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城的惨案,暂时没有传出,连北伐军的电台基地都被重炮炸毁了,城内的电话、电报线也随之被剪断。
交涉署的外交官惨遭屠杀时,济南城还只有部分日本兵,而北伐军数量则多出十几倍。
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常校长却下令忍辱负重、不得抵抗,幻想着要和平解决此事。他等来的是日本人的重炮,城外的日军开始攻城了,城内的日军也随即开火。
几天后,济南城失陷。
5月3号那天的屠杀,还只是小规模的,毕竟当时日军占领区域不大。但5月11号这天,日军完全占领济南,再次向中国军民高举屠刀。
就连被北伐军俘虏、没来得及逃走的北洋士兵,日本兵都照杀不误。
短短一天,被屠戮的中国军民接近8000人。
而后续影响更加恐怖,因为尸体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导致济南城夏季起了瘟疫。加上市民纷纷逃离此地,济南人口在一年之内,由30万锐减到20万。
从交涉署逃生的那个人,名叫张汉儒,是蔡公时的勤务兵,他是交涉署唯一的生还者和目击者。
济南城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后,事情终于掩不住,而张汉儒也把日本兵杀中国外交官的经过讲述出来,顿时全国哗然、国际舆论哗然。
就连日本的盟友英国,都严厉声讨了这种野蛮行为。
现代文明社会还有杀外交官的,而且是如此惨无人道的虐杀,简直不可想象。
中国各大报纸纷纷详细报道此事,周赫煊的广播电台也做了专题节目,在声讨日本人的同时,亦高度赞扬了以蔡公时为首的十多名外交官。
各地随即掀起悼念蔡公时的活动,学生们走上街头搞游行,商人们趁机呼吁抵制日货,中国的反日情绪瞬间达到顶点。
最头疼的是日本商家,自从惨案曝光以来,日货销量直线下降,无数日本商人都在暗地里臭骂日本陆军。
……
天津,少帅府。
张学良此时已经戒掉鸦片,但却不停地猛吸香烟,他问道:“赫煊,你现在有什么办法?”
周赫煊苦笑道:“我哪有办法,又不能请来天兵天将。”
张学良也不是真的想要周赫煊想办法,他只是找个人说话而已,神情沮丧道:“年初我就建议父帅卸任安国军总司令职务,改旗易帜归附南方国民政府。他也亲口答应了这事,结果却在玩拖延之计,明着议和,暗地调兵。若是当时就能息兵该多好,济南惨案也不会发生,也能少死那么多将士。”
张学良心痛啊,他在东北讲武堂摸爬滚打过,在军队里有好些同勺吃饭的兄弟。
可就是最近一两年的战事,让他的老兄弟死得七七八八,连以前给他做过副官的都死了两个。
周赫煊说:“现在东北军只有出关这一条退路,六帅,要当心日本人。”
“当心日本人?”张学良不明其意。在他看来,日本人就是在帮东北军,才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
周赫煊分析道:“从这次山东的事件来看,日本人已经决心入侵中国了。济南惨案的真相,无非是日本人在试探各方反应,不仅是中国的反应,还有诸国列强的反应。”
张学良坐直身体:“然后呢?”
