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生活 作者:薪越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
李桉虽说性格上有些内向,但不介意交流和宣传。
从事电影行业,尤其是在好莱坞那种商业化的氛围下,每一部电影都要或多或少的进行宣传,越是成功的电影宣传周期越长。
导演作为好莱坞体制的一部分,在签合同的时候就会有配合宣传的条款。
不像内地,大导演可以耍大牌,不想宣传直接走人,大家还会觉得有大导演的风范。
要是在好莱坞这么做,按照合同需要赔钱,商业化的社会就是如此。
李桉参加电视采访节目是常有的事儿,无论在美国还是宝岛都难以避免,观众想知道这个导演过往的经历,是怎么成功的。
东西方观众在文化上或许会有差异,但在八卦上是相通的。
八卦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人类喜欢窥探他人的*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李桉刚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许会不好意思,可讲述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实际上,慕姗姗访谈的话题尺度并不大,远不如美国和宝岛的同行。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同,那些人谈论的话题更为肆无忌惮,包括个人的私生活,或许还会加以调侃和讽刺。
对李桉来说,慕姗姗的访谈恰到好处,没有触及到个人*的层面,谈话风格比较舒适。
两人更多的是对电影中的情节做了交流,尤其是李桉早期的华语影片。
自从凤凰卫视播出了《姗姗访谈录》后,这档节目在海外华人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了内地第一档深度访谈类节目。
访谈结束,李桉会带人到全国各地看外景,第一站是戈壁沙漠,天山冰川。
自从看了《美丽华国》的节目后,他承认内地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这种风光景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拍出来一定会很有感觉。
就像好莱坞拍外景往往选择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样,那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迷人。
八月中旬,《生死抉择》的剧组回到京城。
这部戏原计划是三个月拍完,现在只用了两个半月,进度飞。
倒不是粗制滥造,而是京城电影制片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当地部门的配合,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可见国有单位一旦力,效率惊人。
这背后是韩三评的期望。
回到京城后,剧组没有停下来,后期制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早一天上映,就早一天出成效,毕竟时间不等人。
总局已经把组建华影集团的方案提交了上去,就等着批复了。
像这种情况,只要中间没有波折,过年之后文件肯定会下来,人事任命也会跟着下达,年前的这几个月尤为关键。
此时《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放映接近尾声,从春天到秋天,足足五个月的时间。
这种长时间放映带来的效果相当明显,影片在国内的总票房达到三亿六千万,相当于四千五百万美金,创造了一个票房纪录。
相信这个纪录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打破。
这场狂欢即将结束,带给国内电影行业很多的思考,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看到了好莱坞最新的电影工业成果,知道了商业电影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开阔了眼界,明白了接下来要走的路。
一些人想走捷径,觉得既然好莱坞有现成的东西,我们拿来用就好了。
比如把《泰坦尼克号》的制作团队请过来,打造国内的商业大片,没必要从头展,费时费力,这是实用主义。
一些人觉得要展自己的电影工业,稳扎稳打,否则只能有求于人,这是自力更生。
电影行业的圈内人就这两个观念展开了讨论,目前实用主义占据了上风。
这种思想不仅在电影行业,在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存在。
引起国外的先进技术是一种潮流,能够引进为什么还要花钱研究呢,能用不就行了。
讲究自力更生的一般是老同志,实用主义者是年轻一代,他们比较急,图省事,一心想要出成果,这同样是一种浮躁的心态。
电影工业不光是拿来用就行的,要先打好基础,否则以后会一直依赖好莱坞的制作团队。
以电影特效为例,好莱坞展了几十年才有如今的成果,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你拿来用可以,短时间内或许能出成绩,可也要进行自己的研究。
不然以后国内的影片都要到国外做特效,花钱不说,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内的电影工业还怎么展。
这个世上没有捷径可走,现在走捷径,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林子轩支持自己展,不过作为民营影视公司,眼下还是先打牢基础再说,这种事情要未来的华影集团来做才合适。
《泰坦尼克号》的结束,对《生死抉择》来说是个好消息。
韩三评把《生死抉择》的上映日期提前到九月中旬,并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华影公司达成了协议,影片在全国院线的排片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
在北方各大城市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在京城甚至过百分之七十。
也就是京影厂和韩三评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其他人恐怕不行。
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影响力覆盖北方地区,在南方的影响力稍弱。
韩三评派出京影厂的宣人员到南方的各大院线进行沟通,争取更多的排片。
到时候《生死抉择》会在京城率先上映,随后在全国铺开。
以上是建立在《生死抉择》票房大卖的情况下,如果票房不好,排片肯定会下滑。
前期会通过各种手段把票房托起来,形成影响力,后期就要看这部片子的质量和口碑了。
