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前几项,在部队里倒也能够多加照顾。毕竟是女同志,即便没有沈宸这样的本事儿,也会多少得到优待。
可打仗时给充分的自由,蒋连长有点想不通,或者说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沈宸的话,其他人也听到了。杨指导员与蒋连长是差不多的想法,便笑着问道:“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一个军人必段要遵守的。你所说的自由,是怎么回事呢?”
沈宸沉吟了一下,解释道:“一个好枪手,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价值也要比普通士兵要高。如果把他当普通士兵使用,浪费在冲锋拼杀的战场上,我觉得是有些浪费了。”
蒋连长似懂非懂,缓缓眨着眼睛,在琢磨,在思考。
杨指导员想了一下,对赵铁和老周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呢?给大梅同志的自由,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老周和赵铁互视了一眼,由老周先开口回答道:“根据大梅同志的特长和特点,我们确实没有过于硬性地规定,也就是在作战计划上比较宽泛,比较灵活,不设置过于严格的条条框框。”
赵铁接着补充道:“还有就是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尽量发挥大梅同志的特长。说实话,游击队还缺乏锻炼,整体的战斗素质也不高。所以,我们也会尽量制定以大梅为主的战术打法。”
蒋连长和杨指导员互视一眼,透露出的意思都差不多。
对于游击队嘛,这种牵就式的打法是可以的。因为他们人少,作战规模小,也比较灵活,更少有硬性的任务。
而正规部队则不同,经常会有一些命令下达,布置一些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比如攻打某某据点,该进攻时便要全力以赴、勇往直前;该防守时,便要死战不退、人在阵地在。
所以,即便把沈宸拉进正规部队里,所给的自由也是有限的,更不能围着一个人制定作战计划。
当然,除了这些,在正规部队里也没有战斗女兵。女性的医护员、电报员,倒是有,可沈宸显然不是干这个的料。
所以,蒋连长和杨指导员倒是想有这么一个枪法精准的神射手,可也觉得不合规定,且没法达到沈宸的要求。
“从目前的战果来看,游击队以大梅同志为中心的战术,还是很成功的。”杨指导员颌首说道:“不说假话,看你们的装备呀,连我们都眼红啊!”
“如果你们需要,可以调换些枪枝吧?”沈宸不太确定地说完,转头看向老周和赵铁。
老周和赵铁未尝不想这么说,可以前都是正规军支援地方部队,现在一下子倒换过来,是不是会让正规部队觉得难堪?
蒋连长哈哈一笑,说道:“需要的话,我们当然会开口。这可不是什么面子问题,赵队长和周指导员一看就是想多了,不好意思说。”
老周和赵铁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话一说,就显得人家心胸坦荡,他们就有些小气了。
蒋连长这话并不是客气,而是真有这样的想法。
尽量八路军的武器也比较繁杂,但为了作战和补给的方便,也是尽量向制式统一努力。
比如一个营,可能会有三八大盖连,汉阳造连,毛瑟连等等,在比较小的规模上,实现枪弹统一。
而蒋连的三个排,现在集中武器的话,至少能保证将近两个排是三八大盖。如果再从游击队调剂一些,全连的武器就能统一。
尽管这样做似乎有些丢人,但正如蒋连长所说,与面子比,战斗胜利、减少伤亡才是最主要的。
当刘彪邀请沈宸来到队前时,战士们抱以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想法很单纯,谁有本事就佩服谁。
在军队中就是这样,能说会道,远不如能打更吃得开。
沈宸笑着向大家招手,却也没多说什么。长篇大论,那是干部们的事情,他不想做,也不喜欢。
众人回到连部,蒋连长和杨指导员招待老周和赵铁。沈宸却拒绝同桌吃饭,和余保根一起,在旁边的屋里就餐。
听了游击队对沈宸的照顾,杨指导员又让伙房给沈宸他们加了个菜,本来做了一只鸡,差不多一半也都给了沈宸和余保根。
沈宸不谦让,也不客气,和余保根一顿吃喝,连汤都没剩下。
蒋连长、杨指导员和赵铁、老周边吃边聊,敲定了一些事情。其中不只是明天联欢庆祝,还有调剂武器,以及下一步如何作战等等。
沈宸和余保根吃完饭,还得等着赵铁和老周。闲着没事儿,便随便出来闲逛。
冬天没有什么活计,老百姓穿得不多,也就不太愿意出来走动。
村里各家的门大都还关着,街上除了几个小孩子嘻戏跑跳外,没多少人来往。
