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骞早料到皇帝和几位相公的反应,因为在枢密院看到太原府的军报之后他和其他几个直学士也都是同样反应。他连忙把太原府的军报交给太监转交皇帝,同时口齿清朗地复述军报的大致内容,尤其是李不弃曾在析津府不远的香河击败辽国大军,如何为摆脱辽军追击远途奔袭紫荆关后进入山西经过飞狐和灵丘回到紫荆关。
这一番讲述把赵祯和相公们听得目眩神摇。赵祯忙问:“可有李不弃和王中正的札子?”
李骞说:“军报说李中正和王中正奔袭千里,一路疲惫不堪,进入雁门关后连提笔也是不能,只能请雁门守将董化代为转述转战经历。”
“原来如此。”赵祯点点头。然后他浏览了一眼军报,突然又惊道:“这里说李不弃带回了差不多两万匹战马?”
李骞说:“是。皆是从辽国掠来。”
两万匹马?听到这个数字文彦博和庞籍的眼睛都充血了——这要是两万匹战马,那就是六十万贯啊!
庞籍立即奏道:“陛下,大战之后,正缺战马。且这么多马集于一处,只怕当地州军难以饲养周全,若是损失了却是可惜,臣请着枢密院即刻派人接受。”
赵祯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当即准奏。
现在赵祯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志得意满。前两天还在时时担心前线会打败,可是转眼间辽人就被打退了,不必割地赔款了,而且本来认为有去无回的忠臣、大将不但安全回来了,还抢来这么多战马,他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文彦博却说:“陛下。既然辽人已被击退,自然就知道了我大宋不可轻犯。但我大宋也是国库空虚,百姓转运于道,甚是困苦,所以臣以为下一步还是要尽早与辽国停战,再次缔结盟约以求两国修好,使百姓休养生息。”
赵祯立刻说:“朕便下旨令众卿议论此事。总要有个稳妥的法子。”
文彦博又说:“前几日连广智所奏招募海盗之事,本是为了牵制辽军,使之南下时有一后顾之忧。如今既然已将辽人击退,而海盗暂时又无作用,不如便罢去此事,以免节外生枝。”
赵祯便要点头,庞籍却立即反对:“陛下,臣以为暂时不可罢去此事。辽人一向强横,此次虽败,然未必不会卷土重来。便是暂时不再南犯,也定然在谈判时虚张声势,漫天要价。若是有海盗骚扰辽国后方,则可以打击辽人气焰,令其不敢趾高气扬,则对我朝谈判有很大的助力。海盗自古有之,和朝廷没有什么关系,怎会怕辽人节外生枝?臣以为招募海盗之事,不但不能停止,还要加紧才是。”
于是赵祯不说话了,只是点点头。文彦博知道这是皇帝同意庞籍的意见但是给自己留了面子。他又说:“臣以为此前让那个白身的陶林去作这么重要的事情似乎欠妥,不如另择一人主持此事。”
他虽然话说得含糊,但是殿内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是原本以为李不弃回不来了,那么让一个没有后台的陶林去管理海盗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李不弃活着回来了,再让陶林去操持此事,就相当于给了李不弃一支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队。他说的“欠妥”其实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因为陶林是白衣。
他这么一说众人都踌躇起来。并不是说这些大臣们反对换人,而是他们没有人可换。
海上的情况对这些人来说完全陌生,他们夹袋里确实没有这样的人才。随便推荐一个吧?若是把差事办砸了,那定是要在皇帝心里失分的。
庞籍见众人都不说话,便明白了其中缘由。他算是知兵的人,知道临阵换将是大忌,而且他把枢密院名册上有数的几个和水军有关的名字默念一番之后发现这些人都不合适,于是便说:“陛下,臣以为若是眼下没有合适的人代替陶林,则不可朝令夕改。前日登州水军和泥古寨奏报说,沿海浮冰已将消融殆尽,不几日就可袭扰辽国沿海。此时若是仓促换人,则此事必然拖延。不如先让陶林提举此事,然后择一精干之人节制陶林就是。”
文彦博其实手里也没有合适的人,他只是给皇帝提个醒,立即附和庞籍说:“此计甚是稳妥。”
赵祯说:“那么就这么办吧。让枢密院善择一人,将来掌管海盗事。”
从崇政殿出来,回公廨的路上,文彦博与庞籍并肩而行,看似不经意地说:“没想到李不弃真能在百万军中全身而退。他这一次,不但是忠臣,而且有勇有谋,便是不世出的名将,只怕以后天下再无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才二十多岁啊。老夫却怕少年得志……唉!”
