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杨预调往了尼婆罗一线,驻扎在巴扎多城一线的唐军,就由马璘担任了军中的前哨巡骑,年不过三十的他,正处于立功心切的地步,每日里都恨不能直插敌境,打出令人瞩目的战绩。
同为戍主,刘五郎立下的功劳,已经让人麻木,孤身刺探、力战婆夷川、夺取贺菩劳城、袭占尼婆罗,无一不是充满了传奇色采,令人津津乐道。
可他呢,连个像样点的斩获都没有,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他如何受得,扶风马氏,那也是历史悠久,数得上号的名门。
更何况,叠州戍,出自中军,是封常清的嫡系,并不比所谓的东床逊色多少。
每天的巡奕犹如例行公事,这一带的人逃亡的干干净净,沿途连个游牧的部落都没有,放眼望去,尽是荒无人烟的高原,苍茫的大地上似乎只有一种颜色,直到那座耸立于山体之上的雄伟城池。
“轮番下马,歇息一刻。”远远地看到城池在望,马璘沉声下令,身后的游骑有一半人跳下马,去不远处的一个水塘里取水,余下的同他一样,四下里警戒着。
这是本日必做的事,再是警觉的人,做得多了,心理上都会不知不觉地放松,此时的马璘就处于这样的心态,疆绳被放开,马儿自行在地上觅食,身体从骑行的状态坐到了鞍上,原本紧繃的腿部得以放松,算是另一种方式下的歇息。
八月的高原,牧草长得没过了小腿,正是牛羊养膘待冬的好时节,许久没有战事,无论是胯下的战马还是身后的备马,都多了不少赘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一刻钟很快就过去了,听到身后传来整齐划一的蹄声,他便知道队中轮休的弟兄们已经返回,当下也不二话,与余下的另一半骑兵一样,跳下坐骑,牵着两匹马儿走向水塘的方向。
牧场周边,像这样的水塘不只一处,寻常时分,是牛羊们取水的地方,越是水草丰盛的牧场,越能养出优质的牧群,对于这些部落来说,牧群的数量的多少,象征着财富的多寡,决定着实力的强弱,实力大了才能占据更多,更好的牧场,豢养更多的牧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成为某个强大的所在。
马璘解开头盔下的牛皮系带,让约束了一天的头部稍稍松一松,伏下身去,水面倒映出一张满是须髯的脸,岁月蹉跎啊,他捧起一掬清水,浇在脸上,细细地嚼味着异国他乡的冰凉。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哨音在身后响起,他猛地站起身,回头一看,自己的戍副正在召集人手,阵型由松散变得慢慢靠拢,所有人都将背上的骑弓执在了手中,但是并没有解开备马,意思就是威胁离得还比较远。
“换马,备敌!”
马璘赶紧牵过自己的备马,将原先的坐骑留在水塘边,马背上装着他的武具,策马前行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执弓在手的动作。
与此同时,另一半骑兵已经集结完毕,这是一个斜长的雁行阵,便于发挥骑弓的打击威力,马璘绕过阵头,来到了他的副手身边。
“有何异动?”
“不知道,很是奇怪。”戍副的话让他更是奇怪,因为这本不应该是一名巡骑该说的,当他顺着前者的目光看向远方时,不由得怔住了。
副手没有说错,的确很奇怪。
在他们的视线尽头,呈现出一种深深的暗色,那是泛红的山体,与同样颜色的城墙所造成的,离着他们大约在两、三里远,象雄人的都城,只能这么远远地看着,不能过份逼近,以免引起争端,是每一天出营之前,主官反复叮嘱过的。
而戍副所说的动静来自于另一个方向,大约不到一里的距离,无数的身影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就这么突兀得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这个距离上,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只能看出个大概,能做为巡哨,眼力是一等一得重要,马璘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没有披甲也没有拿着兵器,然而奇怪之处并不在于此。
若是牧民,怎么也得赶上一群牛羊,他们不光什么也没有,就连成份也是形形色色,从耆耋老人到冲龄幼童,甚至还有怀抱婴儿的妇人,只有穿着上比较一致,是那种最底层的象雄百姓。
这些百姓前行的目标,是他们目力所不能及的远处,穹隆银城。
照理说,既然不是朝着巴扎多城而来,与唐人就没什么关系,可是马璘本能地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这一带实在太平静了,突然出现的大队人群就会显得很不正常。
他没有贸然遣人回营禀告,也没有打算近前打探,只是站在原地,估算着百姓的人数,重重叠叠的身影,一直到日头将落都没有尽头,这怕不是有数万之多?
