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绿釉的出现,影响到中国陶器中最重要的一支唐三彩。唐三彩是陶器,不是瓷器。大部分人会误认为唐三彩是瓷器,其实它跟瓷器无关,它就是一件典型的釉陶,也非常容易破损。我们先讲一下唐三彩的概念。“三彩“,不是三种颜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色调有黄色、绿色、黑色、蓝色、赭色、白色等。唐三彩的烧造温度,相对以前的那种灰陶、红陶,又提高了一百度,大概达到1100度。一旦温度提高,硬度就能提高。
    唐三彩都是明器,就是下葬用的,专门为陪葬用的一种器具,也叫冥器。汉代是中国厚葬制度的一个高峰时期,尤其是西汉。东汉以后,国力逐渐衰竭,从政府到民间都开始厌恶厚葬之风。所以东汉以后,墓葬里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少。
    那么,唐代变成中国第二个厚葬时期,比如唐代的大墓一挖开,里面的东西成千上万。唐代为了厚葬,大量烧制俑、动物和各种器皿,所以唐三彩的品种无所不有。唐三彩在中国的陶瓷领域中是非常丰富的一个门类。
    我们对唐三彩的认知,这些年才逐步加深。早年对它认知很浅,一百年前的中国人,如果挖出唐三彩,一定当场砸掉,觉得不吉利。西方人首先对中国的唐三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的一座高峰。我们过去由于认识局限,所以在拍戏当中也不太注意。早年看电视剧《红楼梦》,贾母的屋里摆一件唐三彩,这是一个大误。《红楼梦》反映的是清朝乾隆时期的社会状况,在乾隆时期,不可能把唐三彩摆在屋里,因为当时认为它很不吉利。
    唐代人非常喜欢马。马在古代社会中,首先不是最重要的农业工具,而是最重要的军事工具。所以,马在古代是军事力量的体现。比如唐太宗的昭陵六骏,其中两骏在20世纪初被盗到美国去了,至今还在美国费城博物馆里展出。另外四骏已经被打碎了,准备运输出国时,被政府截住了,今天在陕西省博物馆展出。“六骏“是指拳毛騧(音瓜)、什伐赤、白蹄乌、特勤骠、飒露紫、青骓。特勤骠,有的书上也写作特勒骠。这六匹骏马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六匹马,都是战功卓著,最后做为浮雕在昭陵千年供奉,从唐代一直到民国初年。结果被破坏了,非常可惜。李世民本人骑术非常精湛,他认为马是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就觉得马非常重要,相当于战车。一个强国的帝王,对军事就得非常重视,只有军事强才能国家强。
    《资治通鉴》有这么一段记载:“上初即位,牧马有二十四万匹,以太仆卿王毛仲为内外闲厩使,少卿张景顺副之。至是有马四十三万匹,牛羊称是。上之东封,以牧马数万匹从,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就是说当时唐玄宗李隆基即位的时候,有马24万匹,很大的数量。唐玄宗就任命两个官去管这件事,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装备部部长、副部长。到了开元十三年的时候,马已经有43万匹了。唐玄宗去泰山祭祀的时候,马是分着颜色出行的,比如白马一群、黑马一群、红马一群,远看的时候如云锦一般,非常壮观漂亮。
    每年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都有各种表演。其中一个重要表演,就是“舞马衔杯“。让马衔着酒杯,一直递到皇上跟前。这个场面我们今天都不能想象,只能靠文物给我们提示。比如陕西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银鎏金舞马衔杯酒壶,非常精美漂亮。那个壶上的马,就反映了唐玄宗过生日的一个场面。
    舞马跳的舞步,跟我们今天体育项目中的盛装舞步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盛装舞步在一百年前就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非常漂亮。马都非常精神,踩着你想象不出来的舞步,在中国的唐代就有了。唐代有个诗人叫张说,他的《舞马词》里有这么一句:“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就是说这匹马最后的状态像喝醉了的状态。我们看盛装舞步,那马就有点儿像喝醉了似的,晃晃悠悠,就是那种感觉。
