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宋 作者:从小不会爬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
“嗯”,赵旉也早有这样的想法,点了点头。但他所虑甚广,并非仅有农业上的问题,很快就想到了军事方面。于是赵旉便向陈旉咨询,是否可以将渠道挖得宽一些、深一些,这样当金军来袭时,他们的骑兵便根本无法驰骋,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则可以大占便宜。金军骑兵自然可以只走大路,但那样一来其机动力的优势便无从发挥,宋军防御起来也要容易得多了。
“这样自然是可以的,在遇到旱灾时灌溉水源也会更充沛。”,陈旉却摇了摇头,“可是挖出的那么多土方却不好处理,如果运走的话费用太高,可如果堆在田里又会将其垫高,淮西以水田为主,这样一来可就成了旱田了”
“垫高?”,听到这两个字赵旉突然想起前世无意中看过的一则报导,里面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农业技术,其核心思想正是挖渠和垫高田地,称为“培高田地农业技术”。历史上,这一技术在西元前一千多年时由秘鲁山区的农民发明,之后渐渐失传。直到现代的科学家重新将其发掘出来,它的真正价值才显露了出来
“培高田地农业技术”中培高的田地宽为4-10米、长达10——100米、高约90厘米,它们由沟渠分隔成大小基本均等的几块泥质平台,作物就种在这些泥质平台上。而培高这些泥质平台的泥土实际上就取自于开挖渠道时所挖取的泥土。
农民们之所以要在这些培高的田地而不是在周围的平地上种作物,是因为采用这一培高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渠水的温度可以保护作物免遭安第斯山区寒夜里经常出现的霜冻的侵袭;渠道可以及时地将多余的水排出,从而保护作物免遭洪水袭击;由于毛细作用,渠水可以及时地被吸收到田地;而且农民通过手工也可以轻易地从渠道中取水灌溉,所以作物可以免遭干旱侵袭;作物可以从培高田地的泥土中所含的有机肥中吸取营养,而这些富含有机肥的泥土取自旁边的渠道,含有绿藻、家畜排泄物和腐化的植物枝叶,其营养程度要优于化肥。
这一农业技术除了耗费劳动力以外不耗费其他任何东西,而且渠道中还可以养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具有以上优点,在1984年秘鲁试验培高田地农业技术时,试验田每公顷产土豆30吨(即亩产4000斤),而其旁边采用进口农机和化肥种植的对比田每公顷则仅产土豆8吨(亩产1600斤)。
由于培高田地农业技术是一个自我支持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体系,它不但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因为不必施用化肥,可以节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因此逐渐在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好几个拉美国家得到了推广。
赵旉当初看到那则报道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技术在中国大有所为,因为它只需要一种投入,那就是劳动力,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农业劳动力。可是后来就再也没了下文,也没听说哪里搞起这个,赵旉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毕竟他又不会种田,记这个有什么用呢?
直到今天陈旉提到垫高田地,赵旉才再次想起这一技术,不禁动了试一试的念头。由于前世这一技术在中国无人问津,赵旉对它是否真的可以大幅度增产多少有点怀疑,便只以这种技术可以防御旱涝灾害为由,搞了一百个地块作为试验田,大约一百五十亩地,反正淮西现在什么都缺,就不缺土地。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赵旉让人将田块间的沟渠挖到三尺深、两尺宽,再厉害的骑兵也难以逾越。如果只有一道,好马不难跨越过去,可跨越第一道之后,战马必将因为惯性冲进第二道沟,就算它触地后能够立刻再跳,前面可还有无数道沟
赵旉不由心生憧憬,要是全国的田地都整成这样,北方诸蕃的骑兵优势将荡然无存。可是当田块弄好之后,赵旉却发现这种田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因为田地抬高,所以只能作为旱田,而长江流域却大多是水田;其次,广挖沟渠意味着当地必须有较为充沛的降水,或者有邻近的灌溉水源,不然这种方法就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田块较小,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但这对宋代的农业生产而言,倒是没什么影响。
想到农业机械,赵旉突然想起中国古代其实有过很多重要发明,可是由于技术传播太慢,而且自耕农也没那个财力进行前期投入,其中的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就算得到应用,影响也十分有限。
于是赵旉便动了在古代搞机械化的念头,虽然古代的农业机械无论是动力还是效率都不能和他前世记忆中的现代化农机相比,但总比手动要有效率得多了。由于陈旉在农机方面也很有造诣,赵旉的想法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于是他便又搞了一百多亩的试验田进行对照。
