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商品化的农业
1648年2月1日,沃野千里的东岸大地迎来了丰收的季节,无论是鸭子湖流域的平安县、西湖县、镇海县,还是伊河地区的梅林县、下伊河县(49年1月执委会批准成立,包括下伊河镇、河阳堡、宁津乡、大沼乡),抑或是更南边的东方县、罗洽县和青岛县(与下伊河县一同成立,包括青岛镇、归义乡、四方乡、新乡乡以及兵团二堡),到处都是一片大丰收的喜气洋洋。: 3w..
据统计加估算,去年华夏东岸共和国全年播种的103万亩麦田,共收获了六万余吨小麦,平均亩产118斤,在去年的基础上攀升了13.5%。要知道这个成绩可是在新增了许多生地的基础上做到的,非常之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今东岸那些开垦已久的成熟耕地的恐怖的粮食生产潜力。当然这也同陆军不断从拉普拉塔搜罗牛羊回来,同时国内三茬轮作制度深入推广有关,总而言之,如今东岸的农业发展真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升高。
在农业收获的大潮中,一些农机租赁公司开始出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马拉收割机、摊晒机、扬谷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帮助农户们收获粮食、晾晒牧草。在收割完地里的小麦后,农机公司还没到退场的时候,一些蒸汽犁开始从施工工地上转战田间,帮助农民们清理沟渠、翻耕土地,以备接下来时间紧张的秋耕行动。
而随着农机租赁企业的逐步发展,这条产业的产业链开始逐渐成型。处在最上游的大丰农机厂也摆脱了亏损的窘境,开始获得了一定的盈利。而这些盈利又反过来促进他们在农业部的财政补贴下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改进机器的可靠性和质量。同时研发更多的新机器。
而在下游。一些农机维修个体户也开始逐渐增多,他们都在大丰农机厂或多或少地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免费培训(培养农机维修人员是大丰农机厂的一贯政策,这能够增加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丰富农机市场的土壤),因此也开始给农机租赁企业做起了配套服务。而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东岸的农业现代化才真正看到了起步的曙光。
至于收获完的农地种什么,在这上面国家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但具体到每个县或者乡镇,当地一般都有统一的规划。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收割。毕竟,马拉玉米收割机和马拉大豆收割机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村甚至一个乡若是种的作物乱七八糟的,在如今农业机械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还真是不太好统筹调配,因此,如今各乡一般都有统一的种植计划。
不过与乡政府的行政指令相比,市场对农民们的约束最大。在如今的东岸,尤其是南方地区,秋耕播种大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行为。这种作物一是经济价值高。二是能够固氮,可以让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的保护。因此在农村的播种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在南方的奇山乡、河阳堡,那里的大部分农户们一年两季都在种植大豆。
大豆这种作物,在如今的东岸恐怕真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农作物了。这个由穿越众们最初带来的东北大豆繁衍而来的作物已经种遍了大湖南北,甚至还被葡萄牙间谍们带到了巴西并开始少量种植——不过限于气候的原因都不成气候。在如今的这个地球上,成规模、成产业地种植大豆,还真就只有东岸一家、别无分号了。
