子后,五十万就成了三十万甚至更少,随后因为宁锦防线的修缮又支出一部分,其中又给贪污了不少,最终落到军队的普通士兵头上,原本一百万的军饷就成了十万甚至更少的数额。
在这种情况下,高额的辽饷实际用在实处的仅仅百分之十,有些胆子大的将领们就连这百分之十都无法保证,朝廷拨了这么多钱,从上到下一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可军士们却依旧连三餐不饱实发军饷不足,这战斗力如何保证?
辽饷到如今已成了一个黑洞,就算把再多的银子往里面填也填不饱这些人的横欲。
而且从目前情况来看,要以武力彻底解决辽东问题大明很难做到,大明现在内部问题严重,地方叛乱未平,各地天灾频繁,大明的老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何谈对外战争?
这一次应战是不得已而用之,如果不是皇太极主动出兵,朱慎锥根本不想打这一仗。可既然打了,那么就必须集中力量打赢,只有打赢这一仗,辽东才会太平些日子,吃了大亏的皇太极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再来进攻大明。
而且这次朱慎锥不光动用了自己的主力军队,还调动了土默特各部的底牌,直接包抄皇太极的后路,以此给对方震慑。
这样一来,皇太极以后再想从蒙古绕道过山海关攻击大明就要掂量一下,在没有彻底解决蒙古问题前,皇太极应该不会再冒这种风险。毕竟土默特虎视眈眈,正面的明军又不好对付,皇太极的八旗再能打人数也是有限,哪怕三五个换一个明军,皇太极也承担不了这样的损失。
所以说朱慎锥判断接下来皇太极绝对不会再从蒙古绕行进攻大明,大明只需要在蓟州到遵化一带驻守一支军队,恢复之前蓟州镇的规模,然后遏制住山海关一线的防御,就能把皇太极拦在辽东。
从这点来看,朱慎锥的目的是要改变之前的辽东战略方向,一直以来大明在辽东的战略都是彻底解决当时的后金,也就是现在的大清政权,以消灭对方收复整个辽东为目的。
无论是最初的萨尔浒之战,还是后来孙承宗以守为攻步步紧逼,又或者袁崇焕大言不惭号称“五年平辽”之策,都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之下。但以目前的大明局势来看,要达到这个目的暂时是不可能的,如果明知不可为而继续为之,那么大明非但要在辽东战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不断因为巨额辽饷的拖累导致大明财政进一步恶化,从而使得整个国家虚弱下去。
朱慎锥决定调整辽东战略,由守为攻,与其大量的军费去做根本完成不了的事,倒不如改变战略目标。
辽西走廊是最好的防线,目前控制在明军手中的防线相对稳固,只要不奢望去进攻,仅仅只是做好防守的话,皇太极再有能力也攻不破这道防线,更不用说打破山海关了。
之前朱慎锥给吴襄和祖大寿的信中让他们伺机而动,不要纠结于一城一地的得失,驻守山海关和宁锦防线是最后的底线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在辽东摆那么多部队根本就没必要,先不说这些部队的空饷情况严重,几十万大军中近半都是空额,占有了大量开支,而且这些军队摆在辽东也造成了后勤的极大压力,光是粮食和物资运输就是一个大问题。而压缩防线,转攻为守也可以减轻后勤压力,同时也能把这些军队从辽东直接调至蓟州镇,重建蓟州镇以预防来自北方蒙古的进攻,确保长城防线稳如泰山。
不过要做到这点并非是容易的事,转攻为守的建议一旦提出,必然会遭受诸多的反对。其中关于辽东乃大明国土,建奴乃大明反贼,坐视反贼侵占国土自立政权是对大明的挑衅,如此行为必然无法容忍,更何况大明和建奴交战数十年,一旦现在改变战略目的,不等于这么多年的仗白打了?那么多将士白白牺牲了么?
天朝上国如何能如此被羞辱,这是绝对无法忍受的。叫嚣着绝对不能妥协,甚至不灭建奴誓不罢休的口号必然会出现,还会有极大可能把万历先帝和天启先帝的政策拿出来反复说,以此来确定他们坚持的正确性。
可实际上真是因为这样么?朱慎锥心里很清楚当然不是,关键原因是辽东战场已不仅是军事问题,而是成为了一个“买卖”,围绕着辽东战事,每年朝廷财政支出近四百万两,几乎是大明财政的全部,这还没包括皇室在其中补贴的部分呢。
另外大量的物资运输,其中粮食和军械方面更是数额巨大,这些都是关键。许多人已成为了其中的利益既得者,一旦朝廷政策改变,不再在辽东投入巨量资金,那么这个买卖也等于没了。
没了买卖,就赚不到银子,没了银子哪里还有收益?常言说得好,断人钱财犹如杀人父母,为了白的银子,这些人怎么可能放弃这细水长流又收益巨大的好买卖呢?
“殿下,此事可得三思啊!”当温体仁得知朱慎锥的想法后顿时吓了一跳,就算是自誉为“孤臣”的温体仁也没想到朱慎锥会向辽东战事动手。
“此事本王已意决,并非同你讨论,不过本王也没想过把此事公之于众,先生是内阁首辅,当知晓辽饷之重,如朝廷去掉如此大的开支,这些钱能用在何处,又能做些什么,先生应该明白。”
“臣自然是明白的,可是殿下,如此做虽能遮掩一时,却瞒不了太久,万一……。”温体仁忍不住再劝,他太了解这些利益群体了,这是直接断了这些人的财路啊!虽然朱慎锥直接表态关于辽东战略的改变不会公之于众,而是只做不说,可这样大的事怎么可能瞒得住?就算做了,用不了多久大家就会明白过来,等到那时候群起而攻之,以辽东战事为由闹起来,朱慎锥又怎么应付?
“放心,此事本王已有安排,先生不必担忧,到时候自然知晓。”朱慎锥轻描淡写笑着说道,温体仁想破脑袋都想不出朱慎锥会用什么办法来解决,不过既然朱慎锥如此决定,他作为首辅也只能听命,只希望到时候这事不要闹太大,免得无法收拾。
毕竟现在温体仁的权利富贵来自于朱慎锥,自从接受了朱慎锥让他继续担任首辅之后,温体仁已彻底上了朱慎锥这条船了。温体仁在朝中并没什么朋友,相反处处都是敌人,只有抱着朱慎锥的大腿,他这个首辅才能坐得稳当。
一旦朱慎锥倒台,他温体仁也绝对没有好下场,这点温体仁心里清楚的很。要说满朝中谁最不希望朱慎锥垮的,除朱慎锥的原本班底外,也就是温体仁了。
“对了先生,本王打算取消加征的辽饷,此事你如何看?”
温体仁一愣,他没想到朱慎锥不仅要改变辽东战略,甚至连之前征收的辽饷也要直接取消,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
“崇祯年,征派辽饷,导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更引起各地叛乱四起,民不聊生。本王觉得,与其再征辽饷,倒不如直接取消,本王实际查过,如今每年征派辽饷数额虽能缓一时之极,可地方因叛乱而至的损失却远超出了这个份额。”
“征派辽饷一事,实在是得不偿失,更大失民心,如继续下去,哪怕剿灭各地叛乱,老百姓活不下去依旧会再反。如此反反复复,大明如何承受得起?倒不如直接取消的更好。”
“殿下仁慈,臣为天下百姓谢殿下之恩。”温体仁虽不是什么好人,但在这番话下也有所触动心情,当即起身朝着朱慎锥大礼长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