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缓缓倾泻在长安城的上空,将这座古老的都城温柔地包裹起来。
月光稀薄,星辉隐匿,整个城市仿佛沉入了梦乡,只有偶尔传来的更鼓声和巡逻军士坚实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街道两旁,灯笼稀疏,微弱的光芒在风中摇曳,像是远古的烛火,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在皇城的深处,椒房殿独自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宫殿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
殿内,灯火通明,烛光摇曳,将每一寸空间都照得温暖而明亮,仿佛能驱散人心中的所有阴霾。
外堂之中,一场盛大的宴席已经准备就绪。
长桌铺展,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珍馐美味,金银器皿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泽,美酒佳酿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宫人们穿梭其间,有的忙着添酒布菜,有的则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烛火,确保宴会的气氛始终温馨而热烈。
主位上,刘禅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那里,神色庄重而又不失温和。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是一种君临天下的威严,却又蕴含着对家人的深深关怀。
刘禅的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似乎在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光。
皇后张佩兰坐在刘禅的右侧,她身穿一袭金黄色的凤袍,头戴凤冠,珠翠环绕,端庄典雅,气质高贵。
她的面容温婉,眼神中透露出母仪天下的慈爱与智慧。
张佩兰轻轻地抚弄着手中的玉杯,偶尔抬头与刘禅交换一个温柔的眼神,那份默契与深情,无需言语便能感知。
昭仪关银屏坐在皇后的下首,她身着淡紫色的宫装,头戴简单的玉饰,虽不及皇后那般华丽,却也别有一番清新脱俗之美。
关银屏的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那是她作为武将之女的独特气质。
她不时地看向刘禅,眼中既有敬仰也有柔情。
婕妤祝融公主,身着异域风情的服饰,色彩斑斓,头戴一顶镶嵌着宝石的冠冕,显得既神秘又迷人。
她是来自南蛮的公主,性格直率,热情奔放,与中原的女子截然不同。
祝融公主的笑声爽朗,不时地与周围的嫔妃们开着玩笑,为宴会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
容华甄宓,一身素雅的白色宫装,宛如空谷幽兰,清丽脱俗。
她的面容清秀,眼神中带着一抹淡淡的忧郁,却又不失温柔与坚韧。
甄宓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低头轻抚怀中的婴孩,那份母爱的光辉,让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
美人孙鲁育,身着淡绿色的宫装,头戴简单的环,清新可人。
她的笑容甜美,性格温婉,与周围的人都能相处融洽。
孙鲁育的身边坐着小女孩,那是她的女儿,母女俩不时地低语,画面温馨而和谐。
除了这些高位的嫔妃,还有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各级嫔妃,她们或端庄、或妩媚、或清纯,各自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她们或带着穿着锦服的少年少女,或抱着尚在襁褓的婴孩,整个椒房殿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宴会上,宫人们不断地端上各种美味佳肴,乐师们弹奏着悠扬的乐曲,歌声、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很是热闹。
刘禅偶尔举杯与众人共饮,或是与身边的嫔妃们轻声交谈,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皇后张佩兰轻轻地拉着刘禅的手,轻声说道:“陛下,今日能得此团聚,实乃上天恩赐。”
刘禅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紧紧握住皇后的手,深情地回应道:“皇后所言极是,愿我们的家庭和睦,国家昌盛,子孙后代都能幸福安康。”
随着夜色的加深,宴会也渐渐进入了高潮。
宫人们端上了最后一道甜点,那是一道精美的莲酥,造型别致,香气扑鼻。
众人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纷纷向刘禅和皇后表示祝贺。
在欢声笑语中,时间悄然流逝。
当最后一曲乐声落下,宴会也渐渐接近尾声。
刘禅站起身来,向众人举杯致意:“今日之宴,实乃朕心之所向。有你们在,朕今后皆要常常如此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回礼。
许久之后。
宴席散去,椒房殿内恢复了片刻的宁静。
在内殿,刘禅召见子嗣男丁。
刘禅缓缓站起身,目光温和地望向殿门,那里,他的子嗣们正逐一踏入,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活力,为这座宫殿再次注入了生机。