“没有然后,”周赫煊痛心地说,“北伐军表现得极为软弱,英法美诸国也只是口头谴责,这无疑给日本人吃了颗定心丸。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必然是武力征服东三省。而奉军这次如果退回东北,则必然加剧与日本人的冲突。特别是张作霖张大帅,他必须死,日本人才方便实施后续计划。”
“你是说,日本人要对父帅动手?”张学良吃惊不已。
周赫煊虽然对张作霖没有任何好感,但还是不希望张作霖早死,他提醒道:“日本人动手的最佳时机,就是张大帅返回东北的途中。”
张学良郑重道:“我会注意的。”
“那我就不打扰了,告辞。”周赫煊起身道。
“等一下,”张学良把周赫煊喊住,拿出《大公报》的股份书说,“这个你收好,把本金退还给我即可。”
“六帅,这可不行。”周赫煊连连推辞。
“拿着吧,”张学良把股份书拍到周赫煊手上,笑道,“等奉军退回东北,天津就要被南方政府接管了。我继续做《大公报》的大股东,有可能报纸会被刻意刁难。还有希望教育基金会那边,我也要辞去会长职务,以后由你全权负责。”
周赫煊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大公报》如今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方第一大报,价值至少在20万以上。而张学良却主动退股,并且只要4万元的本金,丝毫便宜都不占。
换成别的军阀,恨不得生吞活剥呢。
张学良笑着拍周赫煊的肩头说:“好啦,别说了。不止是《大公报》,《北方画报》我也退股了,以后冯武越才是老板。”
“六帅高义,赫煊记下了!告辞。”周赫煊抱拳道。
等周赫煊走出大门,张学良才意兴阑珊地坐回沙发,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如今北方形势岌岌可危,北伐军已经度过黄河,张作霖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的同时,他还通电全国,呼吁和平,可怜兮兮地说自己已经停止攻击,国内政治希望国民有公证裁决。
其实张作霖还在死撑,似乎不能接受现在的局面。他调张宗昌、褚玉凤驻守沧州,令孙传芳部下驻守庆云、盐山一带,又让奉军嫡系、孙传芳主力、张宗昌的部下孙殿英、褚玉璞的部下袁振青防守河间,打算跟北伐军决一死战。
期间遇到冯玉祥卖队友,导致阎锡山孤军深入,结果被奉军团团包围。
幸好常校长克服了对日本人的恐惧,从济南城绕道继续北伐,这才救下阎锡山的主力部队。
而周赫煊则回到自家书房,铺开稿纸开始写新书。
张乐怡正在电台做播音,此时并未回家,廖雅泉好奇地过来问:“写什么呢?”
周赫煊答道:“《菊与刀》。”
交涉署的外交官惨遭屠杀时,济南城还只有部分日本兵,而北伐军数量则多出十几倍。
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常校长却下令忍辱负重、不得抵抗,幻想着要和平解决此事。他等来的是日本人的重炮,城外的日军开始攻城了,城内的日军也随即开火。
几天后,济南城失陷。
5月3号那天的屠杀,还只是小规模的,毕竟当时日军占领区域不大。但5月11号这天,日军完全占领济南,再次向中国军民高举屠刀。
就连被北伐军俘虏、没来得及逃走的北洋士兵,日本兵都照杀不误。
短短一天,被屠戮的中国军民接近8000人。
而后续影响更加恐怖,因为尸体长期得不到妥善处理,导致济南城夏季起了瘟疫。加上市民纷纷逃离此地,济南人口在一年之内,由30万锐减到20万。
从交涉署逃生的那个人,名叫张汉儒,是蔡公时的勤务兵,他是交涉署唯一的生还者和目击者。
济南城的大规模屠杀发生后,事情终于掩不住,而张汉儒也把日本兵杀中国外交官的经过讲述出来,顿时全国哗然、国际舆论哗然。
就连日本的盟友英国,都严厉声讨了这种野蛮行为。
现代文明社会还有杀外交官的,而且是如此惨无人道的虐杀,简直不可想象。
中国各大报纸纷纷详细报道此事,周赫煊的广播电台也做了专题节目,在声讨日本人的同时,亦高度赞扬了以蔡公时为首的十多名外交官。
各地随即掀起悼念蔡公时的活动,学生们走上街头搞游行,商人们趁机呼吁抵制日货,中国的反日情绪瞬间达到顶点。
最头疼的是日本商家,自从惨案曝光以来,日货销量直线下降,无数日本商人都在暗地里臭骂日本陆军。
……
天津,少帅府。
张学良此时已经戒掉鸦片,但却不停地猛吸香烟,他问道:“赫煊,你现在有什么办法?”
