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当天日暮之时,考试结束,众考生交卷后离场,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等待最后的结果。
因为是最后一轮考试,所以杨行密这一次亲自阅卷,杨渥、高勗、殷文圭三人在一旁协助。
不过,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考生的答卷后,杨渥就发现,这一轮考试的题目出得实在太大了,看上去可以让考生更加自由的发挥,但实际上却让考生更加伤透脑筋。
要想治理南方新得之地,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要休养生息,招纳流民,收取当地百姓民心等等,但具体该如何去做,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政务经验的考生们就两眼一抹黑了。
结果大部分考生为了尽量的求稳,最终交上来的答卷中,往往只提出那些绝对不会出错的意见,再尽量把文章写华丽些,把字体写得工整一些;对于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意见却很少涉及。
这样一来,最终交上来的答卷质量反而比复选时的差了许多,像极了那些只知道高谈阔论的书呆子,让杨行密等人为之皱眉。
要知道这几人都是极为务实的,最需要的就是那些能有实干才能的士子,对这些长于清谈的考卷自然不满意。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味求稳,还是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具体有用的意见。比如江梦孙就在答卷中提到,当初钱镠虽然占据了两浙,不过他实际上能够完全掌控的也就是杭州、越州两地而已,婺州、睦州、处州、温州等地都掌控在当地大族手中。
所以为了尽快收取当地民心,可以在南方诸州单独开一次“恩科”,招录当地有才学之人做官。这也是获取当地民心最快捷的方式。
再比如,汪台符在答卷里面提到了可以减轻当地赋税,具体来说就是在收税时提高粮食的市价,以减轻百姓负担,这与骆知祥当初提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宋齐丘、徐融等人也各自提出了一些意见,虽然还很粗浅,不过比起其他那些考生却要好多了。
看到这些答卷之后,杨行密等人的眉头才松开了,觉得这次科举总算没有全白费。
最终,杨行密亲自作出选择,将江梦孙定为第一名,汪台符为第二,宋齐丘为第三,后面的名次也与复选的名次基本差不多。
一切都忙完后,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杨行密用印之后,誊录官赶紧将最终的榜单填完,等一切准备妥当,所有考生们都再次齐聚节度使府,等待最后结果的宣布。
卯时整,伴随着肃穆的钟声响起,已经在府外整齐排好队列的众考生依次进入议事厅内。
这是淮南第一次举行科举,所以各项礼仪制度都还不健全,不过这次科举也意味着一大批人才将要加入淮南,为官为宦,或者造福一方,或者建功立业。所以节度使府对于这次科举极为重视,安排的典礼也更加隆重。
基本上淮南的高层官员只要还在广陵的都来参加了,文官里面的高勗、严可求、殷文圭等,武将里面的李神福、周本、朱瑾等,甚至连天子使者,如今还留在广陵的李俨也来参加了这次典礼。
到了卯时三刻,所有考生和官员都已经到齐,杨行密和杨渥也先后进入议事厅落座。
殷文圭作为掌书记和这次科举的主考官负责宣布最后的榜单:“各位考生听宣”
众多考生们不由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向殷文圭手中的榜单望去。
“淮南取士,只论才学,不论出身。今次科考结束,由大王亲自测试,定下诸多考生排名,赐进士及第者三名,进士出身者四十七名,名单如下”
说到这,殷文圭顿了一顿,抬头向众考生望去,见他们一个个心情紧张的模样,这才继续宣读道:“第一名,浔阳江梦孙”
江梦孙顿时头脑一片空白,他虽然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很自信,不过他也知道众多考生之中就有不少才学不比他差的,所以对于自己能考中第一名还是感到非常意外。
他抬头向前方望去,只见最上首,杨渥正在朝他微笑,不由心中一定,赶紧出列拜谢。
接着,殷文圭的声音不断响起,“第二名,歙州王台符”
“第三名,洪州宋齐丘”
