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宋之唐琬 作者:凝碧
点茶
在唐宋时期,榻主要是最为一种坐具使用,同时也兼有卧的功能。
唐琬觉得这个身子实在太过娇弱,这么会儿功夫就累得不行,她也不想再费力气爬楼梯到二楼卧室,便让女使拿了枕席薄被直接在榻上睡着了。
睡了一觉,唐琬总算觉得恢复了点神,她看着外头光线有些昏暗,问道:“现在什么时候了?”
观风伺候着她起身,说道:“晡时了,方才老夫人还差人来瞧娘子呢!”
唐琬端起一杯温茶漱了漱口,又接了丝巾来净脸,回头道:“手脚麻利些,别让娘娘等久了!”
“是!”丫鬟们齐齐应声。
发髻没散,观风用篦子给她抿了抿鬓角,再将一把弯月型的金梳斜入发髻,换下素净的银簪,上金步摇,步摇的坠珠是用上好的青玉雕琢的,发髻前方头两侧缀上华盛,额前贴上花式的花子,长长的耳坠子也换上碧玺,再在唇上抿上胭脂。
镶边的抹上绣着百花争艳图,平滑柔软的石榴裙只有一句“裙拖六幅湘江水”能形容, “腰上黄”压下全身大红的艳色,最后穿上长到膝盖绣着水红花纹的背子。
“走罢!”
宋朝时兴分餐制,而且吃食简单而清淡。席上只有唐父唐母和唐琬三人,本来应该在唐母身边立规矩的嫂嫂们和侄妇们也都被唐母下令各自散了。虽说国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真正做到的极少,更何况还是面对着心爱的女儿,唐母不停地劝她多吃点,一直是标准宋朝士大夫形象的唐父偶尔也会上几句,让唐琬不知不觉吃了比平常多一半的饭食,唐父唐母看得挺高兴,但唐琬有苦难言,她吃撑了!
唐母看她难受,连声叫人去煮消食的饮子,还拉着她去花园散步。此时已是秋季,栽种的桂花已经开始一簇簇地盛开,暗香浮动。花园似乎本没有被季节影响到,各种秋花依旧开得绚烂灿漫。凌驾于湖面的凉亭下方,各色睡莲含着花苞随着清风微微颤动,漂浮于水面的叶子下时不时有锦鲤金鱼游过。
“娘娘,起风了!”唐琬拢了拢衣袖,“咱们回屋吧!”
待她将唐母送回正院,再跟唐父唐母道别后,天色已经黑下来了。女使们点上了灯笼在前方引路,唐琬只觉得秋夜寒冷,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头也有点昏沉。
一回到她的仙居楼,观风和听雨急得上火,生怕她一个不注意身体刚好转又继续缠绵病榻,其余的丫鬟们被她们指使得东奔西跑也开始惊慌失措,唐琬被她们两个团团转的身影弄的眼晕,刚闭上眼歇了会儿再睁开眼,就被这**飞狗跳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慌什么!”宁嬷气场强大镇压全场,“娘子身体不适,你们乱成这样,平日里学的规矩呢?”
“咳咳。”唐琬轻咳了几声,“观风,让她们各归各职去,不用请大夫,我无碍的。听雨,你去小厨房给我熬碗红糖姜汤来。阿秀,去卧房收拾下,我想歇息了。阿珠,你去安排下值夜的人。宁嬷,我先上楼,外面的事交给你了!”
“娘子宽心。”宁嬷应了下来,随即忧心地说,“还是请李大夫过来看看吧?”
唐琬摇摇头:“不用,不过是有些着凉罢了,喝了姜汤睡一晚便无事了。”
事实上,过了一晚不会无事,而是有事,还是大大的有事!唐琬高估她现在的身体了,这可不是在现代都市打过疫苗抗过各种毒素的金刚体,所以一点感冒病毒就让她倒下了,这下整个唐府彻底**飞狗跳兵荒马乱了。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维c银翘片没有针筒没有吊瓶的时代,要说养病那是真的“养”病!黑漆漆苦哈哈的中药一碗接着一碗,唐琬很想问下李大夫这药里是不是加了几斤黄连进去,她觉得自己的味觉系统都要被这中药彻底摧毁了,只好整日抱着蜜饯罐子死也不松手。而且还不能吃荤,顿顿白粥,最多配点腌菜,嘴里都要淡出鸟来。
最憋屈的是卧房窗户不许开,古人认为密封严实的空间才有利于养病,于是唐琬整日呆在充满着苦涩中药气味的屋子里,被浑浊的空气熏得头昏脑胀,过了好几天也不见好。
“咳咳观风!”唐琬心里无比抑郁,决定自救,“把窗户开了!”
