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妃重生上位史 作者:彭小仙
分卷阅读471
年头, 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
想起自己那枉死的独子, 老妪的泪水又盈满了眼眶。她的儿子, 在没被县令夺走功名前,也曾是个见官不用跪拜的秀才啊。
“祖母, 祖母, 你快看,我领了人来。”稚童拉着王家人的衣服,哀求道,“求求大爷,救救我祖父吧。”
老妪想拒绝,却又怕老伴儿真的就此撒手人寰,不得不软下了心肠,将满腹的委屈咽下。“求这位哥儿……”她松开老伴的身子, 正要磕头,却被人给拦下,“老夫人,且当不得此礼。”
男子见晕厥的老人家蜷缩着身子,必是冷得很,想将身上的外袍脱下来给他取暖,却又想起现在自己穿的乃是孝服。便作罢。
他蹲下|身,探手试了试老大爷的鼻息,很是微弱。又伸手摸了额头,烫的很。“前方不远处,便是驿站。你们虽不能进去,不过边上却是有可打尖的旅店,不妨先去那处住着,我差了家中的大夫过来瞧瞧。”
老妪欲言又止。稚童却全无顾忌,“我们身上没钱,住不了旅店。”
男子凝神去看,见他们身上穿着单薄,衣饰早就褴褛不堪,心道确是自己忘了。想了想,又道:“且不妨在我家中的马车将就。不过,”他看着身上的孝服,“家父方过世,我们是扶棺离京的,不知可忌讳?”
有些人是最忌讳同家有丧事的人来往的,因此方有此一问。
老妪哪里会介意这些?路上遇着雪雨之时,他们就是连义庄都住过的。
男子点头,咬牙扶起那老人家。他有些文弱,力气并不大,要扶一个人事不知的老人还有些吃力,站起来的时候就不稳当,脚下一个趔趄。老妪赶忙上前扶了一把。
一行几人,跌跌撞撞地在湿滑的泥地上走着。好不容易才到了驿站门口。
王家屏的遗孀章氏年纪也不小了,此时一直叫媳妇儿搀着在门口看着。见儿子回来,赶忙道:“外头风大,将人带进来再说。”
王运觉摇头,“这驿站还是陛下开了金口,我们才能住下,他们却是住不得了。”又叫自己的媳妇收拾出一辆马车来,“给这一家子暂且安顿下再说。”
章氏同媳妇儿点点头,让随行的家人速速去准备。她与这对老夫妻也算是同岁的人了,而今看他们这般光景,心里酸涩得很,不由从驿站里头出来。“这位夫人,”章氏也不嫌老妪身上脏污,“你入京可是要去寻人?”
老妪摇摇头,操|着一口浓郁江南口音的官话,“回夫人的话,奴家是去告御状的。”这时候她却是愿意说出自己的来意了。
方才王家准备马车的忙乱时,驿站的小吏上前给帮了忙,无意间提到了王家人的身份。
王家屏过世后,礼部定的谥号乃是文端。老妪一行北上,途中也曾听人闲谈起当今元辅死于任上之事,不过一句过耳之言,现下想起却有了用处。
老妪的眼泪洗刷着脸上的脏污,她用力攥紧了章氏的手,“我儿、我儿的先生,曾为文端公的学生。”她拉着孙儿跪下,在章氏的面前磕头,“求夫人为我儿洗刷冤屈,好叫他九泉之下瞑目。”
王运觉听见这处响动,不由过来一看究竟。“老夫人,这是做什么?”他上前想将老妪扶起来,“快些起来,天寒地冻,仔细伤了膝头。”
老妪却执意不肯,“还请文端公夫人同后人,允了奴家此事。”她又磕了个头,“虽是有相胁之意,可、可奴家实在是没法子了呀!”
驿站门口围着看热闹的越来越多,王运觉不得已,只能将老妪同其孙子,还有自己的母亲章氏,一并请到了马车上去说话。又催了家里头养着的大夫先去后面的车,给那位老人家看病。
章氏见老妪的神情不似作伪,虽未在心中决定要帮忙,但还是愿意听她说一说自己的冤屈。王运觉在料理完外头的事后,将琐事交给了管家,也上了车——母亲并不懂外宅事,万一这对祖孙是讹人之辈,还是得由自己这个男子出面更为妥当。
“老夫人,您且说说,究竟遇上了什么难事?”章氏和蔼地将稚童揽过来,取了个小碟子上的点心塞到他手里,“饿了吧?尝尝看。”看着稚童狼吞虎咽地吃着点心,还有那骨瘦如柴的模样,同家中的孙儿一对比,鼻头微酸。
老妪应了一声,用袖子擦了擦泪,“回夫人的话,奴家的娘家姓罗,世代都居于宁波鄞县。年方十六时,嫁于邻居吕氏。”她用手指了指后头的那辆车,“车上便是奴家的夫婿。”
章氏点点头,“这么说来,你们一直都在宁波了?”
