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裪期待着方醒下面的话时,方醒起身道:“刚才家中有些琐事,倒是怠慢了大君,且随我到外面走走。”
方醒的语气平和,可却让李裪感受到了一种不敢抗拒之威。
两人出了主宅,入眼就是一片绿色。
方醒在前,李裪在后,缓缓沿着稻田中间的路溜达着。
“朝鲜并无矿产,国小民寡,要想发展,必须要走商业的路子。”
方醒负手而立,一脸的唏嘘道:“大明的商业正在发展,在去除以往的禁锢,这一点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李裪点点头,他这段时间在那些酒楼等地方蹲点,倒是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不少大明的变化。
“听说台州府那边的变化很大,出海的渔船多不胜数,赋税渐渐的开始独占浙/江的鳌头。”
“看来你倒是有心人!”
方醒淡淡的道:“大明地大物博尚且要发展商业,为何?”
李裪已经被方醒带入了节奏,他说道:“大明之大,没有商人沟通有无,则利不生,如腐水。”
“看来你的眼光还不错!”
方醒压压手,止住了李裪的谦逊和惶恐,然后说道:“朝鲜要想发展,必须要发展商业,可朝鲜弹丸之地,先天不足,奈何?”
李裪的脑海里瞬间就出现了朝鲜那破旧的街道,还有只比女真人好些的乡村,麻木而衣衫褴褛的百姓……
“兴和伯,朝鲜对大明忠心耿耿,在下愿做质子,为两国增信。”
“哦!”
方醒笑了笑:“大明不需要有这等下作的手段来掣肘藩属国,不过你的勇气倒是可嘉。”
“老爷,小伯爷好吗?”
这时几个孩子从边上跑来,都站在边上恭谨行礼,然后问道。
方醒笑眯眯的道:“好,好得很,你们也别贪玩,记得功课。”
“是,老爷。”
孩子们跑远了,李裪叹道:“没想到几个庄户的孩子都这般有礼,大明果然是上国啊!”
方醒没理这茬,这等吹捧的手段他早就免疫了。
“倭国可恨,其国若不是在不征之国的名单上,方某当领军踏遍那个小岛,执其国君于御前,彰显我大明赫赫武功!”
李裪的眼神微微一动道:“兴和伯,朝鲜同样饱受倭寇之苦,若不是家父仁慈,早就挥师过海,直捣倭国京都了!”
方醒淡淡的道:“大明还是那句话,不干涉藩属国之间的争斗。”
两人缓缓转到了水渠边,方醒看着对面的李家,叹道:“无商不富啊!朝鲜背靠大明,这就是最大的好处,先把路修起来,要想富,先修路嘛!没有畅通的道路,货物如何流通?”
李裪点点头,朝鲜的土路太差了,和大明比起来,真的就是乡下的乡下。
方醒循循诱导道:“路一通,大明的海船就可以靠岸,商人就可以沟通大明和朝鲜,朝鲜的各种行业的发展就迎来了最大的契机。你想想,大明有多大,朝鲜那点货物当真是九牛一毛。”
李裪在思索着,在他看来,大明肯定不会觊觎朝鲜,原因很简单,这位兴和伯不过是两千多人,加上些女真骑兵,就轻松的攻下了两道。
如果大明要解决朝鲜,完全可以横推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
想到这里,李裪诚恳的道:“兴和伯,修路耗费不小,朝鲜财力薄弱,怕是旷日持久啊!”
你特么的在忽悠老子呢!
方醒心中冷笑,这年头驱使百姓服役是多简单的事,难道你朝鲜还会给钱?给点饭吃就不错了。
不过方醒还是面露惋惜之色道:“那就没办法了,大明目前多处动工,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事就此作罢!”
方醒已经看到了方五正在走来,就说道:“既如此,那你就先回去吧,至于国子监,恕我直言,他们不敢收,至少在朝鲜展示诚意之前不可能。”
李裪也看到了方五,拱手道:“兴和伯,在下回去会仔细考虑,并去信国内,请父王做主。”
方醒随意的道:“那就这样吧。”
大明是可以横推朝鲜,可舆论上却有些被动,而且也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思路。
至少得等朝鲜把倭国拉下水后,大明才好一鼓作气,直接收拾了那个恶邻。
看着李裪远去,方醒问道:“可是纪纲有动作了?”
