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不是做官的命 作者:文理风
分卷阅读217
是觉得这书只有经验没有总结,太难理解并且看不懂嘛,那好,他就弄一个通俗易懂,总结精辟的。并且刻上一百块大理石,埋在土地里,等着后世的考古学家来挖。
看后世的那些国家,还敢不敢来和他们老祖宗抢命名权!
第一百八十一章
礼部众人很快就发现, 他们的部堂大人修书不但挑的书怪,修书的方法也怪。按照惯例凡是修书, 那都是大量查阅典籍, 然后汇编整理成册,也就是越修越丰富,越修越多, 越修越完善。
而他们的部堂大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的部堂大人确实带着一众礼部的学士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典籍,甚至还亲自一一检验《九章算术》中的例子,可却把《九章算术》修的越来越薄,说是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 却把《九章算术注》修成了一章一句话,最后一本《九章算术》直接被修成了九句话。
礼部众人一看, 顿时傻眼了!
钱顾甚至都顾不上林清现在是他的上峰了, 直接跑到林清的屋里,哆哆嗦嗦的说:“大人,大人您不能这么修啊,这样修不符合惯例啊!”
钱顾是真被林清的不合常理的举动弄怕了, 林清修《九章算术》,虽然《九章算术》不算儒家典籍, 可作为“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唐宋两代,还曾是朝廷明令要求天下学子研读算经之一,所以林清要修, 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大多觉得林清有些另辟蹊径而已。
可林清说要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最后却把《九章算术》给删减没了,弄成区区九句话,这要是修完了呈给陛下,那还不得引起轩然大波啊,到时林清身为陛下的心腹,被轻轻斥责两下也就揭过,可他这个副主编,亲自带人干活的,到时还不肯定是顶缸的不二人选。
他再过两三年就乞骸骨回老家了,一把老骨头的,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不想吃饱了撑的再起什么波澜,所以一看到林清的举动,钱顾立刻过来,打算阻止林清这个可能出事的想法。
林清听了钱顾的话,说道:“钱老,虽然这样修的不合惯例,可你没觉得把每章总结一下,弄成一句话,更方便记忆和推广吗?”
钱顾心道,这就是你把一本书怎么简单怎么修的原因么?统共九句话,居然还用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连点文采都没有。
“大人,您的想法很好,把书修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确实更利于天下学子的记忆和背诵,”钱顾先昧着良心把林清修的那九句话夸了夸,然后委婉的说:“可是,您却忘了一点,您修的书,不仅仅是给别人看,还要呈给陛下,呈给朝廷,您想想,如果陛下和朝中大臣,知道您风风火火修了好几个月,只修出九句话,那会如何看您。您是陛下的先生,陛下肯定不会因为这点事责怪您,可朝堂上的重臣呢?他们怎么会放弃这件事不去攻诘您呢!”
林清皱着眉想了想,虽然他确实是抱着总结定理总结公式的想法修《九章算术》的,可别人不知道啊,如果等书修完了,他只拿着九句话呈给陛下,不说陛下很难理解,只怕朝中大臣也不能接受,到时陛下碍于情面不会说他,可朝臣,只怕很乐意可以抓住这件事攻诘他,他虽然做的问心无愧,可也不愿意凭白惹一身麻烦!
林清问道:“不知钱老有何高见?”
钱老暗暗擦擦汗,心里庆幸林清还是听进去别人意见的,就说道:“大人不如还是按惯例修,反正礼部已经准备这么久了,和《九章算术》有关的书籍都在,想要修一部完整的《九章算术注》也不难,至于大人总结的那九句话,不如放在《九章算术注》的最前面,当序言吧,这样既不会浪费了大人的心血,也对陛下,对朝廷有个交代。”
林清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也不错。如果只总结九句的话,确实算不上一本书,也显得有些单薄,还不如完整的修一部《九章算术注》的典籍,把这几句话放在前面当序言,看起来更完整妥当一些。
于是,林清说道:“钱老说的有理,是本官年纪轻考虑的不足,就按钱老说的修吧!”