在如今的梅林县奇山乡,大豆榨油产业已经蔚然成风。大量的手工作坊以及机械、半机械企业开始涉足这个行业,使得东岸国内的大豆产业得到了极速发展。在这其中,有的低成本作坊式企业采取的仍是传统的畜力拉磨粉碎大豆,然后将其蒸熟,再通过楔式压榨器榨油;有的实力雄厚的则先进一些,他们采用蒸汽机压碎大豆,然后用手推或畜力的螺旋式压榨法榨油;而代表东岸最先进榨油工艺的徐记榨油厂,则采用的是全蒸汽动力,机器压碎大豆、机器蒸煮、水压式压榨法,不但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比其他的企业要强,就连豆油质量和大豆利用率都要更高,堪称这个行业的翘楚。
随着东岸共和国与热那亚人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产自东岸的豆油开始在圣乔治商行等大型辛迪加企业的商店内进行试卖。这种在欧洲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食用油料在热那亚人卖力的推荐下渐渐有了一部分用户,这都是那些既买不起黄油同样也买不起橄榄油(橄榄油的主产区奥斯曼帝国最近陷入了混乱之中,出口锐减)的可怜人,鉴于东岸的豆油异常廉价,因此他们无奈之下不得不购买一些食用,时间长了以后倒也形成了少量固定客户,为东岸的豆油多多少少在欧洲打开了一些市场——主要集中在德意志地区。
此外,在看到欧洲人对黄油情有独钟之后,东岸人也开始了人造黄油的研究步伐。目前自然科学研究院已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成功地使用大豆压榨油为原材料,生产出了与黄油有点类似的油脂。目前他们正在继续研究改进,以期尽快研究出与真正的黄油无太大差别的食用替代油脂,而如果这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工业化生产中的话,那么对东岸来说意义可就太大了,因为这可是一种堪称棉布的生活必需品啊,消费市场极为广阔,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人造黄油的市场还没什么谱,但豆饼这种重要的残留物、副产品却已经成了东岸的一项重要商品。在如今的广大农村,农民们很乐意购买一些榨油厂剩余的豆饼回家做牲畜饲料,又或者干脆拿来肥田。而各乡镇农技站的农技推广员们对豆饼的科普宣传更是助涨了这么一种风潮,特别是那些养殖了不少牲畜的农户,他们除了在休耕地上种植苜蓿这种牧草外,平时也会定期购买一些豆饼回来喂养牲畜。
同时,他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豆饼同样对肥田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此如果价格不是很贵的话,他们也是会不吝金钱购买一些回去使用的,这就一下子打开了豆饼这种榨油副产品的市场,有力提高了各家企业的盈利水平。
不过从1648年年中以来,大量聚集在梅林县奇山乡的东岸榨油企业们越来越愿意将豆饼这种副产品出售到国外了,而不是将其出售给本国的农民。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邻近的巴西人用高于东岸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豆饼,然后运回自己的甘蔗种植园内拿来肥田。
甘蔗这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说实话其实是非常消耗地力的。通常一块肥沃的处女地,拿来种植甘蔗或烟草,若是主人不精心打理的话,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这块地就会耗尽地力而再也无法种植这些非常赚钱的经济作物。但有了豆饼就不一样了,它能够很好地补充土地所失去的营养,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使得那些甘蔗种植园的主人们获得更为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这,显然也是他们愿意花费金钱购买东岸豆饼的原因所在,毕竟和堪称暴力的甘蔗榨糖业比起来,些许豆饼的购买费用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就如同历史上欧洲人大量为自己的热带殖民地进口产自东北的中国豆饼一样,这个年代的葡萄牙种植园主们也很快发现了豆饼的价值,然后开始挥舞着钱袋来东岸港口大量求购了。光1648年下半年,东岸人就通过罗洽港往巴西出口了超过四百吨豆饼,平均出口均价为1.8元/包(一包五十公斤),创造出口收入1.44万元。