    由于西方人的重视,唐三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也就是说,世界纪录曾由唐三彩创造。什么时候呢?1989年。当时苏富比在伦敦拍卖,有一匹非常漂亮的唐三彩马。为了招标,拍卖公司把它运到香港展览,展览的时候非常轰动,很多人都去看。结果从香港准备运回英国的时候,这匹马在船上丢了,被盗了。但是拍卖图录已向全世界都发放了,准备拍卖,结果在运回的途中被盗了。当时香港皇家警察重案组全部出击,连夜侦办,很快破了案。破案后赶紧把这匹马运到伦敦,正赶上拍卖的时间。因为这匹马有这么一段丢失又被找到的经历,当时世界各大报全都登了这件事,所以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结果成交价是374万英镑,当时折合600万美金。这个由西方人创造的中国艺术品的最高纪录,由一匹唐三彩马保持了很长时间。
    唐三彩里有很多马非常生动,非常漂亮,都是贵族的马。那么我们注意马的动态,比如有一匹非常著名的马叫“左勾头,右抬蹄“,就是向左勾着头,抬着前腿,非常具有动态。后来我就想,过去对模特的要求也是向左边拧着头,耸着右肩,都是一样的。这样塑造出来的动态,其实不怎么舒服。李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将进酒》:“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古书上的解释也非常多,就是一种非常名贵的马。所谓“花“,大概是指马脖子这个位置的装饰,非常漂亮。“五花“当然也是一个泛指。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但我们有一个更重要、使用更广泛的发明,反而没有被列入四大发明,这就是瓷器。英文的“中国“都叫china,意为瓷器。
    首先要讲陶与瓷的界限在哪儿。第一个界限,是烧造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烧成,黏土随处可取,往深一点儿的地方挖一挖,可能就有黏土,只要有黏度的土,都可以烧成陶器。瓷器不行,瓷器一定是瓷土烧成。最好的瓷土就是景德镇的高岭土。
    第二点是烧结温度不同。一般陶器都是在1000度以下,除了唐三彩,唐三彩在1100度左右。瓷器要在1200度以上。
    第三点就是吸水率和透光率不同。我们都知道陶器吸水,瓷器几乎不吸水。瓷器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透光;陶器无论什么条件下,它都不会透过光线。这是科学的界限。
    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有瓷器的呢?早在商代,就有原始青瓷出现了。科学上可以认定的真正意义的瓷器,应该在东汉时期产生,距今两千年。那么,原始青瓷已经达到了一些客观条件,比如不吸水、烧结温度比较高、使用的是瓷土。尽管瓷土的质量比较差,但也是瓷土。
    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一个划时代的贡献。瓷器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强度大于陶器,在生产中想做成什么样子,基本上就能做成什么样子。当然,最早的瓷器生产不能太随心所欲,比如今天我们可以烧出5米高的大瓶子,在过去是烧不成的,会受到各种条件限制。
    瓷器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原材料便宜。中国早期的容器,尤其贵族使用的容器,很多都用铜来制造,成本非常高。汉代还有一种贵族常用的器皿是漆器,成本也非常高。瓷器改变了这个局面,它的原材料就是瓷土,成本大大降低,市场竞争力相应也就增加了。
    再有一点,就是相对来说,全国各地都可以找到瓷器的原材料,所以在古代运输条件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工匠可以带着技术走。只要学会怎么烧造,就可以从甲地到乙地展开这门技术,去异地烧造,而不需要把瓷器从甲地运输到乙地。古代运输的成本非常昂贵。
    早期的瓷器都是青瓷,为什么呢?一个很简单的理由,就是釉里含铁元素,烧后呈现青色,当时去不掉这个颜色。从科学角度上讲,早期白瓷、青瓷、黑瓷都是一种瓷,都算青瓷。含铁量越高,颜色就越深,由绿逐渐到黑;反之,含铁量减低,减得越干净,颜色就越白。
    我们今天使用瓷器时,常会忽视很多心理感受。比如我们赴一个宴会,大家觉得盘子很漂亮,但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觉;最重要的感觉还是今天吃什么,对吧?今天是吃鲍鱼大餐、鱼翅大餐,还是农家饭?至于使什么杯盘,不是很重要了。但是这种感受在古代很重要。
    我们设想今天人家请你吃饭,桌上的餐具都是黑的,你有什么感受呢?捧着黑碗吃饭心里比较沉重。今天偶尔还用黑色餐具,比如你去吃一碗乌冬面,街上日本餐馆里都有,一般都使黑碗,里面盛着白面条,看着很漂亮。但这是偶尔的事。要是你天天捧着一个黑碗吃饭,心里就会很沉重,你老想:我怎么了,老捧着一个黑碗吃饭?对不对?