好梦公司配合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行动,全力支持。
这部戏好梦公司投资了五百万,票房越高,公司的收益越多,如果票房能过亿,好梦公司至少从中能拿到三千万的分账。
理论上投资回报率是一比十六,比贺岁片的回报率高多了。
韩三评得到了名声,好梦公司获得了利益,是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林子轩对《生死抉择》非常重视,不惜重金进行宣传,力争票房口碑双丰收。(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
-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
李桉虽说性格上有些内向,但不介意交流和宣传。
从事电影行业,尤其是在好莱坞那种商业化的氛围下,每一部电影都要或多或少的进行宣传,越是成功的电影宣传周期越长。
导演作为好莱坞体制的一部分,在签合同的时候就会有配合宣传的条款。
不像内地,大导演可以耍大牌,不想宣传直接走人,大家还会觉得有大导演的风范。
要是在好莱坞这么做,按照合同需要赔钱,商业化的社会就是如此。
李桉参加电视采访节目是常有的事儿,无论在美国还是宝岛都难以避免,观众想知道这个导演过往的经历,是怎么成功的。
东西方观众在文化上或许会有差异,但在八卦上是相通的。
八卦是人类共有的天性,人类喜欢窥探他人的*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李桉刚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或许会不好意思,可讲述的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
实际上,慕姗姗访谈的话题尺度并不大,远不如美国和宝岛的同行。
由于社会开放程度的不同,那些人谈论的话题更为肆无忌惮,包括个人的私生活,或许还会加以调侃和讽刺。
对李桉来说,慕姗姗的访谈恰到好处,没有触及到个人*的层面,谈话风格比较舒适。
两人更多的是对电影中的情节做了交流,尤其是李桉早期的华语影片。
自从凤凰卫视播出了《姗姗访谈录》后,这档节目在海外华人中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成了内地第一档深度访谈类节目。
访谈结束,李桉会带人到全国各地看外景,第一站是戈壁沙漠,天山冰川。
自从看了《美丽华国》的节目后,他承认内地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这种风光景致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拍出来一定会很有感觉。
就像好莱坞拍外景往往选择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一样,那里的自然风光优美迷人。
八月中旬,《生死抉择》的剧组回到京城。
这部戏原计划是三个月拍完,现在只用了两个半月,进度飞。
倒不是粗制滥造,而是京城电影制片厂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当地部门的配合,才有了这样的结果,可见国有单位一旦力,效率惊人。
这背后是韩三评的期望。
回到京城后,剧组没有停下来,后期制作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早一天上映,就早一天出成效,毕竟时间不等人。
总局已经把组建华影集团的方案提交了上去,就等着批复了。
像这种情况,只要中间没有波折,过年之后文件肯定会下来,人事任命也会跟着下达,年前的这几个月尤为关键。
此时《泰坦尼克号》在国内的放映接近尾声,从春天到秋天,足足五个月的时间。
这种长时间放映带来的效果相当明显,影片在国内的总票房达到三亿六千万,相当于四千五百万美金,创造了一个票房纪录。
相信这个纪录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打破。
这场狂欢即将结束,带给国内电影行业很多的思考,也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看到了好莱坞最新的电影工业成果,知道了商业电影能够做到什么地步,开阔了眼界,明白了接下来要走的路。
一些人想走捷径,觉得既然好莱坞有现成的东西,我们拿来用就好了。
比如把《泰坦尼克号》的制作团队请过来,打造国内的商业大片,没必要从头展,费时费力,这是实用主义。
一些人觉得要展自己的电影工业,稳扎稳打,否则只能有求于人,这是自力更生。
电影行业的圈内人就这两个观念展开了讨论,目前实用主义占据了上风。
这种思想不仅在电影行业,在社会上的各个行业都存在。
引起国外的先进技术是一种潮流,能够引进为什么还要花钱研究呢,能用不就行了。
讲究自力更生的一般是老同志,实用主义者是年轻一代,他们比较急,图省事,一心想要出成果,这同样是一种浮躁的心态。
电影工业不光是拿来用就行的,要先打好基础,否则以后会一直依赖好莱坞的制作团队。
以电影特效为例,好莱坞展了几十年才有如今的成果,国内还是一片空白。
你拿来用可以,短时间内或许能出成绩,可也要进行自己的研究。
不然以后国内的影片都要到国外做特效,花钱不说,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内的电影工业还怎么展。
这个世上没有捷径可走,现在走捷径,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
林子轩支持自己展,不过作为民营影视公司,眼下还是先打牢基础再说,这种事情要未来的华影集团来做才合适。
《泰坦尼克号》的结束,对《生死抉择》来说是个好消息。
韩三评把《生死抉择》的上映日期提前到九月中旬,并利用自己的关系和华影公司达成了协议,影片在全国院线的排片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四十。
在北方各大城市要达到百分之五十,在京城甚至过百分之七十。
也就是京影厂和韩三评才能做到这个程度,其他人恐怕不行。
京城电影制片厂的影响力覆盖北方地区,在南方的影响力稍弱。
韩三评派出京影厂的宣人员到南方的各大院线进行沟通,争取更多的排片。
到时候《生死抉择》会在京城率先上映,随后在全国铺开。
以上是建立在《生死抉择》票房大卖的情况下,如果票房不好,排片肯定会下滑。
前期会通过各种手段把票房托起来,形成影响力,后期就要看这部片子的质量和口碑了。
好梦公司配合京城电影制片厂的行动,全力支持。
这部戏好梦公司投资了五百万,票房越高,公司的收益越多,如果票房能过亿,好梦公司至少从中能拿到三千万的分账。
理论上投资回报率是一比十六,比贺岁片的回报率高多了。
韩三评得到了名声,好梦公司获得了利益,是真正的双赢局面。
所以,林子轩对《生死抉择》非常重视,不惜重金进行宣传,力争票房口碑双丰收。(未完待续。)
第四百七十章 排片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