两人吓了一跳,数万象雄人集结于其都城,这是要做什么?
“回营。”
马璘一声令下,带着他的人调转马头,事情有些不寻常,看来今天要趁夜赶路了,整队轻骑点燃了自带的火把,在广袤的高原上
巴扎多城外的唐军大营里,封常清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四镇节度判官李栖筠。
“贞一?”人是被段秀实亲自接进大营的,听到亲兵的唱名,他不由得惊喜交加。
“属下见过中丞。”
来者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身形俊逸,气度不凡,着一袭长衫,虽然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却是精神焕发,毫无倦色。
“安西出事了?”来人是他留在镇所的亲信部属,这么着急得亲自赶过来,不能不多想一层。
李栖筠先是摇摇头,接着又一点头,从怀里珍而重之地掏出一封文书,交到他的手上。
封常清只看了看封皮,神色就凝重起来,因为这是一封敕令,出自于安西大都护府,只有看到这样的文书,才会让人明白,在安西四镇,他只是个副大都护,摄节度事。
真正的主人是那位远在长安城的权相。
文书的封口点着火漆,上面加盖了主人的私章,为的是防止偷看,验看之后火漆完整无缺,他回到大案前,拿起一把小刀,挑开封口,将里面的文书拿出来。
展开文书,上头的字体十分熟悉,做为常年的节度留后,与朝廷方面打得交道多了,一看就知道是谁的来信,这一回的文书,居然是李相公的亲笔。
内容倒是不复杂,他们攻占大勃律之后,就发出了捷报,如今两个月过去了,朝廷收到捷报并作出反应,是很正常的事,文书中也多有嘉勉之意,然而让他感到吃惊的并不是这些。
敕令的最后,竟然是让他休兵,罢战,整军退回安西的指令。
这就令人殊不可解了!
同为戍主,刘五郎立下的功劳,已经让人麻木,孤身刺探、力战婆夷川、夺取贺菩劳城、袭占尼婆罗,无一不是充满了传奇色采,令人津津乐道。
可他呢,连个像样点的斩获都没有,这让一向心高气傲的他如何受得,扶风马氏,那也是历史悠久,数得上号的名门。
更何况,叠州戍,出自中军,是封常清的嫡系,并不比所谓的东床逊色多少。
每天的巡奕犹如例行公事,这一带的人逃亡的干干净净,沿途连个游牧的部落都没有,放眼望去,尽是荒无人烟的高原,苍茫的大地上似乎只有一种颜色,直到那座耸立于山体之上的雄伟城池。
“轮番下马,歇息一刻。”远远地看到城池在望,马璘沉声下令,身后的游骑有一半人跳下马,去不远处的一个水塘里取水,余下的同他一样,四下里警戒着。
这是本日必做的事,再是警觉的人,做得多了,心理上都会不知不觉地放松,此时的马璘就处于这样的心态,疆绳被放开,马儿自行在地上觅食,身体从骑行的状态坐到了鞍上,原本紧繃的腿部得以放松,算是另一种方式下的歇息。
八月的高原,牧草长得没过了小腿,正是牛羊养膘待冬的好时节,许久没有战事,无论是胯下的战马还是身后的备马,都多了不少赘肉,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一刻钟很快就过去了,听到身后传来整齐划一的蹄声,他便知道队中轮休的弟兄们已经返回,当下也不二话,与余下的另一半骑兵一样,跳下坐骑,牵着两匹马儿走向水塘的方向。
牧场周边,像这样的水塘不只一处,寻常时分,是牛羊们取水的地方,越是水草丰盛的牧场,越能养出优质的牧群,对于这些部落来说,牧群的数量的多少,象征着财富的多寡,决定着实力的强弱,实力大了才能占据更多,更好的牧场,豢养更多的牧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最终成为某个强大的所在。
马璘解开头盔下的牛皮系带,让约束了一天的头部稍稍松一松,伏下身去,水面倒映出一张满是须髯的脸,岁月蹉跎啊,他捧起一掬清水,浇在脸上,细细地嚼味着异国他乡的冰凉。
就在这时,一个清脆的哨音在身后响起,他猛地站起身,回头一看,自己的戍副正在召集人手,阵型由松散变得慢慢靠拢,所有人都将背上的骑弓执在了手中,但是并没有解开备马,意思就是威胁离得还比较远。
“换马,备敌!”
