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 作者:允
分卷阅读130
道:“不过口释章句经义,当不得师傅这样夸。”案上摆着许多封章,一望便知是各地加急送过来的,这些本该是机密奏疏,如今却全都大剌剌地摊在案上,我对奏疏格式极熟悉,眼一瞟就看将几封的内容看了大概,却全是各地进献的封禅赋、封禅章,还有贺加尊号表。摆在我那份边上的是吴王李彬的。我自出生到现在,见这位四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上一次见他,似乎还是襁提时,骤然见了这名字,讶然挑眉,又赶忙扭过头去,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母亲早瞥见了我的小动作,笑道:“摆在这里,便是不避人。”一手将李彬的奏疏丢给我:“看看你四哥的幕僚比之韦欢如何?”
我对母亲猜出韦欢捉刀之事倒不吃惊,顺着母亲的称呼道:“韦欢怎么好与品官相比?”口虽如此说,心中其实不以为然,只觉韦欢哪怕文采、典故上略有不足,写的东西却是极新奇,未必逊于地方上那些七品、八品的小官,待真的将李彬的奏疏看了一眼,才肃然正色——这一篇封禅赋借古咏今,引经据典,绝然是一篇能进《艺文志》的好赋,韦欢那篇与此相比,便如初开蒙的小学生与国子监祭酒一般,可我这位好哥哥自身并无令名,府中也无甚名人高士,却去哪里弄来这么一篇文字?
我抬头去看母亲,母亲从我手里取过这篇奏疏,随意翻看几句,放回案上,向我们笑道:“四郎多病,所以久不曾入京朝觐,只是你们阿耶近来身体不适,多思宗亲,正好要封泰山,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首领皆要跟随,不如诏他同亲藩一道入京觐见,以为敦亲之义,你们两个以为如何?”
李睿默不作声。
我察母亲的脸色,小心地道:“此事还须爷娘做主。”
母亲问李睿:“六郎还记得你四哥长什么样么?”
李睿摇摇头。
母亲笑看我:“六郎都不记得,兕子就更不记得了罢。一家兄弟,连长相都不记得,也是可怜,就让他来京中住些时候罢。”
李睿与我都沉默不语。母亲看着我们,一手牵住一人,笑道:“四郎是你们哥哥,入了京,你们要好生与他相处,不可因他久离都城,不解都中风俗,便生轻蔑之心,亦不可因他为庶出而疏远,知道么?”
我道:“知道。”
李睿不答,母亲又特地唤:“雉奴。”
李睿方闷闷道:“知道了。”
母亲满意地笑了笑,又将李睿的奏疏挑出来,选几句好的夸了一番,分别赐了我们两饭食。饭后却又留我替她念奏疏。原来不独是韦欢,朝中也有许多人借着封禅的事附会上书,作些《封禅赋》《进天表》之类的文字,大体都是虚文,然而其中颇有几人称颂父亲之余,连母亲也带在里面,母亲便将这些奏疏都挑了出来,叫我轻声朗读,顺带着指点我些韵脚、用典上的事,命我将早上所讲加以修改,连缀成赋呈上,说到兴起处,又唤婉儿道:“你素日颇有几分文采,可向兕子讲讲,她这一篇,该如何下笔。”
婉儿也不推辞,躬身道:“赋之一道,当先立意,此一项公主已有了。余下便是援引成文,缀以华章。公主初学,可不必限于韵,亦不忙引典故。先以排比将文字敷成,再对韵表改其末字、使之入韵,既而改其重字、精炼句中用词,继之以典故,则一篇庶几可成。”
母亲微微颔首道,又笑着看我:“如何,明日可成否?”
远在吴地的李彬都送了赋了,我又如何敢说不字?苦着脸应下,母亲见我愁眉不展,笑着捏了捏我的脸,道:“下午不要去集贤殿了,回去好生写赋罢。婉儿随你同去,有不懂处,尽可以问她。不拘字数,只要写得恳切,写好了明日送到我这里,与四郎、六郎的一起交给你阿耶看,也算是你们做儿女的孝心。”
第121章 议事堂
昨日虽准了韦欢一日假,她却依旧在前殿待着,听我回来,如往常那般率人迎我,见了婉儿,略略扬眉,却并不多问,婉儿弯腰自除了鞋履,随我入内,方向韦欢颔首道:“陛下命公主作封禅赋,遣我在此以备咨诹。”
韦欢了然点头,转眼就叫人将书房一切备好,我等婉儿先进去,挽着她手道:“你昨夜那么晚睡,今日不要在这里了,回去休息罢。”
韦欢低声道:“也不怎么困倦,就在这里坐着还凉爽些。”见我要问她,忙压着我手道:“我那里冰够用,灯烛也够了,只是总不如这里宽敞。二娘安心去写赋罢,上官才人还等着呢。”
我道:“你不要走,等我出来,有话同你说。”走进书房,见婉儿还站着,忙道:“上官师傅怎么不坐?”又张罗人端茶。
婉儿道:“妾不过佐公主背了几日书,当不得‘师傅’二字,公主日后不要再用这两个字了。”
我笑道:“上官师傅教了我这些时候,如今还教我典籍,怎么不是师傅?自发蒙时人背的便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今不得执弟子礼,只能口头上唤一句‘师傅’,我还嫌简薄了呢,望上官师傅不要过于自谦。”既说了这话,越发恭敬,等茶上来时便从宫人手里接过,亲手奉给婉儿,她推辞几次不得,只好接了,我看着她喝了一口,又伸手去接茶碗,婉儿先我一步起身,将茶碗摆在几上,我把左右宫人都打发走,站在婉儿身边,笑眯眯地看她:“上官师傅觉得此茶如何?”
