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任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结果让大宋的内外朝臣都意想不到,原本胜券在握的夏竦并未当选宰相一职,而是默默无闻的庞籍却成为了大宋的新任平章事。
夏竦的功绩在那摆着呢!
从出使倭国为大宋争取了三座银矿,到误遇风暴出使琉球国,再到出使辽朝等,一系列的事件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可偏偏两府相公再把人选报给官家的时候官家否决了夏竦,而是把第二人选庞籍任命为一国宰相平章事。
自大庆殿的朝会开始,朝臣们便窃窃私语,站在前列的晏殊稍稍不满,回头瞧了一眼说话的朝臣道:“虽官家未至,然大殿之上岂可私语?殿中御史何在!”
其实御史原本也想听听朝臣们的交谈,但身为参知政事的晏殊发话,他们只能敲响手中的朝板以示警告。
大殿之中恢复了安静,晏殊望向上首的庞籍,今天是他宣麻拜相的日子,按照流程官家这时未至应该是在准备黄,白麻纸御笔书写诏书,并用玉玺加盖。
等待是漫长的,夏竦站在仅次于庞籍的身侧,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仿佛一切都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这就让人有些奇怪了,往日的夏竦可不是这么的淡泊名利……
夏竦当然不是淡泊名利,他原本是参知政事,现在依然如此,这个身份比平章事一职更容易参与朝政,且不用担负那么大的责任,万一出了什么事情自有宰相在前面顶雷,好一堵挡风的墙……
谁也没有夏竦看得清楚,在他眼中宰相一职在官家亲政之后便成为一个虚衔,最少对他夏竦来说是个虚衔,只不过负责大宋朝政的一小部分,低级官员的任命和简单的政事而已。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的宰相夏竦可不愿去当,反而是参知政事更能得到官家重用,这便是官家集中皇权的手段!
如今的御笔,御扎甚至比诏书还要频繁,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不用经过宰相用印签押,而成为大宋的最高命令,无人能改,官家只会在一些无足轻重的政令上才会以诏书的形势颁布,这种情况下的宰相还有什么权利?
所以此时的夏竦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当选宰相有什么不妥,反而很欣喜,至少官家不会把自己的权利架空,也不会限制自己为国效力之心,这对他夏竦来说就够了。
在这煌煌大殿之中,也许只有身旁的丁谓最能明白夏竦的心思,丁谓何尝也不是如此?他曾经距离平章事一职只有一步之遥,可官家生生的把他安置在三司使一职上不愿挪动,其中的关窍也只有他自己明白。
老成持重的人最适合当平章事,而有能力的人才适合担任两府其他要职,这便是官家的用人策略。
当赵祯出现在大庆殿的御座上的时候,朝堂中的窃窃私语为之一收,官家可不喜欢大殿中的窃窃私议,已经有不少人被官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过,脸上自然难看的紧……
但是这种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当赵祯在大殿上宣布大宋将进行大规模军演的时候,满朝文武瞬间炸开了锅,只有已经得到消息的曹玮狄青和杨怀玉默默无闻。
作为新鲜出炉的平章事,庞籍自然有责任上谏,整了整朝服出班道:“启奏陛下,此次军演动辄数万人,这还仅仅是所需战兵,加上劳役,帮工,人数不下十万之众,如此耗财费力实乃不智之举!”
他的话得到了朝臣们的赞同,并且连鲁宗道的谏臣职责都一并代劳了。
赵祯皱眉道:“军演之重莫可小视,数十万大军圈养在东京城,无事而做岂不白白浪费战力,朝廷兵饷岂不成了奢费?然我大宋东京城以北,地处平原无险要之守,如无强悍之兵不懈操练如何能保卫我大宋金瓯?”
赵祯的话从军事角度来说实在没什么问题,可从财计和内政来说便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大宋的禁军刚刚进行大规模换装,并且组建了背嵬,踏白,两支强悍的部队,国库的差费已经用了许多,一次大规模的军演消耗的钱财更是万巨!
