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远靖寇大将军、信亲王多尼在写给顺治帝的奏疏上说,他在大同遇到了五六万战力强悍的卫军,并不准确。确切地说,大同附近有梁国公巴尔思麾下从哈萨克、布哈拉等地征召来的五万精锐,山西巡抚李世英、大同总兵额璘沁巴图尔麾下的一万守军,天成、阳高二卫还有齐王麦纳斯、山西提督姬际可麾下的九千兵马,卫军总兵力六万九千,比他上奏的数量多。至于“交战数次,互有胜负”,其实也不准确,清军直到目前都打得很顺,并没有遭到太激烈的抵抗。只是多尼虽然年纪不大,却极有城府,将作战过程描述得艰辛些,起码有两个好处:其一,仗打得越艰苦,将来的功劳便越大;其二,卫国的莲汗出了名的狡诈凶残,如今虽然看似顺利,天知道那厮在后面憋着什么坏,说得艰难些,形势若有变化,也方便为自己开脱。信王爷思虑周详,一道奏疏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却误导了顺治帝君臣。他们见大同之战打得如此艰难,想必是遇上卫军主力,至于漠南出现的龙狮大纛,定是伪汗的声东击西之计。以伪汗的阴险毒辣,怎会堂而皇之地亮出汗旗告诉别人他此时正在漠南?这便是诡谋者的悲哀,因为此前多次使诈,偶尔来回真的,反倒没人信了。
多尼率八万满蒙汉大军抵达大同周边,会合宣大总督佟养量麾下的宣府、天津、河南河北、胶州四镇两万五千绿营兵马后,总兵力增加到十万五千,声势浩大。他的对手也变了,巴尔思抵达大同后,卫军统帅便由齐王变成了梁国公。这位老帅出了名的作战凶悍,有个绰号:“卫拉特之虎”,防守非其所长,也没打算死守大同,而是想在大同城外围与清军野战。身经百战的老帅自然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如清军,下令放弃大同周边的城池,一则可以集中己方兵力发起反攻,二则可使清军分兵驻守新得到的城池,分散敌人的兵力,缩小双方的兵力差距。
如此一来,直接导致多尼的仗打得很顺,几乎没有遭到激烈的抵抗便夺回蔚州、广昌、灵丘、广灵四县,接着又攻下浑源州。卫拉特之虎只是在浑源州稍作抵抗,便撤至桑干河北岸,不慌不忙引诱清军进入自己选定的战场。
没费太大力即夺取军事重镇浑源州,年轻的信亲王信心倍增,于州城内给清山西巡抚白如梅、太原镇总兵李好贤写了封措词严厉的信,责令他俩尽快击败驻于宁武、雁门一线的卫军辽王苏穆尔部、威胁大同的西南部。自己则“趁胜追击”,渡过桑干河,直取大同、阳高之间的白登山。这一手十分狠辣,意在切断大同镇城与阳高、天成二卫的联系,将敌人各个击破。
“大帅,清军已抵达白登山附近”,撒马尔罕将军巴雅尔恭敬地向巴尔思禀报。
“不出本帅所料,多尼那小崽子果然往白登山来了!哈哈哈~”卫拉特之虎开心地哈哈大笑。他理想中的与清军决战的场所正是在白登山附近。卫军多骑兵,白登地区虽有些小山,面积皆不大也不陡,只能算是缓坡,骑兵来往如履平地,正利于己方纵横。此时阳高、天成二卫有九千卫军,大同城内有一万卫军,白登山附近则集中了五万卫军。
与巴尔思所想差不多,多尼也觉得此处地形对自己有利。与普通的清军不同,他的部下以满蒙汉八旗为主,八旗兵可是以骑射见长的,“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的神话,信王爷从小便深信不疑,自然觉得在此地作战能充分发挥八旗铁骑的战力。他命贝勒尚善领一万八旗监视大同城内的卫军,贝勒杜兰领一万八旗监视驻阳高、天成二卫的卫军。
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自元代改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十里处,西临御河,采凉山向西延伸,与采凉山之间山坳有汉时著名栈道白登道可通塞外,北靠方山。说是山,其实方不过二十里,高不及百丈,只能算是一座孤立的黄土丘陵,山颠建有白登台。
此山虽小,可因为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那场大战却变得无人不知。诗仙李白的《关山月》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将古战场的沧桑描写得苍茫深邃。
卫拉特之虎登上白登山上的白登台,望着山上这块面积不大的平地,白发苍苍的老帅十分疑惑,谓随行的山西按察使戚良宰曰:“你们汉人的史书上说,当年白登之围,汉兵三十二万,匈奴兵四十万。可我观这白登台,最多也只能容纳数千兵马,整座白登山亦不过容纳万余兵马足矣,何来三十二万之多?”
戚良宰被问住了,思忖良久答道:“汉军三十二万,匈奴兵四十万指的是双方布置于整个平城(大同)地区的总兵力,于这被围的白登山区,倒没有这许多人马”。毕竟是汉人,这位想了会儿又称赞道:“当年汉高祖没等主力到齐,只率少数兵马便敢北击四十万匈奴大军,即使陷入重重包围,亦死战不退,真豪杰也!”