“不错。”罗氏想起过往,脸上露出怀念的笑来,“婚后也算是琴瑟相谐,诞下一子,有幸得桃李满天下的文端公之徒指点学问,不才考中了秀才。”她抱过过完了点心,正在舔手指的孙儿。“这便是奴家那不成器的孩儿所遗之子。”
王运觉问道:“照你所说,吕罗两家当是一直在鄞县,怎会今日北上?”
罗氏的眼泪又一次止不住了,“原本家中也算是殷实。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有几亩良田。朝廷自来对棉桑减免了赋税,奴家家中便靠种植棉桑温饱。”
“这几年,因湖广那一带也开始兴起了织坊,因质优价廉,抢了不少江浙织坊的营生。所以江浙一带的棉桑被压得很低。”
“家中自此就开始过得略显艰难了,可偏那几亩良田叫当地的大户人家瞧上,硬要买了去,说是同他家的良田合成一片。这事儿我们哪里肯?本就是难以度日,若没了这些田,日子越发过得困苦了。”罗氏面容哀戚地道,“谁知道他们竟在夜里头放火烧了棉桑。”
“我儿不忿,又因功名在身,便递了状纸,告至鄞县县衙。却叫县令以诬告为名,逐出衙门不提,更将功名也给抹去。”罗氏呜咽地抱紧了孙子,“可怜他自小身体就弱,气急之下,便病卧在床。”
王运觉在一旁听着,只觉得鄞县这个名字特别耳熟,一时却想不起来究竟。
稚童伸长了手,给罗氏擦泪,“祖母莫哭。”可他那张苍白的小脸上,却是苍白极了。
罗氏握了孙儿的手,用手背擦了擦止不住的泪。“本以为事情就此了了。功名没了也就没了,本就不指望能考会试,得官身。可哪知人家却不肯,竟来家中寻仇。那日恰逢初一,奴家同老伴带着孙儿去庙会,待回
分卷阅读471
-
分卷阅读471
年头, 雪中送炭的少,锦上添花的多。
想起自己那枉死的独子, 老妪的泪水又盈满了眼眶。她的儿子, 在没被县令夺走功名前,也曾是个见官不用跪拜的秀才啊。
“祖母, 祖母, 你快看,我领了人来。”稚童拉着王家人的衣服,哀求道,“求求大爷,救救我祖父吧。”
老妪想拒绝,却又怕老伴儿真的就此撒手人寰,不得不软下了心肠,将满腹的委屈咽下。“求这位哥儿……”她松开老伴的身子, 正要磕头,却被人给拦下,“老夫人,且当不得此礼。”
男子见晕厥的老人家蜷缩着身子,必是冷得很,想将身上的外袍脱下来给他取暖,却又想起现在自己穿的乃是孝服。便作罢。
他蹲下|身,探手试了试老大爷的鼻息,很是微弱。又伸手摸了额头,烫的很。“前方不远处,便是驿站。你们虽不能进去,不过边上却是有可打尖的旅店,不妨先去那处住着,我差了家中的大夫过来瞧瞧。”
老妪欲言又止。稚童却全无顾忌,“我们身上没钱,住不了旅店。”
男子凝神去看,见他们身上穿着单薄,衣饰早就褴褛不堪,心道确是自己忘了。想了想,又道:“且不妨在我家中的马车将就。不过,”他看着身上的孝服,“家父方过世,我们是扶棺离京的,不知可忌讳?”
有些人是最忌讳同家有丧事的人来往的,因此方有此一问。
老妪哪里会介意这些?路上遇着雪雨之时,他们就是连义庄都住过的。
男子点头,咬牙扶起那老人家。他有些文弱,力气并不大,要扶一个人事不知的老人还有些吃力,站起来的时候就不稳当,脚下一个趔趄。老妪赶忙上前扶了一把。
一行几人,跌跌撞撞地在湿滑的泥地上走着。好不容易才到了驿站门口。
王家屏的遗孀章氏年纪也不小了,此时一直叫媳妇儿搀着在门口看着。见儿子回来,赶忙道:“外头风大,将人带进来再说。”
王运觉摇头,“这驿站还是陛下开了金口,我们才能住下,他们却是住不得了。”又叫自己的媳妇收拾出一辆马车来,“给这一家子暂且安顿下再说。”
章氏同媳妇儿点点头,让随行的家人速速去准备。她与这对老夫妻也算是同岁的人了,而今看他们这般光景,心里酸涩得很,不由从驿站里头出来。“这位夫人,”章氏也不嫌老妪身上脏污,“你入京可是要去寻人?”