村中的打谷场上,一些战士正在搭棚收拾,为明天的活动作准备。在另外一边,则在组织演唱,在准备节目。
东边的一排人刚唱完,中间的队里站起来二排长,领着大家啦啦了起来:“一排,来一个,该谁唱,一排。”
二排长伸张着两只胳膊,抢先地喊道:“欢迎:一——二。”
底下象一个声音似的啪啪地拍着手,一阵哄然大笑后,靠西面的一个排前面站着一个女同志,定了音,两手往下一划动,便领着唱了起来。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歌声还未全落,东面的一个排啦啦的更上劲:“好不好?”,“好!”,“妙不妙?”,“妙!二排来个要不要?”“要!”。
二排长笑着把胳膊一挥,全排人发出整齐的声音:“来了。”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管他山高水又深……”
沈宸觉得怪有趣的,便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样的活动,他还真没见过。
余保根在旁边解说着,在春节的时候,游击队和蒋连一起过的年,他还是见识过一些的。
“哈,大梅同志啊!“三排长刘彪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和沈宸热情地打着招呼。
沈宸笑了笑,说道:“刘排长,你好。”
刘彪摇了摇头,说道:“不好,我不好,三排也不好。这一仗,把三排都快打光了。就剩下十来个,唱歌都没气势,索性也不参加了。剩下两个女医护,喏,也被一排抢走了。”
三排急援游击队,与鬼子硬碰硬地拼杀,伤亡最大。从这方面来说,游击队确实应该感激他们。
沈宸说道:“明天就能好一些吧,听说区上动员了很多新参军的青年,应该先补充你们排的。”
刘彪苦笑着说道:“补充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新兵不训练,怎么能上战场?不打上几仗,新兵蛋子怎么能成熟?”
沈宸耸了耸肩膀,对此也没有办法。
不过,地方部队已经建立起来,象民兵,平常也有一些简单的训练,要是动员他们参军,可能会减少适应的时间,更快地成长起来。
“大梅同志,你的枪法真是没的说。”刘彪由衷地称赞道:“别说俺们连,就是在营里,在团里,恐怕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样,有没有参加主力部队的想法?要说照顾,那肯定是有。只要条件允许,再优待些也没问题。”
刘彪确实在打沈宸的主意,但他也知道这不容易。连长和指导员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也不过是试探一下,顺便在沈宸这里改变一下不好的初印象。
其实,由于重武器不足,以及枪弹的缺乏,八路军对神枪手也是很重视,很照顾的,因为他们往往能在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比如猎户出身的神枪手裴天来,参加八路军时,已经是五十三岁,是一名特殊的战士。为了照顾他,不仅给他配备了一头毛驴,还派了小战士给他背枪。
每次战斗,也会把裴天来安排在重要位置,专打敌人的机枪手、炮手,以摧毁敌人的火力,为赢得战斗胜利,减少伤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为了激励民心士气,震慑敌人,对于神枪手的宣传也比较多,这和战争时期树立英雄榜样,是一样的道理。
象“杀敌英雄”刘二堂,他所率领的民兵队,不仅被太行军区命名为“二堂战斗队”,个人事迹更是被《太行民兵报》连续报道,成为名震太行的民兵杀敌英雄和“神枪手”。
所以,要沈宸加入正规部队,最大的障碍不是什么优待和照顾,而是他现在的性别。
虽然八路军中也有很多女兵,也有扛着枪的,但她们从事的基本都是辅助工作,比如医护、文艺宣传、通讯等等。
当然,这些女兵多数也是经过训练,在危急时刻能够端枪打仗的。但八路军中没有成建制的战斗女兵,也没有以战斗兵身份与男兵混在一起的先例。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方便。其次呢,也真没有出类拔萃的,象沈宸这样特别能打的女兵。
枪法胜过连里的优等射手,战绩也相当辉煌,而且证明不是虚的。
刘彪拍脑袋一想,如果有沈宸在,重新补充起来的三排,就能比较快地恢复战斗力。
当然,工作做得怎样,最后还要看沈宸的态度。即便招兵的对象主要是地方部队,可也要人家自愿才行。
对于刘彪的试探和变相邀请,沈宸想了想,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委婉地说道:“这个,以后再说吧。我还没想好,先在游击队里呆着吧!”