    所以,瓷器的整个生产过程,其实就是摆脱黑暗的过程。首先要让它白起来,一定要变得悦目。这是瓷器最开始的简朴的美学追求。
    汉代以后,瓷器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刚才说了,东汉就有真正意义的瓷器出现了。陶器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瓷器迅速崛起。
    三国两晋时期的瓷器很有意思。过去说书的老说一句话,叫“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汉代以后,中国是分裂的局面,三国两晋南北朝,只有西晋出现过短暂的统一,剩下的时间都是四分五裂。但是,这个时期中国人的文化背景非常丰富。由于国家处于分裂的局面,很多士大夫就很烦社会现实,逃离政治。可以说,中国各个门类的艺术,都是在这个时期开始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新人辈出的状态。比如绘画顾恺之、书法王羲之、文学理论刘勰《文心雕龙》、诗歌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影响了唐诗,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非常像唐诗的韵味。中国的造园艺术在魏晋时期也蓬勃发展,后来的唐、宋、元、明、清,都有造园艺术,都受到魏晋时期的影响。
    魏晋时期的士大夫恣意豪情,他们强调内心的感受,这跟西汉时期完全不一样。当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强调的都是外在的东西。今天也是这样,如今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大量事物都强调外在。比如我们最简单的要求:房屋要大。我的能力能住100平方米,我恨不得要买200平方米。车要强调外形、牌子、排气量,其实你就是为了能代步,不是必须注重这些。
    而魏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所以更多的士大夫关注内心的一种感受。魏晋人是瞧不起汉朝人的,他不能瞧不起后来的唐朝,那是他没看见。但是前面的汉朝,他是瞧不起的。魏晋人说汉朝人:你天天骑马打仗,对我来说没兴趣!所以你注意看,魏晋人都坐牛车,放缓生活节奏。中国每一次经济高速发展以后,都会伴随着一段时间的节奏放缓,这和我们平时生存的状况都差不多。比如我们去参加一场体育竞赛,赛完以后也要放缓一阵,休养一阵。
    魏晋时期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这七个人聚集在今天的河南修武一带,在竹林里,对酒当歌,一天到晚说着些不太着调的事。但正是这些人和这一时代的特征,使我们的很多艺术都达到了巅峰。今天说的风格、韵律、节奏,很多词汇都是这个时期产生并广泛应用的。内心的感受,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很容易被人们忽略。
    魏晋人由于饱受三国时期的战争之苦,所以要停下来享受生活。那么这时期的瓷器是什么样子呢?中国瓷器在此时非常特殊,体现在有大量动物造型出现上。在当时烧造这种动物造型的瓷器,比做一个普通的圆形碗、罐子要难得多。
    都有什么动物造型呢?比如有熊尊、鸡头壶、青瓷羊、虎子等等。魏晋人特别喜欢这种动物造型,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强调的都是内心感受。比如同样一把壶,做一个简单的壶不就得了吗?为什么要搁一个鸡头?就是受社会整体文化背景的影响,魏晋人觉得有情趣。西晋早期的鸡头壶,那个鸡头就是一个装饰,根本不通气,水不能从鸡嘴里流出来,而是要从上面倒出来。后来到了东晋,才知道可以把鸡嘴的地方捅通了,水能从鸡嘴里流出来。除了鸡头壶,还有羊头壶,水就从羊嘴里流出来。
    我们再来重新认识一下“壶“。早期的壶的概念很明确,就是哪儿进哪儿出,比如水从口部倒进去,也要从口部倒出来。我们可以看到,汉代的壶就是一个瓶状,哪儿进哪儿出。而到了三国两晋时期,壶逐渐有了改进,渐渐开始“大进小出“,就是水从口部进去,从壶嘴倒出来。
    刚才说到了虎子,虎子是什么呢?一般是一个虎头,张着嘴,带个提梁。我们普遍解释它是溺器,是接尿的,今天住院时还有类似的用具。
    我有一个朋友,他喜欢家具,不收藏瓷器。他当年在苏北地区寻求家具的时候,碰见一户人家有这么一件瓷器,他回来以后跟我描述半天,说看着那东西挺老。我说:“那可能是个虎子。“他说:“我下回去想办法换回来。“
