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闻南街翠小楼外, 近几日来了个模样好生俊秀的大夫,引得好些娘子都找他看病去了。”
    “这些个小娘子也不害臊?”
    “可不是嘛,说是这大夫医术高明, 凡是出手医治的,这病都治好了。”
    “如此厉害?莫不是在讨好名声,托着几个人到处说。”
    “你可知翠小楼的杨厨头?他前两日起床跌了一跤,腿肿得跟皮鼓似的, 这位大夫只用了两块药膏, 今儿我在街上便见他步履自如,瞧着是没事了。”
    “……”
    茶肆里, 他们这桌大声畅谈, 很快就引得好几个同在茶肆喝茶的客官们围观。
    他们梓潼县不缺各种药材, 但缺好大夫啊。
    如今县城中的几家医馆,里面的坐堂大夫水平如何城里人都有目共睹,要真的出了个厉害的大夫, 对他们来说也算是好事。
    且非热闹日子, 百姓们便少了些八卦的乐趣。时下有新的谈资可聊,自是都竖着耳朵去听。
    “兄台所言可是真的?”
    “百闻不如一见,诸位要是好奇,可去那翠小楼外一观呐。”
    ……
    翠小楼,是一家酒楼的名字,据说如今管着酒楼的是个未出阁的小娘子。许黟还知晓, 这翠小楼现今的当家姓马,闺名小翠, 芳龄二十, 有过婚约,但男方还没年过十五就早逝了, 女方则至今未再婚配。
    许黟为何知晓这么多?
    这事还要从好几天前说起,当时许黟确定好要在梓潼县摆摊开诊堂,便去走访,看哪处合适。
    挑来挑去,就挑中了南街的这家酒楼外的凉棚。
    翠小楼在外面搭着左右凉棚,左边已然有租客赁了去,做小物什的买卖,右边空着,说是之前做买卖的那人家自己开了店,不摆摊了。
    在她家楼外摆摊开诊堂不难,许黟只要每日交付二十文就行。
    当时与许黟交接这事的,正是翠小楼的当家马小翠。
    马小翠性情爽朗大方,又独自掌家好几年,不似普通的闺房小娘子。
    她一眼便看中眼前这位霞姿月韵的年轻大夫,不日就主动地请了媒婆上门。
    这会儿,许黟临时租赁的房屋里。
    许黟看向对面敷着白面粉似的媒妈妈在头头是道,有瞬间觉得脑壳吵得疼。
    他捏了捏眉心,苦笑说道:“媒妈妈,我并未想在梓潼久居,且我心思不在此。望媒妈妈替在下回绝,便道是某志在四方,怎敢轻言误佳人。”
    “许大夫你好糊涂,这翠小娘子明眼是瞧中你了,你只要安心在这里住下,何愁哪里不是家。”媒妈妈被请来说媒,心里在想,这许大夫看着俊朗,实则心眼过于实诚了。
    要是娶了这翠小娘子,不还是依旧能四处游历,还能有这个好内贤资助。
    但无论她如何好说歹说,许黟的态度都很坚定,话说得委婉,但该拒绝的话是一句未少。
    媒妈妈在许黟这里磨了半个时辰,并没讨到任何好处。
    只能是心有不甘地离开,去翠小楼找翠小娘子了。
    阿旭将媒妈妈送出院门,回来时,就看到妹妹用帕子捂着嘴角笑。
    而旁边端坐在椅子上的郎君,却是一脸忍无可忍的恼火。
    “郎君,妹妹,你们怎么了?”阿旭摸不着头脑地问。
    许黟撇眼看了一下他,闭口不谈。
    阿锦眉开眼笑道:“我在笑郎君也有今日,竟被个小娘子追着上门来讨亲。”
    “……”阿旭吓了一跳,妹妹太大胆了。
    许黟没真的生气,只是暂时地有些郁闷。
    以前也不是没有媒婆找上门来,但像今日这样苦口婆心的却是少有。
    还是对方小娘子相中的他……
    许黟看向笑得眼睛都眯成月牙的阿锦,摇了摇头,内心一阵苦闷。
    罢了,他适才已经拒绝,那位翠小娘子恐怕碍于颜面,不会再让媒婆上门。
    想到这里,许黟心情又好了起来。
    他慢悠悠地起身,骨节分明而瘦长的手指弹了弹起皱的长袍,时间差不多了,该去上班了。
    他命还在偷笑的阿锦把药箱背上,让阿旭将今日份要带的药材也装上。
    以及,还有从老大夫那里买来的药膏,也装上了几十份。
    准备就绪,一行人坐上驴车,去往翠小楼。
    ……
    他们临时租下来的房子,离着翠小楼不远,步行的话一盏茶的时间就可到,坐驴车会快一些。
    阿旭驾着驴车,避让街市上来来往往的行人,等到地方,便将驴车系在凉棚旁边的巷子拐口。
    兄妹俩将坐诊要用到的物什搬下车厢。
    再把许黟书写的招幌挂到一旁,不多时,就有个老汉牵着个小孩过来了。
    这老汉在对面的茶肆蹲守半个多时辰了,终于等到了许黟。
    “许大夫,你可算是来了。”老汉拉着孙儿坐到对面的木凳上,苍老的脸上有着抹不开的愁绪。
    许黟看了看老汉,又看向倚在他旁边的小孩。
    这小孩面色黄中带白,无光泽,头发枯槁,这些外在可见的症状放在寻常乡下百姓小孩身上,并不少见。
    毕竟常年营养不良,油水不足,长得好的小孩几乎少见。
    但见这小孩,他脸上失了血气,不像是长期营养不良,更像是得了什么不好的病。
    小孩子被许黟盯着看,有些害怕地往爷爷身边缩去。
    许黟见状,就把目光移开,回到老汉身上:“老丈带着孙儿是来看什么病?”