他叹了一口气,可以摇了摇头,弄得纱帽上的长帽翅夸张得上下摆动起来。庞籍却明白文彦博这是要与他结成打压李不弃的联盟。
他清楚李不弃一向少不了各种奇谈怪论,若是李不弃借助“忠臣”、“名将”的光环再说出什么离谱的话来,弄不好就会让他们这些宰执相公在位子上坐得不安稳,所以打压一下李不弃那是必须的。因此他便随口附和着文彦博,心里却在苦笑。因为李不弃的“忠臣”、“名将”的形象就是他们帮着打造的,可是谁能想到李不弃不但真的截断了辽人的粮道,还能全师而回,还抢了辽人这么多战马回来呢,这是只有汉唐的名将才能做到的啊。
在文彦博等人已经开始谋算李不弃的时候,赵祯还是念着李不弃的情分,立时派了太监往李府送信,并厚加赏赐。
前些天,赵祯将李不弃绝命书一样的札子节略后明发,东京百姓都以为李不弃是死定了。李家上下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虽然张英娘和赵敏强作欢颜向大家保证自家官人会回来的,但是府内上下一片愁云惨淡。现在猛然听传旨的太监信誓旦旦说李不弃已经回到了雁门关,赵敏心里一放松,竟然直接晕了过去,这下李府又是一片鸡飞狗跳。幸亏张英娘和折英惠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能压住阵脚,在找来太医给赵敏把了平安脉之后就命令府中张灯结彩。这下李不弃已经率军到了河东路的消息立时就传遍了汴梁城。
PS:感谢书友121109094104275的打赏,今日双更。
这一番讲述把赵祯和相公们听得目眩神摇。赵祯忙问:“可有李不弃和王中正的札子?”
李骞说:“军报说李中正和王中正奔袭千里,一路疲惫不堪,进入雁门关后连提笔也是不能,只能请雁门守将董化代为转述转战经历。”
“原来如此。”赵祯点点头。然后他浏览了一眼军报,突然又惊道:“这里说李不弃带回了差不多两万匹战马?”
李骞说:“是。皆是从辽国掠来。”
两万匹马?听到这个数字文彦博和庞籍的眼睛都充血了——这要是两万匹战马,那就是六十万贯啊!
