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智者
今年的洪灾比起历史上的历次洪灾来说,其实并不算太大,可是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塌了……
这次主要是在兖州集中爆发,大河决堤后的几天内,洪水带着泥沙石头迅速的将兖州大部分的庄禾都侵泡一遍,这些即将成熟很快能够收割的粮食,本来可以养活这片土地上的人至少一年的时间,然而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士族豪佑的生活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损失,但是各处庄园的仓禀中多年积累的粮食足够保证他们不受太大影响。
并且饥荒发生后他们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额外的土地和劳动力,长远算起来怎么都不亏。
而对于底层的平民来说就非常的艰难了,真正因为洪灾死亡的人并不多,洪水退后的生存问题才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起初各家各户多少还有些存粮,所有人都开始外出找食物,跟猎户学打猎、到河里抓鱼、到野外挖野菜、甚至去扣树皮找“观音土”……
每个人都奋力坚持着等待转机,毕竟如果能熬过今年,他们便是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和茅屋,也保住他们有限的自由……
这时候但凡朝廷能够有效的给予他们一点赈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能够活下来的,可是快一个月了,没有任何赈灾的粮食或者物资送到兖州。
灾区的难民也几乎没有指望朝廷,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也知道,那些贵人根本不拿他们当人看,也不会太在意他们的生死。
可是当他们渐渐的发现,他们很难继续坚守下去的时候,恐慌便开始蔓延,变化就逐渐的发生了……
————
豫州颍川郡此番虽未受灾,但也受到一些流民的影响……
阳翟县荀氏颖川书院后堂,郭嘉抬起酒杯看了眼埋头拿着小刀在书简中刻画批复的荀彧,笑了笑然后又自顾自的一饮而尽:“好酒,不亏是荀氏书院的珍藏,可谓颖川一绝!”
“若是酒足便早些回吧,某今日可无暇陪汝。”荀彧头也不抬的说道,对郭嘉的奉承也毫不在意。
“这个……某才刚来便要赶么,放心,奉孝醉心于此酒,定不会扰了文若兄。”郭嘉尴尬一笑便迅速恢复,说完话还换上一副死皮赖脸继续蹭酒的架势。
“汝已然扰了!今日某又要彻夜不休了,来人,添些烛火,另将此简交予休若。”荀彧终于是抬头皮了一句,然后又开始唤人处理事务。
“原来休若仍在此处,何不唤他前来帮衬一二?”
“他亦是百忙无暇……别问了,都是叔父安排。”
“欸,皆说这荀氏上有八龙、下承三若何等才华,族中亦是才俊辈出,更有门客学子无数,何事竟被难成这般!”
“此事不能告知于汝,休要再提了!”
“唔……好酒……依汝所料,陛下此番可能成事?”郭嘉毫无表情的说着,似乎并不是在说什么大事。
“汝……胡言乱语……汝……汝何处得知?”荀彧手中的小刀突然掉落,下意识就要否认,猛然抬头看到郭嘉也是严肃的盯着自己,相视片刻后只能泄气的问道。
“这不难猜测,莫忘了荀氏祖训某是知晓的。”郭嘉又平静的喝了一杯回道。
“切记不可声张,若是……你我人头不保!”
“某还望多饮些佳酿以慰此生,断不会自寻死路。只是,想问文若有几分把握?”郭嘉说完又饮一杯,堂中顿时寂静无声。
“某不知,某只知行之必是优于任之。”荀彧低头沉思了很久,才缓缓直起腰说道。
“此论亦是在理,兖州大灾,那些……都做了何事,如今流民已起,颖川亦有!”
“此等蠡虫,开口便是忠孝仁义,但有利处便是不顾所以,朝廷赈灾之粮可有一粒送到灾民手中……故,不论结果此事必行也!”荀彧越往下说,口气越是坚定。
自从族中精英逐渐隐秘的前往雒阳后,他便奉命接管颖川荀氏大本营,自然也能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知道的越多自然越是愤概,何况他还处于后世所谓的中二年纪。
“也罢,嘉欲行游学,你我各自珍重。”郭嘉看着荀彧捏紧的拳头,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为何此时?”
“身处壶中,人自醉也,跳出方外,或能独醒。”郭嘉拿起一旁的酒壶又往酒杯里倒了一杯。
“如此汝族中怕是不允……”
“嘉才疏学浅,于族中毫无益处,故欲独身远行,特来寻挚友借些用度。”郭嘉说完也不顾荀彧惊讶得张大的嘴,起身朝着荀彧行了一礼。
“汝……汝就不怕……嗯……这么说汝是不看好?”