    老汉连忙道:“我孙儿的腿上,出生时就带了一颗红痣,结果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红豆大的血疱,不到半年就长到如婴儿拳头大小了。”
    许黟听到这话,紧皱起眉梢。
    他向阿旭和阿锦使了个眼神,两人瞬间了然,立马回到车厢里,搬了折叠屏风下来。
    接着,就将屏风打开,架在后方,开辟出一片隐秘而不漏风的空间。
    许黟向老汉言明需要检查血疱,让他带着孙儿来到屏风后面。
    他道:“麻烦老丈将孙儿的亵裤解下来。”
    那小孩看着七八岁大,听到要脱裤子,就乖乖地解开外裤,把里面的亵裤脱下来。
    顷刻,两条细细瘦瘦的小腿出现在许黟眼前,许黟垂眸,目光落在大腿外侧长着的血疱上。
    说是血疱,其实不然,许黟观其模样,这块差不多婴儿拳头大小的血疱,更像是鲜红的斑痣,表面微微凸起,浮出肌肤,里面好像分布细密的猪肝色血管。
    他蹲身检查,紧皱的眉梢没有松开。
    “可疼?”许黟按着患处,声音柔和地询问小孩。
    小孩懵懵地看着他,听到他问话,摇了摇头。
    不疼……
    却能动。
    许黟心里嘀咕着想,患处呈现海绵状,这怕是从胎里带出来的。
    许黟又轻声地问小孩:“平日里,它可有什么奇怪的地方?”
    小孩太小了,除了知道不疼以外,其他的都问不出来。
    老汉在旁看得紧张,大冷天的双手都出来汗水。
    他口中干涩,默默地吞咽着唾沫,试图用来缓解心中的不安。
    可看许黟问完孙子就一直闭口不言,他止不住地开口说话:“许大夫,我这孙儿腿上这是得了什么病……还,还望告知。”
    许黟眉梢依旧拧着,他神色内敛,轻叹了一声:“老丈,你之前可有带孙儿去看过?”
    老汉赧然地垂下头说:“我们以为不过是个痣,便没管过。”后来,也是渐渐觉得不对劲。
    一开始是出现在走路上,他孙儿走着走着,会平地而摔。
    再接着,就是孙儿越来越瘦,脸色也难看起来。
    他们本以为是吃得太少了,就舍了本,五天喂颗鸡子,喂了大半年,不仅没起色,反而越来越不对劲,连腿上的那颗红痣都变成了血疱。
    这时候他们听闻城中出现了个年轻有为的好大夫,看病收取的药钱不高,就带着孙子过来了。
    “我们也是没法子,地里有庄稼要忙,一年到头来攒不到几个钱,这手里头拮据,可不就拖到这时候。”老汉说罢,看起来更加苍老了。
    他不止一个孙子,可养活下来的没两个。
    这个小孙子还算听话,模样也乖巧。要是没得病该多好,长到十二岁就可以帮忙下地做农活了。
    可要是真得了什么治不好的病,便没法子了。
    家中舍不出这么多钱来救个小孩。
    老汉问道:“许大夫,你快说说,我孙儿得的是什么病?”
    许黟还不知道老汉已经打定主意,要是病不好治就放弃治疗了。
    斟酌片刻,许黟道:“老丈安心,这病是先天禀赋不足所造成的胎瘤,乃气虚血瘀证,服汤药就可治好。”
    看着老汉松了一口气的模样,许黟笑了笑。
    “你来得还算及时,并没有造成大麻烦。”他继续说道,“它的胎瘤摸而能动,绵软不硬,并非恶证,只要服用药剂,直到这胎瘤消散便可。”
    老汉激动地问道:“那要喝多久的药啊?”
    许黟:“短则一旬,长则两月。”
    这就要看小孩的恢复情况如何了。
    老汉哽住,良久才喉咙发涩地问:“这……这药汤贵不贵?”
    许黟回到诊案前,阿锦眼力见地已经为他研磨,铺开纸张伺候。
    他坐下来,拿起笔架上的歙州笔,一面书写药方,一面对着老汉温和说道:“不贵,这药方一剂只要二十文,老丈可先在我这儿开一旬的量。”
    一旬的用量,就是十包药剂,算下来是两吊钱。

章节目录

在北宋当名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爱吃咸蛋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爱吃咸蛋黄并收藏在北宋当名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