刘彪并没有什么失望的神情,反正只是随便这么一说,试探的意味浓厚,沈宸没有一口回绝,就存着那么一线希望。
伸手指了指正在拉歌的部队,刘彪笑着说道:“在部队就是这样,文娱活动还是很多的,可不是光行军打仗那么枯躁。”
沈宸点了点头,说道:“劳逸结合嘛,还能活跃气氛,振奋精神,这样挺好的。”
刘彪奇怪地看着沈宸,说道:“没想到大梅同志还这么有学问,这些道道儿俺就说不上来。”
沈宸赶忙摆手,说道:“啥学问哪,都是听别人说的。”
“听了就能记住,这也了不起。”刘彪丝毫没为沈宸的谦虚而减少敬意,他是个老粗,听到比较文化的词句,就觉得有学问。
沈宸笑了笑,没再往下接话。尽管他确实有文化,连外语都会,可他的身份,可不敢显摆。
正说着话,两个女同志跑了过来,亲热地和沈宸打着招呼,又邀请他过去坐着看。
“不影响你们,我一会儿就要走了。”沈宸赶忙推辞。
穆晓薇和陈梦瑶一左一右,拉着沈宸,咯咯笑着,硬把沈宸拉到了队前,战士们又抱以热烈的掌声。
“好,好,我就坐这儿吧。”沈宸无奈地向战士们招了招手,便要随便找个地方坐下。
“那可不行。”穆晓薇笑着挽住沈宸的手臂,对着战士们叫道:“欢迎大梅同志给咱们来个节目怎么样?”
“好啊,好啊!”
“欢迎,欢迎!”
更加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战士们笑着拍着手,热切地看着这个长得俊俏、枪法又好的姑娘。
沈宸使劲摆着手,说道:“我不会呀!除了扛枪打仗,什么唱歌跳舞,我是一样儿也不会。对不起大家,等以后我练会再来好嘛?”
刘彪哈哈笑着,在旁凑趣,似乎看着沈宸受窘很是享受,“大梅同志要是连个家乡小调也不会,你们信嘛?”
“不信,不信。”战士们发出笑声,整齐地叫道。
家乡小调?!沈宸觉得要是一个不会吧,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可搜寻大梅的记已,还真没能唱得出口的乡音俚曲。
抓耳挠腮了一会儿,沈宸终于想起一首,还是在上海的时候听抗日救亡的青年们唱的。
一九三七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
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并很快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
可打仗时给充分的自由,蒋连长有点想不通,或者说是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
沈宸的话,其他人也听到了。杨指导员与蒋连长是差不多的想法,便笑着问道:“服从命令听指挥,这是一个军人必段要遵守的。你所说的自由,是怎么回事呢?”
沈宸沉吟了一下,解释道:“一个好枪手,不是一天两天能练出来的,价值也要比普通士兵要高。如果把他当普通士兵使用,浪费在冲锋拼杀的战场上,我觉得是有些浪费了。”
蒋连长似懂非懂,缓缓眨着眼睛,在琢磨,在思考。
杨指导员想了一下,对赵铁和老周问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呢?给大梅同志的自由,又是如何规定的呢?”
老周和赵铁互视了一眼,由老周先开口回答道:“根据大梅同志的特长和特点,我们确实没有过于硬性地规定,也就是在作战计划上比较宽泛,比较灵活,不设置过于严格的条条框框。”
赵铁接着补充道:“还有就是在制定作战计划时,尽量发挥大梅同志的特长。说实话,游击队还缺乏锻炼,整体的战斗素质也不高。所以,我们也会尽量制定以大梅为主的战术打法。”
蒋连长和杨指导员互视一眼,透露出的意思都差不多。
对于游击队嘛,这种牵就式的打法是可以的。因为他们人少,作战规模小,也比较灵活,更少有硬性的任务。
而正规部队则不同,经常会有一些命令下达,布置一些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比如攻打某某据点,该进攻时便要全力以赴、勇往直前;该防守时,便要死战不退、人在阵地在。
所以,即便把沈宸拉进正规部队里,所给的自由也是有限的,更不能围着一个人制定作战计划。
当然,除了这些,在正规部队里也没有战斗女兵。女性的医护员、电报员,倒是有,可沈宸显然不是干这个的料。
所以,蒋连长和杨指导员倒是想有这么一个枪法精准的神射手,可也觉得不合规定,且没法达到沈宸的要求。
“从目前的战果来看,游击队以大梅同志为中心的战术,还是很成功的。”杨指导员颌首说道:“不说假话,看你们的装备呀,连我们都眼红啊!”
“如果你们需要,可以调换些枪枝吧?”沈宸不太确定地说完,转头看向老周和赵铁。
老周和赵铁未尝不想这么说,可以前都是正规军支援地方部队,现在一下子倒换过来,是不是会让正规部队觉得难堪?