其实陈旉对于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有些担忧,万一效率提高太多导致佃农失业那就不好了,但赵旉向其保证他有办法解决空闲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现在金军仍然强大,每能腾出一个务农人口,便可以多一个青壮当兵,这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农业固然是立国之本,但工商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赵旉尤为重视各种技术的推广应用,甚至超过了发明创造新技术。因为和农业技术一样,大多数手工技艺传播面极为狭窄,再加上很多工匠都有只传一子的白痴(请原谅笔者用这个词,因为确实很白痴,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于家族和个人,除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以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传统,导致极多的技术因此失传,这也是大宋空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却无法产生压倒性优势的原因之一。
打个比方,若是美国只有百分之一的企业应用了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技术,而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用的还是十八世纪甚至更低水平的科技,美国还能有现在这么牛逼吗?而宋朝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
为了改变这一切,赵旉一方面积极推广那些“无主”的技术,就像那些农业机械一样;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让那些祖传工艺向大众公开。前者还算顺利,只是花销较大,但后者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毕竟赵旉现在虽然风评日佳,但威望毕竟不够,若贸然用暴力手段,后果不堪设想,还得斟酌再三。
而卫王府如今的财政状况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也给不出太高的补偿,何况即便给出金山银山,也一样有老顽固不愿将祖传技艺公诸于世。无奈之下赵旉也只得暂时退却,反正他还年轻,来日方长
赵旉在推广技术时,并未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是否易于推广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以炼钢为例,灌钢法比炒钢法要先进一些,但赵旉却大力推广炒钢法,而灌钢法只用于军品制作。因为炒钢法虽然掌握较难,但技术的改进潜力大,并且有可能衍生出工业化的炼钢方法,而灌钢法只适用于小作坊的生产,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平炉炼钢法首先出现在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推广与研发,都需要大笔的投入,而仅靠淮西一地的税收,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当初打发回泉州彻查走私的李充没有辜负赵旉的期望,他利用局内人的优势,顺藤摸瓜揪出了近百家私自向国外输出大量铜钱的“倒爷”,并将他们的家产全部抄没。这下泉州本来欣欣向荣的对外贸易一下子就遭受了重创,直到二十多年后才重新恢复繁荣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在线阅读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
-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
“嗯”,赵旉也早有这样的想法,点了点头。但他所虑甚广,并非仅有农业上的问题,很快就想到了军事方面。于是赵旉便向陈旉咨询,是否可以将渠道挖得宽一些、深一些,这样当金军来袭时,他们的骑兵便根本无法驰骋,而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则可以大占便宜。金军骑兵自然可以只走大路,但那样一来其机动力的优势便无从发挥,宋军防御起来也要容易得多了。
“这样自然是可以的,在遇到旱灾时灌溉水源也会更充沛。”,陈旉却摇了摇头,“可是挖出的那么多土方却不好处理,如果运走的话费用太高,可如果堆在田里又会将其垫高,淮西以水田为主,这样一来可就成了旱田了”
“垫高?”,听到这两个字赵旉突然想起前世无意中看过的一则报导,里面提到了一种特殊的农业技术,其核心思想正是挖渠和垫高田地,称为“培高田地农业技术”。历史上,这一技术在西元前一千多年时由秘鲁山区的农民发明,之后渐渐失传。直到现代的科学家重新将其发掘出来,它的真正价值才显露了出来
“培高田地农业技术”中培高的田地宽为4-10米、长达10——100米、高约90厘米,它们由沟渠分隔成大小基本均等的几块泥质平台,作物就种在这些泥质平台上。而培高这些泥质平台的泥土实际上就取自于开挖渠道时所挖取的泥土。
农民们之所以要在这些培高的田地而不是在周围的平地上种作物,是因为采用这一培高技术有以下几个优点:渠水的温度可以保护作物免遭安第斯山区寒夜里经常出现的霜冻的侵袭;渠道可以及时地将多余的水排出,从而保护作物免遭洪水袭击;由于毛细作用,渠水可以及时地被吸收到田地;而且农民通过手工也可以轻易地从渠道中取水灌溉,所以作物可以免遭干旱侵袭;作物可以从培高田地的泥土中所含的有机肥中吸取营养,而这些富含有机肥的泥土取自旁边的渠道,含有绿藻、家畜排泄物和腐化的植物枝叶,其营养程度要优于化肥。
这一农业技术除了耗费劳动力以外不耗费其他任何东西,而且渠道中还可以养鱼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具有以上优点,在1984年秘鲁试验培高田地农业技术时,试验田每公顷产土豆30吨(即亩产4000斤),而其旁边采用进口农机和化肥种植的对比田每公顷则仅产土豆8吨(亩产1600斤)。
由于培高田地农业技术是一个自我支持而且生产效率更高的体系,它不但可以增加产量,而且因为不必施用化肥,可以节省能源,降低环境污染,因此逐渐在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好几个拉美国家得到了推广。
赵旉当初看到那则报道的时候,就觉得这种技术在中国大有所为,因为它只需要一种投入,那就是劳动力,而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农业劳动力。可是后来就再也没了下文,也没听说哪里搞起这个,赵旉也就渐渐地淡忘了,毕竟他又不会种田,记这个有什么用呢?
