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税赋之谜
第48章 税赋之谜
遣走了刑书,州衙大堂只剩岑丹初、何云、韦时中,再加一个户书。四人相对而坐,气氛静谧而深沉。
丹初瞥了一眼户书。
他比刑书年纪略小,大概三十五六,面容平和,眼中透露出一丝从容。经历过刚才那一幕,户书知道丹初并无加罪之意,心里安定不少。
丹初发话了:“本帅听说,户书权力最重,油水最厚,最为州官倚重。州县之人口、土地、钱粮、赋税、徭役、赈济等事,只有户书一人洞悉,父子相传,讳莫如深。今日大堂之上,都是自家兄弟。本帅有什么话问你,你句句都要实说。”
都开始称兄道弟了,刑书还算镇定,恭敬地说道:“诺。”
丹初最关心的,不是永安州的存粮、田产数量,而是一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明末的财政危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破解之法?
他神色沉静,如同夜风拂动松涛,问道:“本帅听说,自万历、天启以来,朝廷科税日重,不断加饷。官绅勋贵不断兼并土地,却不用纳税。农民不断流失土地,税负却越来越重。
“终至民变四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前仆后继,酿成甲申之变。对此,你怎么看?”
户书大感意外,看看丹初,又看看韦时中。
韦时中亦看了眼丹初,大为敬佩。尽管两人只接触了两天,韦时中已经看出,丹初志向远大,决非池中之物。
户书略一思索,说道:“回大帅的话,小人所知有限,不敢妄言王朝兴衰。只能从自身所知,试为大帅解释一二。”
“嗯。”丹初点点头,说道:“我要听的就是实话。你就从你所知,试着讲一讲。”
“诺。”户书应道。
丹初拍拍手,亲兵送来清茶,随即退去。
户书整理一下思绪,说道:“我朝的税赋主要分为正税和徭费。正税即为税粮,能免正税的,只有皇庄、王庄和勋贵庄田。
“其他所有人员,不论是在朝的大官,还是在野的缙衿,都必须缴纳正税。世人讹传‘穷天下之力养朱’、‘国朝田地泰半归于宗室’,其实皆不属实。
“皇庄并非是皇上的私田,有司管理皇田,交由农民租种。农民实际上就是田主人,只是不享有产权。其税率与普通农田类似,但收入不归国库。嘉靖以后,皇庄田税每年约有十万两白银,一般归给皇太后,而皇太后又多用其赈济灾民。
“王庄与之类似。藩王通常不实际占有土地,只是享受土地上的租赋。譬如福王,万历爷要赏赐给他四万顷土地,群臣力争,减为两万顷。
“福王藩地在河南,河南藩王多如牛毛,地狭人多。朝廷只得从山东拨出4500顷,从湖广拨出4400顷。但福王并不占有这两顷土地,只有享受土地上的收益,每年大约有四万五千两白银。
“据我们户书间流传的说法,到崇祯年间,朝廷每年用在宗室上的费用约150万两,数量并不算高。宗室之中,穷困潦倒的人多得是。因此,自崇祯以来,有宗室犯法愈演愈烈,有人纯粹为了吃牢饭,有人甚至不惜造反。”丹初恍然大悟,才知道尽读书不如无书,书上所说其实并不全然为真。多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无疑更能探究问题本源。
他继续问道:“那么,问题不在正税,而在徭费了?”
“是的”,户书谈锋甚健,比刑书镇定得多,也健谈得多,继续说道:
“正税是交给朝廷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少,没有优免的余地。徭费主要是徭役的折价银,收入归地方官府。后来,地方其他苛捐杂税,多归入徭费。
“万历年间,张太岳实施一条鞭法改革。各地徭役逐渐折成银钱,由官府雇工服役。本朝徭役特重,徭费也逐年增高,渐渐超过正税,为百姓一大负担。”
丹初对户书颇起好感,说道:“老兄倒是个能吏,请教尊姓大名?”
