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经眼睛跟着一震,面前的谢玉琰神情自然,仿佛刚刚说的那句话,再寻常不过。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张氏担忧地掀开内室的帘子向外看去。谢玉琰坐在椅子上,杨明经却反而呆立在一旁。
按理说杨明经才是长辈,谢玉琰不该如此失礼,可……眼下这种情形,看起来竟没有半点违和感。
半晌,杨明经才回过神,声音低沉:“谁教你这样说的?你又怎么知晓?”
谢玉琰道:“贺巡检为何来大名府,二伯不是很清楚吗?”
杨明经是有所猜测,只不过……
“只不过二伯一直没有下决定,该选哪一边。”
杨明经吞咽一口,贺檀调任大名府的文书刚至,就有消息传来,贺檀此次为了查问武将经商之事。
朝廷也不是未曾派过官员过问,可最终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贺檀是厉害,却也不一定能撼动整个大名府。
再说,贺氏族中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他也没能打听出来,贺檀是真的想要查明,还是做做样子?
没弄清楚之前,他不敢轻举妄动,一来以杨家的地位,知晓的本就不多,二来杨家的屁股也不干净,弄不好就会成为替罪羊。
谢玉琰接着道:“有了今日之事,二伯就不用选了。”
杨明经怒火中烧,所以谢氏叫讼师来,根本不是为了告谢家,而是在算计他。
谢玉琰好似没有注意到杨明经积压起来的怒气,又或者说,她一点都没将这愤怒放在眼里。
“二伯今年多大?”谢玉琰道,“不到四十的年纪,若是能八十多岁寿终正寝,还有一多半的日子要过。”
“不算从婴孩儿到成人的十几年,其实二伯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如果在这时候走错路,那就是等于断送了一辈子的前程,是不是有些可惜?”
杨明经的怒火,在这一刻忽然熄灭了一些,下意识地思量谢玉琰说的这些话。
“杨家这样的商贾,想要出人头地,委实不易,”谢玉琰道,“放在前朝,二伯岂敢肖想将来成为坊正?也就是本朝对商贾才少了打压,才能有这般机会。”
谢玉琰特意停顿了一下,话音跟着一转:“但商贾入仕也得立功才行。”
杨明经有种被人看透的感觉。
面前这个谢玉琰,根本不是什么谢氏,这番话不可能是她能说得出来的。
是有人借了谢氏的口,在与他说话。
这个人能是谁?只有贺檀。
谢玉琰道:“二伯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可以杀了我,再去找谢家,只不过一定要瞒住贺巡检,否则别说二伯,整个杨氏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杨明经咬了咬牙,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你到底想要什么?”
谢玉琰道:“在杨家时,二伯庇护我。将来寻到我的家人,二伯要帮我离开杨氏。从那以后整个杨氏不能谈论我,即便日后再次相见,也装作陌路。”
杨明经脑子中豁然清明,他明白了,高门大户家的女子,格外看重名声,谢玉琰想要顺利回家,就得彻底摆脱这段经历,只要杨氏配合,到时候谢玉琰的娘家只需对外说,家中女儿在乡下养病,谁又能知晓谢玉琰曾被掠卖到了大名府,还嫁了人?
这就是谢玉琰的目的。
杨明经深吸一口气,事已至此,他好像别无选择。
“你最好不要再闹出什么事端,否则杨氏也护不得你。”
丢下一句话,杨明经就转身离开,他得仔细想想谢玉琰那些话。
等到杨明经走了,张氏才走出来。
谢玉琰之前吩咐过张氏,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露面。张氏在内室里看的心惊肉跳,也明白了谢玉琰的意思,她就算在场,也什么都做不了。
张氏道:“杨明经真的能得了坊副使?”
谢玉琰点头,以那人的聪明,怎么能不利用这个好机会?
张氏想了想,终于还是说出口:“将来你离开杨家,我也不会对外乱说,你放心……”
张氏说到这里,看着谢玉琰脸上浮起一抹笑意:“我那都是骗杨明经的,就跟何氏一样,总得给他们个理由,让他们安心做事。”
谢玉琰话音刚落,就听到外面传来杨钦的声音:“娘,嫂嫂,我回来了。”
杨钦背着竹篓,欢欢喜喜跑回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药取出来,看到没有一丝损伤,这才松了口气。
“一会儿我就去煎来给嫂嫂吃。”
说完,他又取出书册、笔和一些纸笺。
“这是童先生给的。”
张氏不禁惊诧,他们还未正式拜师,也没送束脩过去,先生却先给了这些。
谢玉琰道:“你可知先生名讳?”