“此事太大变化太多,某亦看不清,故而出去多看看。若能结交些许天下英雄,也不枉此生。若是……不成,亦可为我等寻些退路。”
“如此说来,汝心已有所向?”
“尚未可言,只是某观此时英雄多在戍边,其中不乏嘉钦佩之辈,另谯县曹氏亦有豪杰,某欲亲往观之……此等是龙是虫,皆需亲往近察。”
“嗯……天下英雄,欸……天下英雄,汝可知此等英雄必生累累白骨!”
“如之奈何?……”
~~~~~~~~~~~~~~~~~~~~~~~~~~~~~~~~~~~~~~~~~~~
荆州南郡宜城北边的岘山,这里山脉绵延百里少有农耕,却也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鹿山书院,它的主人便是荆襄庞氏,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庞德公。
东汉安稳多年人口剧增,特别是北方中原之地,可以说已是拥挤不堪,再加上汉代生产力低下造成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短缺导致各种问题频发,许多有条件和见识的士族因为各种原因便开始逐步南迁,而荆州便是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所以这里士族林立,本地士族和外来士族争夺激烈。最后庞、蔡、黄、蒯、马、向、杨、习八大家族脱颖而出,当然声名最旺的便是庞氏了。
后世另一时空刘表单骑初入荆州,结交当地士族后,只派了庞季和蒯越两人,便说得占据襄阳的张虎、陈生等人来降便可见一斑。
庞氏处于荆襄世家之首,除了家族多年的积累和气运,主要还是靠庞德公的经学地位,以及开设这书院多年来教授弟子无数。
但庞德公身为庞氏的家主,却几乎一直呆在书院足不出户,族中琐碎事务也一概不理。
他自己是黄老传承,却不干涉、限制弟子所学内容,对于学术分歧均是就事论事从不武断,也不会时时说教,而是尽量让弟子们自己感悟。
这些当然是因为他的慵懒随性、与世无争的性格使然,可越是不争越是为人称颂,如今可谓名震一时。
和颖川书院不同,庞德公的书院建于山中,竹林溪水、廊桥瀑布、曲径通幽,一切布置都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并透着一股隐士高人的高雅之风。
此时南方的深秋还是颇为炎热,庞德公正坐在瀑布边的一个竹亭中纳凉,一旁的侍从手中拿着蒲扇有一下没一下的给他轻轻扇着,周围一片安静只剩下水流之声。
“庞公……庞公啊,可让我等好找啊!”突然远处走来几人,打破了周围的环境。
“原来是蔡公与水镜先生来访……”庞德公缓缓睁开半眯的眼,看到二人便安排侍从取来茶具奉茶。
蔡讽,是当代蔡氏家主,也算是声名远播。司马徽,司马氏名士,号水镜先生,早年游学至荆襄。两人都与庞德公交好。
“今岁天下异动、灾乱频生,庞公可有耳闻?”一番寒暄和文采交流后,蔡讽起身示意侍从走远一些便轻声说道。
蔡氏目前介于二流士族与三流士族之间,对于大汉最近的动荡也是比较敏感,在得到一些不知真假的消息后,也是担心今后失了先机,但又无法看清局势,蔡讽便来庞德公处希望得到一些开解。
“何来异动,我怎不知?”庞德公并不以为意,还是慢悠悠的品着茶汤。
“庞公莫要言笑,庞公虽不出门,然天下之事了然于胸,如今……如今鲜卑寇边、山东大水、天狗现世,凡此种种,庞氏身为荆襄之首岂会不知?”