户书有些受宠若惊,说道:“回大帅的话,小人姓黎,单名一个贡字,黎贡。”
韦时中也做过户书,对税赋弊端一清二楚。见黎贡受到常识,韦时中也不甘落后,插话道:
“大帅,下官也说几句。本朝绅衿免税,不免正税,只免徭费,称为优免,起先源于洪武年间。太祖爷体恤京官俸薄,特许京官优免徭费。
“洪武以后,优免范围越来越广,从京官扩大到地方官,直至有功名的生员;数额也越来越大,正德时一品官优免额度为四百亩田,万历年间已达到一万亩。
“百姓亦采取多种办法逃避徭费,如诡寄、飞洒、分、欺隐等。最普遍的是诡寄,粮户将田地诡称属于仕宦和绅衿,从而逃避徭费。
“役之重者,莫过于北运、布解。尤其是江南,本色粮税特重,每年需要缴纳大量本色粮到京师。其中的力役格外沉重,绅衿得以优免,小民被迫承担北运、布解的力役,往往典妻卖女,乃至家破人亡。”
黎贡补充说道:“力役之外,又有贴差、白役等弊政。所谓贴差,是指一人挂名为正役,其他苦干人帮忙完役。譬如狱中的牢子,有正牢子,有小牢子,有野牢子。此三等牢子,只有正牢子在狱中做差,其他小牢子、野牢子皆不务正业,专以扰害百姓、勒索钱财为业。
“所谓白役,是指役夫不要银钱,免费为衙门办差。官吏乐得不钱,役夫却多为地痞无赖,专靠差使招摇撞骗、勒索百姓……”
丹初明白了,怪不得明末时,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奴变、佃变。清军还没打过来,佃农、奴仆自发起来造反,先杀死主人、田主。
徭役如此严重,胥吏又多方勒索,与其被官府逼死,不如起而造反。
看来,日后要革除赋税弊政,就得首先减轻徭役。这,这不就是雍正搞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纳粮当差吗?即便将来不搞均田免赋,也完全可以借鉴雍正的改革。
其次就得打击胥吏。这就没什么难度了,去沉疴得用猛药,对付胥吏就得用严刑峻法。
(本章完)
遣走了刑书,州衙大堂只剩岑丹初、何云、韦时中,再加一个户书。四人相对而坐,气氛静谧而深沉。
丹初瞥了一眼户书。
他比刑书年纪略小,大概三十五六,面容平和,眼中透露出一丝从容。经历过刚才那一幕,户书知道丹初并无加罪之意,心里安定不少。
丹初发话了:“本帅听说,户书权力最重,油水最厚,最为州官倚重。州县之人口、土地、钱粮、赋税、徭役、赈济等事,只有户书一人洞悉,父子相传,讳莫如深。今日大堂之上,都是自家兄弟。本帅有什么话问你,你句句都要实说。”
都开始称兄道弟了,刑书还算镇定,恭敬地说道:“诺。”
丹初最关心的,不是永安州的存粮、田产数量,而是一个困扰他已久的问题:明末的财政危机,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破解之法?
他神色沉静,如同夜风拂动松涛,问道:“本帅听说,自万历、天启以来,朝廷科税日重,不断加饷。官绅勋贵不断兼并土地,却不用纳税。农民不断流失土地,税负却越来越重。
“终至民变四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前仆后继,酿成甲申之变。对此,你怎么看?”