    然后他就去买家具,买完以后问人家:“你这个尿壶卖不卖啊?“人家说:“不卖,尿壶卖它干嘛?“他说:“我跟你换吧,尿壶换尿壶,我给你买个新的。“人家说:“不能换,那是我们家小孩尿尿用的,小孩不见这个晚上不尿尿,尿床。“最后他买了一个暖壶,又买了一个烧水的水壶,拿俩壶换回这么一个壶来。这尿壶用了很久,气味很大,他换回来以后拿84消毒液泡了很久。后来他拿给我看,我就跟他说:“这个东西,历史上我们都说它是尿壶,专业术语叫溺器,但是有争议。很多学者认为它不是接尿的,为什么呢?很简单,你想,这是一个老虎的头,还张着大嘴,给你接尿的时候,你心里不是很舒服。”
    从文化背景的角度上讲,虎子有可能不是溺器。你想,你晚上睡眼的,当妈的拿着这个壶一接,你低头一看,大老虎张着嘴,要把最重要的器官放进去,心里肯定咯噔一下,就不想尿了。你心理上过不了这个关。
    我国古代有很多东西到今天也没有定论,虎子就属于这一类。有的专业书上把它叫“水器“,就是装水的,至于当时具体怎么用,谁也说不清楚,到目前为止没有证据,也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只能推测。我们当然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有出土的文物,或者有文字来证明。比如说出土了一个虎子,同时又有一段文字记载,证明当时是给皇上接尿的,那行了,就有定论了。今天没有定论,只能把它统称为虎子,也挺好听。
    隋代享国时间非常短,统一中国以后,马上就转给唐朝,唐朝就受益了。隋唐之间的关系跟秦汉非常相似。隋炀帝当时开凿大运河,秦始皇建造长城,过去的史书记载都是灾难深重,饿殍遍地,民不聊生。但是开凿大运河是使整个国家受益的事情,最受益的显然是唐朝。唐朝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原地区的高速发展,跟开凿这条运河有很大关系。
    历史上的盛世,汉朝、唐朝、明朝、清朝都有,但同一个朝代有两次盛世,还就是唐朝,一次是贞观之治,一次是开元盛世。唐朝的经济非常发达,长安城内有专门的市场,当时叫东市、西市。我们的词汇“买东西“,就是这么来的。过去说:东市上买什么什么,西市上买什么什么。后来简化成“买东、买西“,最后就是“买东西“了。我们常用的词,追根寻源后,觉得非常有意思。早在《木兰辞》里也有描写:“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里是虚指,不是说木兰住的那地方正好有四个市,也没有这么买东西的:东市买斤鸡蛋,西市买把韭菜,南市买了面,北市买了油,再去包饺子,没这么干的,麻烦。但是文学上可以这么排比着写。真正形成东、西市的时候就是唐代,在长安城里的具体位置非常明确。东市主要卖奢侈品,贵重的东西;西市卖的都是一般老百姓用的百货。
    瓷器发展的过程,就是追求由青到白的过程。古人在烧造瓷器时,不停地想把它变白。早在北齐的时候,就出现了白瓷杯,但釉厚的地方还闪着青色的光芒,非常漂亮,非常现代,一千五百年前的杯子拿到你眼前,看着跟现在生产的一样。白瓷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霸主的一个最基础的原因。后来无论什么瓷器品种出现,都跟白瓷有关。
    到了唐代,中国瓷器形成一个对峙,或者说平分秋色的局面。这就是“南青北白“。中国南方以青瓷为主,中国北方以白瓷为主,这是唐代整个瓷器的局面。唐代瓷器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因为唐代经济高速发展,政府缺铜。经济一发展,金融首先就要跟上,货币就要跟上。中国的钱是计重制,按重量算,铜都要用来铸钱。从铸造“开元通宝“开始,政府多次下令禁铜,不允许用铜制造别的东西,国家要用铜做钱,使国家的经济能够高速运转。政府的禁铜令逼迫瓷器迅速发展,原来是用铜来做碗,不让用铜了,只好用瓷器,这样瓷器就发展起来了。
    唐代的“茶圣“陆羽,他写过《茶经》,开头一句“南方有嘉木“,“嘉木“指的就是茶树。陆羽对瓷器南青北白的局面有一个评判,“南青“就是越窑,“北白“就是邢窑,南越北邢嘛。他说:“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陆羽认为由于这三条原因,邢窑都不如越窑。陆羽是湖北天门人,他站在南方人的立场上,对两种瓷器做出一个判断。如果陆羽是北方人,那他肯定反着说了:“越瓷类玉,邢瓷类银,越不如邢,一也。“对不对,还一样说。