长子刘嗣,身着精致的锦服,虽然只有三岁多,但举止间已初见端倪,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眼中的灵动,让人不禁多看了几眼。
他小步走到刘禅面前,恭敬地行了个礼,那模样仿佛是个小大人,让人忍俊不禁。
刘禅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刘嗣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期待:“嗣儿,你越来越有朕的风范了。”
紧接着,二子刘睿也走了进来,他与刘嗣年龄相仿,但身材却更为壮实,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显然是继承了关羽的勇武基因。
刘睿活泼好动,一见到刘禅,便兴奋地跑了过去,差点撞翻了旁边的瓶。
刘禅笑着抱起刘睿,感受到他身上的力量,心中暗自思量:这孩子,将来定是个武将之才。
三子刘昭、四子刘骧以及后续的子嗣们,或盘跚学步,或需乳母牵引,他们或好奇或羞涩地望着刘禅,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刘禅一一将他们唤至身前,或抱或抚,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他同等的关爱与注视。
望着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子嗣,刘禅的心中却泛起了涟漪。
作为帝王,子嗣众多既是福也是祸。
如何教育他们,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不至于形成党派,甚至引发兄弟阋墙之祸,这是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清朝九子夺嫡的历史教训,他绝不允许在自己的子孙中重演。
翌日,晨曦初破,天边泛起一抹温柔的蓝,椒房殿内,轻纱帷幔轻轻摇曳,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慵懒而暧昧的气息。
刘禅缓缓地从温暖的被褥中坐起,眼神中带着几分满足后的疲惫,却又难掩那份对昨夜欢愉的回味。
床榻旁,皇后静静地躺着,她的面容在晨光中更显娇嫩,肌肤如同初绽的瓣,泛着淡淡的光泽,那是连续两夜恩爱浇灌后的结果。
她的嘴角挂着一抹浅笑,似乎在梦中仍在回味着与刘禅的每一个亲密瞬间。
尽管刘禅感到些许劳累,昨夜几乎未得片刻休息,但看到皇后如此容光焕发,心中那份不满也便烟消云散了。皇后平日里在人前总是温婉贤淑,体贴入微,是众人眼中母仪天下的典范。
然而,在这私密的椒房殿内,她却如同换了一个人,变得热情如火,大胆奔放,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刘禅既感到惊喜又有些许的不适应,却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刺激感。
他轻轻抚摸着皇后的发丝,眼神中既有宠溺也有疑惑,仿佛在试图探寻这双重性格背后的秘密。
穿戴整齐后,刘禅缓缓走出椒房殿,脚步虽显沉重,但眼神已恢复了往日的清明与坚定。
他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宣室殿。
宣室殿内,群臣已列队等候,气氛凝重而庄严。
刘禅踏上龙椅,目光扫视一周,最终落在了丞相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身着朝服,面容严峻,手持一卷密报,步伐稳健地走向御前,双手呈上关于魏国的最新情报。
大内官黄皓接过奏报,递到刘禅面前。
皇帝看了有一段时间之后。
尚书令法正紧随其后,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魏国新君曹叡登基未久,朝局动荡不安,其虽欲掌权,然阻力重重。加之魏国近年来战败连连,四面受敌,虽鲜卑之患已暂时平息,但青州、豫州、司隶等地,战事仍频,国力大损。
不过,曹叡此人,能力尚属上乘,他巧妙地将托孤重臣分派至边疆,既稳定了边疆局势,又削弱了朝中异己的力量。
同时,他编撰汉书,明为尊崇先贤,实则暗中调整官员职位,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使朝局渐渐被他所掌控。”
刘禅静静地聆听着,双手轻轻交叠于膝上,目光深邃。他的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但心中却已波涛汹涌。
曹叡,还是有能力的。
但他的能力,是守成之能,如今这个局势,他真能把握住?
不过
魏国的局势变化对于大汉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全凭一念之间。
这时,大殿内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群臣们或低头沉思,或交换眼神,各自在心中盘算着对策。
刘禅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诸位爱卿,魏国之事,关乎我大汉安危,需从长计议。”
诸葛亮立于殿前,身着丞相朝服,衣袂随风轻摆,他的面容虽无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与决心的光芒。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未来:“天下久战,百姓疲敝,皆望圣王一统寰宇。陛下,当前局势对魏国而言,已是越发不利,我等对待魏国的方式,亦需顺应时势,有所改变。”
刘禅闻言,微微愣了一下,他抬头望向诸葛亮,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期待。他轻声问道:“丞相以为,需要有何种改变?”