“娘子!”观风大惊失色,“窗户不能开的。”
唐琬心里翻了个白眼:“李大夫吩咐了吗?”
“这……没有!”观风仔细想了想,“可是……”这不是人尽皆知的吗?
“没有可是,现在!去开窗!”
“娘子……”
“观风,怎么了?”
大概是唐琬的声音过大了,把宁嬷招了来。
观风立马好像找到了主心骨,求救地看向宁嬷:“宁嬷,娘子要开窗!”
“宁嬷!”唐琬神色无奈,“再不开窗让我透透气,我就要喘不过起气啦!”
宁嬷看了看她的面色,再感受了下屋内的空气,的确十分的压抑浑浊,让她这个身体康健的人都觉得有点喘不过气。唐琬看她面色犹豫,忙道:
“我也不用吹风啊,把床上的帐幔放下来,床前多摆几架屏风,窗也不用开太大,只要能给屋内换下气就行啦!”
宁嬷犹豫了下,终于答应了。时隔几日唐琬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让她恍然生出一股重见天日的感觉。自那之后,唐琬眼见一日好过一日,欢喜得唐母直道等她病愈后要去佛寺还愿,再添几斤香油钱。观风这群小丫鬟则是对唐琬直接盲目崇拜了,觉得她们家娘子简直无所不能!
一场小感冒拖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按照李大夫的说法唐琬这次生病导致她的身体又弱了几分,还得慢慢调养回来。唐琬觉得自己虽然还有些虚弱,但差不多已经病愈了,不过唐母这次被吓坏了,硬是将她拘在床上多躺了几天。等到她能正式踏出房门的时候,已经快到中秋了。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而北宋,则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秋风宜人,秋高气爽,暖意洋洋的阳光晒在身上说不出的舒爽,在屋内闷了快二十天的唐琬觉得自己都要发霉长蘑菇了。下楼后看到一堆人来来往往,给唐父唐母请安时发现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忙忙碌碌的,回来时绕经花园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忙得脚跟不着地。全家洒扫,在湖边搭建高台,装饰庭院,还要预备中秋节的各式节令食品。听说这次还邀请了几家世交故友一起临轩玩月,更是马虎不得。
唐琬看看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还要人家分心照应自己,便带着阿秀搬着茶具去花园自得其乐了。
现代的茶基本都是散茶,一般大家所谓的泡茶就是“即沦即茗”,即在茶杯中放入茶叶,然后注入热水,讲究一点的也只是将茶叶放茶壶煮了然后分茶。但在古时,烹茶却又诸多讲究。自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后,风靡唐宋的团茶便消失在世人眼中了。但在明朝之前,宋朝贡茶龙凤团可是闻名天下,多少富商豪门都以拥有一块龙凤团茶饼为荣。
茶艺风靡唐宋,更是在宋朝达到鼎盛,所谓的“唐煮宋点”指的就是唐宋人的饮茶方式。
唐琬燃起红泥小火炉,架上锅煮水,待到水温热时将热水倒入瓷盘中,然后打开朱漆小匣上的银锁,用铃钳小心翼翼地夹出一块小茶饼放入瓷盘,使得水面没过茶饼,以便将茶饼表面的油污刮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炙干。待茶饼经过烘焙炙干后,用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包住,迅速用银制的茶碾击碎并碾成细末,再用茶罗将茶末筛细。
她小心拆开密封的坛子,坛子里装的是为了烹茶而特意取来的山泉水,取出部分倒入小汤瓶,将小汤瓶架上火炉开始煮汤,并将瓷碗预热。等小汤瓶里的水开始沸腾,用银匙取适量的茶末洒在杯底,加入少许沸水均匀搅动,使茶成为膏糊状,然后继续加入沸水,并用茶筅适度地击打、拂动茶汤,让茶汤泛起汤花。
唐琬松了口气,虽然她记忆里对每一步都知之甚详,但毕竟第一次尝试点茶,好歹在老爸的熏陶下玩过功夫茶,不然可真要手忙脚乱了。不过看着不能咬盏的汤花和略微泛着青色的汤色,她知道自己对中间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到位。
“姑姑好雅兴,躲在这儿偷得浮生半日闲,倒叫侄儿好找!”
点茶在线阅读
点茶
-
点茶
在唐宋时期,榻主要是最为一种坐具使用,同时也兼有卧的功能。
唐琬觉得这个身子实在太过娇弱,这么会儿功夫就累得不行,她也不想再费力气爬楼梯到二楼卧室,便让女使拿了枕席薄被直接在榻上睡着了。
睡了一觉,唐琬总算觉得恢复了点神,她看着外头光线有些昏暗,问道:“现在什么时候了?”
