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枪皇帝 作者:寇十五郎
第一百八十二章 【目标,琼管】
赵猎为储君,除了唯恐大权旁落的太后党及担心军权被夺的张世杰等少数人之外,大多数朝臣都是持欢迎态度。无他,这位储君太能打了!而眼下,大宋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打的马上皇帝。
这个皇帝,会不会帝王术不要紧,能不能治国不要紧,只要他姓赵,在军事上有一套,能率领臣民把渐渐缓过气来的行朝带离这个小岛,打回中原,那就是目前最理想的君王。而赵猎,完全契合朝野期望,再合适不过。
对此,许多大臣心里都会闪过一个词:应运而生。
为安抚中外之心,赵猎在第一次由他以监国身份主持的朝会上,提出虚位三年,以待少帝回归,之后再辅佐少帝,甘为前驱。
赵猎这一番表态,在朝会之前就曾向杨太后表明。杨太后听了既惊讶又感动,内心极为安慰,随即表示,此议当在朝会时交由群臣共议。若群臣认为当虚位三年,以待帝归,那就等三年;若群臣认为应当即刻登大宝,那就马上登基,她决无异议,并会痛快交出国玺。
赵猎得到这样的回应很满意,以退为进远比赤果果逼宫好得多。
果不其然,群臣一听此议,纷纷反对——怎可能让君位虚悬三年之久?国之无君,犹如殿之无梁,舟之无桨。还怎么决断国事,号令天下?行朝行朝,这样下去早晚不行。
于是群臣再三劝进,赵猎当然不会答应——劝进谁都想,嘴皮子动动,笔杆子摇摇,一旦采纳,就是从龙之臣,简在帝心,世代富贵再不用愁。这样一本……不,简直无本万利的好事,谁不抢着干?
立即上位还是等待,赵猎有着自己的通盘考虑,可不会让某些心存私欲的朝臣上赶着上位,现在时机还不到。
于是,赵猎再三辞让,这不是历代皇帝上位前那种惺惺作态的“辞让”把戏,而是真心推辞。最后陈宜中综合赵猎及朝臣两方意见,提出以一年为期。一年后,少帝再不现身,则视为驾崩,储君即时登基。
决议呈报后宫,杨太后对此结果表示满意,遂下懿旨,召告天下。
杨太后若许还存一丝希望,但没有人比赵猎更清楚,那位少帝再回不来了。缓一年登位,换得杨太后彻底死心,换得诸大臣归心,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他还没做好当皇帝的心理准备。
赵猎从来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当皇帝,就算他一路升官晋爵,又是侯又是公的,但在这末世,在这天涯海角之地,这些爵位的好处他可一点都没享受到。就算位居公爵,官居二品,还不得像个士兵一样端着枪上战场?那么当皇帝呢?就不用上战场了吗?貌似确实不用、也不可能。
安全倒是安全了,可又衍生出一个更大问题——他的武功队谁来指挥?他能放心把这样一支足以颠覆王朝的力量交给谁?毫无疑问,只能紧紧抓在手里。如此一来,这支绝代武装就等于是圈在皇宫里当禁卫,那简直就是自废武功,让千里马老死槽前。
这真是个难解的大难题。好在目前还不是迫在眉睫,希望假以时日能解决吧。
登基之事确立,接下来,就是好好整合军政了。
……
祥兴三年三月底,新地港,又一艘商船驶离港口,来来往往的诸汉、蕃船只都没朝这艘不起眼的船只看一眼。谁也不知道,船舱里有一个瘦弱的小童,差点成了崖城之王,大宋之主。
这艘商船的目的地是赣南,船主是黑鸦首领江宗杰,此老将奉命秘密将赵旦送还中原。
赵猎当然不会为难一个毫无威胁的小童,但也绝不能让其留下。把他送走,送到再也没人知道的所在,就是彻底断掉某些人的念想,也是为了让这小童能活下去。
不过赵猎终究还是没想到,赵旦没能活多久。原本因伤带病,加上海上颠簸摧残,赵旦到赣南后不久便一病不起,不到半月便夭折,一如历史。
这一切,赵猎已不关心,他现在正整合麾下军队,整日忙得不可开交。
此时行朝兵力如下:龙雀军(包括留守万安军城所部)共二千三百余人枪。击败忽失海牙后,收降五千余人;击败阿里海牙,再降万余人,加上崖城、昌化两处宋军残存兵力,合计二万人马。
二万人马,听上去不少,实际上内中战兵不过五千余,而辅役、匠人、船工及随军家眷等非战斗人员就占了四分之三。不过因有火枪之故,战兵条件可以进一步放宽,许多并不适合上阵厮杀的辅兵,开枪射击完全不在话下,都是合格的火枪兵。这样一来,战兵数量达到了八千之多,但非战斗人员仍然占了一半以上。
赵猎当然不会让自己麾下兵马这么臃肿且战力低下,必须精选、栽汰,狠狠栽汰!