总的来说,这次科举最后得中进士者,多数还是淮南本地士子,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外地士子如今大多数还想观望一下,所以除了宋齐丘外,外来士子中基本都不是最有才学的那部分人。
再加上,外地士子前来参加考试的,往往因为消息阻隔的原因,对于淮南科举要考数科、律法等内容知道得晚,自然准备得少,最终考不过本地士子也很正常。
倒是江西士子有好几人中试了,不过除了宋齐丘外,其余几人表现得就要差了很多。
最终成绩宣读完毕后,杨行密在节度使府开设盛大宴席,招待这些新科进士们;等宴席结束,接下来就是新科进士们在这次科举中最为荣耀的活动:游街夸官。
广陵虽然是淮南节度使的治所之地,但这里的百姓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见识到这番盛况,一时间热闹非凡。许多百姓都沿街围观起这些新科进士起来。
高坐在马背上,看着街边夹道欢迎的广陵百姓,宋齐丘心中还是有些难以置信,在唐朝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是考中进士的很多都是五十多岁的人,而他呢,今年才十七岁,居然就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第三名,这简直让他如在梦中。
好在他毕竟出身官宦世家,在度过最初的兴奋之后,他渐渐镇定下来,开始想着之前吴王杨行密在宴席上对他们说的话。
这一次科举,按照杨行密的打算,他们这些新科进士本来都要从最基层的九品官做起,不过考虑到如今南方初定,急需要人才去治理,所以为了尽快培养人才,起那些进士出身的将被安排到地方上担任县令。
至于他和汪台符、江梦孙三人作为这次科举的前三名,将得到特殊培养,先留在世子杨渥的身边作为书记官历练见识一番,然后下放到地方担任职务。
结果汪台符因为家中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所以想直接回到家乡去,杨行密有感于他的孝心,便任命他为歙州休宁县的县令。这样一来,三个到杨渥身边担任书记的名额就空出来了,最终由第四名徐融接替。
也就是说,他宋齐丘接下来就要到杨渥身边担任书记官了,想起这位不管是在广陵还是在洪州都有极大声望的年轻公子,宋齐丘不由开始期待起来。
几天后,各种庆典活动基本结束,那些授官外放的进士也即将赴任。
自此,淮南的第一次科举就此落下帷幕,而杨渥等人的工作重心也再一次转移到如何尽快消灭钱镠上来。
在淮南进行科举的这段时间里,杭州那边打探到的各种情报也源源不断的传来,如何尽快拿下杭州也逐渐成为淮南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杭州的情况,与淮南军之前攻克的各个城池都有一些区别。
首先一点便是城池更加坚固,以如今淮南占领的各州城池来看,即便是寿州、宣州等城都不能与杭州相比。
第二点则是军心民心稳定,钱镠在杭州统治多年,对当地官员、百姓多有恩义,在他的亲自率领下,杭州守军目前基本没有主动投降的可能。
第三点则是城中储备充足,钱镠将一部分空地改造为耕地进行耕种后,想要以围城战的方式攻破城池,需要消耗的时间就更长了,这其中难免不会出现别的意外。
至于最后一点,则是城中守将的防守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曹圭这个防守名将被钱镠留在杭州之后,他对杭州的防御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得杭州比之前更加难以攻破了。
再加上城墙上的那上百架苏州炮,杭州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短板,想要在段时期内攻破,的确有难度。
所以对于如今的情形,杨渥不由想起了历史上的张士诚。
同样是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同样是立足江淮的朱元璋的心腹大患。钱镠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如今已经困守杭州一地,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攻克。
而张士诚在与朱元璋交战的过程中,不断败退,势力衰微,但因为他为人仁厚,能得当地军心民心,据苏州坚城自守,死活不肯投降。结果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攻打苏州,最后也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经过了长达十个月的围攻,才最终将其消灭。