诸葛亮面无表情,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他继续说道:“启禀陛下,臣的意思,便是要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击败魏国。据臣下所知,魏国之中,心向大汉,意欲反魏投汉者,不在少数。
然而,陛下以往对待士族的态度,让他们心生畏惧,不敢轻易投靠。若能打消这些人的疑虑,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或许伐魏之路会简单许多。”
刘禅听后,沉默片刻,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似乎在思考着诸葛亮的建议。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对士族并无苛待之心,只是有时政策所需,不得不为之。这样,魏国士族若愿归顺大汉,他们原有的特权,在大汉同样可以享受。
但,大汉自有其规矩,他们亦需遵守。大汉与魏国,本就不同,我们的官员体系,是由士族、讲武堂以及各地学堂培养出的寒门子弟共同组成。”
对于士族,刘禅还是有警惕的。
但先让步,也不是不可以。
待到时机成熟,再以科举制逐步削弱世家势力,此乃长远之计。
如今,为了一统天下,做些必要的妥协,也并非不可。
人,总是要善变的,强如毛主席,当年国家统一战略之时,不也对常凯申投降所部做出了许多妥协?
日后再来清扫,亦是易事。
如今,早一日一统天下,百姓便能少吃一日的苦。
诸葛亮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陛下年纪虽轻,但处理国事,看待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不比他差多少。
诸葛亮对着刘禅行了一礼,洪声道:“陛下圣明,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大汉之福。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一统寰宇,让百姓早日脱离战乱之苦。”
说完,诸葛亮转身走向案几,从袖中取出一卷密报,轻轻展开,指着上面的地图与文字,向刘禅详细解释起魏国的局势以及可能的战略部署。刘禅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几个问题,诸葛亮则一一解答,两人之间的配合默契无间。
随着讨论的深入,宣室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群臣们或站或坐,围拢在刘禅与诸葛亮周围,各抒己见,共同商讨伐魏大计。有的提出加强边防,以防魏国突袭;有的建议联合东吴,共同对抗魏国;还有的则主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伐魏做好充分准备。
正当宣室殿内气氛热烈,群臣纷纷为伐魏大计献计献策之际,费祎缓步上前。
他身着一袭太仆官袍,衣角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摇曳,面容严肃而专注。
费祎微微躬身,向刘禅行礼后,沉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魏国近来着手编修《汉书》,意在彰显其正统地位。我大汉,作为汉室正统,岂能落后?臣建议,我大汉亦应着手编修《汉书》,以昭示天下,我汉室之正统,不容置疑。”
刘禅闻言,目光一闪,他深知编修史书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他轻轻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群臣,见群臣都没有什么意见。
于是,刘禅朗声说道:“费祎之言,甚合朕意。编修《汉书》,以示我大汉正统,此乃千秋大业。朕决定,由丞相、尚书令、太傅、太仆共同主编,征召全国史官,设立国史馆,专门负责编撰《汉书》。”
宣室殿中的群臣闻言,皆面露喜色,纷纷领命。
他们知道,编修史书不仅是一项好差事,更是展现自己才华、留名青史的大好机会。
一时间,群臣们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
费祎见状,心中暗自满意。
编修《汉书》不仅能够彰显大汉正统,更能够凝聚人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编修《汉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为了正统之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陛下,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编撰出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汉书》。”
被任命编修的大臣纷纷表态。
“诸位爱卿,编修《汉书》之事,关乎正统。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千秋大业。待史书编成之日,朕定当重重赏赐!”