钱老听了大喜,说:“大人折煞下官了,下官不过是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没大人这么有魄力了,考虑的事也多一些。”
林清摇摇头,说:“要不是钱老提醒,等书出来,说不定御史就又找到新话题弹劾本官了。”
钱顾看着林清同意了,也就放下心来,又接着去修书了。
由于计划的变更,本来林清打算修一两个月的书,结果硬是用了大半年,一直快到过年了才修完,不过也正好在新年的庆典上呈给了皇帝。
周琰看到书倒是很高兴,朝廷能有精力修书,起码说明如今国泰民安,所以大手一挥,给了礼部修书的众人不少赏赐。
对于林清提出想要用石碑刻书,以便可以流传后世,也欣然应许。
林清得到周琰的应许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把书刻成石碑才能流传到后世。毕竟要是传不到后世,那他做的这些岂不是无用功。
要想把书流传后世,首先就得让书能经受住时间的流逝,在众多的能记录文字的材料中,如纸、帛、毛皮和石碑,纸、帛和毛皮实在太容易损坏了,所以林清一开始就决定,等把书修完,就把它刻在石碑上,省得千年之后,连渣都不剩。
可用石碑,也不是万无一失,书刻在石碑上,虽然只要不是人为抹掉,一般不会没,可不等于石碑不会没。
林清就经常听到一些古玩行当说,前朝哪位哪位著名的文人,他刻的碑,被某个不识货的人,当成石头,盖房子或者铺路了。所以如何让这些石碑能安全的流传后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清在礼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几条可行的办法:
其一,就是刻石碑的石材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好了,如汉白玉那样的,不用想,肯定容易被贼惦记,丢的机率更大,而太差了,一看就是垒墙的那种,遇到不识货的,更是容易被用来盖房子。
其二,就是多刻几份,最好来上一百份,毕竟石碑多了,能流传到后世的机率也大一些。
其三,想到第三点,林清直接向周琰递了牌子,打算进宫请周琰帮忙。
慈宁宫
周琰正陪着杨太后听戏,如今先帝已经去世一年了,国丧也过去了,宫里宫外也热闹了起来,周琰担心他母后在后宫寂寞,特地从京城挑了一个有名的戏班,来宫里唱戏给他母后听。
听到杨云在耳边小声的说先生打算面圣,周琰点点头,对杨太后说:“母后,儿子稍微有点事,先出去一下。”
杨太后正好看完一出,趁着空档,转头对周琰随口问道:“可
分卷阅读217
-
分卷阅读217
是觉得这书只有经验没有总结,太难理解并且看不懂嘛,那好,他就弄一个通俗易懂,总结精辟的。并且刻上一百块大理石,埋在土地里,等着后世的考古学家来挖。
看后世的那些国家,还敢不敢来和他们老祖宗抢命名权!
第一百八十一章
礼部众人很快就发现, 他们的部堂大人修书不但挑的书怪,修书的方法也怪。按照惯例凡是修书, 那都是大量查阅典籍, 然后汇编整理成册,也就是越修越丰富,越修越多, 越修越完善。
而他们的部堂大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的部堂大人确实带着一众礼部的学士整理了大量的资料典籍,甚至还亲自一一检验《九章算术》中的例子,可却把《九章算术》修的越来越薄,说是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 却把《九章算术注》修成了一章一句话,最后一本《九章算术》直接被修成了九句话。
礼部众人一看, 顿时傻眼了!
钱顾甚至都顾不上林清现在是他的上峰了, 直接跑到林清的屋里,哆哆嗦嗦的说:“大人,大人您不能这么修啊,这样修不符合惯例啊!”
钱顾是真被林清的不合常理的举动弄怕了, 林清修《九章算术》,虽然《九章算术》不算儒家典籍, 可作为“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本, 唐宋两代,还曾是朝廷明令要求天下学子研读算经之一,所以林清要修, 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大多觉得林清有些另辟蹊径而已。
可林清说要给《九章算术》编纂注释,最后却把《九章算术》给删减没了,弄成区区九句话,这要是修完了呈给陛下,那还不得引起轩然大波啊,到时林清身为陛下的心腹,被轻轻斥责两下也就揭过,可他这个副主编,亲自带人干活的,到时还不肯定是顶缸的不二人选。
他再过两三年就乞骸骨回老家了,一把老骨头的,只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可不想吃饱了撑的再起什么波澜,所以一看到林清的举动,钱顾立刻过来,打算阻止林清这个可能出事的想法。
林清听了钱顾的话,说道:“钱老,虽然这样修的不合惯例,可你没觉得把每章总结一下,弄成一句话,更方便记忆和推广吗?”