“此事日前我等不是皆有商讨,德珪今日如何又提……”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不提这些了,近日听闻博义染疾,不知可好些了?”庞德公实在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便转问蔡讽小儿的病情。
“欸,犬子自幼体弱,一直未能找到病根,便无从言及彻底治愈,有劳庞公挂怀。博珪不能承习族中武学又颇喜经文,得庞公悉心传授实属难得。”说到小儿子,蔡讽起身严肃的对着庞德公行了一礼……
————
没多久蔡讽和司马徽只能无奈的离开,因为今天尽管他们一直暗示甚至明示,一向随和坦诚的庞德公都只是敷衍他的追问,对于荀氏的大动作他们有些本能的不安,但又搞不清他们具体在做什么,而且他还听闻荀爽多次与庞德公有书信往来,便时常借故来找他探听口风,可每次提到此事庞德公都避之不谈……
荀爽信中提到荀氏和那个……所谋之事,虽然觉得难度很大,但其实庞德公是支持的,他也答应给予实际帮助的。
可是就和族中那部分眼光浅薄之辈一样,对于蔡讽和蔡氏,还有司马徽,甚至是其他荆襄士族,庞德公觉得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可能和他站在同一立场,那么此事便不能告知他们了。
对于大汉当下,其实鲜卑也好、洪灾也罢,庞德公都不觉得是什么太大的事,鲜卑或许麻烦些,但是朝廷这么多年也应有不少积蓄,应该能够应付。
根本的问题反而就出在民间,而且随处可见。
数十年的安稳成就了巨量的新增人口,可国家并没有得到益处,因为这些人口绝大多数都被士族控制了,而且这个过程是极其血腥肮脏的……
当然庞德公也是其中一员,虽然他自己从未做过这种事,可他也不敢保证族中没人做过……这便是他不愿不问族中琐事的原因,眼不见心不烦。
龙威大将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除了武人单纯崇拜他的丰功伟绩之外,更多的士族则是看到了他敛财割据之道……
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汉朝自上而下不那么歧视商业了,可是他发明的那些暴利敛财之路又被少数人所控制,普通士族很难接触到,于是他们只能是在他们擅长的土地、人口领域变本加厉。
尤其是刘宏亲政以来,卖官鬻爵之下等于朝廷变相的鼓励官员敛财……
于是底层的百姓便处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虽然今年以前大汉基本算是总体安稳,但是这个总体之下却是民不聊生,各地小到个体欺压流血事件、大到整族整村整县集体叛乱频频发生,各地流民落草为寇、聚集叛乱或被士族捕捉沦为奴隶的不要太多。
而这些都被一句总体平顺给掩盖,并没有引起上层的警觉,只有庞德公等少数智者对于这些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并且曾让儿子庞山民以游学为名,到各地探查实际情况。
得到的信息更是让庞德公心惊胆颤……
可是虽然庞德公深知沉疴难治,但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独自思考良久,他长叹一声便吩咐侍从返回族中庄院叫庞季带着挑选的数十名书院学子前来……
“……希望能不破不立。”
(本章完)
今年的洪灾比起历史上的历次洪灾来说,其实并不算太大,可是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来说那就是天塌了……
这次主要是在兖州集中爆发,大河决堤后的几天内,洪水带着泥沙石头迅速的将兖州大部分的庄禾都侵泡一遍,这些即将成熟很快能够收割的粮食,本来可以养活这片土地上的人至少一年的时间,然而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生命就是如此的脆弱……
士族豪佑的生活几乎没有太大变化,虽然或多或少的都有些损失,但是各处庄园的仓禀中多年积累的粮食足够保证他们不受太大影响。
并且饥荒发生后他们可以以各种方式获得额外的土地和劳动力,长远算起来怎么都不亏。
而对于底层的平民来说就非常的艰难了,真正因为洪灾死亡的人并不多,洪水退后的生存问题才是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
起初各家各户多少还有些存粮,所有人都开始外出找食物,跟猎户学打猎、到河里抓鱼、到野外挖野菜、甚至去扣树皮找“观音土”……
每个人都奋力坚持着等待转机,毕竟如果能熬过今年,他们便是成功保住了自己的土地和茅屋,也保住他们有限的自由……
这时候但凡朝廷能够有效的给予他们一点赈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能够活下来的,可是快一个月了,没有任何赈灾的粮食或者物资送到兖州。
灾区的难民也几乎没有指望朝廷,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也知道,那些贵人根本不拿他们当人看,也不会太在意他们的生死。
可是当他们渐渐的发现,他们很难继续坚守下去的时候,恐慌便开始蔓延,变化就逐渐的发生了……
————
豫州颍川郡此番虽未受灾,但也受到一些流民的影响……
阳翟县荀氏颖川书院后堂,郭嘉抬起酒杯看了眼埋头拿着小刀在书简中刻画批复的荀彧,笑了笑然后又自顾自的一饮而尽:“好酒,不亏是荀氏书院的珍藏,可谓颖川一绝!”
“若是酒足便早些回吧,某今日可无暇陪汝。”荀彧头也不抬的说道,对郭嘉的奉承也毫不在意。
“这个……某才刚来便要赶么,放心,奉孝醉心于此酒,定不会扰了文若兄。”郭嘉尴尬一笑便迅速恢复,说完话还换上一副死皮赖脸继续蹭酒的架势。
“汝已然扰了!今日某又要彻夜不休了,来人,添些烛火,另将此简交予休若。”荀彧终于是抬头皮了一句,然后又开始唤人处理事务。
“原来休若仍在此处,何不唤他前来帮衬一二?”