群臣们闻言,纷纷跪拜在地,齐声应和:“臣等领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天下一统。
方才能够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要让大汉的旗帜插满四大洲五大洋。
任重而道远啊~(本章完)
月光稀薄,星辉隐匿,整个城市仿佛沉入了梦乡,只有偶尔传来的更鼓声和巡逻军士坚实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街道两旁,灯笼稀疏,微弱的光芒在风中摇曳,像是远古的烛火,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在皇城的深处,椒房殿独自绽放着璀璨的光芒。
宫殿的轮廓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庄重,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
殿内,灯火通明,烛光摇曳,将每一寸空间都照得温暖而明亮,仿佛能驱散人心中的所有阴霾。
外堂之中,一场盛大的宴席已经准备就绪。
长桌铺展,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珍馐美味,金银器皿在烛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泽,美酒佳酿散发出诱人的香气,令人垂涎欲滴。
宫人们穿梭其间,有的忙着添酒布菜,有的则小心翼翼地调整着烛火,确保宴会的气氛始终温馨而热烈。
主位上,刘禅身着华丽的龙袍,端坐在那里,神色庄重而又不失温和。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那是一种君临天下的威严,却又蕴含着对家人的深深关怀。
刘禅的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似乎在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家庭团聚时光。
皇后张佩兰坐在刘禅的右侧,她身穿一袭金黄色的凤袍,头戴凤冠,珠翠环绕,端庄典雅,气质高贵。
她的面容温婉,眼神中透露出母仪天下的慈爱与智慧。
张佩兰轻轻地抚弄着手中的玉杯,偶尔抬头与刘禅交换一个温柔的眼神,那份默契与深情,无需言语便能感知。
昭仪关银屏坐在皇后的下首,她身着淡紫色的宫装,头戴简单的玉饰,虽不及皇后那般华丽,却也别有一番清新脱俗之美。
关银屏的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那是她作为武将之女的独特气质。
她不时地看向刘禅,眼中既有敬仰也有柔情。
婕妤祝融公主,身着异域风情的服饰,色彩斑斓,头戴一顶镶嵌着宝石的冠冕,显得既神秘又迷人。
她是来自南蛮的公主,性格直率,热情奔放,与中原的女子截然不同。
祝融公主的笑声爽朗,不时地与周围的嫔妃们开着玩笑,为宴会增添了几分活泼的气氛。
容华甄宓,一身素雅的白色宫装,宛如空谷幽兰,清丽脱俗。
她的面容清秀,眼神中带着一抹淡淡的忧郁,却又不失温柔与坚韧。
甄宓静静地坐在那里,偶尔低头轻抚怀中的婴孩,那份母爱的光辉,让周围的人都不由自主地为之动容。
美人孙鲁育,身着淡绿色的宫装,头戴简单的环,清新可人。
她的笑容甜美,性格温婉,与周围的人都能相处融洽。
孙鲁育的身边坐着小女孩,那是她的女儿,母女俩不时地低语,画面温馨而和谐。
除了这些高位的嫔妃,还有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各级嫔妃,她们或端庄、或妩媚、或清纯,各自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她们或带着穿着锦服的少年少女,或抱着尚在襁褓的婴孩,整个椒房殿因此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宴会上,宫人们不断地端上各种美味佳肴,乐师们弹奏着悠扬的乐曲,歌声、笑声、谈话声交织在一起,很是热闹。
刘禅偶尔举杯与众人共饮,或是与身边的嫔妃们轻声交谈,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家庭的珍视与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皇后张佩兰轻轻地拉着刘禅的手,轻声说道:“陛下,今日能得此团聚,实乃上天恩赐。”
刘禅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紧紧握住皇后的手,深情地回应道:“皇后所言极是,愿我们的家庭和睦,国家昌盛,子孙后代都能幸福安康。”
随着夜色的加深,宴会也渐渐进入了高潮。
宫人们端上了最后一道甜点,那是一道精美的莲酥,造型别致,香气扑鼻。
众人品尝之后,都赞不绝口,纷纷向刘禅和皇后表示祝贺。
在欢声笑语中,时间悄然流逝。
当最后一曲乐声落下,宴会也渐渐接近尾声。
刘禅站起身来,向众人举杯致意:“今日之宴,实乃朕心之所向。有你们在,朕今后皆要常常如此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众人闻言,纷纷起身回礼。
许久之后。
宴席散去,椒房殿内恢复了片刻的宁静。
在内殿,刘禅召见子嗣男丁。