庞籍不愧老成持重之名,列举的都是劳命伤财的先例,在他和许多朝臣看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丁谓则是一言不发,直道赵祯让他列举国库所需的时候,丁谓才出班道:“如今大宋三司钱财能支持官家进行三次军演有余,如若明年夏秋两税之后更是有大量税赋可供调遣!除非数州之地遭遇灾荒。”
丁谓一向如此,朝臣们已经习惯了他的公事公办,他只负责三司的事物,剩下的便是官家提问他有一说一,忠于计相职责绝不多言不相干的政事。
赵祯点头道:“税赋放在国库中除了被虫鼠叮咬之外别无他用,如今我大宋国库存粮完全用不了,不如提出发给将士当作军粮,军演一事朕意已决!”
既然皇帝都定下了,又不会影响大宋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自然反对的声音便熄灭,但鲁宗道出班道:“官家,大军出征即便是军演也会耗费民力,如何妥善安排军队住宿和劳役搬运?”
赵祯指了指夏竦道:“此时权归参知政事夏竦负责,军演其间夏竦为监军,务必周全细节,万不可有枯竭民力之举,亦不可马踏农田,军扰民生之事!”
夏竦躬身道:“臣遵旨!”
一场大朝会因为赵祯的军演计划而变得索然无味,许多人都盘算着这次官家军演的目的,毕竟数万人的军演可不是开玩笑的,所需的马匹,粮食,军备,民夫何止巨万!
而且大宋禁军这几年战事也不少,西征党项,南灭大理,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现在又要搞军演,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了。
身为平章事的庞籍坚持要留身奏,而夏竦作为监军也留了下来,同时还有一班两府的相公,他们一定要搞明白官家为何要这么做。
两府乃是大宋的中枢所在,赵祯也不打算瞒着他们,毕竟枢密院的曹玮三人已经知道,剩下的便是中枢的文官们了,不如留下一起开个高级会议,也好让他们有个准备,打好掩护。
三才破天荒的引领两府相公来到了崇文院后面的迷阁,这里本是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之所,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内侍在侧,除了一个年老的官吏以外并无他人,秘阁本身也是经过处理,静音安定的很。
除了当年赵祯密召忠心之臣前来商议诛讨叛逆赵元俨之外,就再也没有开启过……
夏竦的功绩在那摆着呢!
从出使倭国为大宋争取了三座银矿,到误遇风暴出使琉球国,再到出使辽朝等,一系列的事件都体现出他卓越的才能,这一点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可偏偏两府相公再把人选报给官家的时候官家否决了夏竦,而是把第二人选庞籍任命为一国宰相平章事。
自大庆殿的朝会开始,朝臣们便窃窃私语,站在前列的晏殊稍稍不满,回头瞧了一眼说话的朝臣道:“虽官家未至,然大殿之上岂可私语?殿中御史何在!”
其实御史原本也想听听朝臣们的交谈,但身为参知政事的晏殊发话,他们只能敲响手中的朝板以示警告。
大殿之中恢复了安静,晏殊望向上首的庞籍,今天是他宣麻拜相的日子,按照流程官家这时未至应该是在准备黄,白麻纸御笔书写诏书,并用玉玺加盖。
等待是漫长的,夏竦站在仅次于庞籍的身侧,但他的脸上却没有一点不满的情绪,仿佛一切都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这就让人有些奇怪了,往日的夏竦可不是这么的淡泊名利……
夏竦当然不是淡泊名利,他原本是参知政事,现在依然如此,这个身份比平章事一职更容易参与朝政,且不用担负那么大的责任,万一出了什么事情自有宰相在前面顶雷,好一堵挡风的墙……
谁也没有夏竦看得清楚,在他眼中宰相一职在官家亲政之后便成为一个虚衔,最少对他夏竦来说是个虚衔,只不过负责大宋朝政的一小部分,低级官员的任命和简单的政事而已。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的宰相夏竦可不愿去当,反而是参知政事更能得到官家重用,这便是官家集中皇权的手段!
如今的御笔,御扎甚至比诏书还要频繁,因为这两样东西都不用经过宰相用印签押,而成为大宋的最高命令,无人能改,官家只会在一些无足轻重的政令上才会以诏书的形势颁布,这种情况下的宰相还有什么权利?