“他亦是百忙无暇……别问了,都是叔父安排。”
“欸,皆说这荀氏上有八龙、下承三若何等才华,族中亦是才俊辈出,更有门客学子无数,何事竟被难成这般!”
“此事不能告知于汝,休要再提了!”
“唔……好酒……依汝所料,陛下此番可能成事?”郭嘉毫无表情的说着,似乎并不是在说什么大事。
“汝……胡言乱语……汝……汝何处得知?”荀彧手中的小刀突然掉落,下意识就要否认,猛然抬头看到郭嘉也是严肃的盯着自己,相视片刻后只能泄气的问道。
“这不难猜测,莫忘了荀氏祖训某是知晓的。”郭嘉又平静的喝了一杯回道。
“切记不可声张,若是……你我人头不保!”
“某还望多饮些佳酿以慰此生,断不会自寻死路。只是,想问文若有几分把握?”郭嘉说完又饮一杯,堂中顿时寂静无声。
“某不知,某只知行之必是优于任之。”荀彧低头沉思了很久,才缓缓直起腰说道。
“此论亦是在理,兖州大灾,那些……都做了何事,如今流民已起,颖川亦有!”
“此等蠡虫,开口便是忠孝仁义,但有利处便是不顾所以,朝廷赈灾之粮可有一粒送到灾民手中……故,不论结果此事必行也!”荀彧越往下说,口气越是坚定。
自从族中精英逐渐隐秘的前往雒阳后,他便奉命接管颖川荀氏大本营,自然也能接触到各方面的信息,知道的越多自然越是愤概,何况他还处于后世所谓的中二年纪。
“也罢,嘉欲行游学,你我各自珍重。”郭嘉看着荀彧捏紧的拳头,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为何此时?”
“身处壶中,人自醉也,跳出方外,或能独醒。”郭嘉拿起一旁的酒壶又往酒杯里倒了一杯。
“如此汝族中怕是不允……”
“嘉才疏学浅,于族中毫无益处,故欲独身远行,特来寻挚友借些用度。”郭嘉说完也不顾荀彧惊讶得张大的嘴,起身朝着荀彧行了一礼。
“汝……汝就不怕……嗯……这么说汝是不看好?”
“此事太大变化太多,某亦看不清,故而出去多看看。若能结交些许天下英雄,也不枉此生。若是……不成,亦可为我等寻些退路。”
“如此说来,汝心已有所向?”
“尚未可言,只是某观此时英雄多在戍边,其中不乏嘉钦佩之辈,另谯县曹氏亦有豪杰,某欲亲往观之……此等是龙是虫,皆需亲往近察。”
“嗯……天下英雄,欸……天下英雄,汝可知此等英雄必生累累白骨!”
“如之奈何?……”
~~~~~~~~~~~~~~~~~~~~~~~~~~~~~~~~~~~~~~~~~~~
荆州南郡宜城北边的岘山,这里山脉绵延百里少有农耕,却也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鹿山书院,它的主人便是荆襄庞氏,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庞德公。
东汉安稳多年人口剧增,特别是北方中原之地,可以说已是拥挤不堪,再加上汉代生产力低下造成生活物资、生产资料短缺导致各种问题频发,许多有条件和见识的士族因为各种原因便开始逐步南迁,而荆州便是最热门的选择之一。
所以这里士族林立,本地士族和外来士族争夺激烈。最后庞、蔡、黄、蒯、马、向、杨、习八大家族脱颖而出,当然声名最旺的便是庞氏了。
后世另一时空刘表单骑初入荆州,结交当地士族后,只派了庞季和蒯越两人,便说得占据襄阳的张虎、陈生等人来降便可见一斑。
庞氏处于荆襄世家之首,除了家族多年的积累和气运,主要还是靠庞德公的经学地位,以及开设这书院多年来教授弟子无数。
但庞德公身为庞氏的家主,却几乎一直呆在书院足不出户,族中琐碎事务也一概不理。
他自己是黄老传承,却不干涉、限制弟子所学内容,对于学术分歧均是就事论事从不武断,也不会时时说教,而是尽量让弟子们自己感悟。
这些当然是因为他的慵懒随性、与世无争的性格使然,可越是不争越是为人称颂,如今可谓名震一时。
和颖川书院不同,庞德公的书院建于山中,竹林溪水、廊桥瀑布、曲径通幽,一切布置都相得益彰恰到好处,并透着一股隐士高人的高雅之风。
此时南方的深秋还是颇为炎热,庞德公正坐在瀑布边的一个竹亭中纳凉,一旁的侍从手中拿着蒲扇有一下没一下的给他轻轻扇着,周围一片安静只剩下水流之声。
“庞公……庞公啊,可让我等好找啊!”突然远处走来几人,打破了周围的环境。