庞籍立即奏道:“陛下,大战之后,正缺战马。且这么多马集于一处,只怕当地州军难以饲养周全,若是损失了却是可惜,臣请着枢密院即刻派人接受。”
赵祯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当即准奏。
现在赵祯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志得意满。前两天还在时时担心前线会打败,可是转眼间辽人就被打退了,不必割地赔款了,而且本来认为有去无回的忠臣、大将不但安全回来了,还抢来这么多战马,他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文彦博却说:“陛下。既然辽人已被击退,自然就知道了我大宋不可轻犯。但我大宋也是国库空虚,百姓转运于道,甚是困苦,所以臣以为下一步还是要尽早与辽国停战,再次缔结盟约以求两国修好,使百姓休养生息。”
赵祯立刻说:“朕便下旨令众卿议论此事。总要有个稳妥的法子。”
文彦博又说:“前几日连广智所奏招募海盗之事,本是为了牵制辽军,使之南下时有一后顾之忧。如今既然已将辽人击退,而海盗暂时又无作用,不如便罢去此事,以免节外生枝。”
赵祯便要点头,庞籍却立即反对:“陛下,臣以为暂时不可罢去此事。辽人一向强横,此次虽败,然未必不会卷土重来。便是暂时不再南犯,也定然在谈判时虚张声势,漫天要价。若是有海盗骚扰辽国后方,则可以打击辽人气焰,令其不敢趾高气扬,则对我朝谈判有很大的助力。海盗自古有之,和朝廷没有什么关系,怎会怕辽人节外生枝?臣以为招募海盗之事,不但不能停止,还要加紧才是。”
于是赵祯不说话了,只是点点头。文彦博知道这是皇帝同意庞籍的意见但是给自己留了面子。他又说:“臣以为此前让那个白身的陶林去作这么重要的事情似乎欠妥,不如另择一人主持此事。”
他虽然话说得含糊,但是殿内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是原本以为李不弃回不来了,那么让一个没有后台的陶林去管理海盗自然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李不弃活着回来了,再让陶林去操持此事,就相当于给了李不弃一支不受朝廷控制的军队。他说的“欠妥”其实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因为陶林是白衣。
他这么一说众人都踌躇起来。并不是说这些大臣们反对换人,而是他们没有人可换。
海上的情况对这些人来说完全陌生,他们夹袋里确实没有这样的人才。随便推荐一个吧?若是把差事办砸了,那定是要在皇帝心里失分的。
庞籍见众人都不说话,便明白了其中缘由。他算是知兵的人,知道临阵换将是大忌,而且他把枢密院名册上有数的几个和水军有关的名字默念一番之后发现这些人都不合适,于是便说:“陛下,臣以为若是眼下没有合适的人代替陶林,则不可朝令夕改。前日登州水军和泥古寨奏报说,沿海浮冰已将消融殆尽,不几日就可袭扰辽国沿海。此时若是仓促换人,则此事必然拖延。不如先让陶林提举此事,然后择一精干之人节制陶林就是。”
文彦博其实手里也没有合适的人,他只是给皇帝提个醒,立即附和庞籍说:“此计甚是稳妥。”
赵祯说:“那么就这么办吧。让枢密院善择一人,将来掌管海盗事。”
从崇政殿出来,回公廨的路上,文彦博与庞籍并肩而行,看似不经意地说:“没想到李不弃真能在百万军中全身而退。他这一次,不但是忠臣,而且有勇有谋,便是不世出的名将,只怕以后天下再无几人可以与之比肩。他才二十多岁啊。老夫却怕少年得志……唉!”
他叹了一口气,可以摇了摇头,弄得纱帽上的长帽翅夸张得上下摆动起来。庞籍却明白文彦博这是要与他结成打压李不弃的联盟。
他清楚李不弃一向少不了各种奇谈怪论,若是李不弃借助“忠臣”、“名将”的光环再说出什么离谱的话来,弄不好就会让他们这些宰执相公在位子上坐得不安稳,所以打压一下李不弃那是必须的。因此他便随口附和着文彦博,心里却在苦笑。因为李不弃的“忠臣”、“名将”的形象就是他们帮着打造的,可是谁能想到李不弃不但真的截断了辽人的粮道,还能全师而回,还抢了辽人这么多战马回来呢,这是只有汉唐的名将才能做到的啊。
在文彦博等人已经开始谋算李不弃的时候,赵祯还是念着李不弃的情分,立时派了太监往李府送信,并厚加赏赐。
前些天,赵祯将李不弃绝命书一样的札子节略后明发,东京百姓都以为李不弃是死定了。李家上下自然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虽然张英娘和赵敏强作欢颜向大家保证自家官人会回来的,但是府内上下一片愁云惨淡。现在猛然听传旨的太监信誓旦旦说李不弃已经回到了雁门关,赵敏心里一放松,竟然直接晕了过去,这下李府又是一片鸡飞狗跳。幸亏张英娘和折英惠都是见过大场面的,能压住阵脚,在找来太医给赵敏把了平安脉之后就命令府中张灯结彩。这下李不弃已经率军到了河东路的消息立时就传遍了汴梁城。
PS:感谢书友121109094104275的打赏,今日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