老妪摇摇头,操|着一口浓郁江南口音的官话,“回夫人的话,奴家是去告御状的。”这时候她却是愿意说出自己的来意了。
方才王家准备马车的忙乱时,驿站的小吏上前给帮了忙,无意间提到了王家人的身份。
王家屏过世后,礼部定的谥号乃是文端。老妪一行北上,途中也曾听人闲谈起当今元辅死于任上之事,不过一句过耳之言,现下想起却有了用处。
老妪的眼泪洗刷着脸上的脏污,她用力攥紧了章氏的手,“我儿、我儿的先生,曾为文端公的学生。”她拉着孙儿跪下,在章氏的面前磕头,“求夫人为我儿洗刷冤屈,好叫他九泉之下瞑目。”
王运觉听见这处响动,不由过来一看究竟。“老夫人,这是做什么?”他上前想将老妪扶起来,“快些起来,天寒地冻,仔细伤了膝头。”
老妪却执意不肯,“还请文端公夫人同后人,允了奴家此事。”她又磕了个头,“虽是有相胁之意,可、可奴家实在是没法子了呀!”
驿站门口围着看热闹的越来越多,王运觉不得已,只能将老妪同其孙子,还有自己的母亲章氏,一并请到了马车上去说话。又催了家里头养着的大夫先去后面的车,给那位老人家看病。
章氏见老妪的神情不似作伪,虽未在心中决定要帮忙,但还是愿意听她说一说自己的冤屈。王运觉在料理完外头的事后,将琐事交给了管家,也上了车——母亲并不懂外宅事,万一这对祖孙是讹人之辈,还是得由自己这个男子出面更为妥当。
“老夫人,您且说说,究竟遇上了什么难事?”章氏和蔼地将稚童揽过来,取了个小碟子上的点心塞到他手里,“饿了吧?尝尝看。”看着稚童狼吞虎咽地吃着点心,还有那骨瘦如柴的模样,同家中的孙儿一对比,鼻头微酸。
老妪应了一声,用袖子擦了擦泪,“回夫人的话,奴家的娘家姓罗,世代都居于宁波鄞县。年方十六时,嫁于邻居吕氏。”她用手指了指后头的那辆车,“车上便是奴家的夫婿。”
章氏点点头,“这么说来,你们一直都在宁波了?”
“不错。”罗氏想起过往,脸上露出怀念的笑来,“婚后也算是琴瑟相谐,诞下一子,有幸得桃李满天下的文端公之徒指点学问,不才考中了秀才。”她抱过过完了点心,正在舔手指的孙儿。“这便是奴家那不成器的孩儿所遗之子。”
王运觉问道:“照你所说,吕罗两家当是一直在鄞县,怎会今日北上?”
罗氏的眼泪又一次止不住了,“原本家中也算是殷实。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有几亩良田。朝廷自来对棉桑减免了赋税,奴家家中便靠种植棉桑温饱。”
“这几年,因湖广那一带也开始兴起了织坊,因质优价廉,抢了不少江浙织坊的营生。所以江浙一带的棉桑被压得很低。”
“家中自此就开始过得略显艰难了,可偏那几亩良田叫当地的大户人家瞧上,硬要买了去,说是同他家的良田合成一片。这事儿我们哪里肯?本就是难以度日,若没了这些田,日子越发过得困苦了。”罗氏面容哀戚地道,“谁知道他们竟在夜里头放火烧了棉桑。”
“我儿不忿,又因功名在身,便递了状纸,告至鄞县县衙。却叫县令以诬告为名,逐出衙门不提,更将功名也给抹去。”罗氏呜咽地抱紧了孙子,“可怜他自小身体就弱,气急之下,便病卧在床。”
王运觉在一旁听着,只觉得鄞县这个名字特别耳熟,一时却想不起来究竟。
稚童伸长了手,给罗氏擦泪,“祖母莫哭。”可他那张苍白的小脸上,却是苍白极了。
罗氏握了孙儿的手,用手背擦了擦止不住的泪。“本以为事情就此了了。功名没了也就没了,本就不指望能考会试,得官身。可哪知人家却不肯,竟来家中寻仇。那日恰逢初一,奴家同老伴带着孙儿去庙会,待回
分卷阅读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