如今淮南的兵力可没有二十万,在外部也还有朱全忠、马殷等藩镇虎视眈眈,难道说最终也只能发动大军进行长期围困吗
想到这里,杨渥不由感到头痛:“若是能够将其劝降该多好历史上的钱镠建立的吴越国一直都奉中原王朝为正统,最终也是以钱弘俶纳土归宋而结束。那么,劝降他是不是有希望呢”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南国江山 作者:四国军棋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当天日暮之时,考试结束,众考生交卷后离场,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等待最后的结果。
因为是最后一轮考试,所以杨行密这一次亲自阅卷,杨渥、高勗、殷文圭三人在一旁协助。
不过,只是粗略看了一下考生的答卷后,杨渥就发现,这一轮考试的题目出得实在太大了,看上去可以让考生更加自由的发挥,但实际上却让考生更加伤透脑筋。
要想治理南方新得之地,大部分考生都能想到要休养生息,招纳流民,收取当地百姓民心等等,但具体该如何去做,这些没有什么实际政务经验的考生们就两眼一抹黑了。
结果大部分考生为了尽量的求稳,最终交上来的答卷中,往往只提出那些绝对不会出错的意见,再尽量把文章写华丽些,把字体写得工整一些;对于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意见却很少涉及。
这样一来,最终交上来的答卷质量反而比复选时的差了许多,像极了那些只知道高谈阔论的书呆子,让杨行密等人为之皱眉。
要知道这几人都是极为务实的,最需要的就是那些能有实干才能的士子,对这些长于清谈的考卷自然不满意。
好在,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味求稳,还是有一些人提出了一些具体有用的意见。比如江梦孙就在答卷中提到,当初钱镠虽然占据了两浙,不过他实际上能够完全掌控的也就是杭州、越州两地而已,婺州、睦州、处州、温州等地都掌控在当地大族手中。
所以为了尽快收取当地民心,可以在南方诸州单独开一次“恩科”,招录当地有才学之人做官。这也是获取当地民心最快捷的方式。
再比如,汪台符在答卷里面提到了可以减轻当地赋税,具体来说就是在收税时提高粮食的市价,以减轻百姓负担,这与骆知祥当初提到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此外,宋齐丘、徐融等人也各自提出了一些意见,虽然还很粗浅,不过比起其他那些考生却要好多了。
看到这些答卷之后,杨行密等人的眉头才松开了,觉得这次科举总算没有全白费。
最终,杨行密亲自作出选择,将江梦孙定为第一名,汪台符为第二,宋齐丘为第三,后面的名次也与复选的名次基本差不多。
一切都忙完后,时间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了,杨行密用印之后,誊录官赶紧将最终的榜单填完,等一切准备妥当,所有考生们都再次齐聚节度使府,等待最后结果的宣布。
卯时整,伴随着肃穆的钟声响起,已经在府外整齐排好队列的众考生依次进入议事厅内。
这是淮南第一次举行科举,所以各项礼仪制度都还不健全,不过这次科举也意味着一大批人才将要加入淮南,为官为宦,或者造福一方,或者建功立业。所以节度使府对于这次科举极为重视,安排的典礼也更加隆重。
基本上淮南的高层官员只要还在广陵的都来参加了,文官里面的高勗、严可求、殷文圭等,武将里面的李神福、周本、朱瑾等,甚至连天子使者,如今还留在广陵的李俨也来参加了这次典礼。
到了卯时三刻,所有考生和官员都已经到齐,杨行密和杨渥也先后进入议事厅落座。
殷文圭作为掌书记和这次科举的主考官负责宣布最后的榜单:“各位考生听宣”
众多考生们不由提足了精神,忐忑不安的向殷文圭手中的榜单望去。
“淮南取士,只论才学,不论出身。今次科考结束,由大王亲自测试,定下诸多考生排名,赐进士及第者三名,进士出身者四十七名,名单如下”
说到这,殷文圭顿了一顿,抬头向众考生望去,见他们一个个心情紧张的模样,这才继续宣读道:“第一名,浔阳江梦孙”
江梦孙顿时头脑一片空白,他虽然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很自信,不过他也知道众多考生之中就有不少才学不比他差的,所以对于自己能考中第一名还是感到非常意外。
他抬头向前方望去,只见最上首,杨渥正在朝他微笑,不由心中一定,赶紧出列拜谢。
接着,殷文圭的声音不断响起,“第二名,歙州王台符”
“第三名,洪州宋齐丘”