观风伺候着她起身,说道:“晡时了,方才老夫人还差人来瞧娘子呢!”
唐琬端起一杯温茶漱了漱口,又接了丝巾来净脸,回头道:“手脚麻利些,别让娘娘等久了!”
“是!”丫鬟们齐齐应声。
发髻没散,观风用篦子给她抿了抿鬓角,再将一把弯月型的金梳斜入发髻,换下素净的银簪,上金步摇,步摇的坠珠是用上好的青玉雕琢的,发髻前方头两侧缀上华盛,额前贴上花式的花子,长长的耳坠子也换上碧玺,再在唇上抿上胭脂。
镶边的抹上绣着百花争艳图,平滑柔软的石榴裙只有一句“裙拖六幅湘江水”能形容, “腰上黄”压下全身大红的艳色,最后穿上长到膝盖绣着水红花纹的背子。
“走罢!”
宋朝时兴分餐制,而且吃食简单而清淡。席上只有唐父唐母和唐琬三人,本来应该在唐母身边立规矩的嫂嫂们和侄妇们也都被唐母下令各自散了。虽说国人讲究“食不言寝不语”,但真正做到的极少,更何况还是面对着心爱的女儿,唐母不停地劝她多吃点,一直是标准宋朝士大夫形象的唐父偶尔也会上几句,让唐琬不知不觉吃了比平常多一半的饭食,唐父唐母看得挺高兴,但唐琬有苦难言,她吃撑了!
唐母看她难受,连声叫人去煮消食的饮子,还拉着她去花园散步。此时已是秋季,栽种的桂花已经开始一簇簇地盛开,暗香浮动。花园似乎本没有被季节影响到,各种秋花依旧开得绚烂灿漫。凌驾于湖面的凉亭下方,各色睡莲含着花苞随着清风微微颤动,漂浮于水面的叶子下时不时有锦鲤金鱼游过。
“娘娘,起风了!”唐琬拢了拢衣袖,“咱们回屋吧!”
待她将唐母送回正院,再跟唐父唐母道别后,天色已经黑下来了。女使们点上了灯笼在前方引路,唐琬只觉得秋夜寒冷,忍不住打了个喷嚏,头也有点昏沉。
一回到她的仙居楼,观风和听雨急得上火,生怕她一个不注意身体刚好转又继续缠绵病榻,其余的丫鬟们被她们指使得东奔西跑也开始惊慌失措,唐琬被她们两个团团转的身影弄的眼晕,刚闭上眼歇了会儿再睁开眼,就被这**飞狗跳的一幕惊得目瞪口呆。
“慌什么!”宁嬷气场强大镇压全场,“娘子身体不适,你们乱成这样,平日里学的规矩呢?”
“咳咳。”唐琬轻咳了几声,“观风,让她们各归各职去,不用请大夫,我无碍的。听雨,你去小厨房给我熬碗红糖姜汤来。阿秀,去卧房收拾下,我想歇息了。阿珠,你去安排下值夜的人。宁嬷,我先上楼,外面的事交给你了!”
“娘子宽心。”宁嬷应了下来,随即忧心地说,“还是请李大夫过来看看吧?”
唐琬摇摇头:“不用,不过是有些着凉罢了,喝了姜汤睡一晚便无事了。”
事实上,过了一晚不会无事,而是有事,还是大大的有事!唐琬高估她现在的身体了,这可不是在现代都市打过疫苗抗过各种毒素的金刚体,所以一点感冒病毒就让她倒下了,这下整个唐府彻底**飞狗跳兵荒马乱了。
在这个没有抗生素没有维c银翘片没有针筒没有吊瓶的时代,要说养病那是真的“养”病!黑漆漆苦哈哈的中药一碗接着一碗,唐琬很想问下李大夫这药里是不是加了几斤黄连进去,她觉得自己的味觉系统都要被这中药彻底摧毁了,只好整日抱着蜜饯罐子死也不松手。而且还不能吃荤,顿顿白粥,最多配点腌菜,嘴里都要淡出鸟来。
最憋屈的是卧房窗户不许开,古人认为密封严实的空间才有利于养病,于是唐琬整日呆在充满着苦涩中药气味的屋子里,被浑浊的空气熏得头昏脑胀,过了好几天也不见好。
“咳咳观风!”唐琬心里无比抑郁,决定自救,“把窗户开了!”