    其实邢瓷和越瓷这两大窑口,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没有高下,每个品种的审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高,堪称并驾齐驱,没法说哪个高哪个低。诗歌中有很多描写,比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瓯》,茶瓯,就是茶碗。皮日休这么写:“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造瓷器,这瓷器像月亮一样,像云彩一样,就是漂亮,都说得比较虚。但皮日休还是做了很客观的评价,说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能够烧造很好的瓷器。
    唐代的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主。越窑的范围主要指唐代越州行政管辖的七个县,包括余姚、诸暨、萧山、上虞等等。古代瓷器的命名,大多是以当时的行政区域加上窑口的名字命名,比如越州产的瓷器就叫越窑。
    唐人陆龟蒙有关于越窑的诗歌,他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颜色的青翠漂亮。其实,最早期的越窑有点儿偏黄,那个黄是绿里透黄,有点儿像我们吃的红糖的那种糖黄色。
    早年故宫的陈万里先生,20世纪30年代在浙江就买过这么一个越窑的青瓷注子。后来陈先生把它捐给了故宫。所谓“注子“,就是执壶,小口。执壶是现在的名称,唐代记载里就叫“注子“,也叫“偏提“,偏着提着。注子是由鸡头壶逐渐演变过来的,它做起来比鸡头壶省事。我刚才说了,当经济发展的时候,很多跟内心感受相关的东西就要去掉,要不做起来麻烦。做一个鸡头壶的时间,可能做出十个普通的壶了,经济需求一大,很多觉得不太重要的地方就去掉了。
    我刚喜欢陶瓷的时候,在故宫看见这个壶,觉得美不胜收,围着展柜看了很久,特别喜欢。我一直想:我什么时候能买这么一把壶?20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我去香港,到处打听有没有这样的壶,也没买到。后来有一次碰到了五代越窑的壶,长流。“流“是什么呢?就是指瓷器中的壶嘴部分,专业术语叫“流“,流水嘛。唐代由于受工艺限制,壶嘴都特别短,所以叫“短流“。到了五代以后,壶嘴就加长了,叫“长流“。这条规律不可逾越。唐代一把长流的壶都没有,都是短流,因为受工艺限制,烧不成。我估计他们也试着烧过长流的壶,可能一见火,那壶嘴就弯了,就塌下来了,所以唐壶都是短流的。
    我当时很喜欢短流执壶,因为见惯了长嘴的壶,所以对这种短嘴的壶特别感兴趣。但当时就是找不到,最后碰上了五代长流的壶。卖壶的人就说:“哎呀,马先生,不要按图索骥啦,碰见什么是什么,随缘吧。“我想也对,从收藏的角度讲,很多时候就是相信这个缘,相遇为缘嘛。你追求的东西有时候是个梦,你追求不到;你永远怀着梦想去追求是不行的,收藏就是要相遇为缘,碰到喜欢的东西就不应该错过。我就买了这把壶,至今还在我手里,有盖,非常漂亮。今天想起来,价钱也非常便宜。珍惜机会是收藏中很重要的一点,一旦你碰到东西了,跟你追求的有点儿差距,但你喜欢,这时就应该珍惜这个机遇。
    要知道,早期的壶不是茶壶,都是酒壶。我看过一些展览,他们把一些唐代的酒壶拿出来作为茶具展览,这是不对的。当时喝茶不用这种壶,我们今天喝茶的方式是明代以后才确立的,宋元以前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样,将来讲茶具的时候会讲到这些。
    邢窑在今天河北省管辖区域内,唐代为邢州所管辖,囊括了十一个县。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邢窑的白瓷和广东肇庆的端砚,非常有名,无论有钱还是没钱的人,都在使,可见当时的产量非常大。
    邢窑有一种底下写“盈“字款的,我一开始喜欢陶瓷的时候,特别注意到这一点。“盈“是什么意思呢?是唐代的大盈库。电视剧《大明宫词》看过吧?唐代大明宫的遗址里出过残片,上面就写着“盈“,可见当时皇宫都在使用。“盈“字款邢窑白瓷是皇家御用瓷器,《旧唐书》中有记载:“(唐天宝年间)每岁进钱百亿,宝货称是。云非正额租庸,便入百宝大盈库,以供人主宴私赏赐之用。“开元天宝年间,号称“开天盛世“,国库都比较充盈。大盈库,严格说来不是国库,是皇上的私库,每年这里进来很多钱以及各种宝物。当时这种“盈“字款的瓷器,也就入了大盈库。这些东西供皇上赏赐、送人。邢窑中还有翰林院专用的“翰林“款白瓷,都是邢窑中非常重要的品种。
