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群贤来朝
袁绍远没有何进的自信,但他见何进乐在其中的样子,心知现在不是劝说的时候,只好听从何进的话去安抚郑泰了。
之后袁绍联络士人自是不提。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卢植回到家中,却见杨彪、马日磾正在等他。
当初他们在东观修汉记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如今不在雒阳的蔡邕、韩说等人。
卢植很清楚他们的来意,就坐后不久便直言道:“史侯有主见,今日在朝堂所言,虽然与我政见相合,但却并非是我指使的。”
杨彪叹息说:“我并非怀疑子干的操守,只是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西北豪勇,实过诸州。若一直以凉州人治理凉州,一旦其心怀不轨,恐成祸患。一旦有此日,为祸必将远甚于羌乱,凉州毗邻三辅,唯恐威胁陵寝社稷。”
卢植自然明白杨彪话中的道理,他解释起了自己的想法:“过去朝中日夜防范,防出了百年羌乱,如今安抚凉州势在必行,若再拖延下去,都不用朝中再在讨论要不要放弃凉州,而是凉州要脱离汉家了!在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不可为未发生之事而疑心重臣。”
马日磾问卢植道:“我与文先商议,以我二人之一请调去凉州,推行皇甫威明之策,整顿吏治,何如?”
卢植摇头:“傅南容本为凉州人,又对羌人施了一年恩义,方才得了些威望。我等虽有薄名,然凉州不知我等之名者多矣。今以关东人代傅南容,徒增骚乱。且若要达到傅南容的声望,又不知要多费多少钱粮。”
听到此处,马日磾倒像是早有预料,笑着对杨彪说道:“文先,如何,子干可是同我所言一般坚持,岂会被你三言两语劝服?”
闲聊之后,二人又同卢植打听史侯的现状,满意而归。
事急从权,涉及到凉州,需要尽快将皇帝的决议诏书送到主官手中。
不过雒阳至冀县有一千七百多里,驿站的快马最快也要五天才能抵达。
当傅燮接到诏书之后,不禁感慨凉州复兴有望。
孙坚接任汉阳太守,一跃成为二千石,自是春风得意之时。而且,对军功的封赏还没下来,孙坚是很有机会被封个列侯的,哪怕是亭侯也比不能传家的关内侯强。
他对傅燮说:“我无治民之文德,只懂得带兵征伐。使君选拔良吏、善待百姓,对付叛军之事就交给我好了!”
接下来皇甫嵩等人整顿大军,又从中挑选五千步骑跟随孙坚留守汉阳,之后便要回朝等待封赏了。
在这个过程中,张温的信件也传了过来,信中提到了他为驻军争取到的每年七、八千万钱的军资。
其实七千万钱养这五千人就已经足足够用了,张温嘱托孙坚可以将军资提到八千万钱,反正多出的钱也是出自西园,可以交给傅燮用来招揽羌兵。
毕竟严格来说五千兵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还要遥控陇右,就必须好好利用羌兵,钱粮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皇甫嵩等人也通过信件了解到了朝堂之中发生的事情。
傅燮十分感激:“如此看来,有史侯在,国家未来可期。只可惜昔日我在雒阳时,未曾有机会见一见史侯。”
刘备与站在他身后的关羽和张飞则在心中暗爽,他们可是史侯主动借助车骑将军征辟的,史侯老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
皇甫嵩与朱儁虽然在雒阳时就已经对刘辩另眼相看了,但现在对于刘辩的表现仍觉得惊喜。
尤其是皇甫嵩,他出身凉州,感受更深。
他的叔父皇甫规一辈子劳苦功高,死后却只获赠大司农;同为凉州三明的张奂甚至要以战功移籍弘农郡。
……
八月底,今年兴起的三大叛乱已平其一,目前皇甫嵩等人尚未归朝,但雒阳城的舆论氛围已经随着郑玄、蔡邕等人的陆续入京而变得火热起来。
其中以郑玄的应征最值得称道。