刘禅缓缓站起身,目光温和地望向殿门,那里,他的子嗣们正逐一踏入,带着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活力,为这座宫殿再次注入了生机。
长子刘嗣,身着精致的锦服,虽然只有三岁多,但举止间已初见端倪,那份超越年龄的沉稳与眼中的灵动,让人不禁多看了几眼。
他小步走到刘禅面前,恭敬地行了个礼,那模样仿佛是个小大人,让人忍俊不禁。
刘禅伸出手,轻轻摸了摸刘嗣的头,眼中满是慈爱与期待:“嗣儿,你越来越有朕的风范了。”
紧接着,二子刘睿也走了进来,他与刘嗣年龄相仿,但身材却更为壮实,眉宇间透露出一股英气,显然是继承了关羽的勇武基因。
刘睿活泼好动,一见到刘禅,便兴奋地跑了过去,差点撞翻了旁边的瓶。
刘禅笑着抱起刘睿,感受到他身上的力量,心中暗自思量:这孩子,将来定是个武将之才。
三子刘昭、四子刘骧以及后续的子嗣们,或盘跚学步,或需乳母牵引,他们或好奇或羞涩地望着刘禅,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
刘禅一一将他们唤至身前,或抱或抚,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他同等的关爱与注视。
望着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子嗣,刘禅的心中却泛起了涟漪。
作为帝王,子嗣众多既是福也是祸。
如何教育他们,既能锻炼他们的能力,又不至于形成党派,甚至引发兄弟阋墙之祸,这是他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清朝九子夺嫡的历史教训,他绝不允许在自己的子孙中重演。
翌日,晨曦初破,天边泛起一抹温柔的蓝,椒房殿内,轻纱帷幔轻轻摇曳,仿佛连空气都弥漫着慵懒而暧昧的气息。
刘禅缓缓地从温暖的被褥中坐起,眼神中带着几分满足后的疲惫,却又难掩那份对昨夜欢愉的回味。
床榻旁,皇后静静地躺着,她的面容在晨光中更显娇嫩,肌肤如同初绽的瓣,泛着淡淡的光泽,那是连续两夜恩爱浇灌后的结果。
她的嘴角挂着一抹浅笑,似乎在梦中仍在回味着与刘禅的每一个亲密瞬间。
尽管刘禅感到些许劳累,昨夜几乎未得片刻休息,但看到皇后如此容光焕发,心中那份不满也便烟消云散了。皇后平日里在人前总是温婉贤淑,体贴入微,是众人眼中母仪天下的典范。
然而,在这私密的椒房殿内,她却如同换了一个人,变得热情如火,大胆奔放,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刘禅既感到惊喜又有些许的不适应,却也在无形中增添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刺激感。
他轻轻抚摸着皇后的发丝,眼神中既有宠溺也有疑惑,仿佛在试图探寻这双重性格背后的秘密。
穿戴整齐后,刘禅缓缓走出椒房殿,脚步虽显沉重,但眼神已恢复了往日的清明与坚定。
他穿过曲折的回廊,步入宣室殿。
宣室殿内,群臣已列队等候,气氛凝重而庄严。
刘禅踏上龙椅,目光扫视一周,最终落在了丞相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身着朝服,面容严峻,手持一卷密报,步伐稳健地走向御前,双手呈上关于魏国的最新情报。
大内官黄皓接过奏报,递到刘禅面前。
皇帝看了有一段时间之后。
尚书令法正紧随其后,缓缓开口,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魏国新君曹叡登基未久,朝局动荡不安,其虽欲掌权,然阻力重重。加之魏国近年来战败连连,四面受敌,虽鲜卑之患已暂时平息,但青州、豫州、司隶等地,战事仍频,国力大损。
不过,曹叡此人,能力尚属上乘,他巧妙地将托孤重臣分派至边疆,既稳定了边疆局势,又削弱了朝中异己的力量。
同时,他编撰汉书,明为尊崇先贤,实则暗中调整官员职位,逐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势,使朝局渐渐被他所掌控。”
刘禅静静地聆听着,双手轻轻交叠于膝上,目光深邃。他的脸上没有明显的表情变化,但心中却已波涛汹涌。
曹叡,还是有能力的。
但他的能力,是守成之能,如今这个局势,他真能把握住?
不过
魏国的局势变化对于大汉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把握,全凭一念之间。
这时,大殿内响起了一阵轻微的议论声,群臣们或低头沉思,或交换眼神,各自在心中盘算着对策。
刘禅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大殿:“诸位爱卿,魏国之事,关乎我大汉安危,需从长计议。”
诸葛亮立于殿前,身着丞相朝服,衣袂随风轻摆,他的面容虽无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与决心的光芒。
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与未来:“天下久战,百姓疲敝,皆望圣王一统寰宇。陛下,当前局势对魏国而言,已是越发不利,我等对待魏国的方式,亦需顺应时势,有所改变。”
刘禅闻言,微微愣了一下,他抬头望向诸葛亮,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期待。他轻声问道:“丞相以为,需要有何种改变?”