大豆真是一种神奇的作物!这就是如今梅林县奇山乡众多投身大豆产业的工人、企业主们的共同心声。既能压榨豆油,还能有豆饼这种重要的副产品,而豆油除了用作食用油以外,还可以用作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同时甚至还能制造人造黄油——一种在欧洲绝逼大有前途的商品;而豆饼也相差不离,不但能做动物饲料,同时也能肥田,几乎利用到了极致,浑身没有一点废物,简直堪称奇迹。
而既然前景如此广阔,那么在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带动下,东岸政务院如今也开始认真制定起了大豆产业振兴计划。随着新移民(今年将有约1.5万名明人移民抵达本土,男女比例为2:1)的陆续到来,政务院计划在新修建的河阴堡(雅瓜朗河对岸的里奥布兰科)、新民堡(后世贝尔加拉镇)、小溪乡(大阿罗尤)、中伊河堡(伊河畔萨兰迪)、卡门乡(卡门)这五个第一批定居点种植大豆。
反正这些新定居点新开垦的土地基本都是生地,前几年种一些苜蓿或大豆来肥田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还会有利于以后种植谷物时的收成,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
据统计加估算,去年华夏东岸共和国全年播种的103万亩麦田,共收获了六万余吨小麦,平均亩产118斤,在去年的基础上攀升了13.5%。要知道这个成绩可是在新增了许多生地的基础上做到的,非常之不容易,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今东岸那些开垦已久的成熟耕地的恐怖的粮食生产潜力。当然这也同陆军不断从拉普拉塔搜罗牛羊回来,同时国内三茬轮作制度深入推广有关,总而言之,如今东岸的农业发展真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升高。
在农业收获的大潮中,一些农机租赁公司开始出现在田间地头,用自己的马拉收割机、摊晒机、扬谷机之类的机械设备帮助农户们收获粮食、晾晒牧草。在收割完地里的小麦后,农机公司还没到退场的时候,一些蒸汽犁开始从施工工地上转战田间,帮助农民们清理沟渠、翻耕土地,以备接下来时间紧张的秋耕行动。
而随着农机租赁企业的逐步发展,这条产业的产业链开始逐渐成型。处在最上游的大丰农机厂也摆脱了亏损的窘境,开始获得了一定的盈利。而这些盈利又反过来促进他们在农业部的财政补贴下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改进机器的可靠性和质量。同时研发更多的新机器。
而在下游。一些农机维修个体户也开始逐渐增多,他们都在大丰农机厂或多或少地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免费培训(培养农机维修人员是大丰农机厂的一贯政策,这能够增加农机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丰富农机市场的土壤),因此也开始给农机租赁企业做起了配套服务。而也正是他们的努力,东岸的农业现代化才真正看到了起步的曙光。
至于收获完的农地种什么,在这上面国家其实并没有什么统一的规定。但具体到每个县或者乡镇,当地一般都有统一的规划。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收割。毕竟,马拉玉米收割机和马拉大豆收割机还是有区别的,一个村甚至一个乡若是种的作物乱七八糟的,在如今农业机械相对紧缺的情况下,还真是不太好统筹调配,因此,如今各乡一般都有统一的种植计划。
不过与乡政府的行政指令相比,市场对农民们的约束最大。在如今的东岸,尤其是南方地区,秋耕播种大豆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行为。这种作物一是经济价值高。二是能够固氮,可以让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的保护。因此在农村的播种面积越来越大。甚至在南方的奇山乡、河阳堡,那里的大部分农户们一年两季都在种植大豆。
大豆这种作物,在如今的东岸恐怕真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农作物了。这个由穿越众们最初带来的东北大豆繁衍而来的作物已经种遍了大湖南北,甚至还被葡萄牙间谍们带到了巴西并开始少量种植——不过限于气候的原因都不成气候。在如今的这个地球上,成规模、成产业地种植大豆,还真就只有东岸一家、别无分号了。