周赫煊苦笑道:“我哪有办法,又不能请来天兵天将。”
张学良也不是真的想要周赫煊想办法,他只是找个人说话而已,神情沮丧道:“年初我就建议父帅卸任安国军总司令职务,改旗易帜归附南方国民政府。他也亲口答应了这事,结果却在玩拖延之计,明着议和,暗地调兵。若是当时就能息兵该多好,济南惨案也不会发生,也能少死那么多将士。”
张学良心痛啊,他在东北讲武堂摸爬滚打过,在军队里有好些同勺吃饭的兄弟。
可就是最近一两年的战事,让他的老兄弟死得七七八八,连以前给他做过副官的都死了两个。
周赫煊说:“现在东北军只有出关这一条退路,六帅,要当心日本人。”
“当心日本人?”张学良不明其意。在他看来,日本人就是在帮东北军,才出兵山东制造了济南惨案。
周赫煊分析道:“从这次山东的事件来看,日本人已经决心入侵中国了。济南惨案的真相,无非是日本人在试探各方反应,不仅是中国的反应,还有诸国列强的反应。”
张学良坐直身体:“然后呢?”
“没有然后,”周赫煊痛心地说,“北伐军表现得极为软弱,英法美诸国也只是口头谴责,这无疑给日本人吃了颗定心丸。他们的下一步动作,必然是武力征服东三省。而奉军这次如果退回东北,则必然加剧与日本人的冲突。特别是张作霖张大帅,他必须死,日本人才方便实施后续计划。”
“你是说,日本人要对父帅动手?”张学良吃惊不已。
周赫煊虽然对张作霖没有任何好感,但还是不希望张作霖早死,他提醒道:“日本人动手的最佳时机,就是张大帅返回东北的途中。”
张学良郑重道:“我会注意的。”
“那我就不打扰了,告辞。”周赫煊起身道。
“等一下,”张学良把周赫煊喊住,拿出《大公报》的股份书说,“这个你收好,把本金退还给我即可。”
“六帅,这可不行。”周赫煊连连推辞。
“拿着吧,”张学良把股份书拍到周赫煊手上,笑道,“等奉军退回东北,天津就要被南方政府接管了。我继续做《大公报》的大股东,有可能报纸会被刻意刁难。还有希望教育基金会那边,我也要辞去会长职务,以后由你全权负责。”
周赫煊不知该说什么才好,《大公报》如今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北方第一大报,价值至少在20万以上。而张学良却主动退股,并且只要4万元的本金,丝毫便宜都不占。
换成别的军阀,恨不得生吞活剥呢。
张学良笑着拍周赫煊的肩头说:“好啦,别说了。不止是《大公报》,《北方画报》我也退股了,以后冯武越才是老板。”
“六帅高义,赫煊记下了!告辞。”周赫煊抱拳道。
等周赫煊走出大门,张学良才意兴阑珊地坐回沙发,长长叹了一口气:“唉!”
如今北方形势岌岌可危,北伐军已经度过黄河,张作霖下令全线撤退。在撤退的同时,他还通电全国,呼吁和平,可怜兮兮地说自己已经停止攻击,国内政治希望国民有公证裁决。
其实张作霖还在死撑,似乎不能接受现在的局面。他调张宗昌、褚玉凤驻守沧州,令孙传芳部下驻守庆云、盐山一带,又让奉军嫡系、孙传芳主力、张宗昌的部下孙殿英、褚玉璞的部下袁振青防守河间,打算跟北伐军决一死战。
期间遇到冯玉祥卖队友,导致阎锡山孤军深入,结果被奉军团团包围。
幸好常校长克服了对日本人的恐惧,从济南城绕道继续北伐,这才救下阎锡山的主力部队。
而周赫煊则回到自家书房,铺开稿纸开始写新书。
张乐怡正在电台做播音,此时并未回家,廖雅泉好奇地过来问:“写什么呢?”
周赫煊答道:“《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