户书大感意外,看看丹初,又看看韦时中。
韦时中亦看了眼丹初,大为敬佩。尽管两人只接触了两天,韦时中已经看出,丹初志向远大,决非池中之物。
户书略一思索,说道:“回大帅的话,小人所知有限,不敢妄言王朝兴衰。只能从自身所知,试为大帅解释一二。”
“嗯。”丹初点点头,说道:“我要听的就是实话。你就从你所知,试着讲一讲。”
“诺。”户书应道。
丹初拍拍手,亲兵送来清茶,随即退去。
户书整理一下思绪,说道:“我朝的税赋主要分为正税和徭费。正税即为税粮,能免正税的,只有皇庄、王庄和勋贵庄田。
“其他所有人员,不论是在朝的大官,还是在野的缙衿,都必须缴纳正税。世人讹传‘穷天下之力养朱’、‘国朝田地泰半归于宗室’,其实皆不属实。
“皇庄并非是皇上的私田,有司管理皇田,交由农民租种。农民实际上就是田主人,只是不享有产权。其税率与普通农田类似,但收入不归国库。嘉靖以后,皇庄田税每年约有十万两白银,一般归给皇太后,而皇太后又多用其赈济灾民。
“王庄与之类似。藩王通常不实际占有土地,只是享受土地上的租赋。譬如福王,万历爷要赏赐给他四万顷土地,群臣力争,减为两万顷。
“福王藩地在河南,河南藩王多如牛毛,地狭人多。朝廷只得从山东拨出4500顷,从湖广拨出4400顷。但福王并不占有这两顷土地,只有享受土地上的收益,每年大约有四万五千两白银。
“据我们户书间流传的说法,到崇祯年间,朝廷每年用在宗室上的费用约150万两,数量并不算高。宗室之中,穷困潦倒的人多得是。因此,自崇祯以来,有宗室犯法愈演愈烈,有人纯粹为了吃牢饭,有人甚至不惜造反。”丹初恍然大悟,才知道尽读书不如无书,书上所说其实并不全然为真。多调查研究,多深入基层,无疑更能探究问题本源。
他继续问道:“那么,问题不在正税,而在徭费了?”
“是的”,户书谈锋甚健,比刑书镇定得多,也健谈得多,继续说道:
“正税是交给朝廷的,一分一毫都不能少,没有优免的余地。徭费主要是徭役的折价银,收入归地方官府。后来,地方其他苛捐杂税,多归入徭费。
“万历年间,张太岳实施一条鞭法改革。各地徭役逐渐折成银钱,由官府雇工服役。本朝徭役特重,徭费也逐年增高,渐渐超过正税,为百姓一大负担。”
丹初对户书颇起好感,说道:“老兄倒是个能吏,请教尊姓大名?”
户书有些受宠若惊,说道:“回大帅的话,小人姓黎,单名一个贡字,黎贡。”
韦时中也做过户书,对税赋弊端一清二楚。见黎贡受到常识,韦时中也不甘落后,插话道:
“大帅,下官也说几句。本朝绅衿免税,不免正税,只免徭费,称为优免,起先源于洪武年间。太祖爷体恤京官俸薄,特许京官优免徭费。
“洪武以后,优免范围越来越广,从京官扩大到地方官,直至有功名的生员;数额也越来越大,正德时一品官优免额度为四百亩田,万历年间已达到一万亩。
“百姓亦采取多种办法逃避徭费,如诡寄、飞洒、分、欺隐等。最普遍的是诡寄,粮户将田地诡称属于仕宦和绅衿,从而逃避徭费。
“役之重者,莫过于北运、布解。尤其是江南,本色粮税特重,每年需要缴纳大量本色粮到京师。其中的力役格外沉重,绅衿得以优免,小民被迫承担北运、布解的力役,往往典妻卖女,乃至家破人亡。”
黎贡补充说道:“力役之外,又有贴差、白役等弊政。所谓贴差,是指一人挂名为正役,其他苦干人帮忙完役。譬如狱中的牢子,有正牢子,有小牢子,有野牢子。此三等牢子,只有正牢子在狱中做差,其他小牢子、野牢子皆不务正业,专以扰害百姓、勒索钱财为业。
“所谓白役,是指役夫不要银钱,免费为衙门办差。官吏乐得不钱,役夫却多为地痞无赖,专靠差使招摇撞骗、勒索百姓……”
丹初明白了,怪不得明末时,江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奴变、佃变。清军还没打过来,佃农、奴仆自发起来造反,先杀死主人、田主。
徭役如此严重,胥吏又多方勒索,与其被官府逼死,不如起而造反。
看来,日后要革除赋税弊政,就得首先减轻徭役。这,这不就是雍正搞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纳粮当差吗?即便将来不搞均田免赋,也完全可以借鉴雍正的改革。
其次就得打击胥吏。这就没什么难度了,去沉疴得用猛药,对付胥吏就得用严刑峻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