“原来是蔡公与水镜先生来访……”庞德公缓缓睁开半眯的眼,看到二人便安排侍从取来茶具奉茶。
蔡讽,是当代蔡氏家主,也算是声名远播。司马徽,司马氏名士,号水镜先生,早年游学至荆襄。两人都与庞德公交好。
“今岁天下异动、灾乱频生,庞公可有耳闻?”一番寒暄和文采交流后,蔡讽起身示意侍从走远一些便轻声说道。
蔡氏目前介于二流士族与三流士族之间,对于大汉最近的动荡也是比较敏感,在得到一些不知真假的消息后,也是担心今后失了先机,但又无法看清局势,蔡讽便来庞德公处希望得到一些开解。
“何来异动,我怎不知?”庞德公并不以为意,还是慢悠悠的品着茶汤。
“庞公莫要言笑,庞公虽不出门,然天下之事了然于胸,如今……如今鲜卑寇边、山东大水、天狗现世,凡此种种,庞氏身为荆襄之首岂会不知?”
“此事日前我等不是皆有商讨,德珪今日如何又提……”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不提这些了,近日听闻博义染疾,不知可好些了?”庞德公实在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便转问蔡讽小儿的病情。
“欸,犬子自幼体弱,一直未能找到病根,便无从言及彻底治愈,有劳庞公挂怀。博珪不能承习族中武学又颇喜经文,得庞公悉心传授实属难得。”说到小儿子,蔡讽起身严肃的对着庞德公行了一礼……
————
没多久蔡讽和司马徽只能无奈的离开,因为今天尽管他们一直暗示甚至明示,一向随和坦诚的庞德公都只是敷衍他的追问,对于荀氏的大动作他们有些本能的不安,但又搞不清他们具体在做什么,而且他还听闻荀爽多次与庞德公有书信往来,便时常借故来找他探听口风,可每次提到此事庞德公都避之不谈……
荀爽信中提到荀氏和那个……所谋之事,虽然觉得难度很大,但其实庞德公是支持的,他也答应给予实际帮助的。
可是就和族中那部分眼光浅薄之辈一样,对于蔡讽和蔡氏,还有司马徽,甚至是其他荆襄士族,庞德公觉得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可能和他站在同一立场,那么此事便不能告知他们了。
对于大汉当下,其实鲜卑也好、洪灾也罢,庞德公都不觉得是什么太大的事,鲜卑或许麻烦些,但是朝廷这么多年也应有不少积蓄,应该能够应付。
根本的问题反而就出在民间,而且随处可见。
数十年的安稳成就了巨量的新增人口,可国家并没有得到益处,因为这些人口绝大多数都被士族控制了,而且这个过程是极其血腥肮脏的……
当然庞德公也是其中一员,虽然他自己从未做过这种事,可他也不敢保证族中没人做过……这便是他不愿不问族中琐事的原因,眼不见心不烦。
龙威大将军虽然失败了,但是他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除了武人单纯崇拜他的丰功伟绩之外,更多的士族则是看到了他敛财割据之道……
唯一的好处可能就是汉朝自上而下不那么歧视商业了,可是他发明的那些暴利敛财之路又被少数人所控制,普通士族很难接触到,于是他们只能是在他们擅长的土地、人口领域变本加厉。
尤其是刘宏亲政以来,卖官鬻爵之下等于朝廷变相的鼓励官员敛财……
于是底层的百姓便处在极其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虽然今年以前大汉基本算是总体安稳,但是这个总体之下却是民不聊生,各地小到个体欺压流血事件、大到整族整村整县集体叛乱频频发生,各地流民落草为寇、聚集叛乱或被士族捕捉沦为奴隶的不要太多。
而这些都被一句总体平顺给掩盖,并没有引起上层的警觉,只有庞德公等少数智者对于这些问题是高度重视的,并且曾让儿子庞山民以游学为名,到各地探查实际情况。
得到的信息更是让庞德公心惊胆颤……
可是虽然庞德公深知沉疴难治,但他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独自思考良久,他长叹一声便吩咐侍从返回族中庄院叫庞季带着挑选的数十名书院学子前来……
“……希望能不破不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