在如今的梅林县奇山乡,大豆榨油产业已经蔚然成风。大量的手工作坊以及机械、半机械企业开始涉足这个行业,使得东岸国内的大豆产业得到了极速发展。在这其中,有的低成本作坊式企业采取的仍是传统的畜力拉磨粉碎大豆,然后将其蒸熟,再通过楔式压榨器榨油;有的实力雄厚的则先进一些,他们采用蒸汽机压碎大豆,然后用手推或畜力的螺旋式压榨法榨油;而代表东岸最先进榨油工艺的徐记榨油厂,则采用的是全蒸汽动力,机器压碎大豆、机器蒸煮、水压式压榨法,不但生产工艺和生产规模比其他的企业要强,就连豆油质量和大豆利用率都要更高,堪称这个行业的翘楚。
随着东岸共和国与热那亚人达成的一揽子合作协议,产自东岸的豆油开始在圣乔治商行等大型辛迪加企业的商店内进行试卖。这种在欧洲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食用油料在热那亚人卖力的推荐下渐渐有了一部分用户,这都是那些既买不起黄油同样也买不起橄榄油(橄榄油的主产区奥斯曼帝国最近陷入了混乱之中,出口锐减)的可怜人,鉴于东岸的豆油异常廉价,因此他们无奈之下不得不购买一些食用,时间长了以后倒也形成了少量固定客户,为东岸的豆油多多少少在欧洲打开了一些市场——主要集中在德意志地区。
此外,在看到欧洲人对黄油情有独钟之后,东岸人也开始了人造黄油的研究步伐。目前自然科学研究院已经在实验室的条件下成功地使用大豆压榨油为原材料,生产出了与黄油有点类似的油脂。目前他们正在继续研究改进,以期尽快研究出与真正的黄油无太大差别的食用替代油脂,而如果这能够成功地运用到工业化生产中的话,那么对东岸来说意义可就太大了,因为这可是一种堪称棉布的生活必需品啊,消费市场极为广阔,简直就是一棵摇钱树。
人造黄油的市场还没什么谱,但豆饼这种重要的残留物、副产品却已经成了东岸的一项重要商品。在如今的广大农村,农民们很乐意购买一些榨油厂剩余的豆饼回家做牲畜饲料,又或者干脆拿来肥田。而各乡镇农技站的农技推广员们对豆饼的科普宣传更是助涨了这么一种风潮,特别是那些养殖了不少牲畜的农户,他们除了在休耕地上种植苜蓿这种牧草外,平时也会定期购买一些豆饼回来喂养牲畜。
同时,他们现在也开始意识到豆饼同样对肥田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此如果价格不是很贵的话,他们也是会不吝金钱购买一些回去使用的,这就一下子打开了豆饼这种榨油副产品的市场,有力提高了各家企业的盈利水平。
不过从1648年年中以来,大量聚集在梅林县奇山乡的东岸榨油企业们越来越愿意将豆饼这种副产品出售到国外了,而不是将其出售给本国的农民。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邻近的巴西人用高于东岸国内市场价的价格大量收购豆饼,然后运回自己的甘蔗种植园内拿来肥田。
甘蔗这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说实话其实是非常消耗地力的。通常一块肥沃的处女地,拿来种植甘蔗或烟草,若是主人不精心打理的话,那么也许用不了多久这块地就会耗尽地力而再也无法种植这些非常赚钱的经济作物。但有了豆饼就不一样了,它能够很好地补充土地所失去的营养,延长土地的使用寿命,使得那些甘蔗种植园的主人们获得更为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这,显然也是他们愿意花费金钱购买东岸豆饼的原因所在,毕竟和堪称暴力的甘蔗榨糖业比起来,些许豆饼的购买费用就显得有些不值一提了。
就如同历史上欧洲人大量为自己的热带殖民地进口产自东北的中国豆饼一样,这个年代的葡萄牙种植园主们也很快发现了豆饼的价值,然后开始挥舞着钱袋来东岸港口大量求购了。光1648年下半年,东岸人就通过罗洽港往巴西出口了超过四百吨豆饼,平均出口均价为1.8元/包(一包五十公斤),创造出口收入1.44万元。
大豆真是一种神奇的作物!这就是如今梅林县奇山乡众多投身大豆产业的工人、企业主们的共同心声。既能压榨豆油,还能有豆饼这种重要的副产品,而豆油除了用作食用油以外,还可以用作制造肥皂的主要原料,同时甚至还能制造人造黄油——一种在欧洲绝逼大有前途的商品;而豆饼也相差不离,不但能做动物饲料,同时也能肥田,几乎利用到了极致,浑身没有一点废物,简直堪称奇迹。
而既然前景如此广阔,那么在商业资本、产业资本的带动下,东岸政务院如今也开始认真制定起了大豆产业振兴计划。随着新移民(今年将有约1.5万名明人移民抵达本土,男女比例为2:1)的陆续到来,政务院计划在新修建的河阴堡(雅瓜朗河对岸的里奥布兰科)、新民堡(后世贝尔加拉镇)、小溪乡(大阿罗尤)、中伊河堡(伊河畔萨兰迪)、卡门乡(卡门)这五个第一批定居点种植大豆。
反正这些新定居点新开垦的土地基本都是生地,前几年种一些苜蓿或大豆来肥田并不是什么坏事,相反还会有利于以后种植谷物时的收成,那么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