婉儿偏头看了茶碗一眼,一低头回道:“极好。”
我道:“这是湖州紫笋,阿娘曾夸过的茶。上官师傅喜欢,我就叫人给师傅送一片去。”
婉儿看我道:“陛下既命妾来,便是供公主差遣的,公主有话不妨直说。”
我笑道:“既是阿娘的差遣,那阿娘让上官师傅做什么,我就跟着上官师傅做什么,阿娘让上官师傅说什么,我也只听什么。”
婉儿此时方勾起一抹淡淡的笑,道:“若是这样,那公主便快些写封禅赋罢。”
我挑眉看她:“只是写赋么?”
婉儿对我一笑,道:“方才陛下除了吩咐写赋,还有什么?”
我将母亲的话一回想,迟疑地道:“吴王?”
婉儿淡笑不答,我凑到近前悄声问:“师傅告诉我,四哥朝觐之事,是阿娘的主意,还是阿耶的主意?”
婉儿道:“陛下与圣人本是一体,陛下之心,便是圣人之心。”
我道:“那就是阿娘的意思——既是阿娘特地嘱咐,我们一定好好和四哥来往,是这意思吗?”
婉儿道:“想来天下父母之心,总是希望儿女和睦的。”
我再追问时,她却闭了口,一个字也不肯多谈。我想母亲既吩咐她来,该说的她自然会和我说,便不再追问,只绞尽
分卷阅读130
-
分卷阅读130
道:“不过口释章句经义,当不得师傅这样夸。”案上摆着许多封章,一望便知是各地加急送过来的,这些本该是机密奏疏,如今却全都大剌剌地摊在案上,我对奏疏格式极熟悉,眼一瞟就看将几封的内容看了大概,却全是各地进献的封禅赋、封禅章,还有贺加尊号表。摆在我那份边上的是吴王李彬的。我自出生到现在,见这位四哥的次数不超过三次,上一次见他,似乎还是襁提时,骤然见了这名字,讶然挑眉,又赶忙扭过头去,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母亲早瞥见了我的小动作,笑道:“摆在这里,便是不避人。”一手将李彬的奏疏丢给我:“看看你四哥的幕僚比之韦欢如何?”
我对母亲猜出韦欢捉刀之事倒不吃惊,顺着母亲的称呼道:“韦欢怎么好与品官相比?”口虽如此说,心中其实不以为然,只觉韦欢哪怕文采、典故上略有不足,写的东西却是极新奇,未必逊于地方上那些七品、八品的小官,待真的将李彬的奏疏看了一眼,才肃然正色——这一篇封禅赋借古咏今,引经据典,绝然是一篇能进《艺文志》的好赋,韦欢那篇与此相比,便如初开蒙的小学生与国子监祭酒一般,可我这位好哥哥自身并无令名,府中也无甚名人高士,却去哪里弄来这么一篇文字?
我抬头去看母亲,母亲从我手里取过这篇奏疏,随意翻看几句,放回案上,向我们笑道:“四郎多病,所以久不曾入京朝觐,只是你们阿耶近来身体不适,多思宗亲,正好要封泰山,于阗、波斯、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首领皆要跟随,不如诏他同亲藩一道入京觐见,以为敦亲之义,你们两个以为如何?”
李睿默不作声。
我察母亲的脸色,小心地道:“此事还须爷娘做主。”
母亲问李睿:“六郎还记得你四哥长什么样么?”
李睿摇摇头。
母亲笑看我:“六郎都不记得,兕子就更不记得了罢。一家兄弟,连长相都不记得,也是可怜,就让他来京中住些时候罢。”
李睿与我都沉默不语。母亲看着我们,一手牵住一人,笑道:“四郎是你们哥哥,入了京,你们要好生与他相处,不可因他久离都城,不解都中风俗,便生轻蔑之心,亦不可因他为庶出而疏远,知道么?”