方五点点头:“老爷,纪纲近日彻夜忙碌,太勤勉了。”
“可是审讯那些涉案卫所的官吏?”
朱棣的雷厉风行,终于把这股反贪风暴刮到了亲军之中,结果发现不少弊端。
而朱棣抛开刑部和大理寺,直接把案子交给了锦衣卫,这份信任让外人认为,纪纲又重新赢得了朱棣的信任。
“正是。”方五迷惑的道:“老爷,那纪纲没必要这般事必躬亲吧?而且几个亲信都在,小刀曾经听到庄敬在发牢骚,说是屁大点事也要把人叫齐了办。”
“这厮是在想干嘛呢?”
方醒回去就叫来了黄钟,当然,纪纲的老仇人解缙肯定是要到的。
黄钟也摸不清底细,猜测道:“难道纪纲是想让陛下看到他的勤勉?”
“有可能。”
解缙分析道:“前段时间陛下对锦衣卫上下非常不满,纪纲想必是如坐针毡,此次陛下委以重托,纪纲当然要拼命表现,否则陛下会……咦!”
解缙诧然道:“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纪纲狡诈,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方醒思忖道:“除非是以后还会有大案,否则纪纲难逃一劫。”
作为朱棣手中的刀和猎犬,纪纲早就被那些文武官员恨之入骨。干掉他,那么这股怨气就找到了发泄的地方,而不至于会宣泄到朱棣的身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帝王心术,可偏偏就吃这一套,从古至今无不灵验。
解缙想了想道:“如今朝中并无结党之势,武勋中大多是跟随陛下的靖难功臣,要想掀起大案,除非是再过几年。而陛下暂时不动纪纲的原因,大概是想摸出他的根底,一股脑儿的都清理干净,不留后患。”
再过几年,朱棣也老了,兴许就会昏聩,和他爹一样的开始杀戮也说不定。
“陛下不会这般做。”
方醒知道朱棣的心思:明君!
为了这个目标,朱棣会控制住自己的暴戾。
“那就继续跟着,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庄敬的牢骚就很重要。”
方醒想不到纪纲的意思,干脆就不变应万变。
方醒的语气平和,可却让李裪感受到了一种不敢抗拒之威。
两人出了主宅,入眼就是一片绿色。
方醒在前,李裪在后,缓缓沿着稻田中间的路溜达着。
“朝鲜并无矿产,国小民寡,要想发展,必须要走商业的路子。”
方醒负手而立,一脸的唏嘘道:“大明的商业正在发展,在去除以往的禁锢,这一点你应该已经知道了吧?”
李裪点点头,他这段时间在那些酒楼等地方蹲点,倒是从别人的口中知道了不少大明的变化。
“听说台州府那边的变化很大,出海的渔船多不胜数,赋税渐渐的开始独占浙/江的鳌头。”
“看来你倒是有心人!”
方醒淡淡的道:“大明地大物博尚且要发展商业,为何?”
李裪已经被方醒带入了节奏,他说道:“大明之大,没有商人沟通有无,则利不生,如腐水。”
“看来你的眼光还不错!”
方醒压压手,止住了李裪的谦逊和惶恐,然后说道:“朝鲜要想发展,必须要发展商业,可朝鲜弹丸之地,先天不足,奈何?”
李裪的脑海里瞬间就出现了朝鲜那破旧的街道,还有只比女真人好些的乡村,麻木而衣衫褴褛的百姓……
“兴和伯,朝鲜对大明忠心耿耿,在下愿做质子,为两国增信。”
“哦!”
方醒笑了笑:“大明不需要有这等下作的手段来掣肘藩属国,不过你的勇气倒是可嘉。”
“老爷,小伯爷好吗?”
这时几个孩子从边上跑来,都站在边上恭谨行礼,然后问道。
方醒笑眯眯的道:“好,好得很,你们也别贪玩,记得功课。”
“是,老爷。”
孩子们跑远了,李裪叹道:“没想到几个庄户的孩子都这般有礼,大明果然是上国啊!”
方醒没理这茬,这等吹捧的手段他早就免疫了。
“倭国可恨,其国若不是在不征之国的名单上,方某当领军踏遍那个小岛,执其国君于御前,彰显我大明赫赫武功!”