杨钦点头:“先生叫童忱,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委实厉害得紧。”
童忱,童子虚?谢玉琰虽不认识这个人,却看过他写的书册,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见闻,字里行间,总能找到一个人的影子。
后来许多人撰写那人过往,都会在童子虚的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
便是王淮得了童子虚的书册,也会拿来与她一同看,然后谈论那个人。谢玉琰忽然很想念吃着点心,翻看童子虚书册的闲暇日子。
谢玉琰拿起杨钦带回的《神童诗》,随意的翻动,好像比她前世看的还少了几首。
“先生让我回来看这诗册,从前娘就教过我,”杨钦道,“不过王主簿却说,不让我在先生面前提及《神童诗》。”
谢玉琰有些意外,童子虚不是写过,那人私底下,最喜欢别人唱诵他幼时诗作,提及被人唤做“神童”的过往。
难不成还能有假?又或者他觉得,这诗册印的委实简陋?
谢玉琰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子,在这桩事上她倒可以帮一帮童先生,她躲在道观那些日子,看了不少闲书,童子虚的许多文章都有残缺,也算是一大遗憾。
“童先生收了不少弟子,”杨钦道,“都是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身上穿的衣衫与我差不多。”
由此可见童先生的人品。
能拜在童先生门下,杨钦心中十分欢喜。
说完这些,杨钦又提及谢七爷:“都被嫂嫂猜中了,谢家真的有人来向我打听消息,我就将嫂嫂教我的话,一字不漏地说给他听。”
谢玉琰点点头。
杨钦不禁询问:“接下来,谢家那边该怎么办?”
谢玉琰道:“那位谢七爷很快会再登门。”
杨钦眨了眨眼睛,好似他离家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他不知晓的事。
“我还打听到了卖石炭的地方,”杨钦欢欢喜喜地说着,“就在城外的三河村,嫂嫂要的干黄土,我也挖回来了。”
杨钦到现在还不知晓,谢玉琰要干黄土要做什么。
谢玉琰道:“将石炭碎拿出来,我教你做藕炭。”
道观的冬日也不好过,别家道观炼丹,师父则带着师兄弟在院子里和泥做藕炭。道观附近的人家,为此经常上山来求买。
谢玉琰将手揣入袖子里,看着杨钦忙碌,很快地上就多了一堆黑黑的泥团。
杨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嫂嫂,你说这些是什么?”
谢玉琰抿了一口手中捧着的热水:“这是我们的第一笔买卖。”
屋子里突然安静下来,张氏担忧地掀开内室的帘子向外看去。谢玉琰坐在椅子上,杨明经却反而呆立在一旁。
按理说杨明经才是长辈,谢玉琰不该如此失礼,可……眼下这种情形,看起来竟没有半点违和感。
半晌,杨明经才回过神,声音低沉:“谁教你这样说的?你又怎么知晓?”
谢玉琰道:“贺巡检为何来大名府,二伯不是很清楚吗?”
杨明经是有所猜测,只不过……
“只不过二伯一直没有下决定,该选哪一边。”
杨明经吞咽一口,贺檀调任大名府的文书刚至,就有消息传来,贺檀此次为了查问武将经商之事。
朝廷也不是未曾派过官员过问,可最终也只是雷声大雨点小,贺檀是厉害,却也不一定能撼动整个大名府。
再说,贺氏族中到底是个什么态度,他也没能打听出来,贺檀是真的想要查明,还是做做样子?
没弄清楚之前,他不敢轻举妄动,一来以杨家的地位,知晓的本就不多,二来杨家的屁股也不干净,弄不好就会成为替罪羊。
谢玉琰接着道:“有了今日之事,二伯就不用选了。”
杨明经怒火中烧,所以谢氏叫讼师来,根本不是为了告谢家,而是在算计他。
谢玉琰好似没有注意到杨明经积压起来的怒气,又或者说,她一点都没将这愤怒放在眼里。
“二伯今年多大?”谢玉琰道,“不到四十的年纪,若是能八十多岁寿终正寝,还有一多半的日子要过。”
“不算从婴孩儿到成人的十几年,其实二伯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如果在这时候走错路,那就是等于断送了一辈子的前程,是不是有些可惜?”
杨明经的怒火,在这一刻忽然熄灭了一些,下意识地思量谢玉琰说的这些话。
“杨家这样的商贾,想要出人头地,委实不易,”谢玉琰道,“放在前朝,二伯岂敢肖想将来成为坊正?也就是本朝对商贾才少了打压,才能有这般机会。”
谢玉琰特意停顿了一下,话音跟着一转:“但商贾入仕也得立功才行。”
杨明经有种被人看透的感觉。
面前这个谢玉琰,根本不是什么谢氏,这番话不可能是她能说得出来的。
是有人借了谢氏的口,在与他说话。
这个人能是谁?只有贺檀。
谢玉琰道:“二伯觉得这些都无所谓,可以杀了我,再去找谢家,只不过一定要瞒住贺巡检,否则别说二伯,整个杨氏都要面临灭顶之灾。”
杨明经咬了咬牙,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你到底想要什么?”