新龙雀军,一定要与众不同,与这个时代所有的军队都不同。
赵猎把八千战兵遂一划分,其中三千为火枪兵,一千弓弩兵,一千刀斧兵,三千枪牌兵。有火枪之后,弓弩的作用渐弱,不过宋军原本就有不少弓弩手,降卒里弓弩手更是占了近半,缴获的弓弩箭矢也极多。这种远程兵器的威力虽然不如火枪,但发射速度足以弥补,杀伤力也不小,只不过训练维护的成本高昂,比不得火枪罢了。既然有,当然就要用,物尽其用嘛。
赵猎计划把这一千弓弩兵及一千枪牌兵布置在崖城,作为常驻军。然后这二千兵力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司都虞侯王平安、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黄天从、捧日、天武军都指挥使杨行勇三人指挥。其中王平安指挥一千人马,并额外增补一百火枪兵。黄天从、杨行勇各指挥五百人。但有五十人以上兵马调动,都需持有枢密院信牌。赵猎不在崖城时,枢密院就是马南淳这位同签书枢密院事当家。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赵猎煞费苦心。他还没当上皇帝,崖城也还不是他的一言堂,所以必须保持各方力量平衡。
王平安,这位当初随赵猎起事的元老、忠诚无需怀疑,在缺少可用之人的情况下,再次复出,成为赵猎布置在后方的一员心腹大将。黄天从原本是张世杰部下,不过打仗得力,也没掺和到夺嫡事件,算是中立派。至于杨行勇在此次事件中只是个工具,处置起来也不冤枉,但留下他仍任原职,守护行宫,至少能让杨太后心里安稳。区区几百人,也折腾不出什么风浪来。
赵猎做出这些安排,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可能常住崖城,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训练新军。现在已经是三月末,距阿里海牙兵败已过去三个多月,蒙元那边一定得到了消息,也许已做好准备。有阿里海牙覆辙在前,蒙元一定会吸取教训,一旦发兵开战,必是惊天一击。
崖城是行朝大本营,万安军是军事基地,这两处都不适合做战场,最适合的战场,就在——琼管!
第一百八十二章 【目标,琼管】
-
第一百八十二章 【目标,琼管】
赵猎为储君,除了唯恐大权旁落的太后党及担心军权被夺的张世杰等少数人之外,大多数朝臣都是持欢迎态度。无他,这位储君太能打了!而眼下,大宋最需要的,就是一位能打的马上皇帝。
这个皇帝,会不会帝王术不要紧,能不能治国不要紧,只要他姓赵,在军事上有一套,能率领臣民把渐渐缓过气来的行朝带离这个小岛,打回中原,那就是目前最理想的君王。而赵猎,完全契合朝野期望,再合适不过。
对此,许多大臣心里都会闪过一个词:应运而生。
为安抚中外之心,赵猎在第一次由他以监国身份主持的朝会上,提出虚位三年,以待少帝回归,之后再辅佐少帝,甘为前驱。
赵猎这一番表态,在朝会之前就曾向杨太后表明。杨太后听了既惊讶又感动,内心极为安慰,随即表示,此议当在朝会时交由群臣共议。若群臣认为当虚位三年,以待帝归,那就等三年;若群臣认为应当即刻登大宝,那就马上登基,她决无异议,并会痛快交出国玺。
赵猎得到这样的回应很满意,以退为进远比赤果果逼宫好得多。
果不其然,群臣一听此议,纷纷反对——怎可能让君位虚悬三年之久?国之无君,犹如殿之无梁,舟之无桨。还怎么决断国事,号令天下?行朝行朝,这样下去早晚不行。
于是群臣再三劝进,赵猎当然不会答应——劝进谁都想,嘴皮子动动,笔杆子摇摇,一旦采纳,就是从龙之臣,简在帝心,世代富贵再不用愁。这样一本……不,简直无本万利的好事,谁不抢着干?