巴尔思听了不以为然,与王度不同,他是蒙古人。虽然有史书说蒙古乃夏后苗裔,与汉人同一个祖宗,可大多数人认为蒙古人乃东胡后裔,与匈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沾了个“胡”字,自然觉得匈奴更亲,闻言哈哈大笑,“你们汉人的史书最会吹牛,彼时匈奴的人口未必及得上大卫,以大卫之国力想聚起四十万大军亦要倾全国之力。且匈奴远不及我大卫富裕,当时正值冬季,四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物资给养岂是穷苦的匈奴承担得起的?恐怕是你们汉人皇帝的三十多万大军被几万匈奴兵打败了,羞愧之下,将匈奴兵的人数吹到了四十万吧。哈哈哈~”
见大帅说得有趣,众将亦哈哈大笑。戚良宰脸一红,转过头去,不再理会。(本章完)
多尼率八万满蒙汉大军抵达大同周边,会合宣大总督佟养量麾下的宣府、天津、河南河北、胶州四镇两万五千绿营兵马后,总兵力增加到十万五千,声势浩大。他的对手也变了,巴尔思抵达大同后,卫军统帅便由齐王变成了梁国公。这位老帅出了名的作战凶悍,有个绰号:“卫拉特之虎”,防守非其所长,也没打算死守大同,而是想在大同城外围与清军野战。身经百战的老帅自然知道自己的兵力不如清军,下令放弃大同周边的城池,一则可以集中己方兵力发起反攻,二则可使清军分兵驻守新得到的城池,分散敌人的兵力,缩小双方的兵力差距。
如此一来,直接导致多尼的仗打得很顺,几乎没有遭到激烈的抵抗便夺回蔚州、广昌、灵丘、广灵四县,接着又攻下浑源州。卫拉特之虎只是在浑源州稍作抵抗,便撤至桑干河北岸,不慌不忙引诱清军进入自己选定的战场。
没费太大力即夺取军事重镇浑源州,年轻的信亲王信心倍增,于州城内给清山西巡抚白如梅、太原镇总兵李好贤写了封措词严厉的信,责令他俩尽快击败驻于宁武、雁门一线的卫军辽王苏穆尔部、威胁大同的西南部。自己则“趁胜追击”,渡过桑干河,直取大同、阳高之间的白登山。这一手十分狠辣,意在切断大同镇城与阳高、天成二卫的联系,将敌人各个击破。
“大帅,清军已抵达白登山附近”,撒马尔罕将军巴雅尔恭敬地向巴尔思禀报。
“不出本帅所料,多尼那小崽子果然往白登山来了!哈哈哈~”卫拉特之虎开心地哈哈大笑。他理想中的与清军决战的场所正是在白登山附近。卫军多骑兵,白登地区虽有些小山,面积皆不大也不陡,只能算是缓坡,骑兵来往如履平地,正利于己方纵横。此时阳高、天成二卫有九千卫军,大同城内有一万卫军,白登山附近则集中了五万卫军。
与巴尔思所想差不多,多尼也觉得此处地形对自己有利。与普通的清军不同,他的部下以满蒙汉八旗为主,八旗兵可是以骑射见长的,“女真不满万,满万无人敌”的神话,信王爷从小便深信不疑,自然觉得在此地作战能充分发挥八旗铁骑的战力。他命贝勒尚善领一万八旗监视大同城内的卫军,贝勒杜兰领一万八旗监视驻阳高、天成二卫的卫军。
白登山,也称小白登山,自元代改名马铺山,位于大同城东十里处,西临御河,采凉山向西延伸,与采凉山之间山坳有汉时著名栈道白登道可通塞外,北靠方山。说是山,其实方不过二十里,高不及百丈,只能算是一座孤立的黄土丘陵,山颠建有白登台。
此山虽小,可因为汉高祖刘邦与匈奴的那场大战却变得无人不知。诗仙李白的《关山月》写道:“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将古战场的沧桑描写得苍茫深邃。
卫拉特之虎登上白登山上的白登台,望着山上这块面积不大的平地,白发苍苍的老帅十分疑惑,谓随行的山西按察使戚良宰曰:“你们汉人的史书上说,当年白登之围,汉兵三十二万,匈奴兵四十万。可我观这白登台,最多也只能容纳数千兵马,整座白登山亦不过容纳万余兵马足矣,何来三十二万之多?”
戚良宰被问住了,思忖良久答道:“汉军三十二万,匈奴兵四十万指的是双方布置于整个平城(大同)地区的总兵力,于这被围的白登山区,倒没有这许多人马”。毕竟是汉人,这位想了会儿又称赞道:“当年汉高祖没等主力到齐,只率少数兵马便敢北击四十万匈奴大军,即使陷入重重包围,亦死战不退,真豪杰也!”
巴尔思听了不以为然,与王度不同,他是蒙古人。虽然有史书说蒙古乃夏后苗裔,与汉人同一个祖宗,可大多数人认为蒙古人乃东胡后裔,与匈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既然沾了个“胡”字,自然觉得匈奴更亲,闻言哈哈大笑,“你们汉人的史书最会吹牛,彼时匈奴的人口未必及得上大卫,以大卫之国力想聚起四十万大军亦要倾全国之力。且匈奴远不及我大卫富裕,当时正值冬季,四十万大军人吃马嚼,物资给养岂是穷苦的匈奴承担得起的?恐怕是你们汉人皇帝的三十多万大军被几万匈奴兵打败了,羞愧之下,将匈奴兵的人数吹到了四十万吧。哈哈哈~”
见大帅说得有趣,众将亦哈哈大笑。戚良宰脸一红,转过头去,不再理会。(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