诸葛亮面无表情,但眼神却异常坚定,他继续说道:“启禀陛下,臣的意思,便是要利用一切可用之力量,击败魏国。据臣下所知,魏国之中,心向大汉,意欲反魏投汉者,不在少数。
然而,陛下以往对待士族的态度,让他们心生畏惧,不敢轻易投靠。若能打消这些人的疑虑,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与尊重,或许伐魏之路会简单许多。”
刘禅听后,沉默片刻,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扶手,似乎在思考着诸葛亮的建议。
他的眼神时而凝重,时而闪烁,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最终,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朕对士族并无苛待之心,只是有时政策所需,不得不为之。这样,魏国士族若愿归顺大汉,他们原有的特权,在大汉同样可以享受。
但,大汉自有其规矩,他们亦需遵守。大汉与魏国,本就不同,我们的官员体系,是由士族、讲武堂以及各地学堂培养出的寒门子弟共同组成。”
对于士族,刘禅还是有警惕的。
但先让步,也不是不可以。
待到时机成熟,再以科举制逐步削弱世家势力,此乃长远之计。
如今,为了一统天下,做些必要的妥协,也并非不可。
人,总是要善变的,强如毛主席,当年国家统一战略之时,不也对常凯申投降所部做出了许多妥协?
日后再来清扫,亦是易事。
如今,早一日一统天下,百姓便能少吃一日的苦。
诸葛亮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陛下年纪虽轻,但处理国事,看待问题的深度与角度,不比他差多少。
诸葛亮对着刘禅行了一礼,洪声道:“陛下圣明,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大汉之福。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陛下,一统寰宇,让百姓早日脱离战乱之苦。”
说完,诸葛亮转身走向案几,从袖中取出一卷密报,轻轻展开,指着上面的地图与文字,向刘禅详细解释起魏国的局势以及可能的战略部署。刘禅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点头,偶尔提出几个问题,诸葛亮则一一解答,两人之间的配合默契无间。
随着讨论的深入,宣室殿内的气氛逐渐变得热烈起来。群臣们或站或坐,围拢在刘禅与诸葛亮周围,各抒己见,共同商讨伐魏大计。有的提出加强边防,以防魏国突袭;有的建议联合东吴,共同对抗魏国;还有的则主张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伐魏做好充分准备。
正当宣室殿内气氛热烈,群臣纷纷为伐魏大计献计献策之际,费祎缓步上前。
他身着一袭太仆官袍,衣角随着他的动作轻轻摇曳,面容严肃而专注。
费祎微微躬身,向刘禅行礼后,沉声说道:“陛下,臣有一事禀报。魏国近来着手编修《汉书》,意在彰显其正统地位。我大汉,作为汉室正统,岂能落后?臣建议,我大汉亦应着手编修《汉书》,以昭示天下,我汉室之正统,不容置疑。”
刘禅闻言,目光一闪,他深知编修史书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性。
他轻轻点了点头,目光扫过在场的群臣,见群臣都没有什么意见。
于是,刘禅朗声说道:“费祎之言,甚合朕意。编修《汉书》,以示我大汉正统,此乃千秋大业。朕决定,由丞相、尚书令、太傅、太仆共同主编,征召全国史官,设立国史馆,专门负责编撰《汉书》。”
宣室殿中的群臣闻言,皆面露喜色,纷纷领命。
他们知道,编修史书不仅是一项好差事,更是展现自己才华、留名青史的大好机会。
一时间,群臣们心中都涌起了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期待。
费祎见状,心中暗自满意。
编修《汉书》不仅能够彰显大汉正统,更能够凝聚人心,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编修《汉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为了正统之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陛下,臣等定当竭尽全力,编撰出一部能够流传千古的《汉书》。”
被任命编修的大臣纷纷表态。
“诸位爱卿,编修《汉书》之事,关乎正统。朕希望你们能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这项千秋大业。待史书编成之日,朕定当重重赏赐!”
群臣们闻言,纷纷跪拜在地,齐声应和:“臣等领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天下一统。
方才能够发展经济,发展科技。
要让大汉的旗帜插满四大洲五大洋。
任重而道远啊~(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