马璘赶紧牵过自己的备马,将原先的坐骑留在水塘边,马背上装着他的武具,策马前行的同时,已经完成了执弓在手的动作。
与此同时,另一半骑兵已经集结完毕,这是一个斜长的雁行阵,便于发挥骑弓的打击威力,马璘绕过阵头,来到了他的副手身边。
“有何异动?”
“不知道,很是奇怪。”戍副的话让他更是奇怪,因为这本不应该是一名巡骑该说的,当他顺着前者的目光看向远方时,不由得怔住了。
副手没有说错,的确很奇怪。
在他们的视线尽头,呈现出一种深深的暗色,那是泛红的山体,与同样颜色的城墙所造成的,离着他们大约在两、三里远,象雄人的都城,只能这么远远地看着,不能过份逼近,以免引起争端,是每一天出营之前,主官反复叮嘱过的。
而戍副所说的动静来自于另一个方向,大约不到一里的距离,无数的身影仿佛从地底下钻出来,就这么突兀得出现在他们的眼前。
这个距离上,光线充足的情况下,也只能看出个大概,能做为巡哨,眼力是一等一得重要,马璘一眼就能看出,这些人没有披甲也没有拿着兵器,然而奇怪之处并不在于此。
若是牧民,怎么也得赶上一群牛羊,他们不光什么也没有,就连成份也是形形色色,从耆耋老人到冲龄幼童,甚至还有怀抱婴儿的妇人,只有穿着上比较一致,是那种最底层的象雄百姓。
这些百姓前行的目标,是他们目力所不能及的远处,穹隆银城。
照理说,既然不是朝着巴扎多城而来,与唐人就没什么关系,可是马璘本能地感觉到事情没那么简单,因为这一带实在太平静了,突然出现的大队人群就会显得很不正常。
他没有贸然遣人回营禀告,也没有打算近前打探,只是站在原地,估算着百姓的人数,重重叠叠的身影,一直到日头将落都没有尽头,这怕不是有数万之多?
两人吓了一跳,数万象雄人集结于其都城,这是要做什么?
“回营。”
马璘一声令下,带着他的人调转马头,事情有些不寻常,看来今天要趁夜赶路了,整队轻骑点燃了自带的火把,在广袤的高原上
巴扎多城外的唐军大营里,封常清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四镇节度判官李栖筠。
“贞一?”人是被段秀实亲自接进大营的,听到亲兵的唱名,他不由得惊喜交加。
“属下见过中丞。”
来者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身形俊逸,气度不凡,着一袭长衫,虽然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却是精神焕发,毫无倦色。
“安西出事了?”来人是他留在镇所的亲信部属,这么着急得亲自赶过来,不能不多想一层。
李栖筠先是摇摇头,接着又一点头,从怀里珍而重之地掏出一封文书,交到他的手上。
封常清只看了看封皮,神色就凝重起来,因为这是一封敕令,出自于安西大都护府,只有看到这样的文书,才会让人明白,在安西四镇,他只是个副大都护,摄节度事。
真正的主人是那位远在长安城的权相。
文书的封口点着火漆,上面加盖了主人的私章,为的是防止偷看,验看之后火漆完整无缺,他回到大案前,拿起一把小刀,挑开封口,将里面的文书拿出来。
展开文书,上头的字体十分熟悉,做为常年的节度留后,与朝廷方面打得交道多了,一看就知道是谁的来信,这一回的文书,居然是李相公的亲笔。
内容倒是不复杂,他们攻占大勃律之后,就发出了捷报,如今两个月过去了,朝廷收到捷报并作出反应,是很正常的事,文书中也多有嘉勉之意,然而让他感到吃惊的并不是这些。
敕令的最后,竟然是让他休兵,罢战,整军退回安西的指令。
这就令人殊不可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