钱顾心道,这就是你把一本书怎么简单怎么修的原因么?统共九句话,居然还用的是唐宋以来的白话,连点文采都没有。
“大人,您的想法很好,把书修的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确实更利于天下学子的记忆和背诵,”钱顾先昧着良心把林清修的那九句话夸了夸,然后委婉的说:“可是,您却忘了一点,您修的书,不仅仅是给别人看,还要呈给陛下,呈给朝廷,您想想,如果陛下和朝中大臣,知道您风风火火修了好几个月,只修出九句话,那会如何看您。您是陛下的先生,陛下肯定不会因为这点事责怪您,可朝堂上的重臣呢?他们怎么会放弃这件事不去攻诘您呢!”
林清皱着眉想了想,虽然他确实是抱着总结定理总结公式的想法修《九章算术》的,可别人不知道啊,如果等书修完了,他只拿着九句话呈给陛下,不说陛下很难理解,只怕朝中大臣也不能接受,到时陛下碍于情面不会说他,可朝臣,只怕很乐意可以抓住这件事攻诘他,他虽然做的问心无愧,可也不愿意凭白惹一身麻烦!
林清问道:“不知钱老有何高见?”
钱老暗暗擦擦汗,心里庆幸林清还是听进去别人意见的,就说道:“大人不如还是按惯例修,反正礼部已经准备这么久了,和《九章算术》有关的书籍都在,想要修一部完整的《九章算术注》也不难,至于大人总结的那九句话,不如放在《九章算术注》的最前面,当序言吧,这样既不会浪费了大人的心血,也对陛下,对朝廷有个交代。”
林清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也不错。如果只总结九句的话,确实算不上一本书,也显得有些单薄,还不如完整的修一部《九章算术注》的典籍,把这几句话放在前面当序言,看起来更完整妥当一些。
于是,林清说道:“钱老说的有理,是本官年纪轻考虑的不足,就按钱老说的修吧!”
钱老听了大喜,说:“大人折煞下官了,下官不过是年纪大了,胆子小了,没大人这么有魄力了,考虑的事也多一些。”
林清摇摇头,说:“要不是钱老提醒,等书出来,说不定御史就又找到新话题弹劾本官了。”
钱顾看着林清同意了,也就放下心来,又接着去修书了。
由于计划的变更,本来林清打算修一两个月的书,结果硬是用了大半年,一直快到过年了才修完,不过也正好在新年的庆典上呈给了皇帝。
周琰看到书倒是很高兴,朝廷能有精力修书,起码说明如今国泰民安,所以大手一挥,给了礼部修书的众人不少赏赐。
对于林清提出想要用石碑刻书,以便可以流传后世,也欣然应许。
林清得到周琰的应许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把书刻成石碑才能流传到后世。毕竟要是传不到后世,那他做的这些岂不是无用功。
要想把书流传后世,首先就得让书能经受住时间的流逝,在众多的能记录文字的材料中,如纸、帛、毛皮和石碑,纸、帛和毛皮实在太容易损坏了,所以林清一开始就决定,等把书修完,就把它刻在石碑上,省得千年之后,连渣都不剩。
可用石碑,也不是万无一失,书刻在石碑上,虽然只要不是人为抹掉,一般不会没,可不等于石碑不会没。
林清就经常听到一些古玩行当说,前朝哪位哪位著名的文人,他刻的碑,被某个不识货的人,当成石头,盖房子或者铺路了。所以如何让这些石碑能安全的流传后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林清在礼部绞尽脑汁想了几天,终于想出了几条可行的办法:
其一,就是刻石碑的石材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太好了,如汉白玉那样的,不用想,肯定容易被贼惦记,丢的机率更大,而太差了,一看就是垒墙的那种,遇到不识货的,更是容易被用来盖房子。
其二,就是多刻几份,最好来上一百份,毕竟石碑多了,能流传到后世的机率也大一些。
其三,想到第三点,林清直接向周琰递了牌子,打算进宫请周琰帮忙。
慈宁宫
周琰正陪着杨太后听戏,如今先帝已经去世一年了,国丧也过去了,宫里宫外也热闹了起来,周琰担心他母后在后宫寂寞,特地从京城挑了一个有名的戏班,来宫里唱戏给他母后听。
听到杨云在耳边小声的说先生打算面圣,周琰点点头,对杨太后说:“母后,儿子稍微有点事,先出去一下。”
杨太后正好看完一出,趁着空档,转头对周琰随口问道:“可
分卷阅读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