我道:“知道。”
李睿不答,母亲又特地唤:“雉奴。”
李睿方闷闷道:“知道了。”
母亲满意地笑了笑,又将李睿的奏疏挑出来,选几句好的夸了一番,分别赐了我们两饭食。饭后却又留我替她念奏疏。原来不独是韦欢,朝中也有许多人借着封禅的事附会上书,作些《封禅赋》《进天表》之类的文字,大体都是虚文,然而其中颇有几人称颂父亲之余,连母亲也带在里面,母亲便将这些奏疏都挑了出来,叫我轻声朗读,顺带着指点我些韵脚、用典上的事,命我将早上所讲加以修改,连缀成赋呈上,说到兴起处,又唤婉儿道:“你素日颇有几分文采,可向兕子讲讲,她这一篇,该如何下笔。”
婉儿也不推辞,躬身道:“赋之一道,当先立意,此一项公主已有了。余下便是援引成文,缀以华章。公主初学,可不必限于韵,亦不忙引典故。先以排比将文字敷成,再对韵表改其末字、使之入韵,既而改其重字、精炼句中用词,继之以典故,则一篇庶几可成。”
母亲微微颔首道,又笑着看我:“如何,明日可成否?”
远在吴地的李彬都送了赋了,我又如何敢说不字?苦着脸应下,母亲见我愁眉不展,笑着捏了捏我的脸,道:“下午不要去集贤殿了,回去好生写赋罢。婉儿随你同去,有不懂处,尽可以问她。不拘字数,只要写得恳切,写好了明日送到我这里,与四郎、六郎的一起交给你阿耶看,也算是你们做儿女的孝心。”
第121章 议事堂
昨日虽准了韦欢一日假,她却依旧在前殿待着,听我回来,如往常那般率人迎我,见了婉儿,略略扬眉,却并不多问,婉儿弯腰自除了鞋履,随我入内,方向韦欢颔首道:“陛下命公主作封禅赋,遣我在此以备咨诹。”
韦欢了然点头,转眼就叫人将书房一切备好,我等婉儿先进去,挽着她手道:“你昨夜那么晚睡,今日不要在这里了,回去休息罢。”
韦欢低声道:“也不怎么困倦,就在这里坐着还凉爽些。”见我要问她,忙压着我手道:“我那里冰够用,灯烛也够了,只是总不如这里宽敞。二娘安心去写赋罢,上官才人还等着呢。”
我道:“你不要走,等我出来,有话同你说。”走进书房,见婉儿还站着,忙道:“上官师傅怎么不坐?”又张罗人端茶。
婉儿道:“妾不过佐公主背了几日书,当不得‘师傅’二字,公主日后不要再用这两个字了。”
我笑道:“上官师傅教了我这些时候,如今还教我典籍,怎么不是师傅?自发蒙时人背的便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而今不得执弟子礼,只能口头上唤一句‘师傅’,我还嫌简薄了呢,望上官师傅不要过于自谦。”既说了这话,越发恭敬,等茶上来时便从宫人手里接过,亲手奉给婉儿,她推辞几次不得,只好接了,我看着她喝了一口,又伸手去接茶碗,婉儿先我一步起身,将茶碗摆在几上,我把左右宫人都打发走,站在婉儿身边,笑眯眯地看她:“上官师傅觉得此茶如何?”
婉儿偏头看了茶碗一眼,一低头回道:“极好。”
我道:“这是湖州紫笋,阿娘曾夸过的茶。上官师傅喜欢,我就叫人给师傅送一片去。”
婉儿看我道:“陛下既命妾来,便是供公主差遣的,公主有话不妨直说。”
我笑道:“既是阿娘的差遣,那阿娘让上官师傅做什么,我就跟着上官师傅做什么,阿娘让上官师傅说什么,我也只听什么。”
婉儿此时方勾起一抹淡淡的笑,道:“若是这样,那公主便快些写封禅赋罢。”
我挑眉看她:“只是写赋么?”
婉儿对我一笑,道:“方才陛下除了吩咐写赋,还有什么?”
我将母亲的话一回想,迟疑地道:“吴王?”
婉儿淡笑不答,我凑到近前悄声问:“师傅告诉我,四哥朝觐之事,是阿娘的主意,还是阿耶的主意?”
婉儿道:“陛下与圣人本是一体,陛下之心,便是圣人之心。”
我道:“那就是阿娘的意思——既是阿娘特地嘱咐,我们一定好好和四哥来往,是这意思吗?”
婉儿道:“想来天下父母之心,总是希望儿女和睦的。”
我再追问时,她却闭了口,一个字也不肯多谈。我想母亲既吩咐她来,该说的她自然会和我说,便不再追问,只绞尽
分卷阅读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