蒋连长哈哈一笑,说道:“需要的话,我们当然会开口。这可不是什么面子问题,赵队长和周指导员一看就是想多了,不好意思说。”
老周和赵铁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这话一说,就显得人家心胸坦荡,他们就有些小气了。
蒋连长这话并不是客气,而是真有这样的想法。
尽量八路军的武器也比较繁杂,但为了作战和补给的方便,也是尽量向制式统一努力。
比如一个营,可能会有三八大盖连,汉阳造连,毛瑟连等等,在比较小的规模上,实现枪弹统一。
而蒋连的三个排,现在集中武器的话,至少能保证将近两个排是三八大盖。如果再从游击队调剂一些,全连的武器就能统一。
尽管这样做似乎有些丢人,但正如蒋连长所说,与面子比,战斗胜利、减少伤亡才是最主要的。
当刘彪邀请沈宸来到队前时,战士们抱以热烈的掌声。他们的想法很单纯,谁有本事就佩服谁。
在军队中就是这样,能说会道,远不如能打更吃得开。
沈宸笑着向大家招手,却也没多说什么。长篇大论,那是干部们的事情,他不想做,也不喜欢。
众人回到连部,蒋连长和杨指导员招待老周和赵铁。沈宸却拒绝同桌吃饭,和余保根一起,在旁边的屋里就餐。
听了游击队对沈宸的照顾,杨指导员又让伙房给沈宸他们加了个菜,本来做了一只鸡,差不多一半也都给了沈宸和余保根。
沈宸不谦让,也不客气,和余保根一顿吃喝,连汤都没剩下。
蒋连长、杨指导员和赵铁、老周边吃边聊,敲定了一些事情。其中不只是明天联欢庆祝,还有调剂武器,以及下一步如何作战等等。
沈宸和余保根吃完饭,还得等着赵铁和老周。闲着没事儿,便随便出来闲逛。
冬天没有什么活计,老百姓穿得不多,也就不太愿意出来走动。
村里各家的门大都还关着,街上除了几个小孩子嘻戏跑跳外,没多少人来往。
村中的打谷场上,一些战士正在搭棚收拾,为明天的活动作准备。在另外一边,则在组织演唱,在准备节目。
东边的一排人刚唱完,中间的队里站起来二排长,领着大家啦啦了起来:“一排,来一个,该谁唱,一排。”
二排长伸张着两只胳膊,抢先地喊道:“欢迎:一——二。”
底下象一个声音似的啪啪地拍着手,一阵哄然大笑后,靠西面的一个排前面站着一个女同志,定了音,两手往下一划动,便领着唱了起来。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歌声还未全落,东面的一个排啦啦的更上劲:“好不好?”,“好!”,“妙不妙?”,“妙!二排来个要不要?”“要!”。
二排长笑着把胳膊一挥,全排人发出整齐的声音:“来了。”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管他山高水又深……”
沈宸觉得怪有趣的,便站在不远处看着。这样的活动,他还真没见过。
余保根在旁边解说着,在春节的时候,游击队和蒋连一起过的年,他还是见识过一些的。
“哈,大梅同志啊!“三排长刘彪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和沈宸热情地打着招呼。
沈宸笑了笑,说道:“刘排长,你好。”
刘彪摇了摇头,说道:“不好,我不好,三排也不好。这一仗,把三排都快打光了。就剩下十来个,唱歌都没气势,索性也不参加了。剩下两个女医护,喏,也被一排抢走了。”
三排急援游击队,与鬼子硬碰硬地拼杀,伤亡最大。从这方面来说,游击队确实应该感激他们。
沈宸说道:“明天就能好一些吧,听说区上动员了很多新参军的青年,应该先补充你们排的。”
刘彪苦笑着说道:“补充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新兵不训练,怎么能上战场?不打上几仗,新兵蛋子怎么能成熟?”