数年前,何进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见过何进后仅隔了一夜,郑玄未等授予官职就跑了。
这两年三公府数次征辟都被郑玄推辞。
这次郑玄之所以答应,除了诏书来自于皇帝之外,最关键原因在于皇帝邀请他在雒阳讲学。
郑玄是真心不想做官,只想研究学问,连太学负责授课的博士都不想当。
他来到雒阳之后,依旧深居简出,不接受身着官服者的拜访,只与人探讨学术。
郑玄的作风显然是很符合人们对名士的想象,于是越发期待下一位名士的到来。
蔡邕就是在这样的万众期待中抵达了雒阳。
蔡邕早年间陆续得罪了好几位中常侍,被诬陷入罪。被灵帝赦免后不得不远遁托庇于泰山羊氏,一十二年。
期间,他将女儿贞姬嫁给了好友羊续的儿子羊衜(dào)。
羊续是党人,党锢因黄巾之乱解除后,羊续陆续担任庐江、南阳太守,蔡邕也一直陪同。
此番朝廷征召,蔡邕从使者口中听说,朝廷有诏羊续入朝为九卿的风声。
他只稍作犹豫,便准备出发。
蔡邕与郑玄不同,他有政治上的追求。
不过在他心中也有比政治追求更高的目标——汉史。
在蔡邕过往的人生中,他最引以自豪的经历就是他曾在东观参与汉记的编修。
“父亲,这里就是雒阳吗?”
蔡琰的话让蔡邕回过神来,他望向轻轻挑开车帘的女儿,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是啊,这里是外城郭,稍后到了内城,还要更繁华呢!”
蔡琰十四、五岁的年纪,怀中抱着一把焦尾琴。
因担心路上颠簸损坏,故而一直抱在怀中。
“昭姬可是累了?我已去信给雒阳好友,他们回信说已替我安置好了住处,就在我以前在雒阳的旧宅,为父要去拜访好友,昭姬可先去安顿。”
蔡琰微微颔首,又关心道:“父亲,若有饮宴,还需适量。”
蔡邕忙忙答应了。又捋着胡子思索着,这次入雒阳,还得多看看好友家的后辈,有没有适龄的贤才。
(本章完)
袁绍远没有何进的自信,但他见何进乐在其中的样子,心知现在不是劝说的时候,只好听从何进的话去安抚郑泰了。
之后袁绍联络士人自是不提。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卢植回到家中,却见杨彪、马日磾正在等他。
当初他们在东观修汉记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如今不在雒阳的蔡邕、韩说等人。
卢植很清楚他们的来意,就坐后不久便直言道:“史侯有主见,今日在朝堂所言,虽然与我政见相合,但却并非是我指使的。”
杨彪叹息说:“我并非怀疑子干的操守,只是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西北豪勇,实过诸州。若一直以凉州人治理凉州,一旦其心怀不轨,恐成祸患。一旦有此日,为祸必将远甚于羌乱,凉州毗邻三辅,唯恐威胁陵寝社稷。”
卢植自然明白杨彪话中的道理,他解释起了自己的想法:“过去朝中日夜防范,防出了百年羌乱,如今安抚凉州势在必行,若再拖延下去,都不用朝中再在讨论要不要放弃凉州,而是凉州要脱离汉家了!在现在这种紧要关头,不可为未发生之事而疑心重臣。”
马日磾问卢植道:“我与文先商议,以我二人之一请调去凉州,推行皇甫威明之策,整顿吏治,何如?”
卢植摇头:“傅南容本为凉州人,又对羌人施了一年恩义,方才得了些威望。我等虽有薄名,然凉州不知我等之名者多矣。今以关东人代傅南容,徒增骚乱。且若要达到傅南容的声望,又不知要多费多少钱粮。”
听到此处,马日磾倒像是早有预料,笑着对杨彪说道:“文先,如何,子干可是同我所言一般坚持,岂会被你三言两语劝服?”
闲聊之后,二人又同卢植打听史侯的现状,满意而归。
事急从权,涉及到凉州,需要尽快将皇帝的决议诏书送到主官手中。
不过雒阳至冀县有一千七百多里,驿站的快马最快也要五天才能抵达。
当傅燮接到诏书之后,不禁感慨凉州复兴有望。
孙坚接任汉阳太守,一跃成为二千石,自是春风得意之时。而且,对军功的封赏还没下来,孙坚是很有机会被封个列侯的,哪怕是亭侯也比不能传家的关内侯强。
他对傅燮说:“我无治民之文德,只懂得带兵征伐。使君选拔良吏、善待百姓,对付叛军之事就交给我好了!”