总的来说,这次科举最后得中进士者,多数还是淮南本地士子,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外地士子如今大多数还想观望一下,所以除了宋齐丘外,外来士子中基本都不是最有才学的那部分人。
再加上,外地士子前来参加考试的,往往因为消息阻隔的原因,对于淮南科举要考数科、律法等内容知道得晚,自然准备得少,最终考不过本地士子也很正常。
倒是江西士子有好几人中试了,不过除了宋齐丘外,其余几人表现得就要差了很多。
最终成绩宣读完毕后,杨行密在节度使府开设盛大宴席,招待这些新科进士们;等宴席结束,接下来就是新科进士们在这次科举中最为荣耀的活动:游街夸官。
广陵虽然是淮南节度使的治所之地,但这里的百姓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见识到这番盛况,一时间热闹非凡。许多百姓都沿街围观起这些新科进士起来。
高坐在马背上,看着街边夹道欢迎的广陵百姓,宋齐丘心中还是有些难以置信,在唐朝有个说法,叫做“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的是考中进士的很多都是五十多岁的人,而他呢,今年才十七岁,居然就考中了进士,而且还是第三名,这简直让他如在梦中。
好在他毕竟出身官宦世家,在度过最初的兴奋之后,他渐渐镇定下来,开始想着之前吴王杨行密在宴席上对他们说的话。
这一次科举,按照杨行密的打算,他们这些新科进士本来都要从最基层的九品官做起,不过考虑到如今南方初定,急需要人才去治理,所以为了尽快培养人才,起那些进士出身的将被安排到地方上担任县令。
至于他和汪台符、江梦孙三人作为这次科举的前三名,将得到特殊培养,先留在世子杨渥的身边作为书记官历练见识一番,然后下放到地方担任职务。
结果汪台符因为家中母亲年老需要赡养,所以想直接回到家乡去,杨行密有感于他的孝心,便任命他为歙州休宁县的县令。这样一来,三个到杨渥身边担任书记的名额就空出来了,最终由第四名徐融接替。
也就是说,他宋齐丘接下来就要到杨渥身边担任书记官了,想起这位不管是在广陵还是在洪州都有极大声望的年轻公子,宋齐丘不由开始期待起来。
几天后,各种庆典活动基本结束,那些授官外放的进士也即将赴任。
自此,淮南的第一次科举就此落下帷幕,而杨渥等人的工作重心也再一次转移到如何尽快消灭钱镠上来。
在淮南进行科举的这段时间里,杭州那边打探到的各种情报也源源不断的传来,如何尽快拿下杭州也逐渐成为淮南需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杭州的情况,与淮南军之前攻克的各个城池都有一些区别。
首先一点便是城池更加坚固,以如今淮南占领的各州城池来看,即便是寿州、宣州等城都不能与杭州相比。
第二点则是军心民心稳定,钱镠在杭州统治多年,对当地官员、百姓多有恩义,在他的亲自率领下,杭州守军目前基本没有主动投降的可能。
第三点则是城中储备充足,钱镠将一部分空地改造为耕地进行耕种后,想要以围城战的方式攻破城池,需要消耗的时间就更长了,这其中难免不会出现别的意外。
至于最后一点,则是城中守将的防守经验非常丰富,尤其是曹圭这个防守名将被钱镠留在杭州之后,他对杭州的防御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使得杭州比之前更加难以攻破了。
再加上城墙上的那上百架苏州炮,杭州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没有短板,想要在段时期内攻破,的确有难度。
所以对于如今的情形,杨渥不由想起了历史上的张士诚。
同样是盐贩子出身的张士诚,同样是立足江淮的朱元璋的心腹大患。钱镠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如今已经困守杭州一地,却因为各种原因难以攻克。
而张士诚在与朱元璋交战的过程中,不断败退,势力衰微,但因为他为人仁厚,能得当地军心民心,据苏州坚城自守,死活不肯投降。结果朱元璋以二十万大军攻打苏州,最后也不得不采取长期围困的办法,经过了长达十个月的围攻,才最终将其消灭。
如今淮南的兵力可没有二十万,在外部也还有朱全忠、马殷等藩镇虎视眈眈,难道说最终也只能发动大军进行长期围困吗
想到这里,杨渥不由感到头痛:“若是能够将其劝降该多好历史上的钱镠建立的吴越国一直都奉中原王朝为正统,最终也是以钱弘俶纳土归宋而结束。那么,劝降他是不是有希望呢”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
第二百六十六章 科举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