沈宸耸了耸肩膀,对此也没有办法。
不过,地方部队已经建立起来,象民兵,平常也有一些简单的训练,要是动员他们参军,可能会减少适应的时间,更快地成长起来。
“大梅同志,你的枪法真是没的说。”刘彪由衷地称赞道:“别说俺们连,就是在营里,在团里,恐怕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样,有没有参加主力部队的想法?要说照顾,那肯定是有。只要条件允许,再优待些也没问题。”
刘彪确实在打沈宸的主意,但他也知道这不容易。连长和指导员都不敢轻易决定,他也不过是试探一下,顺便在沈宸这里改变一下不好的初印象。
其实,由于重武器不足,以及枪弹的缺乏,八路军对神枪手也是很重视,很照顾的,因为他们往往能在战斗中起到关键作用。
比如猎户出身的神枪手裴天来,参加八路军时,已经是五十三岁,是一名特殊的战士。为了照顾他,不仅给他配备了一头毛驴,还派了小战士给他背枪。
每次战斗,也会把裴天来安排在重要位置,专打敌人的机枪手、炮手,以摧毁敌人的火力,为赢得战斗胜利,减少伤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为了激励民心士气,震慑敌人,对于神枪手的宣传也比较多,这和战争时期树立英雄榜样,是一样的道理。
象“杀敌英雄”刘二堂,他所率领的民兵队,不仅被太行军区命名为“二堂战斗队”,个人事迹更是被《太行民兵报》连续报道,成为名震太行的民兵杀敌英雄和“神枪手”。
所以,要沈宸加入正规部队,最大的障碍不是什么优待和照顾,而是他现在的性别。
虽然八路军中也有很多女兵,也有扛着枪的,但她们从事的基本都是辅助工作,比如医护、文艺宣传、通讯等等。
当然,这些女兵多数也是经过训练,在危急时刻能够端枪打仗的。但八路军中没有成建制的战斗女兵,也没有以战斗兵身份与男兵混在一起的先例。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不方便。其次呢,也真没有出类拔萃的,象沈宸这样特别能打的女兵。
枪法胜过连里的优等射手,战绩也相当辉煌,而且证明不是虚的。
刘彪拍脑袋一想,如果有沈宸在,重新补充起来的三排,就能比较快地恢复战斗力。
当然,工作做得怎样,最后还要看沈宸的态度。即便招兵的对象主要是地方部队,可也要人家自愿才行。
对于刘彪的试探和变相邀请,沈宸想了想,没有马上做出决定,而是委婉地说道:“这个,以后再说吧。我还没想好,先在游击队里呆着吧!”
刘彪并没有什么失望的神情,反正只是随便这么一说,试探的意味浓厚,沈宸没有一口回绝,就存着那么一线希望。
伸手指了指正在拉歌的部队,刘彪笑着说道:“在部队就是这样,文娱活动还是很多的,可不是光行军打仗那么枯躁。”
沈宸点了点头,说道:“劳逸结合嘛,还能活跃气氛,振奋精神,这样挺好的。”
刘彪奇怪地看着沈宸,说道:“没想到大梅同志还这么有学问,这些道道儿俺就说不上来。”
沈宸赶忙摆手,说道:“啥学问哪,都是听别人说的。”
“听了就能记住,这也了不起。”刘彪丝毫没为沈宸的谦虚而减少敬意,他是个老粗,听到比较文化的词句,就觉得有学问。
沈宸笑了笑,没再往下接话。尽管他确实有文化,连外语都会,可他的身份,可不敢显摆。
正说着话,两个女同志跑了过来,亲热地和沈宸打着招呼,又邀请他过去坐着看。
“不影响你们,我一会儿就要走了。”沈宸赶忙推辞。
穆晓薇和陈梦瑶一左一右,拉着沈宸,咯咯笑着,硬把沈宸拉到了队前,战士们又抱以热烈的掌声。
“好,好,我就坐这儿吧。”沈宸无奈地向战士们招了招手,便要随便找个地方坐下。
“那可不行。”穆晓薇笑着挽住沈宸的手臂,对着战士们叫道:“欢迎大梅同志给咱们来个节目怎么样?”
“好啊,好啊!”
“欢迎,欢迎!”
更加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战士们笑着拍着手,热切地看着这个长得俊俏、枪法又好的姑娘。
沈宸使劲摆着手,说道:“我不会呀!除了扛枪打仗,什么唱歌跳舞,我是一样儿也不会。对不起大家,等以后我练会再来好嘛?”
刘彪哈哈笑着,在旁凑趣,似乎看着沈宸受窘很是享受,“大梅同志要是连个家乡小调也不会,你们信嘛?”
“不信,不信。”战士们发出笑声,整齐地叫道。
家乡小调?!沈宸觉得要是一个不会吧,确实有点说不过去。可搜寻大梅的记已,还真没能唱得出口的乡音俚曲。
抓耳挠腮了一会儿,沈宸终于想起一首,还是在上海的时候听抗日救亡的青年们唱的。
一九三七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
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物《战歌》上,并很快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