直到今天陈旉提到垫高田地,赵旉才再次想起这一技术,不禁动了试一试的念头。由于前世这一技术在中国无人问津,赵旉对它是否真的可以大幅度增产多少有点怀疑,便只以这种技术可以防御旱涝灾害为由,搞了一百个地块作为试验田,大约一百五十亩地,反正淮西现在什么都缺,就不缺土地。
出于军事上的考虑,赵旉让人将田块间的沟渠挖到三尺深、两尺宽,再厉害的骑兵也难以逾越。如果只有一道,好马不难跨越过去,可跨越第一道之后,战马必将因为惯性冲进第二道沟,就算它触地后能够立刻再跳,前面可还有无数道沟
赵旉不由心生憧憬,要是全国的田地都整成这样,北方诸蕃的骑兵优势将荡然无存。可是当田块弄好之后,赵旉却发现这种田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因为田地抬高,所以只能作为旱田,而长江流域却大多是水田;其次,广挖沟渠意味着当地必须有较为充沛的降水,或者有邻近的灌溉水源,不然这种方法就无从谈起;另外,由于田块较小,无法使用大型农业机械,但这对宋代的农业生产而言,倒是没什么影响。
想到农业机械,赵旉突然想起中国古代其实有过很多重要发明,可是由于技术传播太慢,而且自耕农也没那个财力进行前期投入,其中的很多都已经失传了,就算得到应用,影响也十分有限。
于是赵旉便动了在古代搞机械化的念头,虽然古代的农业机械无论是动力还是效率都不能和他前世记忆中的现代化农机相比,但总比手动要有效率得多了。由于陈旉在农机方面也很有造诣,赵旉的想法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于是他便又搞了一百多亩的试验田进行对照。
其实陈旉对于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有些担忧,万一效率提高太多导致佃农失业那就不好了,但赵旉向其保证他有办法解决空闲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现在金军仍然强大,每能腾出一个务农人口,便可以多一个青壮当兵,这可是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农业固然是立国之本,但工商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而赵旉尤为重视各种技术的推广应用,甚至超过了发明创造新技术。因为和农业技术一样,大多数手工技艺传播面极为狭窄,再加上很多工匠都有只传一子的白痴(请原谅笔者用这个词,因为确实很白痴,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还是对于家族和个人,除了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以外,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传统,导致极多的技术因此失传,这也是大宋空有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文化,却无法产生压倒性优势的原因之一。
打个比方,若是美国只有百分之一的企业应用了二十一世纪的先进技术,而其余百分之九十九用的还是十八世纪甚至更低水平的科技,美国还能有现在这么牛逼吗?而宋朝的情况差不多就是这样
为了改变这一切,赵旉一方面积极推广那些“无主”的技术,就像那些农业机械一样;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让那些祖传工艺向大众公开。前者还算顺利,只是花销较大,但后者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毕竟赵旉现在虽然风评日佳,但威望毕竟不够,若贸然用暴力手段,后果不堪设想,还得斟酌再三。
而卫王府如今的财政状况虽然已经有所好转,但也给不出太高的补偿,何况即便给出金山银山,也一样有老顽固不愿将祖传技艺公诸于世。无奈之下赵旉也只得暂时退却,反正他还年轻,来日方长
赵旉在推广技术时,并未一味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是否易于推广也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以炼钢为例,灌钢法比炒钢法要先进一些,但赵旉却大力推广炒钢法,而灌钢法只用于军品制作。因为炒钢法虽然掌握较难,但技术的改进潜力大,并且有可能衍生出工业化的炼钢方法,而灌钢法只适用于小作坊的生产,这也是历史上为什么平炉炼钢法首先出现在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推广与研发,都需要大笔的投入,而仅靠淮西一地的税收,是远远不够的。好在当初打发回泉州彻查走私的李充没有辜负赵旉的期望,他利用局内人的优势,顺藤摸瓜揪出了近百家私自向国外输出大量铜钱的“倒爷”,并将他们的家产全部抄没。这下泉州本来欣欣向荣的对外贸易一下子就遭受了重创,直到二十多年后才重新恢复繁荣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在线阅读
第六十章 农业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