所以此时的夏竦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当选宰相有什么不妥,反而很欣喜,至少官家不会把自己的权利架空,也不会限制自己为国效力之心,这对他夏竦来说就够了。
在这煌煌大殿之中,也许只有身旁的丁谓最能明白夏竦的心思,丁谓何尝也不是如此?他曾经距离平章事一职只有一步之遥,可官家生生的把他安置在三司使一职上不愿挪动,其中的关窍也只有他自己明白。
老成持重的人最适合当平章事,而有能力的人才适合担任两府其他要职,这便是官家的用人策略。
当赵祯出现在大庆殿的御座上的时候,朝堂中的窃窃私语为之一收,官家可不喜欢大殿中的窃窃私议,已经有不少人被官家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过,脸上自然难看的紧……
但是这种安静没有持续多久,当赵祯在大殿上宣布大宋将进行大规模军演的时候,满朝文武瞬间炸开了锅,只有已经得到消息的曹玮狄青和杨怀玉默默无闻。
作为新鲜出炉的平章事,庞籍自然有责任上谏,整了整朝服出班道:“启奏陛下,此次军演动辄数万人,这还仅仅是所需战兵,加上劳役,帮工,人数不下十万之众,如此耗财费力实乃不智之举!”
他的话得到了朝臣们的赞同,并且连鲁宗道的谏臣职责都一并代劳了。
赵祯皱眉道:“军演之重莫可小视,数十万大军圈养在东京城,无事而做岂不白白浪费战力,朝廷兵饷岂不成了奢费?然我大宋东京城以北,地处平原无险要之守,如无强悍之兵不懈操练如何能保卫我大宋金瓯?”
赵祯的话从军事角度来说实在没什么问题,可从财计和内政来说便有些不合时宜了,毕竟大宋的禁军刚刚进行大规模换装,并且组建了背嵬,踏白,两支强悍的部队,国库的差费已经用了许多,一次大规模的军演消耗的钱财更是万巨!
庞籍不愧老成持重之名,列举的都是劳命伤财的先例,在他和许多朝臣看来,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而丁谓则是一言不发,直道赵祯让他列举国库所需的时候,丁谓才出班道:“如今大宋三司钱财能支持官家进行三次军演有余,如若明年夏秋两税之后更是有大量税赋可供调遣!除非数州之地遭遇灾荒。”
丁谓一向如此,朝臣们已经习惯了他的公事公办,他只负责三司的事物,剩下的便是官家提问他有一说一,忠于计相职责绝不多言不相干的政事。
赵祯点头道:“税赋放在国库中除了被虫鼠叮咬之外别无他用,如今我大宋国库存粮完全用不了,不如提出发给将士当作军粮,军演一事朕意已决!”
既然皇帝都定下了,又不会影响大宋的财政收入和支出,自然反对的声音便熄灭,但鲁宗道出班道:“官家,大军出征即便是军演也会耗费民力,如何妥善安排军队住宿和劳役搬运?”
赵祯指了指夏竦道:“此时权归参知政事夏竦负责,军演其间夏竦为监军,务必周全细节,万不可有枯竭民力之举,亦不可马踏农田,军扰民生之事!”
夏竦躬身道:“臣遵旨!”
一场大朝会因为赵祯的军演计划而变得索然无味,许多人都盘算着这次官家军演的目的,毕竟数万人的军演可不是开玩笑的,所需的马匹,粮食,军备,民夫何止巨万!
而且大宋禁军这几年战事也不少,西征党项,南灭大理,兵锋所指所向披靡,现在又要搞军演,实在有些得不偿失了。
身为平章事的庞籍坚持要留身奏,而夏竦作为监军也留了下来,同时还有一班两府的相公,他们一定要搞明白官家为何要这么做。
两府乃是大宋的中枢所在,赵祯也不打算瞒着他们,毕竟枢密院的曹玮三人已经知道,剩下的便是中枢的文官们了,不如留下一起开个高级会议,也好让他们有个准备,打好掩护。
三才破天荒的引领两府相公来到了崇文院后面的迷阁,这里本是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之所,因为这里没有任何内侍在侧,除了一个年老的官吏以外并无他人,秘阁本身也是经过处理,静音安定的很。
除了当年赵祯密召忠心之臣前来商议诛讨叛逆赵元俨之外,就再也没有开启过……