李裪的眼神微微一动道:“兴和伯,朝鲜同样饱受倭寇之苦,若不是家父仁慈,早就挥师过海,直捣倭国京都了!”
方醒淡淡的道:“大明还是那句话,不干涉藩属国之间的争斗。”
两人缓缓转到了水渠边,方醒看着对面的李家,叹道:“无商不富啊!朝鲜背靠大明,这就是最大的好处,先把路修起来,要想富,先修路嘛!没有畅通的道路,货物如何流通?”
李裪点点头,朝鲜的土路太差了,和大明比起来,真的就是乡下的乡下。
方醒循循诱导道:“路一通,大明的海船就可以靠岸,商人就可以沟通大明和朝鲜,朝鲜的各种行业的发展就迎来了最大的契机。你想想,大明有多大,朝鲜那点货物当真是九牛一毛。”
李裪在思索着,在他看来,大明肯定不会觊觎朝鲜,原因很简单,这位兴和伯不过是两千多人,加上些女真骑兵,就轻松的攻下了两道。
如果大明要解决朝鲜,完全可以横推过去,一点问题都没有。
想到这里,李裪诚恳的道:“兴和伯,修路耗费不小,朝鲜财力薄弱,怕是旷日持久啊!”
你特么的在忽悠老子呢!
方醒心中冷笑,这年头驱使百姓服役是多简单的事,难道你朝鲜还会给钱?给点饭吃就不错了。
不过方醒还是面露惋惜之色道:“那就没办法了,大明目前多处动工,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此事就此作罢!”
方醒已经看到了方五正在走来,就说道:“既如此,那你就先回去吧,至于国子监,恕我直言,他们不敢收,至少在朝鲜展示诚意之前不可能。”
李裪也看到了方五,拱手道:“兴和伯,在下回去会仔细考虑,并去信国内,请父王做主。”
方醒随意的道:“那就这样吧。”
大明是可以横推朝鲜,可舆论上却有些被动,而且也不符合‘利益最大化’的思路。
至少得等朝鲜把倭国拉下水后,大明才好一鼓作气,直接收拾了那个恶邻。
看着李裪远去,方醒问道:“可是纪纲有动作了?”
方五点点头:“老爷,纪纲近日彻夜忙碌,太勤勉了。”
“可是审讯那些涉案卫所的官吏?”
朱棣的雷厉风行,终于把这股反贪风暴刮到了亲军之中,结果发现不少弊端。
而朱棣抛开刑部和大理寺,直接把案子交给了锦衣卫,这份信任让外人认为,纪纲又重新赢得了朱棣的信任。
“正是。”方五迷惑的道:“老爷,那纪纲没必要这般事必躬亲吧?而且几个亲信都在,小刀曾经听到庄敬在发牢骚,说是屁大点事也要把人叫齐了办。”
“这厮是在想干嘛呢?”
方醒回去就叫来了黄钟,当然,纪纲的老仇人解缙肯定是要到的。
黄钟也摸不清底细,猜测道:“难道纪纲是想让陛下看到他的勤勉?”
“有可能。”
解缙分析道:“前段时间陛下对锦衣卫上下非常不满,纪纲想必是如坐针毡,此次陛下委以重托,纪纲当然要拼命表现,否则陛下会……咦!”
解缙诧然道:“所谓狡兔死,走狗烹,纪纲狡诈,难道不知道这个道理?”
方醒思忖道:“除非是以后还会有大案,否则纪纲难逃一劫。”
作为朱棣手中的刀和猎犬,纪纲早就被那些文武官员恨之入骨。干掉他,那么这股怨气就找到了发泄的地方,而不至于会宣泄到朱棣的身上。
大家都知道这是帝王心术,可偏偏就吃这一套,从古至今无不灵验。
解缙想了想道:“如今朝中并无结党之势,武勋中大多是跟随陛下的靖难功臣,要想掀起大案,除非是再过几年。而陛下暂时不动纪纲的原因,大概是想摸出他的根底,一股脑儿的都清理干净,不留后患。”
再过几年,朱棣也老了,兴许就会昏聩,和他爹一样的开始杀戮也说不定。
“陛下不会这般做。”
方醒知道朱棣的心思:明君!
为了这个目标,朱棣会控制住自己的暴戾。
“那就继续跟着,多注意一些细节,比如说庄敬的牢骚就很重要。”
方醒想不到纪纲的意思,干脆就不变应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