“娘子!”观风大惊失色,“窗户不能开的。”
唐琬心里翻了个白眼:“李大夫吩咐了吗?”
“这……没有!”观风仔细想了想,“可是……”这不是人尽皆知的吗?
“没有可是,现在!去开窗!”
“娘子……”
“观风,怎么了?”
大概是唐琬的声音过大了,把宁嬷招了来。
观风立马好像找到了主心骨,求救地看向宁嬷:“宁嬷,娘子要开窗!”
“宁嬷!”唐琬神色无奈,“再不开窗让我透透气,我就要喘不过起气啦!”
宁嬷看了看她的面色,再感受了下屋内的空气,的确十分的压抑浑浊,让她这个身体康健的人都觉得有点喘不过气。唐琬看她面色犹豫,忙道:
“我也不用吹风啊,把床上的帐幔放下来,床前多摆几架屏风,窗也不用开太大,只要能给屋内换下气就行啦!”
宁嬷犹豫了下,终于答应了。时隔几日唐琬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让她恍然生出一股重见天日的感觉。自那之后,唐琬眼见一日好过一日,欢喜得唐母直道等她病愈后要去佛寺还愿,再添几斤香油钱。观风这群小丫鬟则是对唐琬直接盲目崇拜了,觉得她们家娘子简直无所不能!
一场小感冒拖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按照李大夫的说法唐琬这次生病导致她的身体又弱了几分,还得慢慢调养回来。唐琬觉得自己虽然还有些虚弱,但差不多已经病愈了,不过唐母这次被吓坏了,硬是将她拘在床上多躺了几天。等到她能正式踏出房门的时候,已经快到中秋了。
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饼。晋时亦有中秋赏月之举,不过不太普遍;直到唐代将中秋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杨贵妃变月神、唐明皇游月等神话故事结合起,使之充满浪漫色彩,玩月之风方才大兴;而北宋,则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秋风宜人,秋高气爽,暖意洋洋的阳光晒在身上说不出的舒爽,在屋内闷了快二十天的唐琬觉得自己都要发霉长蘑菇了。下楼后看到一堆人来来往往,给唐父唐母请安时发现他们身边的人也都是忙忙碌碌的,回来时绕经花园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忙得脚跟不着地。全家洒扫,在湖边搭建高台,装饰庭院,还要预备中秋节的各式节令食品。听说这次还邀请了几家世交故友一起临轩玩月,更是马虎不得。
唐琬看看自己也帮不上什么忙,反而还要人家分心照应自己,便带着阿秀搬着茶具去花园自得其乐了。
现代的茶基本都是散茶,一般大家所谓的泡茶就是“即沦即茗”,即在茶杯中放入茶叶,然后注入热水,讲究一点的也只是将茶叶放茶壶煮了然后分茶。但在古时,烹茶却又诸多讲究。自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明太祖朱元璋“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后,风靡唐宋的团茶便消失在世人眼中了。但在明朝之前,宋朝贡茶龙凤团可是闻名天下,多少富商豪门都以拥有一块龙凤团茶饼为荣。
茶艺风靡唐宋,更是在宋朝达到鼎盛,所谓的“唐煮宋点”指的就是唐宋人的饮茶方式。
唐琬燃起红泥小火炉,架上锅煮水,待到水温热时将热水倒入瓷盘中,然后打开朱漆小匣上的银锁,用铃钳小心翼翼地夹出一块小茶饼放入瓷盘,使得水面没过茶饼,以便将茶饼表面的油污刮除,再以铃钳夹住,用微火炙干。待茶饼经过烘焙炙干后,用一张清洁无味的白纸包住,迅速用银制的茶碾击碎并碾成细末,再用茶罗将茶末筛细。
她小心拆开密封的坛子,坛子里装的是为了烹茶而特意取来的山泉水,取出部分倒入小汤瓶,将小汤瓶架上火炉开始煮汤,并将瓷碗预热。等小汤瓶里的水开始沸腾,用银匙取适量的茶末洒在杯底,加入少许沸水均匀搅动,使茶成为膏糊状,然后继续加入沸水,并用茶筅适度地击打、拂动茶汤,让茶汤泛起汤花。
唐琬松了口气,虽然她记忆里对每一步都知之甚详,但毕竟第一次尝试点茶,好歹在老爸的熏陶下玩过功夫茶,不然可真要手忙脚乱了。不过看着不能咬盏的汤花和略微泛着青色的汤色,她知道自己对中间的细节把握得还不到位。
“姑姑好雅兴,躲在这儿偷得浮生半日闲,倒叫侄儿好找!”
点茶在线阅读
点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