接下来皇甫嵩等人整顿大军,又从中挑选五千步骑跟随孙坚留守汉阳,之后便要回朝等待封赏了。
在这个过程中,张温的信件也传了过来,信中提到了他为驻军争取到的每年七、八千万钱的军资。
其实七千万钱养这五千人就已经足足够用了,张温嘱托孙坚可以将军资提到八千万钱,反正多出的钱也是出自西园,可以交给傅燮用来招揽羌兵。
毕竟严格来说五千兵说多不多说少不少,如果还要遥控陇右,就必须好好利用羌兵,钱粮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皇甫嵩等人也通过信件了解到了朝堂之中发生的事情。
傅燮十分感激:“如此看来,有史侯在,国家未来可期。只可惜昔日我在雒阳时,未曾有机会见一见史侯。”
刘备与站在他身后的关羽和张飞则在心中暗爽,他们可是史侯主动借助车骑将军征辟的,史侯老早就听说过他们的名声。
皇甫嵩与朱儁虽然在雒阳时就已经对刘辩另眼相看了,但现在对于刘辩的表现仍觉得惊喜。
尤其是皇甫嵩,他出身凉州,感受更深。
他的叔父皇甫规一辈子劳苦功高,死后却只获赠大司农;同为凉州三明的张奂甚至要以战功移籍弘农郡。
……
八月底,今年兴起的三大叛乱已平其一,目前皇甫嵩等人尚未归朝,但雒阳城的舆论氛围已经随着郑玄、蔡邕等人的陆续入京而变得火热起来。
其中以郑玄的应征最值得称道。
数年前,何进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见过何进后仅隔了一夜,郑玄未等授予官职就跑了。
这两年三公府数次征辟都被郑玄推辞。
这次郑玄之所以答应,除了诏书来自于皇帝之外,最关键原因在于皇帝邀请他在雒阳讲学。
郑玄是真心不想做官,只想研究学问,连太学负责授课的博士都不想当。
他来到雒阳之后,依旧深居简出,不接受身着官服者的拜访,只与人探讨学术。
郑玄的作风显然是很符合人们对名士的想象,于是越发期待下一位名士的到来。
蔡邕就是在这样的万众期待中抵达了雒阳。
蔡邕早年间陆续得罪了好几位中常侍,被诬陷入罪。被灵帝赦免后不得不远遁托庇于泰山羊氏,一十二年。
期间,他将女儿贞姬嫁给了好友羊续的儿子羊衜(dào)。
羊续是党人,党锢因黄巾之乱解除后,羊续陆续担任庐江、南阳太守,蔡邕也一直陪同。
此番朝廷征召,蔡邕从使者口中听说,朝廷有诏羊续入朝为九卿的风声。
他只稍作犹豫,便准备出发。
蔡邕与郑玄不同,他有政治上的追求。
不过在他心中也有比政治追求更高的目标——汉史。
在蔡邕过往的人生中,他最引以自豪的经历就是他曾在东观参与汉记的编修。
“父亲,这里就是雒阳吗?”
蔡琰的话让蔡邕回过神来,他望向轻轻挑开车帘的女儿,脸上露出了一抹笑容:“是啊,这里是外城郭,稍后到了内城,还要更繁华呢!”
蔡琰十四、五岁的年纪,怀中抱着一把焦尾琴。
因担心路上颠簸损坏,故而一直抱在怀中。
“昭姬可是累了?我已去信给雒阳好友,他们回信说已替我安置好了住处,就在我以前在雒阳的旧宅,为父要去拜访好友,昭姬可先去安顿。”
蔡琰微微颔首,又关心道:“父亲,若有饮宴,还需适量。”
蔡邕忙忙答应了。又捋着胡子思索着,这次入雒阳,还得多看看好友家的后辈,有没有适龄的贤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