    这么重要的瓷器,就让我碰上了。20世纪80年代去香港的时候,有个人拿出一个白碗,我一看,底下写着“盈“字。我那时记性比现在好,那个“盈“字怎么写,我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岁数大了,记性不如年轻时清楚。我看完以后非常激动。但那个人不知道,问:“这盈字啥意思?“我当然装作不知,说:“我也不知道啥意思,爱写什么写什么呗!“
    我当时心里怦怦直跳,特别想买这个东西。然后他就说:“也没准是个人名,这有什么用?一个素白碗多少钱,写上字的理应贵一点儿。“我就说:“贵一点儿行,贵多了不行。“那个人不知道大盈库这件事,《中国陶瓷史》上专门讲过关于这个“盈“字款的事。可这人不读陶瓷史,可能也读了很多书,都是画册,一高兴翻翻就过去了。你要真正了解陶瓷,就要了解陶瓷的历史,我觉得这就是读书的好处。我装作不知,三磨蹭两磨蹭,最后把这个碗便宜地买了,一路唱歌回到北京。
    收藏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有备无患,书要多读。多读一点儿书,你就可能多获得一点儿好处。过去说“有备无患“,收藏是“有备无漏“,你有这个准备,漏儿就跑不了。收藏的人都喜欢捡漏儿,但当你真碰到漏儿的时候,你的知识会告诉你是不是能够马上决断。
    邢窑、越窑这两种瓷器,是统领中国唐代瓷器的两支大军。在这两支大军之外,还有很多小部队,比如长沙窑,也叫铜官窑,窑址就在今天的湖南长沙附近。
    长沙窑很重要,它开创中国瓷器釉下彩装饰、文字装饰之先河。长沙窑有很多文字装饰,在瓷器上写了很多世俗俚语,比如“仁义礼智信“。还有我们在《全唐诗》上都查不到的唐诗,因为长沙窑是唐代的窑口,所以它上面写的诗都可以称之为唐诗。比如:“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岁人。丈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这听着像诗,也像顺口溜,很通俗,表明了当时人生活的状态。
    唐代的另一种装饰非常强烈的瓷器,叫鲁山花瓷。鲁山花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意义也非常重大,窑口在河南。上面装饰很多大色块,明显是有意识地涂上去的,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现代抽象画,不具象。长沙窑往往会画只鸟,画朵花,很具象。
    鲁山窑的花鼓非常有名。我一开始喜欢陶瓷的时候,也研究了很长时间。我当时不能想象,一个这么大的瓷鼓背在身上多重啊,也很容易碎,腰鼓要拍来拍去嘛,总觉得不成道理,但古书上记载非常明确。
    鲁山花鼓比较罕见,所以当你碰到的时候,你往往不能相信这个东西是真的。
    我就碰见过一个,人家从乡下给我背上来,他不知道是什么。这腰鼓没蒙皮子,两头是通的。他说:“我不知道是什么,这个东西中间细、两头大,也盛不了水,也盛不了粮食,什么都干不了,这干吗的?“我当然装傻说:“我也不知道。“我们今天看到东西,有大量书可以去翻,大部分还能猜出来。当时找本书都很困难,根本找不到。信息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资讯,这个东西就得放弃。我就说:“我也不要,这东西太大了,干吗用啊?“那个人说:“你得念我从乡下背上来不容易,你多少也得给我点儿钱。“后来我就把它买了,至今还在我手里。后来我跟很多人说这事,人家都不相信,说怎么那么好的东西让你碰到了?但事实还就是让我碰上了,一生中遇到这样的事情算是传奇。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一个朝代,其开放的程度不是今天能够想象的,当时有大量的文化交流。中外交流非常多,在长安城里到处都是外国人,有点儿像今天。当时外国人带来了很多外国物品,跟中国人交流,从而影响了中国的瓷器。
    比如唐代的龙柄凤首壶,除了龙柄和凤首是中国人的概念外,壶的造型以及壶身凸起的人物装饰,都是受西域影响的。这件东西现在故宫,定为国宝。它在解放前就出土了,在一个大古董商的手里。解放后,政府跟这个古董商商量,希望把这个壶匀给国家。古董商贪,想卖高价,国家当然不高兴他卖高价,他也知趣,想了想没什么办法,最后归了国家,现在故宫博物院里常年展出。这种龙柄凤首壶,如此精美的可能就故宫这一件,后来陆陆续续又出土过一些,但都没这件精美。

章节目录

百工匠心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雅玩居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雅玩居士并收藏百工匠心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