立即上位还是等待,赵猎有着自己的通盘考虑,可不会让某些心存私欲的朝臣上赶着上位,现在时机还不到。
于是,赵猎再三辞让,这不是历代皇帝上位前那种惺惺作态的“辞让”把戏,而是真心推辞。最后陈宜中综合赵猎及朝臣两方意见,提出以一年为期。一年后,少帝再不现身,则视为驾崩,储君即时登基。
决议呈报后宫,杨太后对此结果表示满意,遂下懿旨,召告天下。
杨太后若许还存一丝希望,但没有人比赵猎更清楚,那位少帝再回不来了。缓一年登位,换得杨太后彻底死心,换得诸大臣归心,何乐而不为?更重要的是,他还没做好当皇帝的心理准备。
赵猎从来认为自己就是个普通人,从没想过有一天会当皇帝,就算他一路升官晋爵,又是侯又是公的,但在这末世,在这天涯海角之地,这些爵位的好处他可一点都没享受到。就算位居公爵,官居二品,还不得像个士兵一样端着枪上战场?那么当皇帝呢?就不用上战场了吗?貌似确实不用、也不可能。
安全倒是安全了,可又衍生出一个更大问题——他的武功队谁来指挥?他能放心把这样一支足以颠覆王朝的力量交给谁?毫无疑问,只能紧紧抓在手里。如此一来,这支绝代武装就等于是圈在皇宫里当禁卫,那简直就是自废武功,让千里马老死槽前。
这真是个难解的大难题。好在目前还不是迫在眉睫,希望假以时日能解决吧。
登基之事确立,接下来,就是好好整合军政了。
……
祥兴三年三月底,新地港,又一艘商船驶离港口,来来往往的诸汉、蕃船只都没朝这艘不起眼的船只看一眼。谁也不知道,船舱里有一个瘦弱的小童,差点成了崖城之王,大宋之主。
这艘商船的目的地是赣南,船主是黑鸦首领江宗杰,此老将奉命秘密将赵旦送还中原。
赵猎当然不会为难一个毫无威胁的小童,但也绝不能让其留下。把他送走,送到再也没人知道的所在,就是彻底断掉某些人的念想,也是为了让这小童能活下去。
不过赵猎终究还是没想到,赵旦没能活多久。原本因伤带病,加上海上颠簸摧残,赵旦到赣南后不久便一病不起,不到半月便夭折,一如历史。
这一切,赵猎已不关心,他现在正整合麾下军队,整日忙得不可开交。
此时行朝兵力如下:龙雀军(包括留守万安军城所部)共二千三百余人枪。击败忽失海牙后,收降五千余人;击败阿里海牙,再降万余人,加上崖城、昌化两处宋军残存兵力,合计二万人马。
二万人马,听上去不少,实际上内中战兵不过五千余,而辅役、匠人、船工及随军家眷等非战斗人员就占了四分之三。不过因有火枪之故,战兵条件可以进一步放宽,许多并不适合上阵厮杀的辅兵,开枪射击完全不在话下,都是合格的火枪兵。这样一来,战兵数量达到了八千之多,但非战斗人员仍然占了一半以上。
赵猎当然不会让自己麾下兵马这么臃肿且战力低下,必须精选、栽汰,狠狠栽汰!
新龙雀军,一定要与众不同,与这个时代所有的军队都不同。
赵猎把八千战兵遂一划分,其中三千为火枪兵,一千弓弩兵,一千刀斧兵,三千枪牌兵。有火枪之后,弓弩的作用渐弱,不过宋军原本就有不少弓弩手,降卒里弓弩手更是占了近半,缴获的弓弩箭矢也极多。这种远程兵器的威力虽然不如火枪,但发射速度足以弥补,杀伤力也不小,只不过训练维护的成本高昂,比不得火枪罢了。既然有,当然就要用,物尽其用嘛。
赵猎计划把这一千弓弩兵及一千枪牌兵布置在崖城,作为常驻军。然后这二千兵力一分为三,分别由殿前司都虞侯王平安、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黄天从、捧日、天武军都指挥使杨行勇三人指挥。其中王平安指挥一千人马,并额外增补一百火枪兵。黄天从、杨行勇各指挥五百人。但有五十人以上兵马调动,都需持有枢密院信牌。赵猎不在崖城时,枢密院就是马南淳这位同签书枢密院事当家。
从以上安排,可以看出赵猎煞费苦心。他还没当上皇帝,崖城也还不是他的一言堂,所以必须保持各方力量平衡。
王平安,这位当初随赵猎起事的元老、忠诚无需怀疑,在缺少可用之人的情况下,再次复出,成为赵猎布置在后方的一员心腹大将。黄天从原本是张世杰部下,不过打仗得力,也没掺和到夺嫡事件,算是中立派。至于杨行勇在此次事件中只是个工具,处置起来也不冤枉,但留下他仍任原职,守护行宫,至少能让杨太后心里安稳。区区几百人,也折腾不出什么风浪来。
赵猎做出这些安排,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不可能常住崖城,甚至没有太多的时间训练新军。现在已经是三月末,距阿里海牙兵败已过去三个多月,蒙元那边一定得到了消息,也许已做好准备。有阿里海牙覆辙在前,蒙元一定会吸取教训,一旦发兵开战,必是惊天一击。
崖城是行朝大本营,万安军是军事基地,这两处都不适合做战场,最适合的战场,就在——琼管!
第一百八十二章 【目标,琼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