谢玉琰道:“在杨家时,二伯庇护我。将来寻到我的家人,二伯要帮我离开杨氏。从那以后整个杨氏不能谈论我,即便日后再次相见,也装作陌路。”
杨明经脑子中豁然清明,他明白了,高门大户家的女子,格外看重名声,谢玉琰想要顺利回家,就得彻底摆脱这段经历,只要杨氏配合,到时候谢玉琰的娘家只需对外说,家中女儿在乡下养病,谁又能知晓谢玉琰曾被掠卖到了大名府,还嫁了人?
这就是谢玉琰的目的。
杨明经深吸一口气,事已至此,他好像别无选择。
“你最好不要再闹出什么事端,否则杨氏也护不得你。”
丢下一句话,杨明经就转身离开,他得仔细想想谢玉琰那些话。
等到杨明经走了,张氏才走出来。
谢玉琰之前吩咐过张氏,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露面。张氏在内室里看的心惊肉跳,也明白了谢玉琰的意思,她就算在场,也什么都做不了。
张氏道:“杨明经真的能得了坊副使?”
谢玉琰点头,以那人的聪明,怎么能不利用这个好机会?
张氏想了想,终于还是说出口:“将来你离开杨家,我也不会对外乱说,你放心……”
张氏说到这里,看着谢玉琰脸上浮起一抹笑意:“我那都是骗杨明经的,就跟何氏一样,总得给他们个理由,让他们安心做事。”
谢玉琰话音刚落,就听到外面传来杨钦的声音:“娘,嫂嫂,我回来了。”
杨钦背着竹篓,欢欢喜喜跑回家,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药取出来,看到没有一丝损伤,这才松了口气。
“一会儿我就去煎来给嫂嫂吃。”
说完,他又取出书册、笔和一些纸笺。
“这是童先生给的。”
张氏不禁惊诧,他们还未正式拜师,也没送束脩过去,先生却先给了这些。
谢玉琰道:“你可知先生名讳?”
杨钦点头:“先生叫童忱,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委实厉害得紧。”
童忱,童子虚?谢玉琰虽不认识这个人,却看过他写的书册,尤其是他写的那些见闻,字里行间,总能找到一个人的影子。
后来许多人撰写那人过往,都会在童子虚的文章中寻找蛛丝马迹。
便是王淮得了童子虚的书册,也会拿来与她一同看,然后谈论那个人。谢玉琰忽然很想念吃着点心,翻看童子虚书册的闲暇日子。
谢玉琰拿起杨钦带回的《神童诗》,随意的翻动,好像比她前世看的还少了几首。
“先生让我回来看这诗册,从前娘就教过我,”杨钦道,“不过王主簿却说,不让我在先生面前提及《神童诗》。”
谢玉琰有些意外,童子虚不是写过,那人私底下,最喜欢别人唱诵他幼时诗作,提及被人唤做“神童”的过往。
难不成还能有假?又或者他觉得,这诗册印的委实简陋?
谢玉琰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子,在这桩事上她倒可以帮一帮童先生,她躲在道观那些日子,看了不少闲书,童子虚的许多文章都有残缺,也算是一大遗憾。
“童先生收了不少弟子,”杨钦道,“都是些穷苦人家的孩子,他们身上穿的衣衫与我差不多。”
由此可见童先生的人品。
能拜在童先生门下,杨钦心中十分欢喜。
说完这些,杨钦又提及谢七爷:“都被嫂嫂猜中了,谢家真的有人来向我打听消息,我就将嫂嫂教我的话,一字不漏地说给他听。”
谢玉琰点点头。
杨钦不禁询问:“接下来,谢家那边该怎么办?”
谢玉琰道:“那位谢七爷很快会再登门。”
杨钦眨了眨眼睛,好似他离家的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他不知晓的事。
“我还打听到了卖石炭的地方,”杨钦欢欢喜喜地说着,“就在城外的三河村,嫂嫂要的干黄土,我也挖回来了。”
杨钦到现在还不知晓,谢玉琰要干黄土要做什么。
谢玉琰道:“将石炭碎拿出来,我教你做藕炭。”
道观的冬日也不好过,别家道观炼丹,师父则带着师兄弟在院子里和泥做藕炭。道观附近的人家,为此经常上山来求买。
谢玉琰将手揣入袖子里,看着杨钦忙碌,很快地上就多了一堆黑黑的泥团。
杨钦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嫂嫂,你说这些是什么?”
谢玉琰抿了一口手中捧着的热水:“这是我们的第一笔买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